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坊這塊明代碑刻與袁崇煥有關

2021-02-23 樵南逸事
邵武市肖家坊鎮坊前村茶坑自然村,山腳有一座廟,叫「金輪寺」,小廟破敗,更沒有和尚,門前一方碩大的石碑尤其顯眼,碑文清晰,立碑時間為明崇禎十一年(1638)四月初一,迄今383年。

金輪寺原名為「金輪堂」,新刻的功德碑又將其稱為「金輪法堂」。古寺毀於文革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臨近村民捐資重建。近十幾年來人口大規模外遷,鄉間廟宇也日益破敗。


除了石碑能夠看到的老物件只有石坎和連接的方形礎石(圖一)

主殿右側是再晚一些時間建造的齋堂(圖二)

齋堂前有兩口泉井,清流不斷(圖三)

廚房的一角也有一口井,據說大聲叫喊泉水出得特別快(圖四)

碑文中提到一個人——明末太僕寺卿(管戰馬的官員,從三品)江日彩(1570-1625),當年邵武縣令袁崇煥(1584-1630)就是他推薦進京城的。碑文是蘇州府推官(相當於法官、審計官)福州人周之夔寫的,當年,周之夔在泰寧擔任教諭,掌管文化教育。碑文記錄了壁陽禪師的生平以及他和三個徒弟歷盡艱辛開創金輪堂的過程,褒揚了開山師祖的功德。

金輪堂碑為麻石打造,正面題頭為:鼎創碑記

反面為:今將本堂鼎創及壇越捐田畝錄其下

檆之先達,冏卿完素江老先生,嘉其了悟,常以詩偈相通,贈其扁額,以傳於無窮。這個完素老先生就是江日彩,信奉信佛教,跟壁陽禪師很聊得來,經常以詩詞書信交流禪道。江日彩是泰寧城關人,1607年中進士,1608年授江西金谿縣令,1615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1621年調進京城都察院任守院御史,1623年晉升為太僕寺少卿。

泰寧江姓先祖在唐朝會昌年間遷到歸化(泰寧),比鄒氏先祖鄒勇夫還早100多年,這支江姓後裔一支播遷到朱口、遊源一帶。
明代的時候,坊前村鄧家灣、茶坑等地的山田可能屬於泰寧縣遊源,遊源村至今還有很多江姓。

鄧家灣通往金輪堂的古道上有一亭名曰:望雲亭

建於光緒二年(1877)

泰寧江姓與大埠崗江姓同屬「濟陽堂」(河南高陽),但大埠崗江姓是南宋開禧元年(1205)才從黎川熊村遷來,晚了300多年入閩。

遊源村江姓對金輪堂情有獨鍾,約10年前請了縣博物館的同志將碑文做了拓片,錄下文字內容。

肖家坊的村民也有把金輪堂打造成為景點的想法,因為這裡跟邵武歷史名人袁崇煥扯上邊。

邵武市原工商局退休幹部陳先生寫了一本書《蓮﹒袁崇煥傳》(2016年4月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書中說:

天啟二年(1622)正月,袁崇煥(1584-1630)進京朝覲,他毛推自薦,棄文從武,踏上充滿險惡、荊棘叢生的戍邊不歸之路﹒﹒﹒


毛推自薦?不是那麼回事了。

自己行,還得有人說你行,說你行的人自己還得行,古今同理。

說袁崇煥行的人就是江日彩。

天啟二年(1622),對於明朝廷來說,不是個好年頭。這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廣寧,明軍大潰,朝野驚震。

這時候,袁崇煥在北京述職,匯報三年工作情況,不過在高官如雲的京城還輪不到這個閩北小知縣插嘴遼東戰事。

袁崇煥任邵武縣令期間(1621年)

為和平古鎮聚奎塔題塔名

江日彩這時候在京城任都察院守院御史。督察御史是言官,專門給人提意見的,級別不高,正七品,權力卻很大,可以彈劾級別比他高很多的官員,連皇帝都敢提意見。唐朝以來就設了這個職位,只是現今不設這個職位了,地方大員沒人管得了。

