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如何理解世界?選一本哲學入門書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這個時代,乍一看哲學很不受歡迎,大家都忙於實務,哲學就顯得沒用而玄虛。但也不盡然。比如哲學入門書《蘇菲的世界》,就從西方火到東方,在中國,自20年前初版以來,一直再版,一直暢銷。電子書時代,你到任何一個網絡閱讀平臺上,只要能找到這本書,必會發現每一頁上,相當於視頻彈幕的評論和留言都有好多條,大大超過一些爆款流行讀物。人們在這裡表達贊同、困惑和疑問,當然也有人叫看不懂,卻還堅持看下去……

可見其實對於哲學,大多數人雖然額頭上掛著大大的問號,卻也並不像通常以為的那樣無人問津,只不過到底怎麼能比較好地入門,一直是個問題。

雖然我本人的主要興趣是歐陸哲學,但有人讓我推薦哲學入門讀物的話,我一般會推薦分析哲學進路的書。原因是,歐陸過於強大的形上學傳統,常常使得未經專業訓練的人以為哲學=世界觀,因而興衝衝地——如果他真的對哲學感興趣的話——涉獵一個又一個相互拆臺的觀念體系,並輕而易舉地迷失於這種眼花繚亂和無所適從。哲學於是要麼變成純粹的思維體操,要麼就是比如王東嶽這種(還算認真看書和思考的)民哲嘴裡天花亂墜的世界圖景和人生指南。

哲學史助長了這種誤解,因為正如對於普通人來說歷史無非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哲學史也不過是哲學家古怪念頭的羅列和排座次。但每一個自稱對哲學感興趣的人都必須背熟胡塞爾在110年前加上重點號說的這句話——半個世紀後,曾經「背叛師門」的海德格爾不得不重新回到這句揭示哲學本質的話:「研究的動力必然不是來自各種哲學,而是來自事情和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用任何一本哲學史,不管是羅素、梯利還是文德爾班,來當哲學入門書。

哲學的根本任務不是去做世界觀設定——那是連動漫都能做並且做得更好的事情——而是對一切世界觀的前提發問,一切,以至於用來構造和表述世界觀的每一個詞。哲學家的確最終總會提供一種或幾種世界觀,但這世界觀與人人皆有的世界觀的不同之處,在於建造它的材料不是未經淬鍊、即插即用的各種現成的概念和判斷,他們一定會對這些概念和判斷進行追根溯源的反思,咬定青山不放鬆地直抵真正最原初最根基的經驗,然後才以被徹底清洗過的材料和工具來造房子。並且他們真正能夠影響後世的,通常不是房子,不是怎麼造,而是怎麼洗,是洗的方式和過程。

而這——對概念和判斷,也就是對語言運用的清理工作——正是分析哲學的長項,它可以非常有力地,從起點就助你避開所謂玄思——常常不過是些自鳴得意的腦洞——的陷阱。分析哲學有自身的狹隘和執念,需要歐陸哲學尤其是現象學去「對衝」,但無論如何,它比後者更適合在一開始就教會你:對哲學來說,最根本的永遠是問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而非給出讓人心醉神迷的答案。答案比問題多,比問題炫——這正是民哲的判準。託馬斯·內格爾的《你的第一本哲學書》正相反,裡面全是無法輕易解答,甚至根本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作為經受了嚴格分析哲學訓練的政治哲學、倫理學和心靈哲學大家,他這本薄得不能再薄的小冊子,是我所見目標和任務設定最精準的哲學入門書,比《蘇菲的世界》之類還算不錯的基礎哲學史入門書——它們經常嚴重混淆哲學與世界觀——要好得多。

必須補充的是,並不是所有以問題形式出現的都是問題——真問題。其中大多數,不過是打扮成問題的答案。比如,當我們問「這麼做是好還是壞」的時候,一般而言我們已經有了關於好和壞的大致答案,或者說成見;我們的問題只是道應用題:用尺子量一量,而後按尺寸歸類。這就是真正的哲學入門教育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如亞里斯多德早就(在其《形上學》裡)指出的:「……因為未曾受過教育就是不能分辨何處必需尋求證明,何處不需要尋求證明。」

我自己最近的切身體會是:諸多哲學在無休止追問的問題中,最根本的一個,還是「何物存在」。我是在兜兜轉轉30年後回到這個問題上的。你們細細品品,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我可以輕而易舉給出兩三打答案,但實際上我很清楚自己不過是剛剛很吃力地摸到一點門徑而已。

