慧能大師印證的大禪師,一生為佛教的弘法事業奉獻了自己的身心

2021-01-11 在家小居士

唐代著名高僧永嘉禪師,與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一樣,他一生為佛教的弘法事業奉獻了自己的身心,慈光所及,人天普利。其光彩形象,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佛子的欽仰讚嘆。

永嘉禪師先習天台教觀,悟道後印證於六祖座下,與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並列為六祖門下三大禪將。一首《證道歌》流傳久遠,是禪典裡最令人喜見樂聞的禪歌;一部《永嘉集》,融會臺禪,真機獨露,闡述禪宗悟修圓旨,為禪林中一枝獨秀。他的門下雖不及南嶽、青原二系人才輩出,形成五家宗派而禪風廣播,但永嘉禪師一生的高風亮節及其禪法頓漸並行的獨特風格,卻是非常適應難以起疑情、參話頭的現代人修學。因此了解禪師的修證及弘法過程與禪法的修學次第,對我們研討禪的門徑極有好處。本文即就永嘉禪師的生平與永嘉禪法,略作論述,以期拋磚引玉。

一、永嘉大師生平事跡

永嘉禪師,溫州人,俗姓戴,字明道,法名玄覺,號一宿覺。生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33),寂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2)。

禪師少年舍俗出家,受具足戒後潛修於溫州西山龍興寺,他精持律儀,常悅禪寂,同時對當時已傳譯來的三藏經論進行研習。不久,有感於天台法門的博大精深與切實可行,便一門深入,專精天台教觀。

唐慶州刺史魏靜在《禪宗永嘉集》序中讚嘆禪師的修學過程道:少挺生知,學不加思。幼則遊心三藏,長則通志大乘。三業精勤,偏弘禪觀。境智俱寂,定慧雙融。遂使塵靜昏衢,波澄玄海。心珠道種,瑩七淨以交輝;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耀。加復霜松潔操,水月虛襟;布衣蔬食,忘身為法,傷含識,物物斯安;觀念相續,心心靡間;始終抗節,金石方堅。

禪師三學齊修,止觀雙運,解行並進;於精勤心中,圓解忽然大開。進而發心專修三昧以期實證。見龍興寺旁別有幽邃勝鏡,遂於巖下自構禪庵,默默禪修。不久,便體入無生,深證實相。

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與六祖門下東陽玄策禪師,因訪道來溫,見永嘉禪師悟證甚深,因無大德印證,他人莫信,難以弘傳禪法,玄朗禪師便激勵他與東陽策同去曹溪,面見傳承禪宗正脈的六祖大師,以求印證。

永嘉禪師與東陽策一同到了曹溪六祖道場,他左手拿著淨瓶,右手持著錫杖,一進門便以作家的手段:「振錫杖攜瓶,繞祖三匝。」不顧沙門的威儀禮節,直以本來面目與六祖相見。

六祖見而問道:「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作為一個出家人,在進入道場法會時,應具足三千威儀與八萬微細之行。而大德你卻不顧禮儀,到底從哪裡來?為什麼如此驕慢無禮?

禪師則以沙門本分事回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為了生死的大事和無常的迅速之故,已顧不得區區的威儀與細行了!

六祖聽後立即徵問道:「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你既已知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那為什麼不直下去體悟無生無死的本體,了達無起無滅的本源而超越迅速的無常流轉呢?

禪師託出了本地風光:「體即無生,了本無速!」萬法的當體即是無生無死的真性,了達無起無滅的本源佛性,即是真常妙德。此際已經超越了相對世界,故絕無變滅流轉可言!

