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六祖一句「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打了當今多少修佛人的臉

2020-12-16 梅山易學

佛教傳到今日,擁有的信徒人千萬計,讓無數的人都能通過對教義的智慧解讀而獲得了精神世界的清涼,讓許多的人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獲得了心靈上的寧靜與超越,人數不可謂不多,功勞不可謂不偉。

網圖

但是在繁華的表象之下,所曝露出來的問題也勝不勝數,就拿修行佛法而言,有許多的人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安下心來按照佛祖的教義去做,而是如世俗中爭名奪利的商人一般,今天祈求密意,明天奢求上師,……不勝枚舉,根本就失去了佛法不外求的智慧。

像這種將自己的成佛之道寄希望於他人身上的修行者,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的典範,偏偏現在這種人還不少,這種缺乏自信自尊的學佛人,如果有幸讀到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之時,不知該做何感想!

網圖

如果要用慧能大師的「迷時自度,悟了自度」來衡量現在的學佛人的話,那恐怕就是大型的打臉現場,因為沒有幾個修行者可以如慧能大師那般的自信自尊,敢於直面對現實的挑戰,說出這種從心底所發出的自信之語。

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許多學佛之人,根本就沒有將成佛的希望寄托在自性之上,而是將之寄托在虛妄不實的外像之上。

比如說殊勝的法門,老師的境界和法不二傳的密意,乃至佛祖所說的教義,就是不肯相信自己本就是佛這個真理,只要用功,自心就能破迷開悟而徹見真如本來面目。

網圖

那麼,六祖慧能大師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話呢?

原文是這樣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曰:如是,如是!

在獲得五祖弘忍大師傳法而開悟,悟得自心即佛,見性成佛的真諦之後,為了避免他人的傷害,於是五祖讓六祖趕快遠離,並準備親自把櫓搖船。

網圖

六祖說:和尚請坐,應該由弟子來搖櫓,五祖曰:應該是我渡你。

慧能大師在這時就說出了響徹古今的自信之語: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今天我承蒙師父傳授無上心法,已經開悟了,只應自性自度。

五祖於是為之印可:如是,如是!

在五祖而言,作為一個師父,希望能夠儘自己最大的一份心,為傳承法統的六祖再盡一份力,同時也是作為一個考驗,看看六祖所悟徹的程度到了什麼地步。

網圖

而六祖呢,已經完全領悟到了佛法的真諦,有了佛祖那份「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絕對自信,深信自己已經完全理解到了心即是佛的見性成佛之道。

既然心外無物,心即是佛,那麼便應該自求於己而無須藉助外力的幫忙,除了自己能讓自己成佛之外,別人能幫自己成佛嗎?不能!

因此之故,六祖才謝絕了五祖想要再助一臂之力的好意,同時也是在回答五祖的考驗:我已經完全證悟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成佛之道,開顯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本自清靜而能生萬法的本自具足圓滿之心,成佛在我,無須再藉助您的一番心意。

網圖

佛法的真義,本就是使人開悟而徹見自性,以求解脫生死苦海而到達涅槃彼岸,學佛之人如其名不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心性之上,卻去希求外力的冀遇,不是將自己的未來綁定在了別人的不確定性之上嗎,哪裡還有一點學佛人自尊自信的樣子!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的這句「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之語,對於現在許多還在尋求佛家聖地、道場、密法、上師……等一切外力的人來說,不止打了當今多少學佛人的臉面。

網圖

因為他們缺少自信,缺乏自尊,更不知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個最淺顯易懂的道理,終生向外馳求,到老一事無成,要警醒啊,想要學佛的修行者!

