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思想非常博大,這是研究整個宇宙人生的學問。我最開始對人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活,又該如何進行這來之不易的一生感到困惑,即使是現在我亦對這些事情感到困惑。不想隨波逐流,被社會中的「喧囂」汙染自己的「心靈」,從而陷入深深的「物慾」世界裡無法自拔,那樣對我而言是不利的,我打心底明白這樣的事情,所以便自發的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非常廣泛,包含的內容多不勝數,其中以「儒釋道」三家思想最為突出。儒道兩家思想乃是這片土地自然孕育出來的文化,而釋家也就是「佛教」這是外來的思想,開始並不受中國本土人士喜愛,只流行於社會上層人士中。但隨著各方思想的不斷融合,佛教的思想也逐漸本土化,直到唐朝六祖時期,六祖惠能大師把佛教思想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他指出人人都可以「成佛」,所謂的「佛」便是「覺悟」,便是時時刻刻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把精力投入到這些事情上,如此一來「心中自明」,見到自己的天然「本性」,活在當下,能夠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
個人對佛教的理解來自於三本經書,就如六祖所言,想要學習佛教的思想,三藏十二部那太多了,看一輩子都看不完,實際上只要一本經書,好好地去參悟,足夠一個人領悟了。我比較貪心,看了三部佛教經典,分別是《心經》、《金剛經》、《壇經》。
《心經》是大乘佛法《般若經》的綱要,短短幾百個字把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表述了出來。佛教思想說萬物是「和合而生」,「緣起性空」,這幾百個字正是在解釋這個「空」。經中說「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這裡不展開說,只要我們之所以在「苦海」裡,常常感到「煩惱」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這個。我們時常被表面的事物困擾住,我們執於事物的「表象」,無法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導致了種種困惑和煩惱,實際上就是自找麻煩。如能理解這個「空」,做到「空無所空」,那麼內心常保「清淨」自然獲得「舒心」,感到幸福。
《金剛經》這部經典,篇幅也不長,解釋的是整個宇宙,格局非常大。不懂的人把之當成「宗教迷信」,能夠理解其中含義的人自然知曉經文中的「善知識」。禪宗六祖惠能因聽到《金剛經》中「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豁然開朗」,直接「頓悟」,明白了自己的那顆「心」,見到了自己的天然本「性」,不在執於事物的「表象」能夠看到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因為事物間必有因果關聯,若是「心」不被「人為欲望」迷障自然可以見到「真相」,美滿生活。
《壇經》是記錄六祖惠能大師一生言行的書籍,是其弟子「法海」所編寫。值得一說的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解釋佛教經典的言論不少,但成為「經」的只此《壇經》一部,可見其價值之高。《壇經》文字很樸實,人人都能看明白,其中最讓我受益的是《無相頌》,裡面有一句「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世上很多人都是「迷」的,所以經歷了很多糟心事,當經歷了足夠多,認知了足夠多後便能一下子「醒悟」過來,到時便是「悟」了,所有的「煩惱」都變成了「菩提」,這一生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當然有個大前提是自己得往這條「道」上走,如果行「邪道」,生生世世,來生來世都在「迷」中,都在「苦海」中,無法擺脫「苦難」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