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心動——慧能大師享譽千年的成名公案,透露了什麼佛法密意?

2021-01-19 梅山易學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悟後起修十五年之後,遁跡避難於獵人隊伍中的行者慧能(因為他這個時候還沒有出家,所以稱之為行者),覺得如此繼續隱遁下去,只會蹉跎歲月,終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必須要走出深山老林來弘揚佛法。

網圖

「時當弘法,不可終遁」,才能實現自己身上所擔負的續傳法統以普度眾生的責任,否則的話,時光空逝,自己所承繼的佛法難免會有斷滅之危。

況且時隔多年,各種所需機緣都已經大體具足,於是就來到廣州法性寺,正是因為六祖慧能大師的到來,而發生了一件享譽千年的禪宗公案,而這個公案倒正印證了一句話「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讓後世讚譽不已,因為成就了一個與佛等齊的大聖者。

網圖

慧能大師來到法性寺的時候,正巧碰上印宗法師在講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大般涅槃經》,時有風吹而幡動,幡乃掛在寺廟裡的窄長旗子,為佛教的法物,二名僧人為此而發生辯論,一個僧人說是風動,一個僧人說是幡動,為此而爭論不休。

趁機良機,慧能大師說出了一個與眾不同、也因此而享譽千年的終極性的答案:「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個答案一出,眾皆駭然,所以在場的佛法修行者都被這個答案給震驚了,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中展現了佛法的深奧含義。

網圖

因為這個答案,正在講經的印宗法師將慧能大師請到上座的尊位,請他講解佛法的微言大義,因其講解佛法時言語簡練,說理透徹,不受經典字句的拘束卻能闡揚經典背後的密意,感到非常驚奇,於是詢問說行者定非常人,是否便是傳說中的黃梅衣法南來的傳人呢?

於是慧能大師請出衣缽供大家瞻仰,並為大眾開示佛性不二之理,令大眾佩服不已,於是印宗法師為出山弘法的慧能大師剃度,正式開宗立派,成立南宗頓悟禪門的東山法門,開始弘揚普度眾生的佛法事業。

網圖

那麼非風動、非幡動、而是仁者心動這樁令六祖享譽千年的禪宗著名公案,到底透露了一些什麼佛法密意而讓人驚駭莫名呢?

在這個公案之中,深刻地反映了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在《五燈會元》中有偈語說:「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正是此理。

為什麼呢?因為風吹幡動,不離風,不離幡,此本自然之道,那麼為什麼眾人還會因此爭論不休呢?

網圖

都是因為頓時動了妄心執念的結果,認為離風則幡不動,若離於幡則不見風動,至於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恐怕一時半會誰也辯論不清楚,歸根結底,眾人還是執著於事相之上糾纏,沒有看到佛法的大義。

而六祖的答案之所以讓眾人驚駭,便在於不去糾纏於事相的表徵,而是一語道破眾人爭論的心念,而直指佛法的真諦——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外離於相而不見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內不亂而見自性不動,離於自性,心念一起,便是事相的執著妄想。

網圖

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眾人看到物相上的動靜之相,都是因為自己的心由不動之性而轉入了意念之思,比如說離開風幡,那心由何而動,若離於心的痴迷妄念,那風與幡之動又是從何而起的呢?

風、幡、心三者,動靜之間,全憑一心之起滅,心念不起之時,便可以超脫於只困頓於現象的妄心,而得見「雲在青天水在瓶」的不動本心,若心不動之時,風、幡不過就是轉瞬即逝的幻象,若追逐這幻象,不就證明了自己的本性之體發生了動搖嗎?

