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移植 為心臟「續命」

2020-12-11 尋醫問藥

1、供心衰竭:主要是指供體在植入體內後沒有達到正常心臟功能作用。它可以是全心的即左右心衰竭,也可以是單一心室的功能不全。當然這種衰竭是指早期的,多發生在植入體內後三十天內。其原因可以是供體本身引起的,也可以是因受體因素影響,還包括心肌保護方法和供心在運送過程中的保護措施,手術技巧問題。

  2、移植心臟的右心衰竭:單純右心衰竭是心臟移植後早期的併發症之一。表現為在停止體外循環後肉眼觀察右心膨脹,收縮無力,在使用心肌收縮藥物後,儘管左房壓力正常或偏低,但中心靜脈壓高於正常水平以上,心率很快,每分鐘超過120次。

單純右心衰竭的原因很多:1)肺動脈高壓。2)心肌缺血耐受性低。3)右冠狀動脈內進入氣栓。4)腦死亡毒素的影響。

   3、出血:心臟移植後的早期出血多為外科原因所致。心臟不僅是一個具有壓力而且是一個持續運動的器官。在心臟移植的四個吻合口均因為有壓力和心臟的舒縮活動可引起出血。導致出血的可能是吻合緣組織的薄弱如左心房後壁,肺動脈壁,吻合時撕裂,或由於連續縫合的線抽拉不緊,縫線距離不合適過寬,針眼漏血。

   4、感染:感染是心臟移植術後死亡和發生併發症的重要原因。手術後第一個月內發生感染的機會最大,而後迅速下降,可達17%。細菌感染在術後1月內常見,真菌感染的高峰期也在術後1月以內,而病毒感染常見於術後2月,原蟲則要在術後3-5月左右到達其感染機率的高峰期。其中細菌感染50%的細菌為G 菌,其中75%左右是葡萄球菌,而由G-菌引起的細菌感染為40%左右。多數感染是與免疫抑制劑的強度過大有關,有跡象表明,免疫抑制劑的強度越小,發生感染的機會就越少。

   5、排異反應:常見臨床表現包括1)一般情況變化包括體溫升高,白細胞數目的改變,血沉升高,心率的變化,各種心律不齊,厭食。2)臨床檢查發現移植心臟的功能減退,放射線X胸片顯示心胸比增大。3)除了臨床上心衰症狀外,尚有腎功能減退,甚至衰竭(尿素,肌酸肝值升高)。4)心電圖QRS波電壓明顯降低和消失。5)生化和免疫血清學檢查包括半乳糖激酶(GK)穀氨酸早醯乙酸轉氨酶(GOT),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免疫球蛋白值的改變。

這些症狀和檢查發現不是心臟排異反應唯一和特有的變化只是作輔助性的診斷參考,而且不能反映心臟排異的進行性程度。

   6、移植心臟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由於移植的心臟是離斷神經的,所以冠心病的發現較晚,其症狀也不如普通冠心病人以心絞痛為主,甚至心絞痛缺如。其冠心病的發現多因負荷後呼吸困難、心功能衰竭而在超聲心動圖檢查時發現部分心室壁活動異常。診斷依靠冠狀動脈造影。

   7、三尖瓣關閉不全:除了右心衰和肺動脈阻力高的原因外,常見的原因是不正確的心內膜活檢或多次心內膜活檢造成的三尖瓣腱索、乳頭肌斷裂,三尖瓣葉穿孔

   8、腫瘤:心臟移植後的免疫抑制治療是造成腫瘤容易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報導心臟移植共1272病例中發現各種腫瘤生長共66例佔5 % (66/1272))

   9、慢性腎功能衰竭:心臟移植腎衰是術後近期、遠期都會面臨的併發症。心臟移植的病人由於術前長期的心衰,心輸出量長期低下,腎灌注不良,加之為減輕體液儲留而長期大劑量服用利尿藥,術前腎的儲備功能差。手術時體外循環的打擊,術後低心排,以及CsA 對腎臟的損傷都是引起移植術後腎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10、假性動脈瘤形成:這是一種心臟移植後較少見的併發症。表現為在升主動脈,多為吻合口處形成有博動的囊性腫塊,於其上方可聽到雜音,巨大的假性動脈瘤可產生鄰近部分受壓症狀,如上腔靜脈受壓引起的上腔靜脈阻塞症候群。此囊性腫塊的壁從組織學上看應無任何一層動脈組織或僅有一層極薄的動脈外膜。其形成可在心臟移植後任何時間。

