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練過氣功的人,不論選擇哪一種功法,一般地說,對人體都會有雙向調節作用。
如練氣功後,瘦者可增加體重,胖者可減輕體重,總是趨向正常體重的標準;又如低血壓者經過練氣功後,可以提高血壓,而高血壓者則可降低血壓,總的趨向也是向正常的血壓標準靠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總之,有某種疾病的人,通過氣功鍛鍊之,總是趨向恢復健康的生理機能這個目標的。長期認真練功的人,有病可以治病復康,無病可以健身益壽,這已是大家都認可的事實。氣功理論把這種機理解釋為「卻邪扶正」、「平衡陰陽」。而用現代心理學理論則可把這種雙向調節作用解釋為人體的「目標追求機制」在發揮著作用。而氣功則是善於調動這種機制的好方法。
什麼是目標追求機制呢?我們還需涉及到有關控制論的問題。控制論的產生,本來是科學家們對「仿生學」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門新科學。由於它的產生,使人類開闢了一個工程控制技術的新領域。從而出現了「電腦」、「計算機」、「機器人」、「飛彈」等等。現在,控制論的理論成就,又反過來指導我們進一步認識自己本身,即人體的科學。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都是根據控制論的原則有目的地運轉而達到健康人的目的的,它們構成一種奇特而複雜的目標追求機制為你效勞。
就是說,你的大腦與神經系統構成一套供你使用的伺服機制,它的操作過程很像一部電腦和一種機械目標追尋裝備,它自動地開動,達到一個特定的目標,尋找出它的目標並引導達到目標的途徑。
你的內在伺服機制既可作為一種「導向系統」,自動引導你沿著正確方向達到既定目標,或者對環境作出反應,又可以作為一種「電腦」自動地解決問題,給出必要的答案,提供新的想法或叫「靈感」。人類的頭腦兼有模擬計算機和數字計算機的那種功能,但是人腦的優越性是任何計算機所望塵莫及的,而且人腦本身既是計算機又是操縱者。人體這部「計算機」的「操縱者」便是人的前腦。
我們使用前腦時,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我們還用前腦收集信息,進行觀察,估價輸入的感官資料,從而形成判斷。我們進行想像和確立目標也要使用前腦。但是前腦不能進行創造。它們能「完成」需要完成的作,就象電腦的操縱機構不能完成工作一樣。前腦的任務是提出問題、區別問題、確立目標,而不是來設計和解決問題。
人體具有的目標追求機制,可以很容易地發揮作用,或者是作為一種「成功機制」為你效力,或者作為一種「失敗機制」對你不利,這要取決於作為「操縱者」的你如何操縱它,如何為它制定目標。
那麼,人是如何來操縱人體所具有的目標追求機制使它能夠成為一種「成功機制」,為我們人類進行有益而不是有害的服務呢?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家、現代的「自我意象」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博士,通過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發現「自我意象」是左右個人的個性和行為的真正關鍵,改變自我意象就能改變人的個性和行為。擴展自我意象,你就能擴展自己的「潛在領域」。發展適當的自我意象能使個人富有新的能量、新的才華,並最終使失敗轉變為成功。(見其所著《你的潛能》一書)
這就是說,一個人如能合理地運用前腦的想像能力,確立正確的目標,把這個目標輸入你的體內「計算機」,那麼它就會自動地開動「目標追求機制」,忠實地按照你確立的目標進行工作並達到目的。
可見,想像力在我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遠遠比我們所了解的更為重要。
馬克斯威爾·馬爾茲博士認為,想像力是開動成功機制的第一把鑰匙。他說:「一個人的反應、感覺和行動,永遠依照他對自己和環境的真實想像來進行。這是心靈的一個根本原則,是我們存在的方式」。
他指出:「當我們看到心靈的這一原則生動而神奇地在一個被催眠的人身上體驗出來時,我們還以為有某種玄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人腦與神經系統正常的工作過程」。
比如,告訴一個反應良好的被催眠者說他正站在北極點上,那麼他不僅會感到寒冷,打哆嗦,還會做出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反應;如果讓他想像一下手指浸在冰水裡,那隻手的溫度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有很多運用心理意象的藝術來獲得成功的事例。如鋼琴家可以用腦子練琴而提高彈琴技術或學會一首曲子;球類運動員可以用想像力練習而提高投球的命中率。這是因為你在心裡想著你真正要達到的目標或某一個事物時,你內在的目標追求機制就會把任務承擔過來,它完成這項工作要遠遠勝過你有意識的努力或者「意志力」。
所以,當做一件事情時,應當放鬆神經,而不要用緊張的力量來幹這件事,不過分地用有意識的努力,也不要過分擔心,只要運用積極思維的方式想著你要得到的結果,這樣,你的創造性成功機制才能不受幹擾地順利運轉著。
氣功鍛鍊的目的是明確的,每個學氣功的人都是為了治病強身,開智益壽。氣功家則進一步要求激發人的潛在能量。氣功這種明確的目標設定本身,就符合調動目標追求機制的原則。氣功修煉的實質,是對意念的修煉,也就是心理學所言的自我意象方面的訓練。應該是屬於心理學的範疇。
自我意象心理學所論述的問題,很多是和氣功修煉方法相一致的。可以說氣功是充分地運用了「意念」對人體內部機制的作用,而調動了自身的目標追求機制,使有病者趨向康復,無病者獲得穩定平衡的健康水平。
如在治病方面,在氣功功法中有「氣衝病灶」和「精神反饋法」。「氣衝病灶」,就是用意念引導呼吸氣息治病的方法,可想像在呼氣時「病氣」從手足心及毛孔排出體外,吸氣時想像調動體內能量到病灶部位戰勝病邪。在這裡,目標、意念、信心三者十分重要,只要有了這種目標意念和信心,就調動了體內目標追求機制為你效力,自發地發揮著治病的作用,並達到愈病的目的。
精神反饋法,與氣衝病灶有類似之處,它的機理也是向體內自動機制發出目標指令,而在目標追求機制的作用下達到治病效果的。
其實,藥物,外科手術和其他醫學治療方法,在心理學家看來,主要是在人體「防衛機制」失效時把它再激發起來,或者在機制亢進時把它緩和下去。而人的「適應能力」(是自動機制的表現)本身才能最後克服疾病、治癒創傷,或者戰勝其它造成對人的壓力因素。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體傷口的癒合,最根本的是靠自身內在機制的力量。再好的醫生也無法取代它而只是施加一點輔助性的保護措施而已。
這就是人所具有的潛在能量,我們對它可能還認識得很不夠,因而未能很好地保護它,運用它,充分發揮它的潛能;有時可能在傷害它,壓抑它,不能讓它自發地自由地充分發揮作用。
氣功在運用體內目標追求機制的藝術上造諧是很高的,很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研究,從而指導我們去正確有效地修鍊氣功。筆者認為氣功中有關意守的要求,如「似守非守」、「勿忘勿助」;還有氣功中強調做到松和靜;氣功中強調練功要有信心,「誠則靈」;以及「暗示法」、意守外景或內景,美好的良性回憶等等,都與自我意象心理學對人們的心理要求和訓練有共同或相似之處,有必要進行深入探討。(馮法湯)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