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一入職就當「副院長」,武漢社區醫生隊伍多了群年輕人

2020-12-16 荊楚網

長江網訊(記者黃琪 通訊員張春紅)「一下來了十幾名大學生,其中兩名還是研究生。」最近,全國抗疫先進個人、武漢市礄口區六角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羅浩有些「幸福的擔憂」:社區醫生隊伍多了年輕人,但一定要留住他們。

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羅浩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但添置了600多萬元的醫療設備,還招聘到16名大學生。近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走訪發現,近兩三年來,通過「引」和「留」兩方面的突破,武漢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高素質人才匱乏的難題得以破題。

4名研究生一入職就當見習副院長

江夏區法泗衛生院副院長餘婷正在為病人看病。 記者金振強 攝

32歲的餘婷,去年起正式擔任江夏區法泗衛生院副院長,而她2017年才開始在此工作。

法泗街位於江夏區西南部,緊鄰嘉魚縣,當地人信中醫,衛生院原來開設了中醫館,老中醫退休後,中醫館無人接手,關停了五六年,整個衛生院更是十年沒進過一個新人。「老百姓有頭疼腦熱這樣的小病,都不來衛生院」,說起過去,衛生院黨支部書記沈道敏直搖頭。

2017年,江夏區一舉拿出80個事業編,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招聘大學生,包括餘婷在內的4名研究生,直接被任命為鄉鎮衛生院「見習副院長」。法泗衛生院爭取到餘婷,院裡幾乎是「敲鑼打鼓」到區衛健局接回了餘婷等5位新人。

「我們是痛定思痛、痛下決心」,江夏區衛健局負責人倪純濤介紹,2015年,該區山坡鄉衛生院引進了一臺價值23萬元的胃鏡,結果竟無人會操作,「這件事讓我們飽受刺激,解決不了人才問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走不出困境。」

連續3年,江夏區衛健系統以提供事業編制、設立編外用人額度、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共招錄620名大學生下沉基層。3年來,該區政府用於留住基層醫衛人才的財政預算新增4000萬元。

招進來,更要留得住。「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安心紮根基層。」五裡界中心衛生院院長徐彬說。29歲的全科醫生餘倩文,自從來到五裡界,便被視為「珍稀資源」,衛生院為她提供一室一廳的周轉房,派她到武漢協和醫院學習,現在,同事們則忙著為這位靦腆的姑娘「在當地張羅一個對象」。

記者在五裡界中心衛生院見到餘倩文時,她正在細緻地整理病歷。徐彬介紹,餘倩文到來後,中心的病曆書寫開始規範,這是體現醫療服務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去年,餘倩文接診近7000人次。「感覺挺好的,沒有離開的打算」,餘倩文說。

在大醫院夾擊中越活越好

礄口區是武漢的醫療高地,轄區內同濟醫院、市一醫院、普愛醫院等大醫院林立。「大樹底下,寸草不生」,區衛健局組織人事科負責人餘亞心介紹,一度很多人都認為,礄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很難有出路。

然而,區衛健局的統計顯示,區內政府主辦的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日均門診量和年收入近兩年實現翻番。「局裡這幾年接連提出千方百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一中心一特色等思路,一個中心看好一種病,切實解決居民健康問題,找出活路和出路。」餘亞心說。

核心還是在人才。近年,該區和省市屬高校合作,定向培養醫學本科生,並且通過改革,允許基層機構根據考核結果自主分配績效。解決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年「沒有新鮮血液、缺乏活力」的問題後,區衛健局更進一步提出,瞄準「985」「211」高校,引進碩士博士。

「我們真是做到了求賢若渴」,餘亞心講了一個故事,剛去「985」高校招聘時,常被冷眼相看,後來了解到四川大學一名醫學研究生有來漢意向,招聘人員軟磨硬泡,甚至出機票請他來漢實地考察,這名研究生最終籤約韓家墩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分級診療得以迅速落地。礄口區幾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順利承擔了預檢分診、患者轉運、核酸採樣、隔離點醫療服務等工作。「除了捨生忘死的勇氣,還要專業能力,這是我們幾年來推行人才強基工程的結果。」礄口區衛健局負責人說。

在江夏,餘婷、餘倩文等新引進的大學生,也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抗擊疫情的主力。

去年底,礄口區古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為「社區醫院」。8月1日,醫院搬遷到投資過億元的新址。中心主任毛忠民說,疫情讓大家更加認識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重要性。建手術室、設置傳染病防治應急科、招聘十名左右公共衛生人才,他細說自己的勃勃雄心,「去年曾有一名華中科技大學的醫學博士來中心應聘過,但仍在猶豫。我一直與她聯繫,不斷說服,她很有可能成為我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第一個博士!」

用人機制還要進一步激活

「疫情之後,我區引進了40名本科生、研究生,但對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需求來說,還遠遠不夠。」餘亞心說。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副教授王全多年從事基層醫療相關研究,他認為,近兩年,武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才吸引力雖在增強,但仍不是強力選項。

