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志:宮變上位打擊文臣武將,長安失守,因他導致無人發兵勤王

2020-12-18 調侃歷史

公元762年四月,唐肅宗李亨病逝,太子李豫在李輔國、程元振的擁立下登上皇位,史稱唐代宗。李豫即位時是三十六歲,他對宦官李輔國的掌權深感不安,在登基後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先是削奪了李輔國的所有權力,然後又暗中派人將其刺殺。但是,李輔國雖死,可他掌握的軍政大權,卻又落入了宦官程元振的手中。

程元振是京兆三原人,生年及家世沒有記載。從《舊唐書》能夠得知,他在唐玄宗時期就進入宮中,與當時的李輔國開始勾結。不過,他那時官小位微,只是單方面的討好李輔國而已。他自知利害所在,並懷有野心。前文講的張皇后密謀一事就是程元振洩露給李輔國的,這就說明他對宮廷之事了解甚多,而且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正是因為他幫助李輔國,發動宮闈事變,才得以親近李豫,開始他平步青雲的發跡史。

擁立李豫登上皇位之初,程元振一夜之間就富貴加身,成為了朝中新貴。雖然他有了高官顯位,但與被代宗尊為"尚父"的李輔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很自然的,他就對李輔國產生妒恨,蓄意打倒李輔國,取而代之。

當時,李輔國因為權勢極盛,引起了很多滿朝文武的不滿,但大多人都只是敢怒不敢言,就連代宗也深為憂懼,但一直都找不到親信之人幫忙。程元振抓住時機,主動建議代宗削弱李輔國的權勢。代宗一看李輔國的同夥程元振都反對李輔國了,認為此時打擊李輔國不會出現麻煩。於是,代宗聽從了程元振的建議,在李輔國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迅速削奪其所有權力。當代宗命藥子昂代替李輔國為行軍司馬時,藥子昂自知無力與宦官勢力匹敵,辭不受命,導致這一要職落入程元振手中。接著,程元振又幫助代宗,指使刺客殺死李輔國,割下他的腦袋扔入廁所,斷取其右臂扔在玄宗的陵墓前。

程元振幫助代宗除掉李輔國後被提拔為驃騎大將軍,封為邠國公,掌管全部禁軍。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程元振就權震天下。程元振掌握軍政大權之後,露出本性,其氣焰一度超過李輔國,軍隊將士都不敢直呼其名,而叫他"十郎"。

程元振得勢後,肆無忌憚地陷害功臣名將,排擠異已,以鞏固自己的權勢。大將郭子儀是前朝有功之臣,程元振妒忌郭子儀在朝中任事一久,會受到代宗寵信。於是,他一有機會就在代宗面前講郭子儀的壞話,結果搞得郭子儀擔驚受怕,不得已請求代宗解除自己的副元帥、節度使等職,交出兵權,在京城閒居。名將李光弼深得代宗信用,程元振便勾結握有兵權的宦官魚朝恩,在代宗面前造謠中傷李光弼,使李光弼失去代宗的信任,弟弟李光進也受到牽連被貶官。

宰相裴冕在肅宗時沒有推薦李輔國當宰相,而李輔國擁立代宗得勢後,裴冕有心攀附李輔國。但他卻在一些事情上忤逆了程元振,於是遭到程元振的誣陷,被貶為施州刺史,離開京城。

由於程元振專權自恣,為所欲為,搞得朝廷內外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安史之亂雖被平息,然而藩鎮割據勢力依舊興起;外邦鄰國紛紛起兵反唐;各地兵禍戰事不斷發生。廣德元年十月,吐蕃率兵大舉進攻長安,代宗急忙下詔命令各地的軍隊勤王解圍,但卻無一起兵。代宗無計可施,只好棄城逃到陝州魚朝恩操縱的神策軍中。

當此國難,太常博士、翰林侍詔柳伉上疏代宗,他指出,只有誅殺程元振才可維繫民心、軍心,如果這樣做後沒有效果,願以身家性命抵罪。代宗看罷奏章,覺得眾人之意不可違,但又不忍心殺死程元振,只是下詔削去程元振官爵,讓他回家種地去了。

代宗將程元振削職為民的詔書發布後,各路兵馬紛紛起兵討敵,不久就收復長安。賊心不死的程元振,聽說皇帝回到長安後,扮做女人,偷偷混進京城,躲在司農卿陳景詮家中,四處活動,妄圖官復原職,結果被人發現。廣德二年正月,御史大夫王升揭發,程元振被流放,途中被仇家所殺,死於江陵。