PS:根本來說,哲學是為我們所自以為知道、理解、體驗過、表達過,一句話,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一切,加上一個前置的維度。這是一件永遠無法一勞永逸地「完成」的事——的確有很多人試圖去一勞永逸地完成它,而一旦你這樣做,上帝就顯靈了,作為所有前置維度之「最前」的根據、「第一因」——但這時候,你已離開哲學,走進宗教了。所以學習哲學的第一要義,是不要把你讀到的有點難懂的話,翻譯成喜聞樂見的日常用語,尤其要遠離那種用成語、歇後語、古詩詞暢快淋漓地「一言以蔽之」的誘惑。因為哲學本來就是要揭開所有習以為常之物的底牌,你再(像比如木心那樣的半吊子)用機靈勁十足的修辭和話術「一言以蔽之」回來,那麼所有的哲學努力瞬間都成了無用功——當然,在大多數人看來,哲學本來、向來也就是腦子有病的人自得其樂的無用功。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美]託馬斯·內格爾 著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2016年11月版

相關焦點

  • 哲學論|給入門哲學的朋友推薦五本好書
    、「我們如何認知外在世界的事物?」、「對外在世界的知識真的可能嗎?」—並因此而深深影響了西方哲學的發展。二十世紀初西方哲學有所謂的「語言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令語言哲學成為一時顯學;過去三四十年則由於有關人腦的科學迅速發展而刺激了哲學思考,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成為哲學的新顯學。
  • 零基礎也能讀懂的哲學入門書|《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
    打破「哲學書太難」困境零基礎也能讀懂的超人氣哲學入門書《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定價:56.00ISBN:978-7-5143-8586-1內容簡介本書是日本哲學學者平原卓的哲學普及作品,以幫助讀者從系統吸收哲學知識,重新思考自己、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為出發點,從古代、中世紀、近代到現代中篩選出50部西方哲學經典著作,包括《蘇格拉底的申辯》
  • 投資應該讀些什麼書?我的11本入門書單
    許多年後,我在股市裡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於投資應該看什麼書,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不知是誰說過:「投資是自身認知的變現,你對這世界認知多少,就變現多少。」我深以為然。所謂認知,不僅是對股票市場的看法,還包括對國家、對社會、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等等的看法。洞悉這些紛繁複雜的關係,就是投資變現的鑰匙。
  • 從紙牌到花園,從問題到流派:7本好書帶你輕鬆入門西方哲學
    還有一種「哲學問題」入門法,先了解哲學到底都在探討什麼問題,帶著問題讀哲學,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哲學,經常給人以「高冷」的感覺。特別是對於初讀哲學書籍的人來說,如果一上來就看《西方哲學史》之類的大部頭,難免會看得兩眼發暈,每個字都認識,但通讀下來能看懂的寥寥。
  • 關於哲學入門的一點小心得
    哲學如何入門哲學如何入門,這是一個問題,那門是什麼?這個門就是你對哲學的理解和認識,想要入門就要知道什麼是哲學,那怎麼樣才能讓你認清什麼是哲學呢?因此你要想入門哲學,那你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通過讀哲學史,來認識什麼是哲學,弄清楚這個概念,你就算是入門了,否則你不知道什麼是哲學,你學得再多也是劍走偏鋒,所以大家莫著急,要認真從哲學史中看到哲學定義的變遷,理解什麼是哲學。先去思考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等你有了基本概念以後,你也就算是入了此門。
  • 一本集結了心理學、腦科學、哲學的書是怎樣的?
    相較於那本被很多認知領域人士奉為經典的《笛卡爾的錯誤》,這一次作者達馬西奧試圖提出一個系統,更為完整、深入地闡述自己對意識現象的自然科學解釋。一重是腦科學,一重是哲學,一重是心理學。1.腦科學腦科學是時下最熱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作為一本腦科學的科普書,它還有一個很大的價值表現,就是「新」。原文書是2018年出版的,相當新鮮。
  • 哲學家黑格爾:哲學不能給青少年帶來快樂,有本哲學書卻適合孩子
    要用哲學的觀點解釋清楚一個問題,別說對一個孩子來說很難理解,就是成年人也很難聽得進去。但我最近給小勳讀的一本書,算是顛覆了我的認知。孩子能不能理解不重要,懂不懂哲學也 不重要,重要的是聽完後,他可以發出一聲:哦~~原來還可以這樣想!
  •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三句話說透社會本質,而又無力反駁!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最近我也是「膨脹」了,敢讀這樣的書了,想到三句很有邏輯的話,說透社會本質而又無力反駁!讀書的人都知道有一類書非常難讀,這類書不像小說那樣情節生動,也不像歷史書那樣讓人發人深省,更不像勵志書那樣讓人熱血沸騰,這類書被稱為書中的王者,也被稱為人類智慧巔峰的總結,這類書被稱為哲學,但又不像哲學那樣玄幻,這類書叫做邏輯學,最近我就看了一本與此相關的書,它的名稱叫做《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
  • 看不懂哲學的我,為何書架上總是放幾本哲學書
