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養拳」的正確打開方式

2020-12-10 騰訊網

太極拳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太極,但是練了很久都沒有入門,由於盲目練習,不但沒有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還得了膝蓋疼的毛病,那麼對於初學者來說如何更好的進行太極拳學習呢,今天給大家總結了一些練法經驗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太極拳是複雜高深的拳種,古語云:太極三年不出門。練習太極拳三年之內是不能出門的,因為練不出功夫來。最大的攔路虎是要把我們固有思維定式和用力習慣改掉,這個非常困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發力的,在搬動一個很重的東西時,我們會全身繃緊,肌肉發力,關節僵硬,將重物抬起來,我們打拳的時候,也是這種情況,全身繃緊,胳膊用勁繃緊,握緊拳頭,使勁打向對方,但是太極拳的發力方式,跟平常的發力方式完全相反,太極拳是要打人的時候,全身放鬆,渾身舒展,用腰胯的力量,調動腿腳的力量,傳導給雙手,進行發力,這和普通人的發力方式完全相反。

因此形成了很多人常年練習太極拳,但是始終不能掌握太極拳的情況,因為正常情況下,人很難做到放鬆發力,既是練習太極拳的人,也需要數年的練習才能做到放鬆發力,這種理念上的根本對立,是很多人終生無法入門的關鍵所在。

一、虛領松沉

太極拳的要領提到:虛靈頂勁、沉肩墜肘、松腰落胯、尾閭中正、重心落於湧泉。才有可能達到完全的松沉。這句話的關鍵是,我如果非要形容的話,就是人像傀儡木偶一樣,有很多根線分別連接在頭頂上和關節上,上面有人提著,全身放鬆,各個關節包括筋骨肌肉根本不受力,都不使用力量。

練拳時,身體的任何部位,不論前進、後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轉動,隨著腰胯轉動,由腰軸來帶動。既然手腳軀幹均被吊著由腰軸帶動,自然不必再用額外絲毫力量移動它。這樣才能達到最基本的松沉。

只講究鬆柔,而不講究腰軸帶領關節運動,舉手投足肯定無法上下相隨,無法做到拳經拳論上所說的一動無有不動,這樣的運動就來自於本身肌肉的單獨運動,無法溝通其他肌肉群,形成整勁兒。

二、練好腰軸

練好腰胯,首先要鍛鍊的是任何動作都都要有腰發起,腰不動,全身不動,腰一動,全身動,腰不動,全身不動。怎麼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刻意練習,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整個身體提領著,用意念去放鬆腰部的左胯,或者又誇,通過左右重心的轉換,全身放鬆的情況下,帶動帶動脊椎旋轉,就是帶動腰部旋轉,這個可以和腹部呼吸相配合,這樣才能形成腰部軸心。所以,意念時時刻刻留心在腰際。

在後期的練習中,不僅要做到腰部帶動各個關節,更要做到腰部帶動四肢作出細微轉折的動作,通過四肢的旋轉摺疊,傳遞積攢力量,並發放出去。這時才能上下內外,牽動往來,隨屈就伸,無不相合。

因此如果練習太極拳變化轉折不順暢的地方,病根一定在腰,在胯部,而不是在手腳上。

三、重心轉換

重心轉換是練習太極拳的根本,是陰陽的兩極。我們不管做什麼動作,無論前弓、後坐、左顧、右盼。都要保持身體端正,重心不能超過兩腳,就像陰陽太極有中心一樣,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守中。

重心的倒換,要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慢,左右腳的重心轉換,特別是中間的過程,一定要慢,要感受重心從左腳完全轉移到右腳時,其他各個關節的變化。

四、腹部呼吸

練習太極拳時,要用肚子呼吸,呼吸的節奏有平穩,細膩舒暢,呼吸與練拳的動作沒有任何關係,練拳時,絕不要在意呼吸,讓呼吸自然就行。腹部呼吸,吸氣時小腹逐漸外突,呼氣時小腹逐漸內收,這就是逆腹式呼吸。

練習太極拳幾乎都與腰軸相關,可見腰軸對太極拳的重要了,初學太極拳,對腰軸要高度重視,才不致走偏了方向,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想學會太極拳就很難了。

