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簡說

2021-02-23 靈隱寺

  六祖惠能大師,廣東新州人(今廣東新興縣東), 三歲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因聞客誦《金剛經》,心便開悟,投奔到五祖弘忍禪師門下,做舂米之類的粗活。在五祖選嗣法弟子的過程中,他道出了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於悟境超異而繼承了頓教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的第六代祖師。五祖並開示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之後,六祖為避人爭奪衣缽,在獵人隊中隱藏、保任了十五年,才削髮為僧,開東山法門,高唱見性成佛的頓悟說,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思想體系,並發揚光大,歷久不衰。

  六祖的禪法以直指、直示為特點,把見性,悟性作為禪的生命。在《壇經》裡,他強調「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識自心,一悟即至佛地」。他認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他甚至斬釘截鐵地指出:「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他的這些論點,即是反覆說明:見性,悟性對從根本上轉化妄想執著和解決人我、是非、善惡、順逆、染淨等種種二元對立狀態的重要性;其中他以「般若觀照」,息妄顯真,得定開慧,作為識心見性的重要手段。他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又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在六祖的開示中,還處處顯示體用不二、定慧一體、空有圓融、性相一如的般若正見,把一相(一相無相)三昧和一行(直心直行)三昧結合起來,雖不變而隨緣,雖隨緣而不變。他說:「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六祖曾開示智隍:「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在此基礎上,六祖認為見性之人,於一切法立亦得,不立亦得,要「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這正像明鏡照物,物來影現,物去鏡空,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廢,即所謂「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六祖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心和物的關係問題,是無相而無不相,無念而無不念的空有圓融、心物不二論者,也是他所說「自性自悟,頓悟頓修」的最上乘境界。雖然如此,六祖亦並不否定根性有利鈍這一客觀事實,而說「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由於人有利鈍,也即障有深淺,故佛說無量法門,隨機施教。人們在實踐中,或頓悟頓修,或頓悟漸修,或漸悟漸修,無有定法,最後同證菩提,無有差別。在實踐過程中,當專修一法而不能相應時,也允許改修他法,以適應根性,而免虛耗時光。實際上,佛菩薩,善知識並無實法與人,但因病施藥,方便對治。所以六祖說:「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這與《金剛經》「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同一旨趣,同一法味。總之,如果我們能以「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 竟。」(《大日經》) 離指見月,不生執著,可得法益而解法縛;一旦我法雙空,並空亦空,則無盡煩惱自然化為大光明寶藏了。這樣,一切固執法見,捨本逐末,甚至諍論勝劣,高樹慢幢等現象,不是「可以休矣」嗎?

  綜觀上述所引《壇經》內容,可以這樣說:六祖是以「真如自性」作為本體論;通過「般若觀照」來達到「領悟自性」,作為實踐要領;而以「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的無念,「外離一切相」的無相,「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的無住,作為認識論的基本要求。六祖所建立的頓教法門及其思想體系是獨具特色的,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亦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鮮明標誌。

摘自《般若花》

 

