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上二龍山後,為何就失聲了?座次為何比楊志低?

2021-02-07 葉之秋讀書

  

  梁山本有一百零八位好漢,然而,能被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不過寥寥數人。

  武松便是其中之一,前後章節竟有十回之多。每一回都跌宕起伏,讓人看罷心情難以平靜。

  奇怪的是,原本光彩照人的武松一上二龍山後,就變得泯然眾人,從此再沒有精彩表現。甚至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決策中,只見魯智深與楊志的發言,明明武松就在座中,卻始終沒有一字提及,仿佛就此失聲。

  並且,在二龍山眾多頭領中,武松排名僅在第三,位於青面獸楊志之後。

  這是為什麼呢?

  原著武松故事結束後,轉入宋江故事環節,一直到三山聚義打青州,才再次提及武松。

  那時候,桃花山的小霸王周通,打虎將李忠被青州名將呼延灼打敗,他們惶恐不安,匆匆派人前去二龍山求救。

  魯智深立刻召集眾頭領商議對策,第一個開口發言的,不是魯智深,不是武松,而是楊志。

  楊志道:「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洒家一者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洒家這裡。可留下張青、孫二娘、施恩、曹正看守山寨,俺三個親自下山走一遭。」

  在水滸著名的幾位豪傑中,喜歡楊志的朋友最少。其實楊志此人身上優點頗多,他本是將門之後,精通兵法,家教甚嚴,為人處世中規中矩,對桃花者使者的回覆也入情入理。

  楊志強調,桃花山與二龍山利益不同,二龍山不幫忙是本分,去幫忙是情分。楊志申明,二龍山願意幫忙,是擔心二龍山日後會遭到朝廷攻打。

  一般人在出手幫人的時候,必定會大賣恩義,比如宋江同學就是如此。然而楊志卻強調二龍山出兵更多的是為了自己——此正是君子之風。

  在這場應答中,魯智深與武松都沒有開口,仿佛楊志才是二龍山真正的大當家。魯智深、楊志、武松率領大軍趕去桃花山,與呼延灼一番大戰,兩軍陣前,魯智深率先衝出,大喝道:「哪個是梁山殺敗的撮鳥,敢來俺這裡唬人!」

  魯智深果然是水滸第一豪俠,開口就滿滿都是豪氣,他本領也確實高強,騎馬揮杖與呼延灼大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敗。

  原著中寫道:「呼延灼暗暗喝彩,這個和尚恁得了得!」

  雙方鳴金收兵,各自休息。後來,呼延灼再次上場,魯智深本待再戰,青面獸楊志卻衝了出去。雙方鬥了四十餘個回合不分勝敗。

  原著中寫道:「呼延灼尋思,怎的哪裡走出這兩人來?好生了得。」

  原著又道:「楊志也見呼延灼武藝高強,賣個破綻,撥馬回陣。」

  《水滸傳》中寫了許多單挑,不少場合都寫到了雙方不分勝敗,實際上若我們細細品味,就可以發現,這不分勝敗的雙方,實力還是有細微差異的。

  比如此處兩次交戰,魯智深與呼延灼打鬥時,只寫呼延灼暗暗喝彩,可見魯智深馬上功夫高過呼延灼;第二戰中,楊志與呼延灼大戰,兩人互相都贊對方武藝高強,然而卻是楊志率先撥馬退出,可見雙方實力極為接近,但若繼續打鬥下去,必然是楊志略遜一籌。

  這場二龍山與官軍的精彩戰鬥中,行者武松一直在後方掠陣,竟然沒有下場。

  在三山聚義故事中,武松當然也曾開口說話。那是孔亮率領白虎山殘軍,路上偶遇武松,兩人本就是舊相識。孔亮又想上二龍山求助,見面之後自然要聊上幾句,然而都是一些沒有營養的閒話。

  武松將孔亮引薦給魯智深楊志之後,再沒有發言,依然還是楊志提出,要解桃花山、白虎山之困,最好還是去梁山請下宋江。

  也正是在楊志主張之下,二龍山最終選擇了加入梁山。

  後文中,武松再次充當了中介角色,把魯智深、楊志介紹給宋江。雙方相會,宋江大讚魯提轄如何了得,楊制使本領不凡,魯智深也稱讚久聞宋江之名,只是無緣不得拜會,楊志還特意提到昔日曾經過梁山,曾蒙山寨邀請,只是那時候他一心功名不曾留下。

  雙方談得十分熱鬧,魯智深、楊志都多次開口,唯有武松,在整場見面會中,依然是一言不發。

  雖然說沉默是金,只是若時時沉默,事事沉默,此人便也將在團隊中失去了話語權。

  莫非武松在二龍山混得很不得意,魯智深與楊志有意將武松架空?

