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華月報》2015年9月號/第17期
主辦單位:人民出版社
本文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熊光清
手閱原創:紅色歷程 吳聃
評論有禮 好書相贈
關注並在近期推送的文章裡留下評論,我們會選出精彩評論若干,並予贈書!
本期贈書:《跟孔子學做家長》,主編:孫漢洲
精選了55個與家教相關聯的專題內容,運用孔學的精義聯繫古今,引申發揮,從現代家教的角度審視孔子思想,繼承與創新並重,為家庭教育研究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上期贈書名單:簡@愛、樹聽月夜、樊外儒、A℡狼中貴族、梅子的🌹、文海生、江南如夢
請上述讀者在公眾號留言寫明郵寄地址、聯繫方式以便我們給您贈書。
人類政治史上有兩項最偉大的政治實踐,這兩項實踐都是對破壞性的力量進行控制,從而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一項在國內政治層面,通過分權制衡對公共權力進行了有效限制,一定程度上把權力關進了籠子;一項在國際政治層面,通過讓渡部分國家主權進行國家間的聯合,使得戰爭能夠得以有效控制。在國際政治層面的這項實踐,無疑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一體化進程最為成功。
二戰後,法德兩國深刻反省戰爭所帶來的災難,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歷史怪圈,最終實現了和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亟須重建和復興,歐洲聯合的要求開始得到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的響應。但是,歐洲要聯合,何其艱難!橫亙在聯合道路上的最大問題就是法德矛盾。當時有人就認為:「倘使法德兩國之間不能實現和解,歐洲的聯合就有困難,並且將在萌芽狀態就被扼殺。」
在這種背景下,時任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提出了德法和解和歐洲聯合的主張。1949年11月3日,阿登納在接見美國《時代》周刊記者時,發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凍」演說,表達了德國要與法國重建友好合作關係的願望。此後,他在不同場合大力宣傳德法和解的思想。
對於法國而言,與德國和解也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的扶植下,聯邦德國的經濟很快得以復興,法國日益感到來自德國的新威肋。法國非常擔心德國東山再起,因而對安全問題非常擔憂,這使法國迫切希望尋找到一種聯合方式,使得德國不能發動戰爭。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我們要採取行動使法國同德國建立密切的特惠關係,逐漸促進這兩個民族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在這種情況下,法德之間逐步達到一致,並最終實現了和解。可以說,沒有法德之間的和解,就沒有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啟動。
歐洲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歐盟國家之間發生戰爭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法德和解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語言和思想層面,而是通過切實的消除戰爭基礎的行為得到了推進。而這種消除戰爭基礎的行為,又進一步促進了歐洲的合作,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使歐洲國家實現了合作共贏,並得以遠離戰爭。可以說,在歐洲一體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歐盟國家之間發生戰爭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法德為避免戰爭,實現和解,其邁出的第一步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舒曼計劃」。該計劃主張以法國和聯邦德國煤鋼工業為基礎,把西歐各國的煤鋼工業部門聯合起來,由一個超國家的高級機構共同管理「聯營」。舒曼提出這一計劃的目的就在於,通過煤鋼等重工業領域的聯合經營,取消各國獨立狀態的重工業,消除各國發動戰爭的經濟條件,從而可以避免成員國之間發動戰爭。
法國提出的「舒曼計劃」立即得到了德國的贊同和接受。1951年4月18日,法、德、意、荷、比、盧六國在巴黎籤定了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3年2月到1954年8月,這六國先後建立了煤、鋼、鐵砂、廢鐵、合金鋼和特種鋼的共同市場。
1957年,上述六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籤署了旨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羅馬條約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其中心內容是建立關稅同盟和農業共同市場,逐步協調各國經濟和社會政策,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通。
同時,法德之間的和解進一步深化。1958年9月14-15日,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與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舉行會談。法德兩國領導人表示,加強法德合作,建立統一的歐洲是絕對必要的。戴高樂與阿登納的會談結束了法德兩國長達百年的敵對歷史,開啟了兩國和解與互信的新篇章。1903年1月,阿登納三訪巴黎,雙方籤訂了《德法友好合作條約》。這標誌著法德兩國在國家制度層面建立起了和解的制度框架。有人認為,這是兩個百年宿敵握手言和的歷史大事件,它從根本上消除了西歐國家之間的戰亂禍根。
此後,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加速推進。1965年4月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六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籤署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誕生。
歐洲一體化從經濟領域開始,逐步向社會、政治、安全等領域推進,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1991年12月11日,在荷蘭的馬斯垂克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這標誌著歐洲經濟與貨幣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進入了新的階段。1993年11月1日,《歐洲聯盟條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正式誕生。歐洲一體化進程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並促進了歐洲各國的發展。
當前,與世界其他區域性合作相比較,歐洲一體化發展程度是最高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歐洲一體化從內部來說,最重要的就在於法德捐棄前嫌而實現了和解與合作,從而實現了歐洲的合作共贏,並消除了戰爭的社會基礎、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
勇於正視歷史是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前提,正是有了真誠悔罪,德國才能在二戰後不斷融入歐洲
第一,政治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非政治的途徑或低政治層次的手段來解決。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建立,是從經濟的途徑爭取歐洲聯合的嘗試,其推動初期的目的主要在於限制德國的戰爭資源動員能力。在這裡,法德之間解決百年宿怨的嘗試首先採用的是經濟手段。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未必政治問題一定就需要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在政治合作難以實現的情況下,可以先展開經濟層次或低政治層次的合作形式,然後,把合作推向更高層次。
第二,敢於突破傳統思維和觀念的束縛是革命性變革的重要條件。歐洲一體化能夠不斷推進,與歐洲國家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也是分不開的。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歐洲國家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突破並改造了傳統的絕對主權觀念,賦予了主權理論新的內涵。歐洲一體化過程中發生了國家主權大範圍的、深層次的轉讓,如果沒有國家主權的讓渡,歐洲一體化進程根本無法推進。就當前歐洲一體化發展現狀看,歐盟成員國的很大一部分經濟主權實際上已由歐盟來行使,甚至部分法律主權與政治主權也讓渡給了歐盟。
第三,勇於正視歷史是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邦德國政府利用各種機會對納粹德國的罪行進行真誠懺悔和謝罪,並對法西斯主義的罪行進行了認真清查。德國人全面和深刻反省納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德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歐洲人民看到了德國人民為「第三帝國」製造的殘暴罪行真誠悔罪、願意與受害國人民重修於好的真誠意願。正是有了德國的真誠悔罪,德國才能在二戰後不斷融入歐洲,並成為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積極推動者。
《新華月報》2015年7月號/第14期封面及目錄:
本文系轉載,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