邵武縣、泰寧縣都屬於邵武府,江日彩回鄉探親要經過邵武,北京的官員來了,邵武的知府、知縣當然要出來接待,官場上那點事兒直到現在還是一樣。就這樣袁崇煥跟江日彩混熟了,更巧是袁崇煥字元素,江日彩號完素,連字號都相近。

袁崇煥在京城拜訪了江日彩,一番高談闊論,江日彩發現老家的小袁同志(袁崇煥比江日彩小14歲)有雄才大略,國難當頭之際,正是用人是時候,江日彩連夜向天啟皇帝寫了一份奏摺《議兵將疏》,原文是這樣的:

今邵武令袁崇煥,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臣向過府城,扣其胸藏,雖曰清廉之令,實具登壇之才,且厚自期許,非涉漫談。其交結可當一臂者,聞尚多人。今見覲於輦轂下。樞部召而試之,倘臣言不虛,即破格議用,委以招納豪傑,募兵練將之寄,當必有以國家用者。江日彩說,袁崇煥有登壇之才,請組織部來考察一下,如果我說的沒錯,請領導破格提撥使用。江日彩正月上疏,二月份袁崇煥就調任兵部,任兵部職方主事,相當於總參的參謀,正六品,升了兩級。袁崇煥不負厚望,守衛遼東六年,兩敗後金,收復失地700裡,把努爾哈赤打成重傷,最後斃命,這讓後金聞之膽寒,不敢輕易冒犯。袁崇煥屢建奇功,後來擢升為兵部尚書、右副獨御史、遼東督師。皇太極為了報殺父之仇,使了一招反間計,崇禎皇帝中招了,崇禎三年(1630)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決,時年46歲。天啟四年(1624)江日彩趁欽命南巡之機,回到泰寧住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時他有了隱退官場的想法,又一次來到肖家坊金輪堂跟壁陽法師說禪論道。此時朝政腐敗,江山危在旦夕,他並不知道自己是最後一次到這裡。江日彩把袁崇煥推薦出去,為國家建功立業,後來不善而終,究竟是成就了他呢,還是害了他。但無論如何袁崇煥能夠名垂青史離不開江日彩慧眼識英才,並且間接影響了明清兩代的歷史。