相關焦點

  • 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
    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既要明理會練,又要得法懂養。不會練即不會養,不懂養即會傷,會練會養才能成功。所以,會練懂養, 一在心、二得中、三逆運。一在心,即清靜之心能養精,平和之心能養氣,虛無之心能養神,寬容之心能養性,行善之心能養德,誠敬之心能養道,平淡之心養五臟,舒暢之心能養形,中正之心能養拳,堅韌之心能養志。
  • 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練了這麼多年太極拳,這個道理你懂嗎?
    是的,馮老先生總結的這一系列的練拳理念,一共有16個要點。但由於文章篇幅不宜過長,我們便將這套理念分為上、中、下三篇文章分享給大家。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其中的第八~第十一點練拳理念,希望對各位同學的修煉、提升有所幫助。
  • 夏季正確的練拳方式
    隨著進入全年最熱的時段,練拳過程中有很多不同往日的感受,或者曾經看過的理論知識,經過實踐發現並不一樣。所以在這段特殊時期,有些問題還是需要注意的。今年格外炎熱,並且疫情沒有完全結束,先在這兒給各位拳友一些建議:氣溫高本身就容易影響空氣品質,再加上長時間戴口罩對呼吸系統不太好,所以儘量選擇室外且空氣好的地方練拳。剩下有關練拳時間、出汗、防護等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這次再回顧一遍。
  • 拳要會練,更要會養
    如何養拳?養拳,即保養拳術,是維持和延長拳術運動生命的手段。練拳的人大都知道練拳、賞拳、玩拳、用拳,但不少人卻疏忽了養拳。拳術不僅具有具體的形式,也有抽象的內容,從這點來說拳術的生命是永存的。不過,具體到個人來談,拳術可能像他的健康狀況一樣有興有衰。
  • 看到就一定要收藏起來:馮志強先生經典練拳理念四則
    (點擊查看文章)眼尖的朋友發現,馮志強先生曾公開發表過的這一套練拳理念,不止7個。是的,馮老先生總結的這一系列的練拳理念,一共有16個要點。但由於微信文章篇幅不宜過長,我們便將這套理念分為上、中、下三篇文章分享給大家。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其中的第八~第十一點練拳理念,希望對各位同學的修煉、提升有所幫助。
  • 練拳「四過」傷人身,這個細節要記牢漾太極 今天
    太極拳如果練對了,真正能入門,練功正確,能養生、健身、防身,能延年益壽。如果練拳不正確耗體能,耗內氣,耗先天之氣、內氣耗盡。所以練太極拳功之人要有天地人合的氣勢胸懷,要掌握正確的練功方法,內家拳沒有明人指導不懂拳理練功方法、硬練、苦練最傷人,在天之耗先天本源的能量,還不如每天跑步鍛鍊。
  • 深度揭秘「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不僅僅是「功夫」!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是一句武術諺語。對「功」來說,我們有著不同的解釋! 「功」的三種解釋 一就是,練拳練武術,只有堅持,只有能夠吃得苦中苦,才能有功夫上身!
  • 練拳就是練功,八極拳六合之我見
    然而火必濟之以水,才不至陽亢而生病,水必濟之以火,始不至陰盛而生災。故陰陽平衡,水火交融,也是儒家守身,道家內丹之所求。今就八極拳而言,講究內外雙修,以勁為本,講勁就必講養氣,養氣必調水火,必講心與腎合。八極拳藉助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的動作,順中用逆使心氣下交於腎,腎氣上交於心。從而使陰陽平衡,水火交融。使真氣得以滋養,生發。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漸漸積蓄於丹田。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其實說明了練武的三大境界
    可老一輩武術大師都愛講一句:「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練功」到底是什麼功?傳統武術並不只注重招式,還注重身體素質,正所謂一力降十巧,一個強大的武者不僅耐力驚人,具有極強的抗擊打能力。打出的拳仿若帶著千鈞之勢,無論是威力還是氣勢,都不是只學習招式的花架子可媲美的,正所謂你打我十拳筋不痛骨不折,我打你一拳那就是拳拳到肉!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論站樁的重要性
    有句話叫做,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是指什麼功。這「功」我的理解,是氣血的凝練的程度。外練筋骨皮,內練的是一口氣。這一口氣就是氣血的運行及使用!站樁是練功的一種比較常見而適用的方法,也有人喜歡練坐功(佛家的坐禪也是一種)等,都是一種途徑,所以站樁的法門也是各種各樣,最終殊途同歸。