相關焦點

  • 心臟移植患兒出院:「我長大了想當厲害的心臟科醫生!」
    自從一年多前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以來,彤彤的病情迅速進展,以致父母帶她輾轉鄭州、武漢、上海等地多家大醫院時,專家都給出了儘快做心臟移植的建議。「因為發育比較差,孩子的體重僅有25公斤左右。」楊斌說,彤彤入院時,左心功能衰竭比較明顯:呼吸快、胸悶、血壓低,不能活動。按照心衰進行藥物治療後,症狀仍無改善。
  • 36年前,新生嬰兒為續命冒險移植狒狒心臟,成功後,她活了多久?
    人活在世上,總是會生病的,而心臟無疑人身體最重要的部分。這個長得像桃子一樣的器官,能給血液流動提供動力,還會把血液送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它的體積只有拳頭大小,一個人如果心臟出了問題會極其的麻煩。這個手術就是把小狒狒的心臟移植給菲伊,或許她能活下來。後來菲伊的母親在2009年的紀錄片中說,當時覺得這個醫生瘋了,但這或許是孩子活下去的唯一希望。Bailey博士提前跟菲伊母親表示過,移植後很可能會出現排異反應,活下來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菲伊母親還是打算試一試,Bailey博士找了六隻極其年幼的狒狒,進行了各種測試。
  • 36年前,美國女嬰移植狒狒心臟後成功續命,最後她活了多久?
    人們常說,科技改變人生,甚至是改變命運,這句話其實一點也不誇張,36年前,一位剛剛出生的女嬰因先天性左心發育不全症候群,即將面臨死亡,然而醫生們卻成功為其進行手術,換上了一顆完好的狒狒心臟,挽救了她的生命
  • 8歲女孩接受心臟移植:「我長大了想當像楊醫生一樣厲害的心臟科...
    自從一年多前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以來,彤彤的病情迅速進展,以致父母帶她輾轉鄭州、武漢、上海等地多家大醫院時,專家都給出了儘快做心臟移植的建議。 「因為發育比較差,孩子的體重僅有25公斤左右。」楊斌說,彤彤入院時,左心功能衰竭比較明顯:呼吸快、胸悶、血壓低,不能活動。按照心衰進行藥物治療後,症狀仍無改善。
  • 昏迷中腦出血五度手術,心臟移植機率低
    臺灣44歲女星劉真,2月突然被爆出心臟開刀,因手術發生特殊狀況,緊急裝上葉克膜續命,目前正在排隊等待心臟移植。此前她從未向外界透露過自己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多年,此手術引發各界關心。3月3日晚臺媒爆料,劉真術後醫生為其做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她大腦已出現自發腦出血狀況,院方對此展開手術急救。港媒隨後報導,住院期間傳其因腦中風和血管堵塞情況,進行了五次清除腦部血塊的手術,目前院方正在緊張地進行腦中風程度評估。
  • 「CHC2020」從心臟移植到人工心臟,外科治療是未來心衰治療的「主...
    目前國際上主流心室輔助裝置的應用類型已經由第一代搏動血流過渡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平流,其中以HeartWare和HeartMate III為代表的磁懸浮心室輔助裝置已成為主流,2年生存率達到85%,顯著高於藥物治療,且正接近心臟移植的效果,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左心室輔助裝置應用場景更加廣泛。
  • 武漢協和醫院一天移植4顆心臟
    湖北日報訊(記者胡蔓、實習生張磊、通訊員聶文聞)8月7日上午,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室,4位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相繼拔掉了呼吸機,開始自主、平穩的呼吸。同一家醫療機構在單日內完成4臺DBD(腦死亡器官捐獻)心臟移植術,數量之多,在我國尚屬首次。
  • 跨國轉運救治,使用人工心臟9個月後,在日本打工的中國女孩心臟移植...
    一名在日本打工的中國女孩在使用人工心臟295天後,心臟移植成功。這也是全球最長體外雙心室輔助橋接心臟移植手術,患者目前恢復順利。接受移植的中國女孩玲玲來自山東,今年24歲,兩年前以實習生的身份到日本工作。去年5月,她在服用了治療粉刺的藥後,引起嚴重過敏,並引發了腎功能和心肌功能的低下,被確診為「巨細胞性心肌炎」。9月,玲玲體內被安裝上體外人工心臟。
  • 36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美國女孩,活了多久?異種移植真的可行嗎?
    但因為3D列印技術,巴查醫生的團隊提前列印出了嬰兒的心臟模型,知道該如何下手,僅用1次手術,就讓原本有生命危險的女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毫無疑問,如今「3D列印」(3DP,增材製造)技術的發展,為人造器官提供了可能,為器官移植帶來了希望。
  • 35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那個女孩,活了多久?異種移植可行麼?
    大家都知道在如今醫學發達的今天,出現了許多難以想像的醫學奇蹟,器官移植是如今醫療手段的一種。器官移植就是把一個人的器官經過配型後,移植到另外一個人身上,但美國曾做過一例將狒狒的器官移植到人類身上,且手術過後器官能正常的運轉。
