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迷戀跑步的人,不僅心態會變好,生活狀態和日常習慣也會越來越相似,j小編今天整理了一份骨灰級跑者的特徵大全,你是這樣的嗎?
跑步前
1:重視營養,健康飲食
只跑隨意吃,光跑不重視吃,都算不上真跑者。攝入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應該在2:1:1,跑完步後視情況而定,攝入足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內環境的穩定,協助肌肉恢復。
運動前,應該以「好消化」、「高醣類」和「低脂肪」三個重點為首要考量。老練的跑者,通常會在跑步前選擇吃麵包、米飯、麵食、和水果等高醣類、低脂肪、容易消化,又能提供醣類的食物,作為運動時的能量來源。
2:擁有兩雙以上跑鞋
一雙跑鞋跑到底不是最好的方式,這樣不僅加劇了鞋的磨損,還容易因為鞋的過度磨損而損害到你寶貴的腳。擁有始應不同距離和訓練類型的兩雙以上跑鞋,不僅可以延長跑鞋的壽命,也有利於增強足部的適應性。
不過,跑鞋只是外物,最牛逼的減震裝備仍然還是你的身體——腳掌、足弓、腳踝的構造就有減震功能,跑步的時候姿勢一定要正確,用核心肌群特別是臀部發力。
3:訓練計劃總是很「善變」
每天都一成不變做LSD訓練(也即低速持續跑),不僅難以提高成績,單一重複的節奏還導致關節磨損問題,善「變」才是真正的跑步大智慧:跑一休一是變,跑步與其他耐力運動方式如遊泳、騎車結合是變,LSD跑、間歇跑,越野跑也是變……
重視階段性改變訓練方式、節奏,才能全面發展心肺耐力和整體能力,避免單一重複運動對於身體的磨損。
4:從不忽視熱身
如果連熱身的時間都沒有,乾脆別跑步了,畢竟這樣下去只會越跑越傷。
良好的熱身,可以升高體溫、激活肌肉、調動心肺、興奮神經,從而調動整個機體為接下來的跑步做好充分準備,讓身體更快進入「工作」狀態。老手從不會忽視熱身的好處。
跑步中
5:重視訓練質量,從不單純拼跑量
自從微信有了運動排行榜之後,許多人的跑步意義就被簡單具象化為「佔據榜首」。對於跑步愛好者來說,霸佔榜首固然光榮,但跑量第一的觀念是不可取的。
對於真正的跑步愛好者來說,跑量從來不是目標,他們享受的是在路上的感覺。為了完成跑量而忽視跑步質量,只會危害健康。
6:不迷信單一的正確跑姿
跑步看似是一個只要邁開雙腿的簡單運動,其實還需要頭部正直,肩部放鬆與手臂擺動配合,身體適度前傾同時軀幹穩定,臀部與大腿協調發力,小腿與腳踝無縫對接等等一系列身體動作在大腦指揮下的精密配合。
良好跑姿能節省體力、提高效率,但是跑步姿勢並沒有一個穩定的模板,都需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去調整。
7:出現不適就會果斷停跑
許多跑友由小傷變成大傷,由輕傷變成重傷,甚至發生意外,往往都是因為過度堅持。老手更在意身體過度疲勞、傷痛的信號,果斷停跑,不勉強,才是正確的做法。
堅持是勇氣,停下是智慧。
跑步後
8:堅持力量訓練
跑步之餘堅持力量訓練,可以增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提高穩固關節的能力。在不斷重複的跑步過程中,強大的肌肉是每一次落地緩衝的主力軍,也是每一次蹬伸發力時的主要角色。練過的跑友都知道~
9:跑後靜態拉伸從不敷衍
長期不認真對待牽拉,會導致肌肉彈性下降,為傷痛埋下隱患,跑後拉伸是跑步訓練不可或缺的標準組成,不做拉伸就意味著爛尾。
羨慕跑步愛好者的纖細身材?除了多動,還有一個秘訣就是拉伸哦。你想讓肌肉形狀成為球型、塊型還是條形?跑後正確拉伸就能讓你擁有凸顯腿部纖細挺拔的條形肌肉。
10:理性選擇馬拉松比賽
當全民馬拉松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很多人忘了,它其實是一種極限運動。過度消耗自己的身體,往往得不償失。
骨灰級跑步愛好者通常會抱著佛繫心態「得籤我幸,不得我命」,不會狂熱於馬拉松賽事。當跑步已經成為了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時,真要去比賽,好像還不如下樓跑幾圈省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