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一名幹部。
2020年3月,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的關鍵時刻,我有幸受貴陽市稅務局指派,開陽縣委組織部任命,赴花梨鎮新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
新山村地處花梨鎮西北部,位於美麗的開洲湖畔。
去往新山的路上,風景宜人,鳥語花香。
多年前,我是去過新山的。那時的新山村,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小山村。但那裡的村民純樸、善良、勤勞。
一路上,我想像著新山村今天的樣子,心裡更盤算著我這個新手,如何邁出駐村工作的第一步?
一
與村支兩委的見面會上,我迫不及待地向村支書了解新山村的基本情況。
我一邊了解,一邊在我的工作筆記本上記著:全村戶籍人口1215戶,4047人,常住人口985戶,287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96人,在2019年年底全部脫貧。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220畝,林地8527畝。已種植獼猴桃1000多畝……
村支書介紹完,用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著我說:梅書記,你剛剛來,老百姓對你不熟悉,但心裡卻有盼頭。村裡的事多且雜,有「難啃的骨頭」,也有「難送的神」,你要有心裡準備哈。
村支書話裡有話,我微笑著,用堅定的眼神看著他說,再「難啃的骨頭」,再「難送的神」,還不都是人嘛,放心,我有心裡準備。
與村支書簡短的交流,我心裡「嘀咕」了一陣,瞬間感覺到,要在2020年7月高質量通過脫貧攻堅國家普查驗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心裡也非常清楚,逐一走訪農戶,就是我這個新手邁出駐村工作的第一步。
二
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走近群眾。
起初,在走訪中,我除了了解農戶的基本情況外,臨走時還留下我的電話號碼,讓他們有事就找我。
現在農村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告訴電話,也記不住。為了方便村民聯繫我,我製作「駐村第一書記幫扶便民聯繫卡」。
別說,這一招,還真是管用。
我在走村串戶時,四處張貼。從4月21日至6月12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走遍全村34個村民組,近1000戶農戶。
無論天晴下雨,我都在走村串戶的路上。
在那些披星戴月的路上,也留下我這個駐村第一書記、稅務人的足跡。同時留下的,還有我對黨的忠誠,有我的蔚藍情懷,有我幫扶的初心。
記得,5月23日,早上6點剛過,手機鈴聲響了。
電話接通,有急促的聲音傳來:
「梅書記,我是乾井村民組的盧興華,昨天晚上被鄰居家狗咬傷了,今天還可以打防疫針不?」
「可以的,只要在24小時內,都可以打。治療費的問題,你們兩家商量,趕緊去醫院,不要耽誤。要是有什麼困難,你再打電話給我。」
當天下午,盧興華在電話裡告訴我,防疫針已經打了,鄰居付了治療費。我心裡也放心了。
有時,下組回到村裡,剛端起碗準備刨一口飯,手機就響了。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同事打趣地說,梅書記,你來不到兩個月,手機都成熱線電話了。
我淡然一笑,說,這是老百姓信任我。有人打,是好事。沒得人打,才不是好事呢!
自從「聯繫卡」張貼出去後,村民的莊稼受蟲災,住房屋基、堡坎垮塌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打電話找我。能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立即跟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商議,並向鎮政府反映,錄求解決的辦法。
三
新山村的集體經濟一直很薄弱,每年的辦公經費,全靠政府劃撥。
村唯一的集體經濟來源,就是蛋雞養殖基地。
蛋雞養殖基地的雞蛋,多為綠殼雞蛋,營養較為豐富。但受疫情影響,雞蛋銷售出現了困難。
有一天,村支書望著幾大筐雞蛋一籌莫展,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時,我拍了他兩下肩膀,說,我來想想辦法。
當天,我聯繫了縣稅務局和幾家企事業單位的食堂,跟他們大致講了村裡的情況,得到大家的支持,同意以後他們食堂的雞蛋,都由新山村蛋雞養殖場供應。
雞蛋的銷路找到了,我心裡也樂開了花兒。也在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心裡樂開了花兒」是什麼滋味。
四
6月5日,對新山村金竹坪組的龔明豔來說,是一個悲痛欲絕的日子。
2018年,龔明豔考取了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學計算機科學與應用專業。一個準大二的學生。
走訪期間,我對龔明豔家的情況,略有了解。
龔明豔自幼父母離異,母親改嫁黔西南。
父親在外打工,勉強維持生計。
今年年初,父親因大腦血管腫瘤返鄉治療,讓原本並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村裡考慮到她家的實際困難,按規定程序,將其納入了低保。
6月5日,父親最終還是沒能熬過病魔的折磨,丟下她一個人,走了。
當天中午,當龔明豔穿著孝衣出現在村委會時,我看著她哭腫的雙眼,心立馬就揪痛起來。
當我問她,現在家裡有什麼困難急需解決時,她雙手一捂臉,「哇」一聲,放聲大哭。
我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輕輕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有政府在,不怕。
她稍作調整,依然抽泣著說,寨子上幫忙的人都到了,家裡等著米下鍋。
我讓她先回去招呼寨子上的人,剩下的,交給我們。
我立即趕緊招集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的同志,湊上1000元,給她好買大米和油送去,讓其父親得以安葬。
想到她還有兩年才大學畢業,這期間,學費麼辦?生活費從哪裡來?一連幾個晚上,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為了解決她讀大學的後之憂,我多方奔走,找到開陽美聯博雅欣苑的房開老總,跟他講明情況後,爽快答應,每年贊助她學費5500元,每個月生活費1500元,直到她大學畢業。
還有石老虎組的潘國海家,有三朵金花,分別上大一、大二、大三,一到開學季,就要近4萬的報名費。對一般的農村家庭而言,要一下子拿出這筆錢,還是很艱難的。
我了解情況後,又去找雲開國際的開發商,為他家爭取了2萬元的贊助,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扶貧路上的一樁樁,一件件,我用我的真心,踐行著我扶貧的初心。
因為,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做群眾的貼心人。
文/梅可賢
刊頭設計/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文字編輯/趙相康
視覺/實習生 曹芳芳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