  當然不是。

  書中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他們的情感。在排定二龍山頭領座次時,武松本人雖然名列於楊志之後,僅是第三,武松的結義兄弟金眼彪施恩卻緊跟在武松之後排名第四。

  與魯智深有著不凡交情的菜園子張青,母大蟲孫二娘,操刀鬼曹正——此人乃林衝弟子——這三人排名都在金眼彪施恩之後。

  金眼彪施恩原本只知喝酒賭錢,武功低微,在江湖上毫無名氣。能在二龍山坐上第四把交椅,全因為他與武松有舊,魯智深楊志看在武松面上,方才對金眼彪施恩格外看重。

  魯智深是個率性之人,平生行事全憑喜好,不耍什麼手段。他在二龍山名為大頭領,倚仗的是武藝超群,名望極高。

  想當年,魯智深也是與楊志一起,共同拿下二龍山,兩人算是最初的合伙人。

  楊志的武功比魯智深略低,然而他乃將門之後,精通兵法,二龍山上本是一夥草寇盤踞之地,關隘軍寨全無什麼講究,然而楊志上山之後,修繕關隘,訓練軍事,將二龍山打造得鐵桶一般。

  加上楊志與魯智深都是關西好漢,彼此乃是同鄉,感情自然要更深一分。

  武松上山之時,二龍山已經被魯智深、楊志經營得極好。放眼青州,也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二龍山,武松基本沒有什麼機會立下功勳。

  至於與呼延灼武松沒有出手,那是因為魯智深、楊志都是馬上步下堪稱全能,武松本人則只擅步戰,故此不單是在此次交鋒中,包括以後梁山多次與其他勢力軍前馬戰中,武松都極少出手。

  在古代戰爭中,馬戰非常重要。騎兵對步兵往往有著碾壓的巨大優勢。這也是梁山眾好漢排名時,只擅步戰的頭領名次靠後的重要原因。

  當然,武松在二龍山上的日子應該還是比較輕鬆。武松、魯智深都是真性情之人,必然一見如故。正是因為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在宋江提議招安時,魯智深才會在武鬆開口後立刻響應,使出全力,力挺武松。

  小說結尾,魯智深也是在武松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旅程。

  許多時候,好兄弟在一起不必多說話,彼此相顧一笑,已經了解對方心意。若是酒桌上,武松、魯智深都是嘴笨之人,說得最多的,必然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喝酒!