六祖見禪師一言中的,確已悟入禪門宗旨,深得佛祖心要,即點頭認可道:「如是!如是!」

禪師的廖廖幾句對話,便得到當時禪宗中威望最高、親傳佛祖衣缽的六祖大師的印可,這一事件,無疑像一粒石子投進平靜的湖面,使座下大眾無不愕然,其中未能於言談之下,領悟作家相見時心心相印的妙趣者,故有驚愕與懷疑。

永嘉大師見大事已畢,於本份事上巳了無一法可得,故不必留學於六祖座下,即以沙門威儀參禮六祖大師後,準備立刻下山返回溫州。

六祖見一座大眾未能於言下回機、返照自己本來面目。為使大眾深明禪旨,也為了使天下人更能起信於永嘉禪師的悟證,所以又藉機勘問道:「返何速乎?」你從溫州遠遠地趕來,又立刻要回去,為什麼這樣匆促呢?

禪師時時不離妙明真心,隨即應聲答道:「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真如本性,湛湛寂寂,本無來去動轉,哪裡有來去匆匆之說?

六祖見禪師從體上回答,便從相待的知與境上來徵問:

「誰知非動?」是什麼人知道沒有動呢?可見六祖想套出真知與妄知,從而判斷真悟與否。

「仁者自生分別!」禪師說,如果你在知與動的相待相上去理解,那只是你自心所生的分別而已!

六祖聞言故意贊道:

「汝甚得無生之意!」你的回答已經證明了你已獲得無生意旨了。

「無生豈有意?」無生是真空湛寂不二之性,此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難道還有意旨可得?禪師深諳個中消息,不落圈套,故反而問道。

六祖是傳佛心印的禪學大家,決不會放過這關鍵的一環,故又徵問道:

「無意誰當分別?」沒有意旨,那麼是誰在現前之境中而分別了知呢?

禪師則即體而用,妙機頓露:「分別亦非意!」

真空無生之體,離凡夫分別之意念,其性湛湛,但又不是木頭石頭,不能活潑應用,它是湛湛寂寂,感而遂通的靈妙真心,雖隨機起用,分別一切,又不落情意,不隨境轉,是超情離見的。因此,無生無所不生,無知無所不知。證悟者已消融意識,返本妙明,故分別隨機而啟,自性不動,寂照不二。

禪師道出了自己所證悟的現量真境後,六祖見其悟證甚深,智光迸發,在一座大眾前由衷地讚嘆道:「善哉!善哉!」

唐代的禪風是樸實的直指法,師弟在言談中便可一念回機,薦得自性,因此不用機鋒轉語。永嘉禪師在動與不動、分別與無分別、意與無意、生與無生等禪宗悟修關鍵問題上,一一流露出禪悟者的內心般若智光,不僅六祖為之讚嘆,千百年來的禪學者,閱了這段公案,也無不為之深深嘆服。

六祖以沙門的因緣情誼,挽留禪師在山中一宿。當晚,禪師從其悟證的心中,流出了一首千古不朽的《證道歌》。據歷史記載,當時曹溪附近許多人都看到了虛空中閃著《證道歌》的金字梵光。於是人們更加飲佩禪師的悟證與德行的高深,虔敬欽仰,尊號他為「一宿覺」。

由此緣故,禪師便名聞遐邇,「學者輻輳」。禪的求學者蜂湧而來,聚集在溫州龍興寺永嘉禪宗道場,虔求禪的甘露來滋潤生命的心田。永嘉禪師以無限的悲心與宏深的願力,舍已利人,開始了禪法教導,接引眾生進入佛法的真實悟門,了脫無始的生死業緣,開發無盡的種智。

魏靜在《永嘉禪宗集序》裡又這樣讚嘆禪師悟後的狀況:

淺深心要,貫花慚潔,神徹言表,理契寰中。曲已推人,嘖凡同聖。則不起滅定,而秉護四儀。名垂當時,道扇方外。三吳碩學,輻輳禪階;八表高人,風趨理窟。

可見其影響極大,如新羅國宣法師,吳興的興法師、慶州刺史魏靜等皆拜學其下。

禪師弘揚禪法至唐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因見所度機緣已盡,於龍興寺別院端坐圓寂。