程元振在宮廷的政治舞臺上,僅僅表演了三年左右的時間,但他對唐代宗李豫即位初期的朝政危害頗深。

相關焦點

  •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 劉秀的文臣武將為什麼不出名?歷史的局限、皇帝的英明
    然而,他的大將為什麼幾乎沒有一個出名的?這背後有著深刻的原因。不僅僅是歷史的局限性,更反映在開國之君的雄才大略之上。東漢乃是中興的王朝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西漢建立。那時的劉邦,手下謀士如雲、猛將極多。文臣蕭何、張良、陳平,武將曹參、樊噲、周勃、灌嬰、韓信,可謂是人才濟濟。到了劉秀這裡,文臣武將為什麼就不如高祖時期出名了呢?這與漢朝中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俠隱》與《丹青》,是武將與文臣,是《街舞3》的「核興舞器」
    這兩組舞不僅僅是剛柔並濟,四兩撥千斤這麼簡單,而是仿佛建立了一個虛幻的王朝,《俠隱》就是這個王朝中的武將,而《丹青》則是這個王朝中的文臣。武將《俠隱》音樂響起,六人隊伍組成了一個彈琴的陣勢,素手鳴琴,坐鎮四方,戰鼓擂沙河,將士赴沙場,滄凜磅礴之感油然而生。
  • 看三國正史回答:雙方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能否吊打蜀漢?
    但是最近評論區有一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根據正史記載,如果讓曹魏和蜀漢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漢的。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讓曹魏三文臣五武將與蜀漢三軍師五虎將較量一番,看看哪一方能最終勝出。
  • 為什麼太子李建成身邊沒有什麼頂級的文臣武將?
    李建成身邊的頂級文臣武將,其實並不比李世民少,甚至還要出眾。我們先說武將,在李建成被殺後,東宮的將領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人依然率軍反攻秦王李世民,並打得秦王府軍隊幾乎招架不住,還殺死了支持李世民的將領敬君弘、呂世衡。
  • 孫乾為什麼排在了武侯祠十四武將,而非和簡雍並列於文臣中
    武侯祠殿前東西廊內,有蜀漢文臣武將的塑像28尊。東廊稱文臣廊,以人稱鳳雛的龐統為首,共塑有14人分別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西廊為武將廊,以智勇雙全的趙云為首,也塑有14人分別是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關於武侯祠名士將領入選的問題,清代劉沅將法正、許靖、劉巴三人移除,因為此三人劉沅認為有背主投敵之實,不足以配享忠義著稱的武侯祠中,遂除之。
  • 【復盤日誌】關鍵缺口失守,勤王救駕迫在眉睫!
    今天是2019年8月6日,星期二,我們復盤的題目叫做《關鍵缺口失守,勤王救駕迫在眉睫!》我們先來看一下今天這個走勢。
  • 意外滅國導致的連鎖反應 鍾會調轉槍口起兵勤王的背後底氣何在?
    當魏國的朝政被司馬氏掌握後,蜀國也在與魏國的交鋒中敗下陣來,並在公元263年發動了滅蜀之戰且大獲全勝,然而聳人聽聞的是擔任滅蜀之戰主帥的鐘會卻突然起兵勤王、打起了反旗,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結果的出現呢,其起兵的底氣又在何處呢?這還得從鍾會這個人的生平講起。
  • 朱棣攻打南京,各地藩王為何不起兵勤王?這3個原因道明真相!
    我們都知道明朝建立政權的皇帝是朱元璋,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之後沒有多久,明朝就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身為皇叔的朱棣發起的兵變,逼迫自己的侄子朱允炆退位,從北方一路打到了明朝的都城南京,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這次的兵變也被稱為是靖難之役。比較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在朱棣攻佔南京的時候,當時鎮守各地的各路諸侯為什麼不發兵南京勤王呢?
  • 中國歷史上那些大一統的王朝因自身哪些失誤最終亡於異族之手?
    這些王朝在鼎盛之時,萬國來朝、四夷畏服,然而後來終因自身的種種失誤,亡於異族之手。今天我們就簡單梳理下,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大一統的王朝因哪些自身失誤導致自身亡於異族之手?清軍入關一,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強大王朝內部鬥爭,削弱了自身實力,導致了周邊外族趁機入侵,摧毀並徵服了這個王朝。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 宋朝重文輕武的治國思想演變過程:武將憋屈無奈、士大夫全面治國