相關焦點

  • 二龍山的三位頭領魯智深、楊志、武松,誰的綜合戰力更強?為什麼?
    而在所有這些地方山寨中,實力最為強悍的毫無疑問是二龍山。二龍山上的魯智深、楊志、武松,不要說是與那些小山寨相比,就算把他們放到鼎盛時期的水泊梁山,此三人的能力也是出乎其類的。分析魯智深、楊志、武松,作者之所以把他們都放在二龍山上,絕非是隨意一筆,而是有意為之。從成書的角度去看,魯智深、楊志、武松,這三個人物形象的出現都要早於《水滸傳》。
  • 水滸真英雄探討,二龍山之三:青面獸-楊志
    實際,多數都算不上真英雄。以下就先重點探討誰是真的英雄,先說二龍山。之前說魯智深和武松兩位二龍山巨頭,算得上真英雄,本次主要說說二龍山另一巨頭楊志,順帶評下二龍山的小頭領。二龍山頭領,天暗星-青面獸-楊志,出身二龍山,梁山排名第17位,與梁山有桌鬩,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①身為楊家老令公後裔,官場坎坷,堅決不落草,是謂忠。
  • 楊志與魯達、林衝、武松相識很早且都是武功高手,為何沒成為摯友
    後來遇到宋徽宗大赦天下,楊志又想賄賂東京那些高官希望能官復原職,結果幾百兩銀子花光了反而被高俅趕了出來,落魄街頭賣起了寶刀,後來殺了牛二亡命天涯,最後與魯智深聯手奪取二龍山坐了山寨二把交椅。可見楊志落草本質上是他自己瞎折騰將自己逼成了殺人犯,跟朝廷還真沒有多大關係。這是他跟梁山其他好漢的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
  • 楊志為何從名門之後淪為強盜?人生中不能犯的兩種錯,他都佔全了
    而在戰場上,他被張清一石子打得「膽戰心寒」,這是楊志最著名的一戰,其餘時間誰見過楊志如林衝、關勝、武松一般,出陣獨立建功了?其三:是唯一「出賣」過祖先的名門之後。梁山上有三大名門之後,關勝、呼延灼和楊志。但獨有楊志賣刀——這把刀是他祖上流傳下來的,代表著楊家將的榮耀,卻被楊志當街叫賣,最終還用這把刀殺掉了潑皮牛二,這簡直是天大的諷刺。
  • 水滸傳:梁山上的兩員大將——楊志與武松,誰究竟更勝一籌?
    在《水滸傳》中,二龍山作為梁山的最大山頭,其實有三個首領,一個是魯智深,還有便是楊志和武松,魯智深就不說了,他的實力是公認的強盛。另外兩個首領楊志和武松,如果不經過仔細的比較,好像很難分出勝負。而武松與梁山的許多人都沒有直接交手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武松與西門慶交過手,最著名的故事便是武松打虎,所以可見武松的武藝也是很有實力的,但是畢竟武松是半路摸索的,並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學,所以是比較"野"的。因此在這方面上武松要略遜於楊志一些。
  • 二龍山的兩大頭領楊志和武松,誰的武力更強?
    作為除了梁山以外的最強山寨,二龍山除了大寨主花和尚魯智深以外,二寨主青面獸楊志和三寨主行者武松這兩人也是功不可沒,那麼這兩人究竟誰的實力更強一些呢
  • 梁山大小十幾個山頭 為啥只有二龍山三大頭領個個天罡正將 原來排...
    最有義氣三人組 梁山上誰都得高看一眼    梁山是由十幾個山頭搭起來的草臺班子,甚至可以說一百零八個人兩百多個心眼兒(每人不止一個),但是三大頭領同時進入天罡正將而且沒人敢惹的,也就是二龍山上的花和尚魯智深、青面獸楊志、行者武鬆了。    前兩天寫文章,把武松寫成了二龍山第二把交椅,在此向讀者諸君致歉,也對青面獸楊志說聲對不起。
  • 三山聚義打青州,魯智深楊志不讓武松出戰,就是怕他輸給呼延灼?
    呼延灼雖然位列梁山好漢第八名,而且位列馬軍五虎將之四,但是他的做派確實有點下三濫,為了討好慕容知府,他吹著大氣跟孔家兄弟的白虎山、打虎將李忠的桃花山、花和尚魯智深的二龍山打架,並且擊敗李忠周通生擒了白虎山大當家孔明。
  • 武松和楊志到底誰更厲害?學者的一席話說得很清楚!
    《水滸傳》中的楊志與武松各有其優點特色,二人似乎並未有過任何一次比鬥,究竟他們二人誰比較厲害呢。從早年的人生際遇來看楊志似乎過得有點慘。楊家將出身的楊志,武藝那是不用說,有先輩的珠玉在前,他自然不能太差。早年楊志在朝廷做官,可是運氣卻極度的不好。
  • 心高氣傲連老虎都敢打的武松,為何心甘情願給此人當副手?
    首先講武功,從武松與魯智深的步戰能力上看,其實並不特別懸殊,魯智深也有可能稍強於武松,但武松這個人,打起來並不要命,所以如果真的兩個人對戰,其實還是要看當時的情況,不一定能說出誰穩操勝券。但武松不會騎馬,這是他的一大缺點。他和魯智深雖然不容易分出勝負,但魯智深卻能打馬,而且有了馬,他就可以超越武松。因此,從總體上看,魯智深的力量遠勝武松。