網圖

對於一個佛法修行者來說,只顧在虛幻的外相上爭辯不休,不去在自己本來具足的不動本性上下功夫,是典型的捨本逐末之舉。

仁者心動,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佛法的本質而讓眾人驚訝,從此舍有入無,空有雙忘,而入於如來的智慧法藏之中,享譽千年,又豈是偶然的事情呢?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內附視頻)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生的故事在《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有敘述,讓人們在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過程中,同時看到禪宗是如何中國化、社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歷程。溫馨提示: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慧能大師初見弘忍大師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被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後來有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
  • 《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
    直到一百四十七年以後,就在同一個城市,就在離這口五眼井不遠的地方——光孝寺,一位菩提達摩的再傳弟子升座說法,折服了當時的僧俗信眾。從那時起,禪宗逐漸成為了中國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釋迦牟尼的金婆羅花終於在它的異鄉中國盛開了。  這位菩提達摩的再傳弟子,就是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慧能大師。與當時一些出身高貴,學富五車的高僧們不同,這位漢地禪宗的第六代祖師,出身微寒,不識文字。
  • 慧能法師為玄覺禪師印證佛法的典故
    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師,四方的高僧都雲集前往參拜,都是去請教佛法的。你如果前去,我和你同行。」玄覺就和玄策一起前來參拜,玄覺圍繞慧能大師轉了三圈,然後舉起錫杖頓地而立。大師說:「做了沙門,就具有很威武的儀表,遵循細緻嚴格的行為規範,大德你從哪裡來?敢這樣傲慢地對待我?」玄覺說:「生和死是大事,變化無常快得很。」大師說:「那為什麼不去領會不生不滅的道理?了悟不變的宗旨呢?」
  • 佛教「看公案」和「參話頭」現時可以開悟嗎?我看夠嗆!
    禪宗法門,從初祖達摩大師西來,就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不要修學禪宗法門很長時間了,還不知道禪宗法門的宗旨,體相,以及根本是什麼。那就只能是糊塗禪了!很多人修學禪宗一上手就看公案或是參話頭。其實看上去是不錯的,實際是走了冤枉路的。而且這個冤枉路著實斷送了不少人的法身慧命!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慧能大師,來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講堂,為僧眾廣開佛緣,講解佛法。眾人為慧能大師安排好法座,恭迎大師升座講法。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
  • 佛法:六祖一句「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打了當今多少修佛人的臉
    網圖但是在繁華的表象之下,所曝露出來的問題也勝不勝數,就拿修行佛法而言,有許多的人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安下心來按照佛祖的教義去做,而是如世俗中爭名奪利的商人一般,今天祈求密意,明天奢求上師,……不勝枚舉,根本就失去了佛法不外求的智慧。
  • 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與慧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 究竟有多大的區別
    已是佛法教授的神秀大師,看到五祖的一千多個弟子中,竟然沒有一個人寫偈語,就知道他們都在看著自己。這些弟子都在等著自己寫一首偈語出來,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是他們的老師。神秀當時雖然已是佛法教授,許多佛法名詞和術語,以及常規的一些佛法教理,他已能講得頭頭是道,能講得一清二楚。對弟子們的提的一些簡單佛法問題,也能對答如流,善巧解答。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慧能聞經即悟道(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達磨傳「了不可得心」,慧能傳「無住真心」,名則有二,心則惟一。這一個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古德云:「三點如眾星,豎勾似斜月;披毛從此出,成佛也由他。」這個心,在《楞嚴》曰「常住真心」,在《圓覺》曰「圓覺心」,在《華嚴》曰「真如心」。之所以將《金剛經》列入禪宗寶典者,原以六祖慧能大師初聞他人誦此經而忽然悟道也。據史料可知:禪宗初祖達磨入我中國傳佛心印,以佛之衣缽用表信憑。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 元宵佳節話六祖——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