禪師圓寂後,從西山腳到寺的一裡路上,擁擠著來送殯的弟子,「人物沸騰」,可見禪師道德威望深入人心。十一月十三日,禪師的真身殯於西山之陽。唐元和中永嘉郡守發墳視之,見遺體如故,便於溫州松臺山營造淨光塔,移真身於塔中。唐僖宗賜諡為無相大師。明代溫州高僧逆川大師重修淨光塔,更顯莊嚴。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又敕封為洞明妙智禪師。

永嘉禪師傳法弟子有:惠操、惠持、等慈、元寂等。他們結集了禪師生前上堂開示禪要為《永嘉禪師法語》一卷。唐慶州刺史魏靜整理了禪師生前著作成《永嘉禪宗集》十卷,並為作序,使之流傳至今。此書後來被譯為梵文,由梵僧帶到印度,當時印度佛教尚盛,深嘆永嘉禪師為佛陀再世,並稱此書為《東土大乘論》。

二、永嘉禪法述要

永嘉禪法分為二部分:一是《證道歌》所述,屬頓法;一是《永嘉禪宗集》所述,屬漸法。就傳承法系來看,永嘉禪頓法是屬六祖的禪宗正脈,在《證道歌》中對於禪系有這樣的述及: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入得道何窮數。」

又自述得道的源委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因此,永嘉禪法的根本禪系是曹溪一脈的。

永嘉禪漸法,據《禪宗永嘉集》的內容看,其主幹為禪,其行布之法為止觀,中間綴以禪師自己悟修的經驗,而側重點仍在天台止觀的修法,這與禪師從止觀入道分不開。

永嘉禪頓法是極其圓妙的究極之道,它是「不除妄想不求真」的頓悟頓證的真現量境界,因此是「但得體,莫愁末」的「直截根源」之法。中下根器的行者,難以從頓法中入門,因為沒有具體的方法之故。

永嘉禪漸法,分為十門的次第,步步都有具體的悟修方法,而其悟證仍可深達頓法中的一切真現量境界。因此宜於中下根器次第修學,可逐漸證悟甚深圓妙大道。

以下扼要地介紹永嘉禪法十門修證次第,使初心習禪者。略窺其中端倪。

第一門慕道志儀

禪師云:「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故標第一慕道儀式。」

此初門中,禪師列出觀三界、親善友、早晚問訊、審視乖適、問何所作、瞻仰無怠、數決心要、隨解呈簡,驗氣力,見病生疑、委的審恩。日夜精勤、專心一行,忘身為法等十四種初入法門,依止明師的心遵儀式。

第二門誡驕奢意

禪師云:「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三業驕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誡驕奢意。」

此門中禪師誡勉行者應珍惜衣食,思其來處不易;不貪戀五欲,須一心求道,為法志軀。並誡勉道:「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絕塵之行;徒為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但以終朝擾擾,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費;上乖弘道,下闕利生,中負四恩,誠以為恥!故智人思之,寧有法死,不無法生,徒自迷痴,貴身賤法耳!」

第三門淨修三業

禪師云:「前戒驕奢,略標綱要,今仔細檢責,令粗過不生,故次第三,明淨修三業,戒乎身口意也。」

此門是述淨修三業十善之行,即戒律在四威儀及六根所對中的具體化與細緻化,同時也是定慧學修的初步方便入門處。是奢摩他正修法的基礎。

(一)淨修身業

1、不殺害一切生命而殷勤拔濟,方便救度一切生靈。

2、不偷盜而布施,令一切眾生獲得安穩。

3、不邪淫而觀不淨,觀苦報,常修梵行。在修身業時還應:「日夜精勤,行道禮拜。知身虛幻,無有自性。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修析空了達無我,使「不以惡求,而養身命」,並應:「節身儉口,不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這樣淨修身業之行,便是入賢聖之道。

(二)淨修口業

1、以正直語除綺語:行稱法說與稱理說。

2、以柔軟語除惡口:行安慰語與宮商清雅語。

3、以和合語除兩舌:行事和合語與理和合語。

4、以如實語除妄語:行事實語與理實語

禪師述觀修法云:「善是助道之緣,惡是敗道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實語自立。誦經念佛,觀語實相。言無所存,語默平等。」

