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國家報》最近盤點了歐盟一年來的各項成就,提出「歐洲國家在防務領域的合作取得較大進步」,尤其是主要成員國加速推進武器研發合作,已成為一個重要「突破口」。
聚焦集體安全能力
《國家報》認為,當前歐洲防務合作已掃除政治層面的障礙。歐盟主要成員國均認為,「從英國脫歐到川普蔑視歐盟乃至北約,從敘利亞戰爭、利比亞戰爭到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和移民浪潮興起……這些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脅,令歐洲國家只得選擇推動並實現『泛歐洲防務合作』,以保證歐洲集體安全」。
西方媒體注意到,歐洲正加速將此共識落實於行動。在歐洲防務署近日舉辦的布魯塞爾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歐盟成員國高級防務官員一致同意,各國應遵循此前出臺的《能力發展計劃》《歐洲國防基金》《永久結構化合作》等倡議,進一步推進歐洲防務合作與自主發展。歐盟輪值國代表、克羅埃西亞國防部防務政策主管布熱婭提出,為應對未來的潛在威脅,必須以倡議為基礎搭建起合作框架。
有學者認為,歐洲防務合作與集體安全應建立在三大軍事能力基礎上,即軍事力量在歐洲境內的跨國機動能力、統一的指揮能力和共同實施軍事行動的能力。一名歐洲外交官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稱:「消除國界限制,在歐洲境內更快速地調動、轉移和集結武裝力量以應對潛在敵人,是實現歐洲集體安全的基礎。我們應建立專門的機構,以便在必要時對歐盟各國軍事力量實施統一指揮,協調彼此的人員、裝備和資源共同開展軍事行動。」
合研武器成「突破口」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歐洲防務合作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該項工作正處於嘗試與摸索階段,主要目標是「實現裝備的自主統一」,以最大限度減少對美國的技術依賴,提升歐洲本土的武器研發能力,並增強各國在共同軍事行動中的協作能力。
日本《產經新聞》稱,歐盟各成員國目前裝備29種作戰艦艇、20種戰鬥機、17種主力戰車,繁雜的武器型號無法在聯合軍事行動中相互匹配,進而限制了各成員國的集體安全行動能力,「假如多國共同生產並使用同款戰機,不僅可以節省大筆費用,還能在後勤保障、任務分配、作戰溝通等方面順暢合作,形成更整體化的軍事行動能力。」歐盟也注意到這一點,為此已建立歐洲防務基金,以促進成員國的防務研發和共同採購。
《金融時報》稱,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歐盟主要成員國是聯合研發武器裝備的「引領者」,他們在重大項目研發領域的合作將成為實現歐洲防務一體化的突破口。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等多家媒體的報導顯示,德國、法國和西班牙將投入約80億歐元,在未來20年內推出包括戰鬥機、無人機和發射系統在內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
與此同時,德國與法國計劃聯合研發主戰坦克。據「防務世界」網站披露,兩國將於3月或4月啟動「未來地面主戰系統」的結構開發。該項目將綜合德國「豹2A7」主戰坦克和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的優勢,製造出一款替代產品。
此外,法國已與義大利籤署協議,準備打造一個「軍事造船聯盟」,在未來10年建造10至15艘軍艦。
分析認為,歐盟主要成員國在上述武器研發項目中的合作,將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推動歐洲防務與安全合作的整體發展。法國海軍集團執行長吉魯表示:「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有足夠的資金和研發能力單獨進行研發,我們應該聯合起來。」
仍需跨越不少障礙
報導稱,儘管歐盟主要成員國大力推進武器研發項目合作,但歐洲防務與安全合作仍需跨越不少障礙,「對外,是如何處理好與美國的關係;對內,是如何協調與統一各成員國的想法」。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一直習慣對歐洲「小弟」指手畫腳,如果歐盟實現防務一體化,北約的實際作用將受到影響,美國對歐洲的主宰能力也將削弱,這可能是美國不願看到的。短期看來,歐盟主要成員國的聯合武器研發項目也可能激怒美國——北約大部分成員也是歐盟成員,是美國的重要武器交易對象,聯合武器研發項目成功後,勢必影響歐洲從美國進口武器,進而對歐盟與美國的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歐盟成員國內部對防務合作與一體化存在不同看法。在政治層面,一些成員國希望「聯合軍事力量」能夠成為向其他地區施加影響力的「政治手臂」,實現本國或本地區的政治利益;另一些成員國認為,推動歐洲防務與安全合作應單純著眼於提高地區防務水平。在經濟方面,有成員國擔心,武器通用化會給本國軍事技術和供應鏈帶來衝擊,進而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李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