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佛門之時,我們都知道佛門廣大,普度眾生,但是對佛法稍有了解之後,又會聽到諸佛不能「盡眾生界」的說法。譬如,虛雲老和尚曾開示說:「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所謂眾生界,即「眾生之法界」,在四聖六凡共十法界當中,除去佛法界,其餘九法界都被稱作眾生界。九法界的菩薩、緣覺、聲聞三聖法界,尚且有細微的煩惱習氣未斷盡,何況其餘六凡法界。因此祖師常講,佛不能「盡眾生界」。在人法界當中,有三種人佛也難以度化,看看有你嗎?
其一,不知自度之人。
曾經聽師父講過,「佛不度人,唯人自度」,既然佛法普度眾生,為什麼又講唯人自度呢?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此疑惑。末學在《壇經》的公案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五祖弘忍大師深夜傳法於六祖,隨即送六祖連夜南下,師徒二人來到渡口。五祖欲搖船櫓,六祖卻請師父安坐,並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誠然,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諸佛出現於世的原因,也是為了教化眾生,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但是,佛法的目的在於自渡渡人,不是希望眾生永遠屬於被度化的行列。所謂「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佛與眾生的區別,僅在迷、悟之間。佛法是喚醒眾生的梵海潮音,但是驚醒之後,就不再需要別人叫醒自己。「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不知自度之人,諸佛難度。
其二,與佛無緣之人。
佛門中常講一句話,「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諸佛菩薩心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加被世間一切眾生,但是個人或者家庭,在過去沒有與佛結緣的經歷,自身也就難得佛法利益。
舉例來說,佛典中有這樣兩則典故。一者,「東門老太」過去無量劫以來未曾與佛結緣,因而就算佛陀親自站在她的面前,老太也對他視而不見。二者,老者前往精舍請佛剃度,而釋迦牟尼佛恰巧外出遊化,舍利弗發現他五百劫以內未曾與佛結緣,因而拒絕為他剃髮。但他苦苦哀求,不肯離開,這時佛陀也趕回了精舍。佛告訴舍利弗,原來五百劫之前,老者為獵戶,他在被動物追得情急之下,念了一聲佛號。佛說因為此因緣,如今機緣已經成熟,於是為他剃度。
《法華經》中說,諸佛加被世人,就如同上天平等降下雨水。然而,世人就像草木的根系大小不同,有著深淺不一的佛緣。佛緣深厚者,則更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與佛無緣者,則不能獲得甘露法雨的滋養。
其三,不信因果之人。
《宗鏡錄》中有句話,叫做「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無不證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 」佛法是因果觀、緣起論,近代高僧弘一大師直言,佛法三藏十二分教,歸結起來不出「因果」二字。若能信受因果,自然會斷惡修善,自身遠離一切惡法,勤修一切善法,修行沒有不能成就的。唯獨不信因果之人,不能領悟世間真想,迷惑於「財色名食睡」,貪著於「色聲香味觸法」,顛倒執著,如夢如痴。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凡夫眾生之所以被稱作凡夫,正是因為不信因果。《金剛經》中有言:「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由此可以看出,能夠對佛法一念生信,乃是甚深善根福報,是無始劫以來種下的善因。對佛法不能生信,則千佛難救。
轉凡成聖實屬不易,而由聖者入佛知見,更是不易。因為,這背後有無窮無盡的煩惱習氣需要自己對治。但是,學佛人若能懂得自度,廣結善緣,深信因果,依教而行,斷無不成就的道理。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