(三)淨修意業

這即是正修的方便。先須了知善惡之源,皆從心起。無明妄想執我之心為邪念根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次修正觀之法,禪師云:「云何正觀?彼我無差,色心不二。菩提煩惱,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當知諸法,但有名子。……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詮法。法即非法,名亦非名。名不當法,法不當名,名法無當,一切空寂。」由此觀照,當證達絕相離名,心言路絕的寂滅之境時,便無明頓斷,心源即恢復本淨。

第四門奢摩他頌

禪師說:「前已檢責身口,令粗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頌也。」

此門即天台止觀法門中的體真止法。根性較好者,可以在即心無心,即知離知的寂寂惺惺中,悟入真空妙性。如不然就須依次第悟入的方便,五種起心,即故起、串習、接續、別生、即靜的五種心念。前四種是病,後一種是藥,以藥治病,病去藥亡,五念便一時停息,即名一念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真空靈知之性自然現前。所謂六種料簡,即是在一念相應之時,要勘驗是否真實,故須識病、識藥,識對治、識過生、識是非、識正助。以此六種料簡、不使禪心落於偏邪,未悟謂悟,未證謂證。

第五門毗婆舍那頌

禪師云:「非戒不禪、非禪不慧。上即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頌也。」

此門即從上門的真空性定上,進一層修於觀慧,以照緣生,使在智鏡中了達無縛無著,從而證得境空、智空的二種智慧,成就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的真實妙用。這門觀修之法,與天台宗的假觀相類似。

第六門優畢叉頌

禪師說:「偏修於定,定久則沉;偏學于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沉動,使定慧均等,舍於二邊。」

此門述即照即寂,非照非寂的中道正觀之法,以定慧均等,圓成無緣大慈為妙極,是永嘉禪法中的精髓所在。觀心之法分為十門,茲簡述如下:

(1)法爾門──三諦一境,三智一心,智境冥合,三德宛然。即心為道,尋流得源。

(2)觀體門──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為觀心之體。

(3)相應門──①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②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③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④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喜濟。⑤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⑥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⑦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⑧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⑨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這三個層次,九種境界,正是修道者獲得相應的不同的實證境界。

(4)警上慢門──若與以上九相應境不符合,則說明全未相應。

(5)戒疏怠門──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勿自恃!

(6)重出觀體門──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7)明是非門──破滯是非的迷惑心,以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的四句,來輾轉破斥滯於「是」與「非」的執心。

(8)簡詮旨門──合於宗、明於旨,則言觀不存,不立文字,不著觀行。

(9)觸途成觀門──方便立言與隨機起觀,不妨礙中道理性與真實妙觀,所以內外典籍,有情無情,無非佛法妙道。

(10)妙契玄源──悟心之時,不滯於言觀,照理會旨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入不思議的如來藏心之妙源。

第七門三乘漸次

禪師云:「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而不遣?何照而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淺,故次第七,明三乘漸次也。」

此門是述悟道者,以無作妙用,興無緣大慈,隨機起應,順物忘懷,方便施設三乘教理行果,濟度上中下三種根性。

第八門理事不二

禪師云:「三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

此門為融通事理,使修學者不執理廢事、迷名滯相。指出:「萬法本源,由來實相;塵沙惑趣,原是真宗。故物象無邊,般若無際者,以其法性本真,了達成智故也!」所謂「事理不二,迷悟有異。」迷惑者,認為實有形聲;開悟者,則知萬物闃寂。因此,真諦不相背事理,事理的本體就是真諦,妙智不異於現前了知之心,即了知的本性元是妙智。

第九門勸友人書

禪師云:「事理既融,內心自瑩。復悲遠學,虛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

此門是左溪玄朗來信招永嘉大師居深山修道。大師覆信指出:未悟道不宜居山,應先參明師,待悟入後可居山深造,因為:「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所以修行者所重視的是道,並非居處的幽寂與否。「是以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也;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陰無我,無我誰住人間?若知陰入如空,空聚何殊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塵尚擾,身心自相矛盾,何關人山之喧寂耶!」