  • 「零」輸血換心,中山一院異血型心臟移植獲成功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李漢釗 熊邁 22日羊城晚報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近日成功將一顆O型血的心臟移植到A型血的患者體內,在異血型心臟移植領域取得突破,這無疑為以後類似的患者縮短等待供體時間打開了另一扇門
  • 一顆重生的心臟|心臟外科|明尼蘇達大學|克裡斯蒂安·伯納德|心臟...
    「心臟移植」這個詞很多人聽說過,但是,你知道第一個完成換心手術的人是誰嗎?一場公開的心臟移植手術在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成功之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外科團隊,都具備了實施心臟移植手術的能力。有意思的是,伯納德最初並不是心臟外科專業的醫學生。伯納德成長於南非的農村,家境不優越。從醫學院畢業以後,他給一個家庭醫生當助手,但是卻因為跟老大夫合不來而被趕了出來,據說是因為年輕帥氣的他比老大夫更受歡迎。伯納德只能另謀出路。他先去了開普敦,後來經人推薦去了明尼蘇達大學。在當時,明尼蘇達大學在心臟外科界赫赫有名,最先進的心臟外科技術大都發源於此。
  • 健康流言終結者26期:心臟移植難度大 成功率低?
    「兩個關鍵因素導致心臟移植開展不多,首先是經濟因素,移植手術費用達到20萬元以上,而且必須自費,術後還得終生服抗排斥藥物,很多患者承擔不起,另外供體非常稀缺,很多晚期重病患者受傳統觀念影響,不願在自己過世後捐獻心臟。」張希表示,目前仍有很多在排隊等候做心臟移植手術。
  • 11歲四川女孩在武漢協和醫院完成心臟移植
    【來源:長江日報】一顆心臟跨越三地帶來新希望11歲四川女孩在武漢協和醫院完成心臟移植3月19日上午9時20分,疫情期間,武漢協和醫護們排除萬難,為在漢四川11歲女孩送來寶貴的心臟。當晚9時27分,這顆一路狂奔的心臟終於在女孩胸腔內成功跳動。生命垂危,在漢四川女孩急需心臟移植女孩欣欣(化名)是四川樂山縣人,今年11歲。去年9月,她在華西醫院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後,已出現心衰現象。
  • 35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那個女孩,活了多久?異種移植可行嗎?
    甚至能夠掌控生命,開膛破肚,生物克隆,器官移植,……突破一個又一個人體極限。今世醫學發展如火箭般光速前進,講解各種疑難雜症的書籍更是不勝枚舉。近些年來,又一重大醫學研究——異種移植,正逐漸成為人們的中心話題。異種心臟移植最為人所熟知的事例是1984年美國的異種心臟移植。
  • 男子患終末期擴張型心肌病 心臟移植讓他重獲新生
    9月10日上午,患有終末期心臟疾病的李先生在接受心臟移植術後,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順利闖過了感染、排異和營養等關鍵環節,身體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康復出院。47歲的李先生,原本是一個健壯的漢子。三年前,他開始出現心悸、氣喘、胸悶等症狀,經過心臟彩超等檢查提示他的心臟比正常人大2倍,但左心室的射血分數僅為正常人的1/3,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
  • 36年過去了,當年移植狒狒心臟的美國女孩,最後生活的怎麼樣
    但由於3D列印技術應用,巴查醫生的精英團隊事先列印出了寶寶的心臟實體模型,了解該怎樣著手,僅用1次手術,就要本來有生命威脅的女寶寶過上一切正常的日常生活。不容置疑,現如今「3D列印」(三維P,增材製造)技術應用的發展趨勢,為人造器官出示了很大可能,為肝臟移植產生了期待。
  • 男子將心臟移植給兒子,留下告別視頻?闢謠:視頻其實是演戲
    視頻中的男子雙眼含淚,在一鏡到底的鏡頭中自述自己將把心臟移植給兒子,這是留給兒子的最後一段話。視頻截圖隨著視頻流傳,網友紛紛表示想了解這位悲情父親到底是誰、他的近況如何,以及他的兒子是否康復。也有不少網友質疑此視頻的真實性:從醫學倫理上來講,器官移植不應以犧牲一人生命為代價,去換取另一人生命。
  • 封城之下千裡「送心」 武漢協和醫院為11歲女孩完成心臟移植手術
    19日下午4時30分這顆心臟從廣州隨高鐵火速出發,晚上7時36分及時安全到達武漢,8時32分護心團隊急速獲取,8時55分飛奔至和醫院手術室。隨即,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夏家紅教授為首的專家團隊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施行心臟移植手術,終於,19日晚9時27分,這顆一路狂奔的心臟順利安放在11歲女孩欣欣(化名)的胸腔中,重新有力地跳動起來,為她延續「心」的希望。
  • 4顆愛心為拯救生命齊聚武漢 協和醫院單日完成4臺心臟移植手術
    (通訊員 劉坤維 攝)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蔓、實習生張磊、通訊員聶文聞)7日上午,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室,4位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相繼拔掉了呼吸機,開始自主、平穩的呼吸。同一家醫療機構在單日內完成4臺DBD(腦死亡器官捐獻)心臟移植術,數量之多,在我國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