王全和同事通過調研發現,武漢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待遇較低,薪酬制度也不夠靈活,不能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也不是沒有破題的方法」,王全說,市政府今年7月已發文要求,基層醫務人員的收入,不低於轄區內事業單位人員平均收入,並提出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配自主權,合理拉開收入差距,調動業務骨幹的積極性。「這些措施都很有針對性,關鍵要落實。」他還建議,醫學畢業生在基層服務一定年限,優異者能優先被市、區級醫院選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盧祖洵則認為,要留住基層人才,還得政府為基層劃撥更多職稱名額。長期以來,基層職稱名額稀缺,有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一個副高名額,年輕人看不到晉升機會,就難以安心留下。

相關焦點

  • 北醫三院醫生武漢抗「疫」日記:「中年油膩男」不能讓年輕人看輕了
    從接到趕赴武漢的通知,到前往武漢開展支援工作,來自北醫三院的兒科醫生劉慧強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心路歷程。他說,「能來武漢,是使命,讓我能有機會在全國上下一心的時候有機會衝在最前線。」群裡好多好多朋友都發來慰問,真的非常感謝,不用擔心,我相信我的醫學素養,自己能保護自己。我會加強防護,不給自己添麻煩,不給隊伍添麻煩,不給家庭添麻煩,不給國家添麻煩。2020年2月7日 第一次到武漢和老潘出行,也算有個伴,哥倆都是第一次到武漢。
  • 武漢醫生組建「全球醫生交流群」,2千多醫生跨國「雲抗疫」
    5月11日,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醫生交流群」裡,一位海外醫生的提問迅速得到回應。這樣的跨國討論,每天都在群裡發生。3月22日,該微信群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葉柏新創建。「想幫那些曾為武漢傾囊相助的海外同行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葉柏新這個樸素的願望,引起了國內同行的共鳴,數小時內,加群人數就達到500人限額,第二個、第三個交流群也很快建立起來。
  • 武漢百天,社區團購十年
    然而,王紅卻沒有做社區團購的業務。「太麻煩了,他們一上來就讓我拉群,要做至少5個微信群,我們哪裡搞得懂?」今年10月,多多買菜和美團優選的地推來到王紅的店裡,告訴他「不用拉群,不加微信,坐在店裡等著下單和提貨就可以」。幾百米開外,另一家自提點「萱鈺副食」的負責人張啟明也陸續接入了拼多多、橙心優選和盒馬優選三個平臺。
  • 專家呼籲:疫情防控要保護好社區醫生這支隊伍
    遲春花進一步解釋說,基層的防護設備很簡單,不可能隨訪完一戶換一身防護服,而且嚴格的話,還要洗澡,這些在基層完全做不到。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必要面對面隨訪。社區防控疫情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遲春花說,社區醫生在隨訪居民時,一般是問從哪個地區回來、時間、交通工具、自身以及同行人員情況等,這些信息基本上可以通過電話、簡訊、微信或者視頻獲得。
  • 武漢醫生建「群」 和世界分享中國抗疫經驗
    這個微信群的名字叫做「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一線醫生交流群」,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葉柏新創建。  3月22日誕生至今,已有2500餘名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20多個國家的醫務人員加入,涵蓋重症醫學科、感染科、呼吸科、心內科、婦產科、兒科、外科等科室。
  • ...共度時艱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研究生導師抗擊新冠疫情實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蔓延,給原本喜氣祥和的春節籠罩了一層陰影。面對肆虐的病魔,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的研究生導師們臨危受命,或逆行千裡馳援武漢,或堅守長春穩定後方,在華夏大地上映了一部真實的紀錄片,講述了一群初心未眠、矢志不渝的醫者,枕戈待旦、奮勇爭先,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逆行之旅。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大愛無疆,展示了作為醫生和教師的責任與擔當,肩負起守護人民健康的重任。
  • 武漢醫生自發組建「全球醫生交流群」傳遞希望之光
    5月11日,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醫生交流群」裡,一位海外醫生的提問引起了熱議。這樣的跨國討論每天都在群裡發生。該群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葉柏新創建,3月22日創建至今,已有2500餘名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20多個國家的醫務人員加入。其中,中國醫務人員達485名,他們分享抗疫經驗,提供專業指導,傳遞信心與力量,讓抗疫經驗走向世界。