這的確是對貪求山居幽靜而不明佛道者的當頭棒喝。許多學道者,為了追求環境的清靜,而滯於外相,鬧得身心不寧,反而失去了悟證的契機。

第十門發願文

禪師云:「勸友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也。」

此門中,大師發願世世童真出家,弘揚佛法,願以三寶之力方便救濟一切眾生的苦厄,度脫一切煩惱,普使成就佛道。

上述永嘉禪師漸法的十門次第,雖然從淺至深,須按步就班地進修,但更應知漸中有頓,修學者處處融合圓頓妙旨,圓悟圓修,在次第而不著次第,方能符合永嘉禪的宗旨。

由於永嘉禪法頓漸並行的實修風格,其後影響臺、禪二宗極為深遠。明代中興天台宗的月亭大師及再傳弟子雁蕩山的正智禪師,就深受永嘉禪師的禪法影響,盛倡臺禪一致的學說,從而扭轉了臺宗後世只重講教不重實修的流弊;同時使禪者從文字、口頭之禪的頹風中,走向了真參實學。

相關焦點

  • 慧能法師為玄覺禪師印證佛法的典故
    永嘉地方的玄覺禪師,是溫州一戶姓戴人家的孩子,少年時就學習佛教經典和理論,特別精通天台宗的止觀法門,因為閱讀《維摩經》,而認知了心性。一次偶然機會,慧能的弟子玄策來訪,和他高談闊論,玄覺的言談都能和禪宗各位祖師的意思相合。玄策問玄覺:「仁者你的老師是哪一位?」
  • 本性禪師: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下面,就此,我作些展開說明: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中國漢傳佛教八宗,多形成於北方,唯六祖慧能禪師之下的禪宗,孤懸嶺南,但卻傳播最廣,影響最大。一、慧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祖師、祖庭、宗派之影響福建地方志中有慧能禪師弟子莆田僧人正幹、千靈二禪師入閩弘法的記載。
  • 弘法利生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僧信的責任與使命是弘法利生,歷代的高僧大德,有的度眾是以講說,有的濟世是以慈悲,有的弘法是以用梵音,有的示範是以苦行
  • 仁者心動——慧能大師享譽千年的成名公案,透露了什麼佛法密意?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悟後起修十五年之後,遁跡避難於獵人隊伍中的行者慧能(因為他這個時候還沒有出家,所以稱之為行者),覺得如此繼續隱遁下去,只會蹉跎歲月,終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必須要走出深山老林來弘揚佛法。
  • 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內附視頻)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生的故事在《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有敘述,讓人們在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過程中,同時看到禪宗是如何中國化、社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歷程。溫馨提示: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慧能大師初見弘忍大師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被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後來有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
  • 二月初九丨 六祖慧能大師聖誕日
    就這樣,慧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有一天,五祖把大眾召集到一起,告訴大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
  • 恭迎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六祖壇經》傳世,中土唯此一人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慧能禪師出生在新州,入寂於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初三。慧能禪師為佛教禪宗三十三祖,中國禪宗第六祖。後人把慧能禪師的教言編成《壇經》流傳於世。慧能大師門下弟子很多,其中著名者,有青原行思禪師、南嶽懷讓禪師、荷澤神會禪師、南陽慧忠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等,得法後都各成一家。南嶽數傳後衍為臨濟、溈仰二派,青原數傳後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派,形成禪宗五派法流,稱「一花開五葉」。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小傳