相信自己能成,相信師傳之法,不要向外馳求,尋找心中寶藏,這才是真正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的內涵之理。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與弘忍臨別時,隨口一句話,竟成禪宗傳世精髓
    六祖慧能與弘忍臨別時,隨口一句話,竟成禪宗傳世精髓 | 文 青衫文齋慧能在黃梅開悟自性本來清淨,根本不會染上「塵埃」後,被五祖弘忍選定為禪宗第六代衣缽繼承人。經過弘忍半夜傳法,慧能正式成為禪宗六祖。六祖慧能隨口答道: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意思是我迷愚時,要請師傅教導,這樣才能覺悟;而我現在覺悟了,才知道原來需要自己才能度自己)。最為開悟了的禪宗大師,往往隨性出口,皆蘊含無窮禪機,契合禪理。六祖慧能的一句話,看似平白,實則是大悟之語,是悟道的精髓。「渡」與「度」同音不同義,正如六祖慧能所說「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 誦一部《六祖壇經》,讓你從迷失中找到方向!
    乾封二年,有居士遠赴廣州聽法,剛一入殿,便聽到風吹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的爭論,居士一句「仁者心動」驚駭眾僧,而六祖惠能之名由此顯揚。不久後,應韶州韋刺史之邀,惠能大師開壇講法,而這次講法的內容也成了唯一一本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本期,我們就來一同聆聽六祖惠能大師的修行建議。
  • 惺惺相惜的六祖和惠能,但下面腦殘粉卻爭鬥不休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譯文:惠能就說道,請老師你坐,應該是弟子效其勞來搖擼才對。五祖說道,應該是我來渡你過河。惠能答道,迷的時候是老師來度,悟了以後就要靠自度了,度和渡雖然說起來一樣,但是用處卻不同,我生在偏遠之處,說話地方口音很重,現在承蒙師父度化,今天已經開悟,今後只應依靠自己的自性來自度就行了。
  • 佛教:這3種人,佛也度不了,看看有你嗎?
    初入佛門之時,我們都知道佛門廣大,普度眾生,但是對佛法稍有了解之後,又會聽到諸佛不能「盡眾生界」的說法。譬如,虛雲老和尚曾開示說:「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這究竟是何原因呢?其一,不知自度之人。曾經聽師父講過,「佛不度人,唯人自度」,既然佛法普度眾生,為什麼又講唯人自度呢?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此疑惑。末學在《壇經》的公案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開示丨惟因老和尚:自性自度
    【惟因老和尚傳】▍禪師六祖惠能大師提倡學佛人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行由品第一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客人說,我從黃梅縣東禪寺來,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裡主持並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門下弟子達一千多人,我到東禪寺拜謁五祖弘忍大師,並聽聞領授了這部佛經,弘忍大師常常勸誡僧人和在俗的人,指示只要依《金剛經》所講的修行,就能自己識見自心佛性,直接了悟成佛。惠能聽了客人的這番話,覺得自己與佛法宿世有緣,正好承蒙一位客人取了十兩銀子給他,囑咐他用來安頓老母,充當其衣食生活之所需,然後去黃梅縣東禪寺,參拜五祖大師。」
  • 佛法: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但就是這一念,多少學佛人卻修不來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以自己的無上智慧,在體現其生平禪學精華的著作《壇經》中,反反覆覆地為大眾開示聖凡一體,迷悟只在一念之間的秘密,使有情眾生都能通過對自身中煩惱與菩提、妄心與正念等的觀照而在二六時中隨時隨地都能獲得開悟。
  • 佛法:六祖說煩惱即菩提,可是你真的知道煩惱的真相嗎?
    網圖就像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所說的一樣:「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修行者的迷悟之轉換,就像物體上的陰陽二面相互轉化一樣,都只是在一個轉念之間的事情即使偶有成就,也難以經歷事實的實踐檢驗,因此六祖慧能大師才會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慧能聞經即悟道(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就如我們平常稱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多少人知他含義。這一文,我們就通過六祖壇經,看看六祖慧能大師怎麼開示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看是否與我們的了解有什麼不同。《六祖壇經》:」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六祖大會又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
  • 六祖慧能法師求法、弘法記
    No.2008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唐高宗儀鳳二年春天,六祖大師從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部屬入山禮請六祖到城裡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廣開佛法因緣,演說法要。六祖登壇升座時,聞法的人有韋刺史和他的部屬三十多人,以及當時儒學的學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向六祖大師做禮,希望聽聞佛法要義。
  • 六祖壇經|原文
    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 六祖慧能大師
    要知自性若迷,福田又焉能相救哉?今命汝等,各自回寮,收攝六根,觀察你們的智慧,取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前來見我。若能悟得大意,我將衣法傳汝,為第六代祖。火速去作,不得遲滯!若用思量,即不中用。凡是見到自己本性的人,言下即見。若能作到這樣的,即使掄刀上陣,亦得見性。」    諸門弟子聽了五祖的宣布,退出祖堂。
  • 元宵佳節話六祖——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
    農曆正月十五,在全國人民歡度傳統元宵佳節之時,卻鮮有人知,此日正是中國禪宗六祖慧能(也稱惠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  也就在這個深夜,弘忍把衣缽及頓教的法門傳給了慧能,並叮囑他說:「現在你已是禪宗的六祖了,希望你好自為之,要承先啟後,傳法救人。請聽我的偈子:「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然後指示慧能立即離開寺廟,以免發生不測。  弘忍連夜送慧能趕到九江,欲渡河時,慧能勸阻弘忍不要再送,他說:「迷時靠師渡,悟時要自度」。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淺譯連載 第一 行由品 經文.注釋
    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13,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能,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14,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 《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
    神秀的偈語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認為要勤奮的修行,才能漸漸地達到不染塵埃的清淨境界。慧能的偈語卻認為身心和萬事萬物都是種種條件下的聚合,緣起緣滅,變化無常,只有人人都具備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這種思想與南朝劉宋時竺道生提倡的頓悟成佛說相通,也與他自己初入東山拜見弘忍時,提出的佛性不分南北貴賤的說法一致。
  • 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內附視頻)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生的故事在《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有敘述,讓人們在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過程中,同時看到禪宗是如何中國化、社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歷程。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
  • 六祖慧能5句話說破禪理,桂琛禪師開示:參禪修行重在這4個字
    5句話,5個「何期」,說破了佛法本意,以淺顯的語言道盡深奧的禪理。這5句話既是六祖慧能的禪悟,也是後世禪師們念念以求的禪理。清淨、具足的自性本無起始生滅,無始劫以來,眾生的覺性一直都在那裡,那裡是成佛的來處,需要內心觀照才能「看得見」,一當「看見」就會生出「原來如此」的感嘆,原來佛法現成,禪理就在「一切現成」這4個字中!
  • 佛法:為什麼六祖之後不再以衣缽作為傳人得法的信物?原因很現實
    一說到衣缽傳人,無論是360行的哪一行,人們都立刻便會想到這個人肯定是全面繼承了其老師的思想、學問、技藝等足以承上啟下之道的人,成為其師傳之道的繼承人,能全面體現其師傳之道的特色與思想。網圖在佛教禪宗的傳承之中,最開始也是用傳授衣缽作為傳承人得法的憑證的,從佛祖傳給迦葉尊者黃金滾邊袈裟開始,一直到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直都是如此,沒有改變過,但是六祖之後,卻一反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