  • 入職20多天主動請纓上「疫」線 社區醫生:「該輪到我們95後上了」
    為了守護蓉城人民的健康,當得知需要志願者加入成華區境外轉運組時,成華區府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5後醫生謝夢詩第一個報了名,成為了一名入境疫情防控一線的「守門員」。3月才入職便申請加入防疫工作謝夢詩今年3月剛剛入職成華區府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入職沒多久後,便主動請纓加入成華區境外轉運組。她沒有怨言,積極響應動員,勇於擔當。
  • 全國「逆行天團」會師武漢!上海最大規模援鄂醫療隊出徵...
    上海華山醫院、瑞金醫院先後受命「點兵」,一夜「成軍」,今天先後「包機」出徵武漢,投入全國「武漢戰疫」大會師隊伍!如此「醫學壯士」逆風而行,這麼多的全國頂尖醫學力量集結武漢,被網友譽為「王炸」組合,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 武漢一醫生每天戴手套 洗手100多次 奮戰在一線
    武漢一醫生每天戴手套 洗手100多次 奮戰在一線湖北一醫生 兩名親人感染被隔離 他奮戰在一線救人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來,許多醫療戰線的人士奮戰在一線,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有的逆流而上,在一些人離開武漢的潮流下
  • 醫學研究生奮戰武漢戰「疫」現場:相信我們一定會勝利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16日電(記者 崔寧寧 通訊員 倪明渝)「兒子,多穿點衣服,到醫院之後給我們報個平安。春節老爸給你準備了你喜歡吃的菜,也沒來得及做給你吃,等你回來。」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研究生李藝在回武漢支援的車上,收到了父親的信息。李藝是武漢科技大學2018級研究生,1月29日從武漢回到老家湖北荊州。
  • 青春社區|「撲通撲通撲」,這些年輕人都在為什麼而心動?
    清晨踏進浦錦街道紅醍半島便聽見了響亮整齊的口號聲是什麼原因讓青年人愛上了社區活動?閔行「青春社區」來了!由共青團閔行區委員會打造的「青春社區」項目,支持鼓勵團青骨幹參與業委會建設,貢獻青年的力量,讓「陌生人社區」變成「熟人社區」,讓青春、社區「綻」在一起。
  • 養老社區來了群「會玩兒」的年輕人 他們帶著老人一起玩
    但隨著「運動G.O」劉洋的到來,社區裡很快掀起了「桌球熱」,桌球桌不但回歸養老社區,甚至兩張都不夠用。劉洋把老人們分成兩個班,「因人施教」。他諮詢了醫生的意見,引進撿球器和集球網,將風險降到最低。考慮到老人上午血壓不穩定,肌肉粘滯性大,他還定下「規矩」,把上課時間都定在了下午。
  • 三甲醫院科室,整個搬進社區!這群醫生要幹啥?
    「哎呀,聽你這麼一說,我就放心了。」12月12日上午,武漢市武昌區積玉橋街道融僑華府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裡,下沉黨員、武漢市第九醫院副院長楊鋒的一席話,打消了李婆婆(化姓)的疑慮。李婆婆此前因為小便失禁做過手術,最近她發現老毛病有反覆,擔心手術不成功。
  • 你在武漢球場邊吼一嗓,就會認識一位帶頭大哥
    王聰是江騰社區隊的大哥,球隊由他一手創辦。三年前在社區群閒聊,一幫80後抱怨生活瑣碎,他一句踢球去點燃了這群老男孩。這讓我想起了我爸的球隊,由一群下班要給孩子做飯的男人組成,領隊老常,總能在這群男人百忙之中見縫插針一場球賽,讓他們大汗淋漓血脈僨張。我聽說老常是臨危受命,因為「時間多」成了隊長,他當隊長後,每周球賽沒斷過,還巧妙解決了太太團的查崗問題。
  • 怎麼多了一個人?上海瑞金醫院136人醫療隊開拔武漢
    2月8日晚,瑞金醫院收到緊急指令,要組建130人的醫療隊務馳援武漢,為強化管理和後勤保障,院方增設5名行政人員。但最終出發的隊伍,是136人!醫療隊誓師大會上,寧光院長站上講臺,感動地說:「我的眼裡沁滿淚水」 姜泓冰攝寧光院長說,命令一出,微信群裡信息提示聲響成一片,很快滿額。
  • 那些身患癌症的年輕人:「有時候會把醫生問得一愣。」
    具體來說,一是沒那麼多偏見,二是沒有那麼恐懼,這部分人群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強烈的學習自主性。」 面對疾病,醫生和患者應該是盟友,年輕癌症患者有別於前輩的特點,會不會給醫療體系帶來了什麼細微的變化?
  • 在武漢做志願者,與「英雄主義」無關
    「我看到爺爺為了保護孫女,第一次學會上網求助;我看到本地醫生對著外省的支援隊伍,兩次鞠躬;我看到醫生感染後,躺在病床上請求志願者將他的家人送到隔離點;我看到志願者,每天接送醫護人員直到凌晨……」2月14日武漢街頭。
  • 武漢大學師生「抗疫日記」(上):家國有難,當挺身而出
    日記二:線上教學拉近師生距離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徐箭1月23日,武漢市宣布「封城」。第一時間,我和還在武漢的研究生取得聯繫,確定他們是否存在被滯留生活困難的情況,同時要求課題組所有研究生將個人情況匯總上報。
  • 元宵華東師大研究生從孝感來信:期待春暖花開時,我們相聚麗娃河
    華東師大傳播學院湖北孝感籍研究生吳迪給學校寫信講述他的日常。自1月21日起,華東師範大學落實每日報告制度。各院系輔導員每天會與重點地區的學生取得聯繫,了解學生情況,也輔導和督促大家停課不停學。一起來看他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