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晚報全媒記者汪蕾 通訊員陳曉雨
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明確規定要「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隨著通訊工具日益發達,老師們家訪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電話聊天、微信語音或者手機簡訊之類的線上家訪,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
這一規定是否意味著,傳統家訪即將回歸?老師和家長們對此持何種態度?宜昌的中小學「家訪」現在還有嗎?10月24日,本報記者進行了相關採訪。
「我的專職工作是家訪」
上周日,住在點軍區橋邊集鎮的饒定英,一大早就出門上班。從教35年的她,和其他老師的上班時間和上班地點有點不一樣。從2018年起,她申請擔任點軍區教育局橋邊村家校聯繫員,主要工作就是「家訪」,了解學生們的家庭學習環境和在家裡的表現。
當天,饒定英去的第一處是橋邊小學一年級新生小珊家。上周,饒定英第一次去小珊家,她發現「爸爸喜歡看手機,奶奶喜歡打牌,媽媽在外上班,很少回來,小珊在家比較聽話,能獨立做作業,但有時喜歡玩手機遊戲。小珊有書桌,但放在鞋房內,光線很暗」。
饒定英給小珊的家人建議,「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把書桌放在光線較強的地方,指導孩子把房間收拾整潔。」再次上門,她驚喜的發現,小珊已經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很整潔。
今年7月8日,饒定英把上半年家訪的聯繫手冊交到教育局,裡面詳細記錄了她每次家訪的內容及對家長的建議,還有現場照片編號。這樣的本子,她家訪兩年來,已經記了滿滿5本,走訪的橋邊小學和宜昌市28中學,共200多人。
饒定英告訴記者,點軍區教育局給全區50多名家校聯繫員劃分片區,要求對各自片區內的每名學生一學期至少走訪一次,對貧困兒童、留守學生和特殊學生,一學期則要走訪3-5次。不僅如此,饒定英還和兩所學校的班主任們「打配合」。今年」疫情」期間,28中學生小文在家不上網課,班主任許老師得知後,就委託繞定英去家裡看看。饒定英及時上門,跟小文做思想工作,向許老師反饋情況,最終小文回到了「課堂直播間」。
在饒定英的家校聯繫手冊上,記者看到,截至目前,她已經走訪了144次,大多利用孩子下午放學後和雙休日走訪。
點軍有50多名
家校聯繫員
在點軍區,像饒定英這樣的專職家校聯繫員有50多名,他們都是點軍區各所中小學的在職教師,年齡達到50多歲,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在一線教學,但從教時間長,和家長們打交道的經驗豐富。早在2016年,點軍區教育局就在全省首創「家校聯繫」工作模式,成立全市首個「家校聯繫中心」。
與一線教師的「課時量」考核不同,家校聯繫中心要求,家校聯繫員要負責對所在村的中小學生進行家訪,一個月內需要完成40名學生家訪任務,了解學生在家表現,開展留守兒童、殘疾學生關愛活動,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每周還要到校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配合班級開展跟蹤教育。
橋邊鎮韓家壩村的家校聯繫員杜斌至今記得他的第一次家訪。「學生奶奶特別熱情,一聽家訪不聊成績聊品德教育,就不太想接話。反而是一直沉默的爺爺,還願意繼續聊兩句。通過與爺爺的交流發現,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導致孩子有點以自我為中心。」杜斌提出了建議和方法,向爺爺一一進行講解。第二次再去學生家中,學生奶奶就熱情起來了:「自從上次家訪後,吃完飯後他會主動要求洗碗,平時也會做點家務,整個人都陽光了。」
幾年下來,家校聯繫員們不僅對本村所有學生情況都能做到「一口清」,還在學生、家長、老師、學校之間搭建起溝通、信任、理解的橋梁,盡力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培養孩子行為習慣、道德情感等層面保持一致,受到了家長、村居幹部的普遍歡迎。
城區不少學校
堅持進行家訪
相比於點軍區的家校聯繫員這支流動的「專職家訪隊伍」,城區不少學校也始終堅持了家訪的傳統。
金東方小學1604班班主任鄭曉瓊,從國慶節後,每天下午放學後,她就和班上的其他老師搭伴,按照學生居住的區域,進行家訪。6點多在學校吃了晚飯後出發,她一個晚上要走訪三個學生家庭,常常是9點多才能回家。
「本來是計劃每個家庭走訪30分鐘,但算上路上的時間、進小區停車的時間,有的孩子問題比較多,聊得時間也要長些,前前後後起碼要花一個小時。」鄭曉瓊告訴記者,作為今年中途接班的「新班主任」,她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裡深入了解每個孩子。而且,在鄭曉瓊看來,家訪和邀請家長來學校開家長會不同,走進學生生活的環境,能了解他們在家裡的表現,和家庭教育的情況,更有助於她對每個孩子因材施教。
世紀花園幼兒園大班主班教師張林,已經連續6年,在每學期開學後逐一家訪。她說,家訪時老師、孩子和家長三方面對面,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參與溝通,聽聽老師和爸爸媽媽們聊的內容,能讓他們明白老師和家長的「統一戰線」,不會導致他們在家裡和在學校是兩個樣子。
在伍家崗區實驗初中,每學期末的家訪也堅持了兩年。學校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或貧困家庭,平時缺乏家庭的關愛,每年臨近學期末時,他們都會組織全校老師分組去家訪,與家長聊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等,送去一些慰問物資。老師們明顯感覺到,這些被家訪過的學生,都會進一步拉近與老師的距離。
家訪會成為打卡任務?
「老師到家裡來,感覺好親切。」家長王先生表示,老師家訪不僅有利於雙方全面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學習情況,還能發現學生身上的一些問題,共同發力針對這些問題對症下藥。
「老師來家訪,能和他們毫無保留的溝通孩子的情況,雖然迎接老師來訪,全家人會有些緊張,甚至會提前幾天打掃家裡的衛生,但一想到家訪是為了幫助孩子進步,全家人都非常歡迎。」家住北門的趙女士告訴記者。
東山中學教師潘燈告訴記者,中小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青春期,不管是性格、情緒,還是思想、意識等各方面都會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也容易出現異常的波動和反覆,這可能跟家庭不無關係。老師上門家訪,或者與家校間及時溝通、及早介入很有意義,解開了學生思想上的疙瘩,學業上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採訪中,記者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教師家訪會不會增加孩子的負擔?畢竟,現實中,大家還是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那些家境差一些的學生,難免會出現某種顧慮或者焦慮。」對此,多名一線教師認為,微信群的交流、電話交流等等,都應該算是家校密切聯繫的一種。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只認同「到學生家打卡」。他們認為,家訪就是花功夫「在課外」幫助和教育學生,只要教師多一些與家長的互動,彼此間就能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機制,形成合力,不妨多一些渠道和方式,多一些真誠的交流和互動,少一些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