相關焦點

  • 袁崇煥為何是大明對清作戰的不二之選?
    NO.350 - 袁崇煥作者:一枚明粉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袁崇煥是明代著名將領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生前曾為保護袁崇煥墓奔走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
  • 袁崇煥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從3件事看出歷史上真實的袁崇煥
    袁崇煥,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歷史人物,也是一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而對他最大的爭議就在於,很多人認為他是抗清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說他是悖逆欺君、通敵賣國的奸賊。那麼歷史上真正的袁崇煥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袁崇煥之所以有這麼大的爭議就是因為他所做的幾件事情,首先就是崇禎帝在啟用袁崇煥時,袁崇煥對崇禎許諾自己將在5年內平定遼東,據《崇禎長編》記載:「崇煥銳然以五年復遼成功自許」聽到這樣的話崇禎自然很高興。但在事後他自己也說這是為了安慰崇禎才說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他的雄心壯志,這是他說大話了。
  • 明代十大蒙冤被戮的重臣
    明代,隨著中國古代帝國的皇權到達了一定的高度,特別是在明初,皇帝掌握著絕對的生殺大權,在屠戮開國功勳過程中,朱元璋毫不手軟;明朝中期,又有數次巨變;等到了明代後期,黨爭嚴重,勝者手執刀俎,敗者淪為魚肉。所以有明一朝,有著許多被冤殺的朝廷官員,這些朝廷官員中不乏許多身居高位的朝廷重臣,甚至是官至一品或者因功封爵的子弟。
  • 私讀·黃順平︱袁崇煥:掉哪媽,頂硬上
    袁崇煥蠻性發作,抗命,並將家眷接到寧遠城。寧遠大戰是袁崇煥第一次指揮戰役,不知其時他是否有必勝信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決心:「掉哪媽,頂硬上,幾大就幾大」。清兵十三萬鐵騎挾威而來。受袁崇煥感召,城內僅有一萬將士,卻像打了雞血般拼死守城。寧遠城頭大炮轟鳴,努爾哈赤中炮落馬,7個月後含恨而逝。
  • 水庫水位下降 712年前的元代「聖旨碑刻」重見天日
    據附近村民介紹,這塊摩崖石刻當地人稱為「聖旨碑刻」,平時根本看不到,因為今年降水較少,水庫水位下降,它才浮出水面重見天日。水晶在古時稱「水精」「水玉」。一般情況下,有花崗巖和變質巖的地區就會出現水晶。福建水晶產地多達一千三百餘處,幾乎遍及所有地區。
  • 鎮江辛豐下廟頭村發現300年前古碑 碑刻內容與「聖玉三娘」有關
    昨天,記者在當地看到了這塊依然完好的古碑。古碑通體黑色,高1.5米,寬0.5米。全文1200餘字,這塊《香火田碑記》記載:「江南鎮江府丹徒縣八區會首、眾姓人等,切惟,兆姓義安,欣遊聖玉之宇,三時不害,端邀佛祖之靈。」
  • 敘詭筆記|還原袁崇煥之死真相的「歷史碎片」
    作為袁崇煥祠第十七代守墓人的她,自幼在東花市斜街的袁崇煥祠長大。明末傑出的軍事家袁崇煥被殺害後,僅剩一顆頭顱掛在西四,佘家先祖趁著夜間沒人取回,偷偷埋在自家院子裡,臨死前給後人留下遺訓:要世代守護袁崇煥墓。佘家的後人們堅守祖訓,一守就是四百年!當聽起來像一個傳奇般的故事真實地發生在我們面前,每一個人都不禁動容。
  • 備受爭議的將軍袁崇煥,被後人追捧數百年,卻在當時是個大漢奸
    他的名字叫袁崇煥,是一位讀書人,和其他讀書人一樣,他也希望自己能名垂青史,踏上仕途,迎接人生的輝煌,從此改變自己的命運。但那時候的考試並不容易,它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每次考試之間會有很長的間隔,如果你這次沒考中,那你就得等好幾年才能再考。經過袁崇煥的積極努力,終於考中舉人,下一步要考中進士。明代制度已明確標明,進士是三年一考,袁崇煥考了四次都不中。
  • 崇禎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嗎?真實的袁崇煥是什麼樣的人?
    世傳清太宗皇太極用反間計,俘虜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到滿清計劃,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釋放其中一人回京。明思宗朱由檢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殺之!
  • 崇禎誤用溫體仁,直接導致袁崇煥被冤殺!
