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林琳 通訊員 薛源)自幼先天性心臟缺損未治療,引來細菌盤踞其中「啃噬」心臟,來勢洶洶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讓一位7歲女孩生命岌岌可危。武漢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專家手術修復被細菌「啃」壞的「心門」,挽回孩子一命。
護士劉玉君為晴晴誦讀父母寫來的「鼓勵信」。通訊員供圖
心臟遭細菌「啃噬」 病情兇險
7歲女孩晴晴(化名)來自荊州,一雙眼睛格外靈氣動人,平時總愛咧著嘴露出兩顆小虎牙。今年5月底,晴晴感到身體有些乏力,看孩子既沒發燒也沒咳嗽,父母便沒有特別重視。但沒過幾天,晴晴病情突然加重,不僅反覆發燒、顏面部水腫,還出現全身無力、呼吸急促,被家人緊急送進醫院。當地醫生判斷晴晴是呼吸、心力衰竭合併肺部重度感染,情況十分危急,建議她儘快轉院。
很快,晴晴被轉到武漢兒童醫院治療。進一步檢查發現,晴晴心臟明顯能聽到雜音,心臟彩超提示,她患有先天性心臟室間隔缺損,右心室、右心房增大,三尖瓣關閉不全,而且在心臟三尖瓣處還附著大量細菌贅生物。醫生判斷,孩子是因反覆感染,又合併心臟室間隔缺損引發感染性心內膜炎。病情十分兇險,晴晴被收治進武漢兒童醫院重症醫學科監護室。
進行抗感染治療期間,醫生發現晴晴心臟內的贅生物仍在增大。擔心贅生物脫落可能導致肺動脈栓塞,造成生命危險,必須儘快手術清除。為了保證術後恢復順利,醫生一邊為她進行抗感染等治療改善基礎狀態,一邊積極準備,隨時進行心臟手術。
修復「心門」 女孩重獲新生
經過近5周的抗感染治療後,晴晴的感染得到控制。6月25日,該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皮名安主刀為她手術。打開心臟一看,晴晴的主動脈瓣脫垂、三尖瓣隔瓣和後瓣有大量贅生物,幾乎「吃」掉了心臟的三尖瓣膜。皮名安主任解釋,心臟的四個瓣膜如同一個個」單向活門「,使血液只能從一個方向流向另一個方向而不能倒流,「而晴晴的情況,就好像心臟的四扇門壞了兩扇,關不緊、合不攏」。
傳統的方法是將壞掉的「門」換掉,利用人工瓣膜置換自身損毀的瓣膜,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也帶來了問題。「晴晴還只有7歲,年紀尚小,置換人工瓣膜後需要長期服抗凝藥物,而長期服藥後的併發症都是一家人不敢想像的。」皮名安表示,對晴晴來說,修復三尖瓣膜是最好的方案,既可以避免長期抗凝治療,也減少了再次感染的風險。
然而,晴晴的瓣膜損壞嚴重,瓣膜修復術對主刀醫生技術要求十分高。 皮名安帶領專家團隊為晴晴切除贅生物,進行三尖瓣成形、室間隔和房間隔修補,手術成功。
晴晴在進入心胸外科監護室後第二天便撤除了呼吸機。複查結果顯示心臟畸形矯治效果滿意,各臟器功能恢復良好。在治療之餘,護士們特意給她編了「丸子頭」方便日常護理,還為她翻身拍背促進肺部康復,為她誦讀爸媽寫來的「鼓勵信」緩解分離性焦慮。晴晴終於度過了難關,術後恢復情況良好,7月13日出院。
醫生提醒先心患兒及時就診
談起孩子的病情,父母后悔不迭。原來,晴晴出生後不久就查出患有室間隔缺損,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再加上心臟缺損不大,一直拖著沒有治療。平素孩子身體也十分健康,漸漸便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皮名安主任指出,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是細菌引起,可能導致患者反覆發熱、咳嗽、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功能衰竭。先心病患兒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高發人群。正常的心內膜和瓣膜非常光滑,一般不會附著細菌,因為晴晴心臟有缺損,非常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細菌附著在瓣膜上,像滾雪球一樣形成了贅生物,最終引起細菌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皮名安主任指出,孩子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室間隔缺損後,有家長心懷僥倖,希望孩子能夠自愈,而不是第一時間給孩子治療,往往延誤孩子病情。他提醒家長,如果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應該及早就醫,防止把小病拖成大病。
【糾錯】
【來源:荊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