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金剛經》和《壇經》,就這三本書,夠領悟一輩子

2020-12-22 止一為正

佛教的思想非常博大,這是研究整個宇宙人生的學問。我最開始對人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活,又該如何進行這來之不易的一生感到困惑,即使是現在我亦對這些事情感到困惑。不想隨波逐流,被社會中的「喧囂」汙染自己的「心靈」,從而陷入深深的「物慾」世界裡無法自拔,那樣對我而言是不利的,我打心底明白這樣的事情,所以便自發的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非常廣泛,包含的內容多不勝數,其中以「儒釋道」三家思想最為突出。儒道兩家思想乃是這片土地自然孕育出來的文化,而釋家也就是「佛教」這是外來的思想,開始並不受中國本土人士喜愛,只流行於社會上層人士中。但隨著各方思想的不斷融合,佛教的思想也逐漸本土化,直到唐朝六祖時期,六祖惠能大師把佛教思想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他指出人人都可以「成佛」,所謂的「佛」便是「覺悟」,便是時時刻刻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把精力投入到這些事情上,如此一來「心中自明」,見到自己的天然「本性」,活在當下,能夠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

個人對佛教的理解來自於三本經書,就如六祖所言,想要學習佛教的思想,三藏十二部那太多了,看一輩子都看不完,實際上只要一本經書,好好地去參悟,足夠一個人領悟了。我比較貪心,看了三部佛教經典,分別是《心經》、《金剛經》、《壇經》。

《心經》是大乘佛法《般若經》的綱要,短短幾百個字把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表述了出來。佛教思想說萬物是「和合而生」,「緣起性空」,這幾百個字正是在解釋這個「空」。經中說「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這裡不展開說,只要我們之所以在「苦海」裡,常常感到「煩惱」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這個。我們時常被表面的事物困擾住,我們執於事物的「表象」,無法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導致了種種困惑和煩惱,實際上就是自找麻煩。如能理解這個「空」,做到「空無所空」,那麼內心常保「清淨」自然獲得「舒心」,感到幸福。

《金剛經》這部經典,篇幅也不長,解釋的是整個宇宙,格局非常大。不懂的人把之當成「宗教迷信」,能夠理解其中含義的人自然知曉經文中的「善知識」。禪宗六祖惠能因聽到《金剛經》中「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豁然開朗」,直接「頓悟」,明白了自己的那顆「心」,見到了自己的天然本「性」,不在執於事物的「表象」能夠看到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因為事物間必有因果關聯,若是「心」不被「人為欲望」迷障自然可以見到「真相」,美滿生活。