    可他沒想到,痛快倒是痛快了,但由於疏於全盤考慮,結果卻是惹了個大麻煩——由於打擊面過寬、株連太多,直接導致朝廷人才匱乏,很多重要崗位無人可用,尤其是作為權力基礎的內閣缺員太多,權力基礎嚴重缺員,官僚機構還能正常運轉嗎!當然這個問題好解決,增補內閣閣員就行了,但卻惹了個更大的麻煩,使溫體仁這種人品卑劣的奸賊,混進了革命隊伍。
  • 袁崇煥與北京:何處殞命?何處埋骨?何處祭拜?
    佘家後人嚴遵祖訓,一代代守在袁崇煥的墓地旁,到佘幼芝已經是第十七代。袁崇煥之死,是明末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大明王朝「病情急劇惡化」的轉折點——因為以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倘若一直被崇禎帝重用,無論平定農民起義還是抵禦關外的清軍,都一定會是另一個結果。筆者就根據袁崇煥遇害前後的部分史料,還原數百年前與之相關的歷史場景。
  • 崇禎殺袁崇煥殺對了嗎?因為一個座位,袁崇煥對毛文龍動了殺心
    有人對袁崇煥被處死,深感惋惜。但我覺得這個人死有餘辜。崇禎殺了很多人,唯一這個袁崇煥沒有殺錯,甚至殺得太晚了。袁崇煥聲稱三年平遼,最後將滿人平到了北京城下。多爾袞率領2000人,在北京周圍燒殺搶劫,袁崇煥一直躲在後面龜縮不前,最後眼睜睜看著多爾袞滿載而歸。光這一條就夠袁都督死上十次了。
  • 袁崇煥為什麼必須死
    其次,崇禎皇帝前後三次申述袁崇煥的罪名,其中基本不涉及結黨。 第三,就算有黨爭,黨爭也只是對袁崇煥的死推波助瀾,並非決定袁崇煥之死的根本原因。因為最後一錘定音的是崇禎皇帝,想讓袁崇煥死的是崇禎皇帝,任何人都只能影響到崇禎皇帝的判斷,通過崇禎皇帝的判斷去影響袁崇煥的生死,誰也無法代替皇帝去決定袁崇煥的生死。
  • 袁崇煥之死不是歷史奇冤,因為這3個原因,才讓崇禎皇帝對他下手
    袁崇煥之死不是歷史奇冤,3個原因造成的,才讓崇禎皇帝對他下手。明代將領袁崇煥已經作古幾百年。但是圍繞他的死,至今在史學界仍爭論不休。因為有人說他死的冤屈,同時持反對觀點的人認為袁崇煥死得理所當然。雖然袁崇煥已經死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
  • 明朝名將袁崇煥死得有多慘?《明史》用四個字寫盡慘狀
    後金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曾經與袁崇煥打過仗,但都沒有得到便宜。對於他們而言,袁崇煥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袁不死,後金難入」。沒想到,明朝皇帝自己將這座大山搬走了。1630年(崇禎三年)8月,明朝名將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兩條罪名,定了死罪,隨即處死。袁崇煥到底死得有多慘?可以從幾方面來進行敘述。
  • 崇禎凌遲處死袁崇煥,有人替袁崇煥喊冤!專家說:哪裡冤枉了他
    崇禎凌遲處死袁崇煥,有人替袁崇煥喊冤!,那麼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呢?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中進士的時候已經35歲了,但是他極具才能,再加上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孫承宗,而當時遼東的局勢可以說是非常的危急了,於是袁崇煥抓住了機會,說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就能夠鎮守住山海關。
  • 【書序】悲劇天才袁崇煥
    徐天德和戚繼光都算是善終,袁崇煥卻吞下惡果。袁崇煥既是一位悲劇的天才,也是一位天才的悲劇。明朝後期為遼東邊事,有兩個人被錯誤殺害: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另一個是薊遼督師袁崇煥。歷史邏輯,值得深思:前因後果,因緣相報——袁崇煥是努爾哈赤的剋星,皇太極又是袁崇煥的剋星。本書(小編按:指《袁崇煥傳》(修訂本),下同。)主要敘述袁崇煥的一生,寫他如何打敗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和天聰汗皇太極;又寫崇禎帝如何中反間計、錯殺袁崇煥而使皇太極成為袁崇煥的剋星。
  • 女真文興衰及碑刻整理
    女真文碑刻(含摩崖、石函)是女真文研究的首要載體,現僅存十五塊。金世宗大定年間兩塊:《大金得勝陀頌碑》為現存女真文碑刻中字數最多的一塊,共計一千五百餘字,薩英額《吉林外記》摹錄十二行,後各家摹本多殘缺;《昭勇大將軍同知雄州節度使墓碑》發現於舒蘭縣完顏希尹家族墓地,徐翰煊、龐治國為墓碑出土發掘情況撰寫的簡報頗有參考價值。
  • 金庸|袁崇煥評傳(注釋)
    [25]《明史》說熊廷弼左右手都會射箭,但沒有提到袁崇煥會武。[26]關於袁崇煥的事跡,如未註明出處,主要系依據《明史·袁崇煥傳》所載。[27]袁崇煥考舉人時,有《秋闈賞月》詩,有句:「竹葉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