    但是對於武將的排擠和打擊也造就了宋朝軍事能力的薄弱以至於最終的滅亡。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從中唐到宋朝建立這段時間裡中國社會的思想理念發生了轉變,人們崇拜軍事力量,這使得武將稱雄。這一局面促使皇帝權威的下降,也使得文臣集團受到武將的控制,國家政治由武將和他所掌握的兵力大小所決定。
  • 在五百年前,同學們的祖先是文臣武將,奮豆的祖先卻是山頂洞人!
    小桂子的祖上真是霸氣側漏,看來祖上是一名武功了得的武將,難怪小桂子在介紹是神採飛揚,原來是沾了祖上的光。奮豆一出場,班裡瞬間鴉雀無聲,奮豆家的傳家寶是一根鑽木之棍,這是奮豆家先祖在五百年前留下的,當時奮豆的祖上住在山洞裡,這根棍子就是他們取火時用的寶貝。不得不說,奮豆家延續到現代,並且成為數一數二的有錢人,真是個奇蹟。
  • 勤王你不行,搶功第一名
    隨後,欽宗又在閏十一月十一日、閏十一月二十日、十二月初三再發了三次勤王詔令,非常遺憾的是,效果一般,作用也不太明顯,總而言之就是沒守住開封,導致了靖康之恥的大結局。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金兵的戰鬥力太兇殘,導致了周邊的宋將不太敢主動帶兵去硬頂; 第二,康王趙構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出於大家能夠想到的目的,分流了不少勤王軍隊(號稱百萬); 第三,欽宗在金兵軍營裡當人質,大家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徵集天下兵馬勤王,只有此人響應
    值此危難關頭,崇禎作為一國之君,在下令各路軍隊勤王后,大明各路兵馬卻心懷鬼胎,竟然差點無人響應,不願進軍勤王。其中號稱手握數十萬大軍的左良玉,在接到勤王詔書後,玩了個心眼最終竟然按兵不動,原來他在接到勤王消息後又上書回復,請朝廷下個進軍路線,在危難關頭玩這套?
  • 明朝一大將,史書說他是蒙古人,奉旨勤王,戰死在天子腳下
    除了邊疆的土司首領外,很少有胡人擔任明朝的武將。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明末的大同總兵滿桂不但是個蒙古人,而且盡忠職守,奉旨前往北京勤王,英勇戰死在天子的腳下。 滿桂到底是漢人,還是蒙古人,一直是個疑團。明史上說他是蒙古人,而他對崇禎說自己祖籍山東兗州府嶧縣,世代是宣府前衛的軍人。
  • 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外地勤王救駕的軍隊?
    外地軍隊不來勤王,因為軍隊只聽朝廷明詔。當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天之內,滅太子齊王,架空其父,取得了監國之位,獲得了名正言順的頒布詔令的權力之後。太子建成的首級一示眾,明詔一讀。就連正在圍攻玄武門的東宮六衛率太子親軍,也驚得一鬨而散了。試問還有哪支外地軍隊,不開眼的,膽敢來搞勤王?
  • 慈禧外逃只他率兵勤王,北有袁世凱南有他,因倆字慈禧把他扳倒
    素有「官屠」之稱的岑春煊即是政壇風雲人物之一,極盛時,他與袁世凱並稱為「南岑北袁」。而岑春煊的輝煌政治生涯,發軔於一次極為重要的行動。▲岑春煊照片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慈禧見狀不妙,裹挾光緒帝逃出北京,美其名曰「西狩」。一路顛沛,食不果腹,還要時刻防備流寇敗兵的侵擾,一向養尊處優的大清幕後掌舵人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憂慮和狼狽。此一時,彼一時也。
  • 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為何都不進京勤王?
    然而大家會經常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往往打進帝國都城的軍隊,只有幾萬人,一個擁有常規軍上百萬的政權就土崩瓦解了,比如漢朝赤眉軍攻入長安,唐朝黃巢起義打入長安,都是勢如破竹。 即使明朝時期朱棣從北京發動靖難的時候,能夠調動的軍隊也遠遠無法與明朝中央政府掌控的軍隊相提並論。
  • 宋代文臣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其實封王都很普遍
    這些異性王絕大多數都是武將,憑藉顯赫的軍功被授予王爵。而文臣呢,既沒有顯赫的軍功,也沒有空前的能力和威望,和武將沒法相比,因此一般是沒有理由給他們授予王爵的,否則無法服眾。就是在封王比較寬鬆的少數民族政權中給文臣封王也是不多的,可見文臣封王有多稀缺,大多數的文臣最高的追求也就是希望死後諡號是「文正」,贈太師,配享太廟。至於封王那是想都不用想的。
  • 袁紹手下文臣有田豐沮授荀彧郭嘉,武將有顏良文丑張郃,為何敗亡
    在此基礎上,他禮賢下士,吸納人才,經過多年經營,帶甲百萬,文官武將十分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下有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郭圖、逢紀、辛評、辛毗、郭嘉、崔琰、荀彧、荀湛等文臣名士;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瓊、韓猛、高幹、朱靈、蔣奇、馬延、焦觸、張南等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