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六祖壇經》淺譯連載 第一 行由品 經文.注釋

2021-03-01 靈隱寺

第一 行由品

  經文.注釋

  時*1大師*2至寶林*3,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4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5!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6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7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8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9,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10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能,不離自性,即是福田*11。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12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

  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13,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能,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14,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15上座*16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17盧珍畫『楞伽經變相*18』及『五祖血脈圖*19』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能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20;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21為讀。』時有江州別駕*22,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23?』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24則止,遇會*25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櫓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櫓。』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廋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26則止,遇蒙*27則居。』明禮辭。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

  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28,作五逆罪*29,及一闡提*30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31,凡夫*32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33。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34無別。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注釋

  *1時:

  同於佛經上的「一時」,指的是時間,但沒有明確的年月日。依法海舊序推定為唐高宗儀鳳二年齡(六七七)春天。

  *2大師:

  大師的稱謂,是源於佛的十種尊號中的「天人師」,通於凡聖,是指德學堪做眾生楷模的人。這裡是指六祖惠能。

  *3寶林:

  即寶林寺,位於廣東省韶州府曲江縣南六十裡的南華山。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創建,三年落成。

  *4大梵寺:

  位於廣東韶州府曲江縣的河西。

  *5善知識:

  能夠引導眾生離惡修善,入於佛道的人,都可稱為善知識。這裡指聽講者的代稱。

  *6新州:

  今廣東省新興縣。

  *7東禪寺:

  位於湖北黃梅縣西南,又稱蓮華寺。為禪宗五祖弘忍的道場,也就是五祖傳授衣缽給六祖惠能的地方。

  *8忍大師:

  即五祖弘忍,湖北省黃梅縣人,生於仁壽元年(六○一),示寂於成亨五年(六七四)。五祖於黃梅縣的東山營建東禪寺,大弘禪法,因此時人又稱弘忍為「黃梅」。

  *9獦獠:

  隋唐時指嶺南以打獵為生的少數未開化蠻族,這裡是指北方人鄙視南方人的稱呼。

  *10和尚:

  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又作和上。是弟子對師父的尊稱。

  *11福田:

  田有生長的意思。謂供養三寶、父母、師長或貧病者,能使我人積聚福德,猶如在田中種植穀物,必有收穫,所以稱為福田。

  *12行者:

  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如:修念佛法門的人,稱「念佛行者」;密教中,誦持真言、修供養法等真言門的修行者,稱為真言行者;專持《法華經》的行者,稱法華行者。禪林中,行者是指未出家而住於寺內幫忙雜務的人,其中,有剃髮出家,也有尚未剃髮而攜家帶眷的人。

  *13堂前:

  佛殿稱做佛堂,參禪的地方稱做禪堂,說法的地方稱為法堂。這裡的「堂前指的是五祖弘忍大師上堂普說的法堂前。

  *14衣法:

  衣指出家人披搭的袈裟,法指佛陀一脈相傳的正法。內傳正法以印證如來佛心,外傳衣以表徵師承的真實不妄。

  *15神秀:

  俗姓李,洛陽尉氏人,生於隋末,少時博覽經史,聰敏多聞。依五祖弘忍出家。五祖入滅後,師遷江陵當陽山傳法,僧俗靡然歸其德風,道譽大揚。久視元年(七○○)受武則天的詔見,敕封他為長安、洛陽兩京的法主,尊為武則天、中宗、睿宗三帝的親教師。神龍二年(七○六)示寂,諡號「大通禪師」。師闡揚禪旨,力主漸悟之說,南宗惠能大師則主頓悟,所以禪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稱。

  *16上座:

  又稱長老、首座、尚座、住位等。指法臘高居上位的僧尼。依《異門足論》載,上座有三等:生年上座,年既高,具戒又久;世俗上座,智富、族勝、財大等;法性上座,阿羅漢證法性理,為大眾所推舉。

  *17供奉:

  官名。唐朝時,凡擅長文學、美術或其它技藝的人,得延聘於宮廷內,給事左右,封為「供奉」。

  *18變相:

  將佛陀說法的地點、人物、經義等,以圖畫的形式繪製而成,稱為「變相」或「經變」。

  *19五祖血脈圖:

  血脈圖,指傳法的世系圖。這裡指將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的嫡傳世系譜繪成圖象。

  *20惡道:

  隨順惡行而趣向惡途。依佛經所說有三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

  *21上人:

  智德兼備,可為大眾師範的高僧。依《釋氏要覽》卷上說,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眾人之上者為上人。又一般對出家人也尊稱為「上人」。這裡的上人,是指那引領惠能大師到神秀偈前的童子。

  *22別駕:

  官名,又稱別駕從事史,為州刺史的佐史;刺史出巡時,另乘傳車隨行,故名別駕。

  *23肉身菩薩:

  以父母所生的身軀而能達到菩薩位者。《壇經》大師事略說,劉宋求那跋陀羅三藏懸記六祖為肉身菩。

  *24懷:

  即懷集,縣名。屬廣西蒼梧道。

  *25會:

  即四會,縣名。屬廣東粵海道。

  *26袁:

  即江西袁州。今屬江西宜春縣。

  *27蒙:

  即蒙山。位於江西境內。

  *28四重禁:

  指淫戒、殺戒、盜戒、大妄語戒。此四戒稱為四重禁,為極重罪。

  *29五逆罪:

  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種逆惡之罪過,稱為五逆罪。

  *30一闡提:

  又作不信正法者。不信諸佛所說教戒,斷滅一切善根的人。

  *31蘊之與界:

  蘊指五蘊:色、受、想、行、識。界,指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合而成。蘊之與界,即是指五蘊和十八界。

  *32凡夫:

  又作異生。迷惑事理,流轉生死、住不正道的人,稱為凡夫。

  *33東山法門:

  指五祖弘忍所傳授的禪法。因五祖所住的黃梅山位於湖北黃梅縣東,故稱東山。

  *34聖人:

  指證得無漏智者,如佛、菩薩、四果聖賢,或對高僧大德的尊稱。也就是智能卓越、人格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杭州靈隱寺

查看歷史內容

請點右上角,選擇【查看歷史消息】

內容分享

請點右上角,選擇【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方法-

在微信下面菜單下面點擊:

通訊錄——添加朋友——

搜號碼:靈隱寺

相關焦點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淺譯連載 第六懺悔品 經文.注釋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
  • 佛教典籍|《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 六祖壇經-經文注釋(7)
    六祖壇經講話  第七 機緣品
  • 《六祖壇經》共學記|「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諸元結合
    《六祖壇經》共學記 撰文:提舍家裡有《六祖壇經》但是一直沒有讀,因緣不成熟就是這樣:寶山空回。今年三月因實施居家隔離,五月起道場法師透過網路帶領「線上共學《六祖壇經》」,將「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幾個元素結合成為整體的學習,經過每周一次、連續四個月的薰陶之後,每到周日早上十點我都期待參加壇經共學。透過網路禪坐、拜懺、或聽經聞法的活動或許很多,但是像這樣多元素結合的還沒有見過。
  • 三不叟【六祖壇經講解1-6】行由品第一
    【行由品第一】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
  • 【南方日報】中大哲學系教授馮煥珍主講《六祖壇經》: 真正的「淨土」不在西方,而是「心淨」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至少有5000多卷,為什麼《壇經》在中國的漢傳佛教地區可以一經獨尊?這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壇經》中國化了。《壇經》以前的佛教經典嚴格說來屬於印度佛教的經典,而《壇經》則是非常中國化的經典。
  • 恭迎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六祖壇經》傳世,中土唯此一人
    慧能禪師為佛教禪宗三十三祖,中國禪宗第六祖。後人把慧能禪師的教言編成《壇經》流傳於世。慧能大師門下弟子很多,其中著名者,有青原行思禪師、南嶽懷讓禪師、荷澤神會禪師、南陽慧忠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等,得法後都各成一家。
  • 【視頻】淨慧長老: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第一講
    《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大家和親朋好友一起歡度新春佳節之時,四祖寺也特意為大家準備一道「佛法」的盛宴,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在春節期間陸續向大家推送淨慧長老主講的「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視頻。這一系列講座是淨慧長老在2009年8月14日四祖寺第六屆禪文化夏令營期間為廣大營員進行的專題講座,總時長約2小時,我們將其共分為四講。
  • 《六祖壇經》之無相頌
    農曆八月初三(2016年9月3日),是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涅槃1303周年紀念日。惠(慧)能大師(638年-713年),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人(現今的涿州),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與孔子、老子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歐洲則將他併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
  • 六祖壇經大結局
    禪宗六祖的弟子們後來分為五個宗派,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分出了五個宗派。這些宗派裡面,有些禪風令人動容,有些則非常孤傲,如雲門宗、法眼宗,相當孤傲。有些非常的雷厲風行,像臨濟宗的棒喝,禪風非常霹靂。在禪宗唐宋這幾百年的時間,除了這五個宗派以外,還出現了很多非常另類的人,這些人幾乎無法用某一個宗派來歸類。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行由品第一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有一天,有一位客人買了惠能的柴,並讓送至客房,送達後,客人收了柴,惠能得到錢,剛走到門外,就見到一位客人正在誦讀佛經,惠能一聽客人所誦的經文,心中立刻頓然開悟,就請教這位客人所誦的是什麼經典,客人告之是《金剛經》,惠能又問客人從什麼地方來,如何獲得這部經典?
  • 佛學在線網站代為免費贈送:《六祖壇經注釋》簡體四十本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
  • 《六祖壇經》禪機解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讀《六祖壇經》禪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惠能在一旁聽了她讀誦的經文,就懂裡面的佛理了,於是,他為無盡藏解說其中道理。無盡藏求法若渴,聽到惠能的解說很有道理,就將經文拿到惠能面前,指著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請求解惑。惠能說:「妳指的這些字,我都看不懂。雖然我不認得字,卻可以為妳說明經義。」
  • 六祖大師,肉身的歸宿
    星雲法師講《壇經》付囑品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心經》、《金剛經》和《壇經》,就這三本書,夠領悟一輩子
    但隨著各方思想的不斷融合,佛教的思想也逐漸本土化,直到唐朝六祖時期,六祖惠能大師把佛教思想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他指出人人都可以「成佛」,所謂的「佛」便是「覺悟」,便是時時刻刻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把精力投入到這些事情上,如此一來「心中自明」,見到自己的天然「本性」,活在當下,能夠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
  •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注釋及翻譯
  • 《六祖壇經》8句智慧名言,句句入心,讓人醍醐灌頂!
    《六祖壇經》,作者六祖慧能。六祖慧能是唐代人,世稱禪宗六祖,是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一、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壇經》如果不悟,佛就是眾生;一念悟了,眾生就是佛。眾生與佛平等無二,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迷者為眾生,悟者為佛。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問世的五百七八十年間, 《壇經》的發展演變並不像,許多學者所指出的是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 即敦煌本—惠聽本—契篙本—宗寶本。
  • 佛門裡必讀的八大經典,福報功德無量
    佛經,即是佛教經典,主要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古印度時期通常不做文字記錄,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弟子們為了佛法不至於失傳,於是召集僧眾進行結集,共同回憶釋迦牟尼佛的言教,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後人將所有佛經合稱「三藏十二部」。「三藏」是指經、律、論。經,指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律,指的是僧團的行為準則及道德規範;論,指高僧們對經、律所做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