  • 水滸傳中魯智深,武松,楊志,綜合戰力相比為什麼武松是墊底的?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魯智深、武松、楊志是二龍山上的三個當家人,也是梁山泊上的主力,那麼三個人的綜合戰力究竟誰更勝一籌呢?首先,我認為第一名當屬魯智深魯大師。他的戰績就更多了,醉打小霸王,與九紋龍史進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負,與青面獸楊志大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就連楊志都很佩服他的本領:「那裡來的這個和尚,真箇好本事,手段高,俺卻剛剛地只敵的他住。」當然不光是楊志讚賞他,看過他武藝的、與他交手的人很多都誇獎與他的武藝。他與方臘手下大將鄭元覺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在整部書中也只有在瓦罐寺,魯智深有失手的時候。
  • 假如武松和楊志格鬥,兩種比賽規則,就能分出勝負
    武松和楊志都是梁山上一流的高手,要是打起來,到底誰厲害?這要分兩種情況分析。 楊志跟索超馬上比武,顯出了他紮實的戰鬥力。 楊志曾跟林衝和魯智深打過,拿的是一把樸刀。楊志和魯智深在二龍山下的小樹林裡廝打,鬥了四五十回合。楊志暗暗吃驚,這是哪裡來的和尚,好生了得,我剛好敵得住。 可見,楊志和魯智深棋逢對手。要是再打下去,魯智深未必能佔到便宜。因為魯智深的兵器非常沉重,消耗體力很大。
  • 林衝魯智深武松三人早已看透宋江,為何不選擇離開梁山?
    別後一年,武松與宋江意外重逢孔家莊。彼時,景陽岡武都頭之名鵲起江湖,歷十字坡、飛雲浦、鴛鴦樓、蜈蚣嶺幾番經歷生死,化身頭陀面刺金印的武松,心態悄然轉變!夤夜寒窗,暖爐熱酒,二人把自家的事各從頭備細告訴了一遍。然而,這一場短暫相聚,卻為分道揚鑣埋下伏筆。武松道,我做了頭陀,難以和哥哥同路,做下的罪至重,遇赦不宥,兄弟投二龍山寶珠寺花和尚魯智深那裡入夥。
  • 武松血濺鴛鴦樓後,為何要假扮成帶髮修行的和尚?
    潘金蓮和西門慶謀害武大郎,本來就是犯罪之身;武松殺掉他們為哥哥武大郎報仇,於法不容,情有可原。這次19條人命中,倒有一大半是無辜者。因此,官府一定要全力追捕武松。事實上也是如此。武松血濺鴛鴦樓後,孟州知府「押了文書,委官下該管地面,各鄉,各保,各都,各村,盡要排家搜捉,緝捕兇首。寫了武松鄉貫、年甲、貌相、模樣,畫影圖形,出三千貫信賞錢。
  • 楊志為何會成為反面教材?做人最忌諱的這兩種事,他都做了一個遍
    《水滸傳》中,有兩位好漢在梁山上沒朋友,一位是林衝,一位是楊志。且這兩人還都武功了得,卻最終都病死了。不同點僅在於林衝病死時,身邊還有武松,楊志病死時,卻連一位兄弟都沒在身邊,於是兩人成為了水滸中兩大反面教材!
  • 梁山108將排名,武松為何只能排名14?這一原因令人心寒
    什麼叫武松技不如人?實際上武松的武技非常驚人,是五虎將級別的,甚至更強。在我眼裡,武松甚至僅次於盧俊義一人而已。都是因為他跟魯智深楊志不是梁山的嫡系,又反對招安,所以才排十幾名,如果按實力排座次,以武松魯智深楊志的實力,妥妥的排進前十名。武松在梁山排名第十四我都覺得低了很多了。 梁山上,明確武藝超群,技壓群雄的只有一個棍棒天下無雙的玉麒麟盧俊義。剩下的包括五虎將等高手,都是半斤八兩而已。大刀關勝我沒覺得他武藝有多高,因為他顯示的實力不太多。
  • 命案在身的武松為何不去投奔昔日好友宋江,而是投靠了二龍山?
    說到梁山好漢,看官們都喜歡將每一位好漢最終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出個所以然來,畢竟這裡面很多人落草之前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錢財的,能夠決定上梁山,肯定有許多原因促使。那麼,大家知道武松為什麼會選擇落草,不繼續投靠柴進?而且還是去了二龍山落草呢?
  • 宋江與武松:曾經相見恨晚的結拜兄弟為何最後分道揚鑣、形同陌路
    梁山好漢排定座次後,轉眼之間就到了重陽節,宋江大開筵席,舉辦「菊花之會」, 一時間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堂前兩邊敲鑼打鼓,眾頭領各就各位,觥籌交錯,笑語喧譁,開懷暢飲。梁山上的三位才子馬麟、樂和、燕青也粉墨登場,吹簫唱曲彈古箏,一派安樂和諧的氣象。
  • 水滸眾多山頭中,魯智深所在的二龍山實力最強嗎?
    這裡說的二龍山,是指巔峰時期的二龍山。最初,二龍山沒有人落草佔據,只有寺廟與和尚。後來,寺廟裡的住持可能覺得清貧日子不好過,遂帶著和尚們一起還俗做強人了,住持叫鄧龍,綽號金眼虎。再後來,魯智深和楊志沒有去處,在曹正的計策下,兩人殺了鄧龍,霸佔了二龍山。沒多久,武松、張清、孫二娘、施恩、曹正也都紛紛落草二龍山。
  • 二龍山消亡史:明明還有一戰之力,卻被人帶偏了節奏
    二龍山,除了梁山之外最強的山頭,在青州地區跺一腳都會顫三顫的存在,鼎盛時期的它卻不可思議地被梁山吞併,這到底是是怎麼回事呢?實力強勁的二龍山二龍山鼎盛時期一共有七個人,山上三個大頭領:魯智深、楊志、武松。山下有四個小頭領,分別是:施恩、曹正、孫二娘、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