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心衰竭:主要是指供體在植入體內後沒有達到正常心臟功能作用。它可以是全心的即左右心衰竭,也可以是單一心室的功能不全。當然這種衰竭是指早期的,多發生在植入體內後三十天內。其原因可以是供體本身引起的,也可以是因受體因素影響,還包括心肌保護方法和供心在運送過程中的保護措施,手術技巧問題。
2、移植心臟的右心衰竭:單純右心衰竭是心臟移植後早期的併發症之一。表現為在停止體外循環後肉眼觀察右心膨脹,收縮無力,在使用心肌收縮藥物後,儘管左房壓力正常或偏低,但中心靜脈壓高於正常水平以上,心率很快,每分鐘超過120次。
單純右心衰竭的原因很多:1)肺動脈高壓。2)心肌缺血耐受性低。3)右冠狀動脈內進入氣栓。4)腦死亡毒素的影響。
3、出血:心臟移植後的早期出血多為外科原因所致。心臟不僅是一個具有壓力而且是一個持續運動的器官。在心臟移植的四個吻合口均因為有壓力和心臟的舒縮活動可引起出血。導致出血的可能是吻合緣組織的薄弱如左心房後壁,肺動脈壁,吻合時撕裂,或由於連續縫合的線抽拉不緊,縫線距離不合適過寬,針眼漏血。
4、感染:感染是心臟移植術後死亡和發生併發症的重要原因。手術後第一個月內發生感染的機會最大,而後迅速下降,可達17%。細菌感染在術後1月內常見,真菌感染的高峰期也在術後1月以內,而病毒感染常見於術後2月,原蟲則要在術後3-5月左右到達其感染機率的高峰期。其中細菌感染50%的細菌為G 菌,其中75%左右是葡萄球菌,而由G-菌引起的細菌感染為40%左右。多數感染是與免疫抑制劑的強度過大有關,有跡象表明,免疫抑制劑的強度越小,發生感染的機會就越少。
5、排異反應:常見臨床表現包括1)一般情況變化包括體溫升高,白細胞數目的改變,血沉升高,心率的變化,各種心律不齊,厭食。2)臨床檢查發現移植心臟的功能減退,放射線X胸片顯示心胸比增大。3)除了臨床上心衰症狀外,尚有腎功能減退,甚至衰竭(尿素,肌酸肝值升高)。4)心電圖QRS波電壓明顯降低和消失。5)生化和免疫血清學檢查包括半乳糖激酶(GK)穀氨酸早醯乙酸轉氨酶(GOT),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免疫球蛋白值的改變。
這些症狀和檢查發現不是心臟排異反應唯一和特有的變化只是作輔助性的診斷參考,而且不能反映心臟排異的進行性程度。
6、移植心臟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由於移植的心臟是離斷神經的,所以冠心病的發現較晚,其症狀也不如普通冠心病人以心絞痛為主,甚至心絞痛缺如。其冠心病的發現多因負荷後呼吸困難、心功能衰竭而在超聲心動圖檢查時發現部分心室壁活動異常。診斷依靠冠狀動脈造影。
7、三尖瓣關閉不全:除了右心衰和肺動脈阻力高的原因外,常見的原因是不正確的心內膜活檢或多次心內膜活檢造成的三尖瓣腱索、乳頭肌斷裂,三尖瓣葉穿孔
8、腫瘤:心臟移植後的免疫抑制治療是造成腫瘤容易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報導心臟移植共1272病例中發現各種腫瘤生長共66例佔5 % (66/1272))
9、慢性腎功能衰竭:心臟移植腎衰是術後近期、遠期都會面臨的併發症。心臟移植的病人由於術前長期的心衰,心輸出量長期低下,腎灌注不良,加之為減輕體液儲留而長期大劑量服用利尿藥,術前腎的儲備功能差。手術時體外循環的打擊,術後低心排,以及CsA 對腎臟的損傷都是引起移植術後腎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10、假性動脈瘤形成:這是一種心臟移植後較少見的併發症。表現為在升主動脈,多為吻合口處形成有博動的囊性腫塊,於其上方可聽到雜音,巨大的假性動脈瘤可產生鄰近部分受壓症狀,如上腔靜脈受壓引起的上腔靜脈阻塞症候群。此囊性腫塊的壁從組織學上看應無任何一層動脈組織或僅有一層極薄的動脈外膜。其形成可在心臟移植後任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