    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5)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這樣一來,慧能的名聲很快傳遍鄉裡。雖然當時慧能還沒有出家,但是當地的信眾都爭相前來瞻禮和供養。並且在附近的寶林古寺舊址上,為慧能建了一座道場。慧能在這個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來,私知念言:「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於是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繼續向北行進。經過樂昌縣西山石室間的時候,慧能遇見了智遠禪師,並向智遠禪師請教有關坐禪的一些事情。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中國特有的禪宗,確立過程很長,經歷了自達摩東來,開創全新的禪學派別,到五祖弘忍,建立禪師僧團,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南禪宗,經神會至馬祖道一,完成南禪宗對北宗的壓倒性勝利,最後到百丈懷海,確立禪師僧團的清規和生活方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之中的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 紀錄片:六祖惠能大師的傳奇一生
    《六祖慧能(上)》解說詞這是一位佛教宗師的一生傳奇。一天,三界的主宰大梵天王為了要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在印度靈鷲山請佛說法。他手捧一朵金婆羅花,舉過頭頂,奉獻佛陀,並將自己的身軀化作莊嚴寶座,然而這一次釋迦牟尼卻沒有說話,他只是輕輕地拈起一朵金色的婆羅花,默默地展示在弟子們面前。眾弟子不明所以,都感到十分茫然,只有一個人發出了會心的微笑,他就是摩訶迦葉尊者。在釋迦牟尼的五百個弟子中苦行第一。
  • 《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
    當時的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一生進行了無數次說法,他用這種形式向當時的人們宣講他所體悟到的解脫之道。這些說法的內容被他後來的弟子們記錄整理,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經。  在釋迦牟尼一生的無數次說法中,有一次是非常特別的。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記載,這是一次無言的宣講。
  • 六祖慧能與弘忍臨別時,隨口一句話,竟成禪宗傳世精髓
    弘忍大師一直認為達摩袈裟的實物傳承,是禪門內部開啟爭端的引子,於是囑咐六祖慧能,袈裟傳到他手上就不要再傳了,「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正法的傳授是以心傳心的,要靠繼承者自己去體會和領悟。此時,繼承了禪宗衣缽的六祖慧能,已成為各方的焦點,不少人打算私下搶奪達摩袈裟,使自己成為禪門正宗。
  • 東方聖人----六祖慧能大師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迎請六祖袈裟入宮供養,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代宗皇帝夢見六祖大師前來索還袈裟才令人護送袈裟回曹溪。唐憲宗皇帝於元和十一年賜諡慧能為「大鑑禪師」,安放六祖真身的龕塔為「靈照之塔」。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諡六祖大師為「大鑑真空禪師」,宋仁宗天聖十年(公元1032年),迎請六祖大師真身像以及衣缽入大內供養,加諡六祖大師為「大鑑真空普覺禪師」。
  • 六祖慧能!
  • 佛學:馬祖法嗣百丈禪師開創叢林清規,不只是佛門戒律
    馬祖道一禪師的禪法心要,主要是將四祖以來禪宗各祖德共同弘揚的「即心即佛」參悟宗旨,結合恩師懷讓禪師所推崇的「汝今心即是佛」的參禪思想,進行了實踐與心悟相結合的一種創新,他以「平常心是道」這一實踐性較強的禪學思想,影響了禪學文化乃至漢傳佛教的發展進程,是當之無愧的佛學大師。
  • 世人皆知六祖慧能,我卻覺得更應該多參悟神秀禪師
    傳說五祖弘忍因為慧能禪師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選擇了慧能傳承衣缽,也就是後來的六祖慧能。慧能的師兄神秀,原本是六祖的最熱門的人選,五祖卻覺得神秀「未見本性,未付衣法」,於是與六祖失之交臂。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 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讀完如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半夜 將他叫到自己的房間, 告訴他:「不知心,學佛無益,看清此心便為佛。」不久後,弘忍對弟子們說:「我想把禪法傳給人,誰都行。只要你們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語表達出來,而且能適中禪之真髓,我就給予認可。」
  • 佛教故事:六祖慧能大師與神秀大師為何合稱「南能北秀」
    五祖弘忍門下弟子眾多,其中又以神秀惠能兩位名聲最著,分別被門下弟子推尊為禪宗六祖。神秀惠能兩位大師合稱「南能北秀」,一南一北,一頓一漸,交相輝映,為中國禪宗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雖然大家更喜歡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從修行角度來看,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似乎也更適宜於一般人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