    說起哲學,這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即使是常常閱讀的朋友在面對哲學時,還是眉頭直皺。因為哲學書中所說的東西,實在是雲裡霧裡的,加之又枯燥乏味。原以為史學就已經夠枯燥了,沒成想哲學比史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哲學這麼枯燥,為何書架上還有會有那麼一兩本哲學書籍呢?我想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肯定裝門面用。的確,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下,書籍的確是一個裝飾臉面的重要物品。其次就是買錯,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習慣,就是在圖書打折時總愛買買買,而商家給的優惠券又總是多了或是少了,在這種情況為了得到優惠,湊價格也就順手將哲學書籍放入了購物車。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分析」?
    這一點也造成了後人對「分析」一詞理解上的分歧。況且,已往的界定即便曾經取得共識,也未必適用於今日的哲學樣貌。本文試圖根據分析哲學的當代發展,給出在底線意義上理解「分析」的闡釋和論證,亦即,通過對「分析」概念的相關刻畫,一方面展示充分的包容性,將大多數無可爭議地從事分析哲學研究的學者的工作劃歸在「分析哲學」領域中;另一方面具備有效的區分度,將大多數不能體現分析哲學的研究排除在「分析哲學」領域之外。
  • 健身內外,如何理解身體的歷史與哲學?
    這則書單從醫療史、身體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不同視角出發,希望擴展「健身」一題所能輻射到的複雜概念與豐饒的歷史。撰文 | 董牧孜《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人的身體觀,如何生成?《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作者:黃金麟版本:三輝圖書|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臺灣學者黃金麟的《歷史、身體、國家》一書,將目光停留在20世紀初葉長達三十年的國民身體改造運動。今天中國人的現代身體觀,萌生於清末民初那場沾染了民族主義悲情的身體運動。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當面對孩子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是不是不想打擊她的幻想呢?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回答,這個世界本就是個未知的世界。成年人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下班,為生活奔波,為自己的理想房子、車子奔波,為了自己的前程奔波,對這個世界哪還有什麼好奇心。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
  • 哲學類書單推薦,讀完這五本,您要是再不入門,那就怪不得別人了
    哲學專著不適合剛剛對哲學發生興趣的讀者,就連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也有點太艱深了,那會嚇跑讀者,讓讀者誤以為哲學既枯燥乏味又沒有任何用處,好在下面介紹的這幾部哲學入門類書籍,讀起來都比較輕鬆又能使人一窺哲學門徑。
  • 普通人如何處理對哲學的一腔熱情?| 金克木
    好容易五四運動才打破了讀儒家經的傳統;可是這以後講哲學仍然像是讀經。01 和哲學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哲學難,讀哲學書難,讀外國哲學書的譯本更難。「哲學」一詞原是歐洲的,用來講中國的,那就是用歐洲哲學的模式來找中國的同類精神產品,否則就不叫中國哲學了。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英語原版書?
    本來選了與前面兩段相當長度的選段,但因為這本書偏散文偏描寫一些,很明顯地能夠看出詞彙量的增加以及句型的複雜化,所以為了大家不要太糾結就選了一小段,這段能夠很好地理解意思,雅思託福水平的原版閱讀就基本無障礙了。
  • 上海書展⑤丨2020年「世界最美的書」長什麼樣?精心展示中國傳統...
    2019年11月,在經過海內外頂尖書籍設計師評委的多輪專業評選,共有25種圖書從全國106家出版社的342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了2019年度「最美的書」稱號。這25種在中國「最美的書」,代表中國參加了2020年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2020年度「世界最美的書」評選。
  • 一本入門深度學習的好書
    深度學習在短短幾年之內便讓世界大吃一驚。
  • 【薦書】十五本社會學「入門」著作
    其他七本我就不再進行一一詳細介紹了,列在這裡供大家參閱。09.羅布·斯通斯主編:《核心社會學思想家》,姚偉等譯,2020年。 10.派屈克·貝爾特、菲利佩·卡雷拉·達·席爾瓦:《二十世紀以來的社會學理論》,瞿鐵鵬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
  • 湖山憶書|劫後餘生:1764年第一版《哲學辭典》
    1764年第一版《哲學辭典》「愛書是一種病,無人理解,脫離一般常識,受到輕蔑,遭到家人極力迫害,這種病的特徵就是病人根本不想痊癒。」對鹿島茂先生說的這段話,我深有同感。讀過他的《古籍比孩子重要》後,立即對這位學者產生了好感。藏書的人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有些是質問,有些是不解,但藏書人總會置之不理,轉頭依舊去找他喜歡的書。
  • 看看這場好玩的哲學脫口秀吧!
    12次遛狗,12個哲思時刻,輕鬆入門西方哲學。英式幽默,狗狗捧哏,來一場好玩的哲學脫口秀。《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學漫步》作者:[英]安東尼·麥高恩譯者:王喆出版社:未讀·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你買回去供著的嚴肅哲學書讀完了嗎?你以為的哲學入門真的就能讀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