《壇經》是記錄六祖惠能大師一生言行的書籍,是其弟子「法海」所編寫。值得一說的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解釋佛教經典的言論不少,但成為「經」的只此《壇經》一部,可見其價值之高。《壇經》文字很樸實,人人都能看明白,其中最讓我受益的是《無相頌》,裡面有一句「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世上很多人都是「迷」的,所以經歷了很多糟心事,當經歷了足夠多,認知了足夠多後便能一下子「醒悟」過來,到時便是「悟」了,所有的「煩惱」都變成了「菩提」,這一生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當然有個大前提是自己得往這條「道」上走,如果行「邪道」,生生世世,來生來世都在「迷」中,都在「苦海」中,無法擺脫「苦難」和「煩惱」。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2、《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是佛教中國最著名的經典之一。《金剛經》由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的對話組成,主要討論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證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六祖惠能因聽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成其心」頓悟成道。文人雅士也以《金剛經》為修心養性方式,民間更是流傳甚廣。
  • 《金剛經》的核心,無非就是這三句話!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為受持《金剛經》,因悟透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證得空性、破迷開悟、解脫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所以佛經是我們修行路上開悟的一大助緣。佛經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匯集,能夠幫我們開發智慧、清淨自性。所以佛門三皈依裡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金剛經》和《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是何意?
    《金剛經》和《心經》皆是佛教非常經典的經卷,此二經皆出自六百卷《般若經》之中。《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見二經經名之中皆有「般若」二字,那「般若」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般若經典,核心即要內外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以儒釋道三家文化為綱領,其典籍浩瀚如海。即便能精通三家文化一家,用其一生,也難以「精通」二字來闡釋。其中,釋家文化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也受到人們的追捧。特別是傳統中國佛家思想以大乘佛教發展為核心,就一部《金剛經》就能讓許多人耗盡一生來研究。
  •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1《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喬力辨析:顯然,當我們要了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最起碼是要明白書名的意思,就像你交了一個新朋友,新朋友的名字叫張三,張三告訴你,因為他爸姓張,他在家排行老三,所以父母給起了這個名字,這就是一個人的名字的意思。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心想生:《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包括「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都是《金剛經》啊,那它是什麼意思?這個其實就是般若。因為《金剛經》全稱是什麼,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它也是般若經,就像《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般若經》。然後呢,《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般若。誒!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這五蘊當中,色指的是物質,包括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還有那外在的一切境界事物;而受、想、行、識四蘊都是心靈的作用,是對於外境的反映。這五種蘊聚漸漸地越積越多,以至於我們的身心承受不了,便成了煩惱與痛苦,一旦觀照到了這五蘊都是空幻而不實的,那麼也就不會再執著了,煩惱與痛苦自然也就沒有了。那麼,怎麼才能夠觀照到五蘊皆空呢?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 夜讀佛教聖典《心經》,感悟放下的真正智慧
    心被蒙塵,就會有煩惱和痛苦,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不注意的小事情,卻讓我們感到極大的痛苦和難受,找到適合自己的洗心革面的方法,才能夠讓自己內心平靜的度過每一天,修心養性才能夠找到我每個人最適合的生活方式。
  • 《壇經》簡說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他甚至斬釘截鐵地指出:「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他的這些論點,即是反覆說明:見性,悟性對從根本上轉化妄想執著和解決人我、是非、善惡、順逆、染淨等種種二元對立狀態的重要性;其中他以「般若觀照」,息妄顯真,得定開慧,作為識心見性的重要手段。他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 【鑑賞】當代顏體書家張江水先生《金剛經》《心經》的機緣創作
    《金剛經》流入中國以來,歷代帝王均為推崇,屢發敕令頒經於天下,使萬民擁堵誦讀,永消災禍,普及之深,古今莫之。縱觀中國書法史,書寫《金剛經》者不乏其人,然多為冊頁、手卷。勒碑刻石蔚然大觀者,唯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及唐代柳公權中楷《金剛經》。北齊刻石歷千年風雨剝蝕,現僅存經文41行1069餘字。柳公權《金剛經》原石宋代已毀,現僅見敦煌石窟之"唐拓孤本"。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那麼為什麼金剛經中向佛請法的人是須菩提,而不是其它的入室弟子呢?我們都知道佛陀住世時說過有八萬四千種成就法門,這個意思是說,佛法是因人而異的,你具備什麼機緣就對你說什麼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就拿《心經》來說,心經是講「觀照般若」,所以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向觀音菩薩請法。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掌握了金剛經的精髓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 念了一輩子《心經》,經題是什麼意思?悟透心開意解、獲福無量!
    《心經》中的心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心」字,正是指大智慧到了彼岸的光明之心,而不是世人所認為的肉團心和妄想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云:「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團妄想之心也。」一旦了認了本性、真心或者如來藏,才明白真實的心是什麼。而這個大智慧徹底消除了錯亂,實證了本地,叫做「到彼岸」。
  • 修持《金剛經》的好處
    好處三、增長智慧經說:若復有人,得聞此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這是在告訴我們,若有人,聞此經典,能信心清淨不染,則生實相般若,這裡的實相般若,可以理解為大智慧的意思。我們最熟悉的禪宗六祖慧能,也是聞此經開悟,可見金剛經有增長智慧的能力。
  • 《金剛經》與中國文化
    《金剛經》與中國文化般若類經典,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一類經典。般若類的著作很多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金剛經》和《心經》。自從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了《金剛經》和很多的般若類經典之後,這般若類經典在中國就廣泛地流行了起來,中國佛教就進入了般若時代。在唐代的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從儒道釋這三家的經典裡面,各挑選了一部,並且親自作註解,頒行天下,廣為流通。
  • 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既然說是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文化,那麼,傳統的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的「釋家,」到底屬不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呢?很多人對此有疑問,每個人的觀點也不同。其實,從古印度的佛教史,在到中國的佛教史去探究與理解,佛教中國化的背後,給佛教帶來了太多的變革,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佛教是古印度的由來。所以,就有人把中國禪宗納入為中國的傳統國學當中。
  • 覺悟了《六祖壇經》,你會「摩訶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指「大智慧到彼岸」,這是很多修佛之人的終極目標。但在很多人看來,擁有大智慧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