相關焦點

  • 【視頻】淨慧長老: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第一講
    《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大家和親朋好友一起歡度新春佳節之時,四祖寺也特意為大家準備一道「佛法」的盛宴,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在春節期間陸續向大家推送淨慧長老主講的「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視頻。這一系列講座是淨慧長老在2009年8月14日四祖寺第六屆禪文化夏令營期間為廣大營員進行的專題講座,總時長約2小時,我們將其共分為四講。
  • 佛教典籍|《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壇經》問世之後, 即有多種本子同時存在, 其間雖有詳略之分, 但無真偽之別。自從本世紀初發現了敦煌寫本《壇經》, 因共內容與現行幾種版本的《壇經》有不少出入, 於是在中外學者間出現了肯定敦煌本《壇經》而否定其他版本《壇經》的傾向。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六祖壇經大結局
    普化禪師一生言行無定,很像濟公一樣,非常奇異、非常奇怪的一個人,人們很難了解他到底說了些什麼。臨濟曾經請普化禪師做他寺院的首座,有一天普化禪師突然很奇怪的向人們乞討法衣。別人就布施給他上好的袈裟,他也不要,他就是不要。最後只有臨濟禪師莫名其妙的送了一口棺材給他,普化禪師很高興,他說我的衣服終於來了。
  • 二讀《壇經》:不要再猶疑,一切皆心法
    剛才,第二次讀完《壇經》。 第一次是在一個早晨,晨跑結束後跑進三裡屯三聯書店,偶然發現《壇經》,打開之後,越讀越想讀,蹲在書店裡快速讀了一遍。享受! 這一次,是從圖書館借了書回來,慢慢地、認真地看的,剛剛,讀完第二遍。
  • 【南方日報】中大哲學系教授馮煥珍主講《六祖壇經》: 真正的「淨土」不在西方,而是「心淨」
    《壇經》也以這種人性論為基礎,可以說這種思想貫穿於《壇經》始終。《壇經》裡說,六祖慧能從廣東不遠千裡跋涉去拜五祖為師,五祖連續問了他三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人性問題:「你們嶺南人是野蠻人,怎麼能夠成佛?」六祖的回答驚天動地,他說人有南北,但是佛性沒有南北。  五祖為什麼很看重六祖?
  • 《六祖壇經》8句智慧名言,句句入心,讓人醍醐灌頂!
    《六祖壇經》,作者六祖慧能。六祖慧能是唐代人,世稱禪宗六祖,是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一、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壇經》如果不悟,佛就是眾生;一念悟了,眾生就是佛。眾生與佛平等無二,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迷者為眾生,悟者為佛。
  • 佛法:《壇經》能成為禪宗典籍之王,是因為對傳統禪學的全面革新
    《六祖壇經》被譽為「禪宗典籍之王」,是中國禪門修行者的無上寶典,古人說「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可見對其價值與智慧的高度認可,有人甚至認為其可與《華嚴經》、《法華經》等經中之王相媲美。網圖作為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所寫的經典,為什麼可以獲得如此無上的殊榮,而堪與佛祖所說的經典相併列呢?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就如我們平常稱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多少人知他含義。這一文,我們就通過六祖壇經,看看六祖慧能大師怎麼開示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看是否與我們的了解有什麼不同。
  • 《六祖壇經》共學記|「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諸元結合
    《六祖壇經》共學記 撰文:提舍家裡有《六祖壇經》但是一直沒有讀,因緣不成熟就是這樣:寶山空回。今年三月因實施居家隔離,五月起道場法師透過網路帶領「線上共學《六祖壇經》」,將「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幾個元素結合成為整體的學習,經過每周一次、連續四個月的薰陶之後,每到周日早上十點我都期待參加壇經共學。透過網路禪坐、拜懺、或聽經聞法的活動或許很多,但是像這樣多元素結合的還沒有見過。
  • 《六祖壇經》禪機解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讀《六祖壇經》禪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惠能說:「妳指的這些字,我都看不懂。雖然我不認得字,卻可以為妳說明經義。」無盡藏尼師說:「你不識字,還可以為我解說嗎?」慧能回答:「佛陀的義理跟文字無關。妙理跟文字,必須分清楚。」
  • 六祖壇經|涅槃真樂
    僧人志道拜見六祖惠能,說他自出家之後,研讀《涅槃經》十多年,沒有能夠明白大意,希望和尚教誨。惠能問,你是哪裡不明白?志道說,佛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此疑惑。惠能就說,既然你學習的是釋迦牟尼佛傳授的佛法,為什麼根據旁門外道的斷常邪見,來議論最上乘佛法呢?按照你所說的,色身外還有法身,離生滅求寂滅,又推斷涅槃常樂,說有身受用,這是執迷生死,又貪著常樂。你應當知曉,佛為一切迷人,說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但迷人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心經》、《金剛經》和《壇經》,就這三本書,夠領悟一輩子
    我比較貪心,看了三部佛教經典,分別是《心經》、《金剛經》、《壇經》。《心經》是大乘佛法《般若經》的綱要,短短幾百個字把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表述了出來。佛教思想說萬物是「和合而生」,「緣起性空」,這幾百個字正是在解釋這個「空」。經中說「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這裡不展開說,只要我們之所以在「苦海」裡,常常感到「煩惱」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這個。
  • 覺悟了《六祖壇經》,你會「摩訶般若波羅蜜」
    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也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擁有大智慧,只是由於受到很多外在條件的影響,導致自己的內心迷失了,所以不能領悟到這一點。那我們要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呢?有人以為天天念經就可以了,這明顯著相了。只有口念是不得道,心行才是正道。
  • 六祖壇經|菩提果自成
    惠能說,如果想要成就大智慧,需要先達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三昧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惠能說,他所說的佛法,好比是時節之雨,普潤大地,而弟子們的佛性,好比是諸佛種,在水土的滋潤下,全部生發出來。能夠領悟惠能所傳授的宗旨,決然能夠獲得菩提,能夠依照惠能所傳授的法門修行,必定能夠證得妙果。惠能再講說偈語: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 【檢事簡說】十年
    【檢事簡說】十年 2021-01-15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六祖的故事---《壇經》漫談之二
    因為她未婚先孕,四祖接引栽松道長,栽松道長跟五祖的媽媽說:我想到你這借宿一宿。她正在河邊洗衣服,然後那個姑娘說:要留宿我不能做主,你問我父母即可。他說:你只要答應,跟你父母沒什麼關係,你要答應就行了。其母:我當然答應了。結果未婚先孕,五祖是這樣來的,他是無姓兒嘛,所以五祖為了照顧他的媽媽。
  • 誦一部《六祖壇經》,讓你從迷失中找到方向!
    惠能大師說「波羅蜜」翻譯成漢語就是「到彼岸」也即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而這中間就需要度過煩惱的大海。他說常人很容易受到外界幹擾而有心念的起滅,也就有了煩惱。如果把涅槃比作平靜的水面,外界的幹擾就是那陣吹起波浪的風,而學佛的目標就在於通過修行,不為外界所擾,安住在內心的平靜中。
  • 壇經究義:秘密傳法
    從《壇經》的記載看,弘忍傳位給慧能這件事,竟都是在打啞謎與半夜三更中進行的。弘忍究竟在顧慮什麼呢?弘忍初見慧能,剛講過兩句話,「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慧能再多說一句,弘忍便喝道:「汝更勿言,著槽廠去!」八個月之後,弘忍悄悄去看慧能,說:「恐有人害汝,遂不與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