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
當今社會注重科學的方面過多,但教育上依舊在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學習孔孟之道。世界各地也因為文化的傳播,都建立了規模不同的孔子學校,而這件事從一定意義上有著文化認同的效應。可孔子有一句話卻不被眾人買帳:「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究竟在說女子和小人不好,還是另有它義。
一代《論語》解讀大師於丹的失誤
《百家講壇》是一個極具文化底蘊的節目,它有時解讀一段歷史,例如王立群教授用別開生面的婦產科知識解讀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誰。有時會解讀一本書籍,例如劉心武教授解讀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紅樓夢》。但不論它怎麼變幻知識,解讀人通常都是各個名校的教授,說出的話也具有權威,讓人深信不疑。可同樣是解讀知識,著名教授於丹老師卻遭到質疑。
眾所周知,人們在得知於丹老師時,就是她站在《百家講壇》的節目上時,而能夠被眾人詳記,說明她對於《論語》的解讀是十分深入人心的。可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解讀,卻遭到眾人質疑,她也因此栽在這句話上。
於丹老師解讀的這句話時,是用的句子中的表面意思。「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是指女子和小人是最不能嬌縱的一類人。而我國自古以來又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說法。說明,對於小人一詞,人們是深惡痛絕的。如果將女子與小人相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女子的詆毀。但是這裡的小人,於丹則指出是小兒的意思,也就是孩子。不過,就算是將女子和孩子並在一起,女子好歹懂些道理,而小兒就需要旁人教導了,一樣是在貶低女子。
然而,如果更深層次理解情況下,不由得讓人想起古代對於女子的各種貶低,認為女子不識大字,待字閨中便好,而「女子無才便是德」正是此中意味。除此之外,封建社會對於女子的傷害不僅僅是文化封閉如此簡單,纏足等習俗更是一種枷鎖。更不用提,女子的三從四德「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說。這樣一樁樁一件件捋順下來,簡直是罄竹難書,但顯而易見的是,女子在當時沒有任何人權可講。
可想而知,有些這樣的背景,於丹老師的解讀有些偏頗。在這個女性意識覺醒,倡導「男女平等」的年代,是一定會遭到各方的質疑。其實,從一種意義上來說,孔子是我國早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而底下門已過百人,其中大多數人都是未來的棟梁之材。有著這樣的文化傳染力,他怎會說出這樣詆毀人的話。更何況,許多流傳千古的言論能表達出,孔子是一個守舊但不迂腐的人。他的思想境界,非常人可以匹敵,也因此,他不會口出狂言,詆毀女子。
可不僅僅是於丹,一些書上,甚至是廣播在電視中的影視作品,但凡提到這句話,都表達出於丹老師曾經解讀的意思。這樣對於大眾也是一種誤導作用,而孔子的這句話隨沒有詳細的解釋,但也絕不是對於女子的詆毀。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通俗解釋
因為這句話沒有詳細的解釋,大多數人只能通過當時說出這句話的歷史背景前後聯繫進行解讀罷了。而就算是如此,如今仍然有許多釋義。如同曾經考試中對於作者的心理活動猜想一般,這樣開放性的試題,但凡言之有理,即是正確的解答。
對於這句話的大部分解釋中,關鍵的字眼便是女字。女子並不能代表女子,但可以代表一類人。與小人合併而稱,奸詐之人。而第二個難以解釋的字眼是「養」字,它在其中的意思就是「相處」,整句話的意思大概是和姦詐之人很難相處。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歷史背景
可孔子的修養歷來被眾人稱道,為何會說出這樣氣急的話。其實,從孔子說出這句話的歷史環境便可得知一二。
曾經孔子遊學到衛國,希望可以為衛國國君出謀劃策,但孔子在當時並不像如今聞名天下,衛國國君自然輕待他。可僅僅是國君一個人的傲慢,孔子想必這些年也經歷了不少,內心總不會如此波動。但是,當時甚至是衛國的大臣和國君身旁的妃子也在奚落孔子。於是。孔子一氣之下,就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話。其意也有指責衛國國君妃子和臣子的意思。不過他說出來的話有著大智慧,人們往往會將它運用到延伸含義中。
其實,孔子說的這句話也僅僅是半句話,而後面的內容則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正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相一致。也就是說,面對這些大臣或是妃子,與他們親近,倒有些出言不遜,但與他們生疏,卻突然心生怨恨。
同樣的,這句話從歷史中流傳下來,也可以映射如今的社交關係。人們常說,世道變了,人心不古。其中,奸詐小人,唯利是圖者比比皆是,也防不勝防。
與這些重利的小人關係親密,他們則想著如何貶低你。而如果這種親密關係突然斬斷,他們則會心生怨恨。或許是怨恨給予他們的利益不夠,或許是怨恨沒有能夠全心全意幫助他們。另外,俗語不也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見也小人果然招惹不得。
回到這句話本身,人們對於它還是有著深深的誤解,甚至在女性提倡自我意識過剩的年代尤其如此。而這樣的現象不過是一些言論或是文章的過分理解罷了。其實,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用過於吹捧,如同那些男子一樣有著該有的平等就好,也不需一味的過於遷就。男與女本身,不就是相輔相成的生活,又何來高低貴賤之分。
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延伸出如何含義,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足以看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它的精神有著隨時代而變化,且愈發迸發活力的優點。不怪學識淵博的於丹老師栽在這句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