  • 練拳不練把,等於胡亂打
    意思是拳種門派雖多,但共同的原則乃氣功鍛鍊,這是達精深造詣 「神功」的唯一正確途徑。又說:「嘗見鄉裡間之年少子弟,有專力技術而面黃肌瘦者,更有因而漸成癆瘵以者……」這是練功不得法違背人體生理,單純追求技擊。「外壯」反致殘身殞命。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上)扎馬步
    馬步是練武前的基本功之一,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意指空學那些拳譜套路上的招式,而沒有實際進行全身肌肉的重力與耐力訓練,最終將會淪為花拳繡腿。馬步是大多數中國武術門派所採用的基本的樁功訓練,只有太極拳等極少的拳種才沒有樁功。通過練習馬步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完成對氣血的調節、精神的修養的訓練,鍛鍊對意念和意識的控制。
  • 練拳入門篇
    練拳六要, 明理,守靜,養正,象形,破困,有恆。 禪拳之法,在於身心俱修,踐行心意。練習拳法之時,明理最為關鍵,欲知禪拳生於廟堂服務於人類,非街頭雜耍,竄蹦跳躍之雜技也。所以習拳之人不能有在人前賣弄以彰顯自己之心。武功招式樸實無華,簡單實用,習練招式的同時乃應細細品味其中涵義而如何融入於自身。,反觀自我,蓋持靜則內無妄想,外無妄動,身心肅正,表裡一致。
  • 習武十年才懂的練拳捷徑
    十年,經歷比起師父及師兄們,不算長,但對於練武來說,卻是一個值得紀念並總結的小階段。師父說過,學到的拳法不叫功夫,堅持下來才叫功夫。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拳法學習,以我們高校梅花拳的進度來看,用三年就可以學會,但看學校裡的師弟師妹們,他們雖然拳法會練了,但卻沒有功夫。唯有堅持練拳,研習拳理,勤練多悟,才是積累功夫的捷徑。
  • 太極要會練,更要會養
    打拳練功要懂得會練會養,不會練就不會養,不會練功難長,不會練就會傷,不會養也會傷。怎麼養呢?這裡談幾點供您參考。會練拳的人不會崇尚風雨無阻,要學會春避邪風,夏避酷暑,秋避露雨,冬避風雪霧霾。不同的季節、天氣,選擇不同的場地,練拳就是一場修行,明拳理、悟禪機、養正氣。
  • 趙幼斌老師講太極拳練功與養生
    「練功」側重於技擊、競技、功力;「養生」側重於修體、修心、修為。既要達到功夫增長,取得武技較高水準,又要健康延年,修性高潔,達到功養相兼的良效,這是現代習武人普遍關注的問題。總的來說,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是與個人年齡、愛好、體質、拳齡、環境及閱歷等有直接關係,須有一種科學的修練態度。
  • 內家拳練功的奧秘
    內家拳練功的奧秘練習內家拳首先得從站樁開始,站樁的樁架站好了,才能做到提肛,不管是站樁還是練拳架,都強調要提肛。提肛能起保健作用。從前,多數前輩們都不外傳,把這提肛看成是內家拳秘要中之秘要,當這一張簿的窗紙沒有衝破之前,個個覺得神乎其神,其實,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就是內家拳的固精還原法。其具體練法是:練拳者在調身、調心、調息的基礎上,同時做到「收陰提肛門」。從起式的拳架開始,至始至終保持「收陰提肛門」,並持久地保持到收功才放鬆。
  • 姚式太極功架拳練功方法
    有形龍虎是指人體的胯為虎、脊為龍無形的龍虎是指人體的氣血因此練功方法分為有形和無形的兩種練法,同時也是一個從「人練拳」到「拳練人」的過程。抽筋縮骨需要通過認真打拳,按照最正確的、最傳統的拳法堅持練下去,方可做到。第一階段有形練法:抻筋拔骨(有形)抻筋拔骨(伸拔擰旋)是通過自身運動形式表現出來。
  • 拳後百步,到老不進藥鋪
    「拳後百步,到老不進藥鋪」。是武術界流傳的諺語。它和廣泛流傳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諺語的共同意思是:每次練功後或飯後可以來回散散步,走動走動。拳後百步還是拳後的整理活動,是整個練功動作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使全身筋絡百骸都盡情地舒展一下,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 吸引力法則的正確打開方式
    好久沒有出來冒個泡,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些啥,翻來覆去想了想,還是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吸引力法則,這個風靡世界,為人們所追捧的神奇力量。這條法則到底有多神奇,心想事成知道不,這就是法則最終能夠達成和實現的程度,就是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