    農曆正月十五,在全國人民歡度傳統元宵佳節之時,卻鮮有人知,此日正是中國禪宗六祖慧能(也稱惠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有悟,上前對念經人說:「剛才所念什麼經?從哪裡得來?」客人說:「是《金剛經》,是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來。」慧能便發心前往修學。當即有一客人施捨十兩銀子。他把老母親安頓好之後,就踏上尋法之路。  到了韶陽,遇到同村之劉志略。劉志略有一個姑姑叫無盡藏,經常讀誦《涅槃經》。有一天,慧能又聽到無盡藏在讀《涅槃經》,隨即替她解說經中之義理。
  • 六祖慧能與弘忍臨別時,隨口一句話,竟成禪宗傳世精髓
    弘忍大師一直認為達摩袈裟的實物傳承,是禪門內部開啟爭端的引子,於是囑咐六祖慧能,袈裟傳到他手上就不要再傳了,「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正法的傳授是以心傳心的,要靠繼承者自己去體會和領悟。此時,繼承了禪宗衣缽的六祖慧能,已成為各方的焦點,不少人打算私下搶奪達摩袈裟,使自己成為禪門正宗。
  • 從慧能大師點撥僧眾的故事裡 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六點學佛的啟示
    慧能大師開壇講法以後,威名遠播,遠近的僧眾,不斷前來向慧能大師請法。在慧能大師的點撥下,僧眾糾正了各自的錯誤,解開了自己的迷惑,領悟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得到了徹底的解脫。從慧仁大師點撥僧眾開悟的部分實例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六點啟示。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大師,唐朝嶺南(廣東省)新州人,父名盧行□,原為唐朝官吏,本籍是範陽,被貶謫到嶺南,母親李氏。大師生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戊戍歲二月八日子時,誕生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 次日黎明時分,有兩位異僧來訪說:「你昨晚生下的孩子與佛法有緣,故特地來為他命名,應該稱為惠能。」他的父親問說:「為何取名惠能?」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小傳
    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禪師就出生在新州。慧能禪師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有一天,慧能禪師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旅店。在旅店的門口,有一客人在誦經,慧能禪師聽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聽讀誦的是什麼經。
  • 禪門公案|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是佛門裡的公案,也被稱為「禪宗第一公案」;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但盛唐以前禪宗祖師,從初祖達摩直至六祖慧能均未提到「拈花微笑」,《景德傳燈錄》、《碧巖錄》和《傳法正宗記》等典籍中也沒有相關記載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開宗立派的哲學大師演繹了從文盲到頂級哲學家的逆襲人生,他就是佛教最大宗派——禪宗的實際開創者——慧能。關于慧能如何在短短八個月實現人生逆襲,流傳著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據《六祖壇經》記載,慧能從小生活在廣東南部,年幼時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賣柴為生。有一次賣完柴後,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頓感有所領悟,於是就決定前往湖北禪宗五祖弘忍處學習佛法。
  • 二月初九丨 六祖慧能大師聖誕日
    將來不但可以『慧』施一切眾生,亦『能』弘揚宇宙大道,希望替他取名『慧能』。」有一天,慧能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門口,有位客人在誦經,慧能聽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聽讀誦的是什麼經。從客人的介紹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馮茂山傳法,並經常勸告道俗信眾讀誦《金剛經》。慧能聽了,心中遂產生北上求法的念頭。
  • 六祖慧能大師說:正心即是智慧,正心才可以運用智慧觀照自心!
    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各自的「心」,除此之外,更無別佛。學佛有的時候是需要一種擔當的。比如六祖慧能大師說我們眾生各自的「心」就是「佛之知見」,這個時候如果還假模假樣的「謙虛」,或是壓根不信「自心」即是「佛之知見」,「自心」即是「佛」,那就將好好的一段成就的殊勝因緣最終錯過了……我們眾生的「心」也可以成佛,我們眾生的「心」也可以具足「佛之知見」,但為何我們卻「不自知」呢?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說:「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 六祖慧能開示:靜坐不動、不起妄念,是一種修行障礙
    六祖慧能開示:靜坐不動、不起妄念,是一種修行障礙 | 文 青衫文齋《六祖壇經》記載了禪宗六祖慧能得法、弘法的經歷,以及對世人的教導,是漕溪佛學思想的傳承。在《定慧品》中,六祖慧能大師開示大家,定與慧為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