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公眾號格隆,作者蒼之濤,數據支持勾股大數據,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北京時間7點30分,阿里巴巴(09988,BABA)發布了2020財年四季度財報(2020年自然年一季度)。
這個季度最大的看點無疑是疫情對這個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有多少影響。
上個季度阿里在電話會議中提到,受疫情影響Q4增速將放緩,淘寶、天貓、本地生活服務可能會出現收入負增長。但線上自營零售,雲計算,釘釘等明星業務則迎來了快速擴張的大好機會。
今天財報發布的財報數據無疑是要比之前的預期要好的,營收仍然有明顯的正增長,超過了分析師預期。更重要的是,阿里給出了2021財年的營收預期6500億元人民幣,對應28%的增長,也為投資者打了一支強心針。疫情之後繼續給出財年營收指引的大型科技公司,阿里是全球第一家。
究竟阿里給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呢?
阿里生態內業務眾多,下圖能讓廣大投資者更直觀地了解阿里經濟體內的業務。阿里的業務幾乎覆蓋了我們生活的各方各面,對於普通人來說,分析起來比較困難。
要快速看懂阿里財報,其實看兩個點:首先,以淘寶天貓為主的中國零售市場是阿里經濟體的基石,這兩個業務貢獻公司大部分利潤,主要看收入和盈利質量。其次,以自營電商,雲計算,大文娛以及創新業務等為主的業務,代表未來發展,主要看增長速度。
從整體上看,阿里業務分為四大板塊:核心電商,雲計算,數字媒體與娛樂、創新與其他。從營收的角度上看,FY2020財年核心電商營收佔比85%,其中雲計算,大文娛,創新業務佔比分別為7.85%,5.29%和1.3%。其中雲計算的比重日益加大。
從盈利角度上看,淘寶天貓貢獻了絕大部分利潤,其他業務大部分處於虧損狀態。但是,阿里用「奶牛」養的一些項目,已經開始成為新的營收增長點,比如雲。
阿里2020財年Q4營收11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市場預期1070.4億元人民幣,主要由雲計算和自營業務的強勁增長帶動。在一季度商家和物流處於相對停滯的情況下,還能保持22%的營收增速,是令人滿意的。
阿里在Q4阿里Non-GAAP淨利潤為223億元,同比增長11%,Non-GAAP利潤率為19%。高盛在財報前給的預期是下滑-5%。由此可以,雖然利潤和利潤率受疫情影響比較大,但還是遠遠好於分析師預期的,這也跟阿里支出的商家扶助成本有關。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了阿里營收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卻催化了商業線上化。
1)疫情成了電商長期利好
最近電商股是網際網路行業中表現最活躍的板塊。因為疫情對電商的影響邏輯從短期利空到長期利多。從長遠來看,疫情催化了商業線上化。
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在2020年前三個月突飛猛進,1-2月份為21.5%,4月份更是飆升到23.6%,比2019年底的20.7%高出3.4個百分點。這對於所有電商股來說是長期利好。
2)活躍消費者與GMV增長
截止2020年3月,淘寶月度活躍用戶(MAU)達到8.46億,同比增長1.25億,環比新增2200萬。目前中國網民數量9億,淘寶天貓用戶達到8.46億,可以說是真正的國民級應用,在此背景下,阿里用戶增長數量仍然是非常可觀的。
截止至2020財年,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GMV為65890億元,較上年增長了8620億。加上跨境及全球零售市場和本地生活服務GMV,2020財年,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消費型商業業務的交易額為人民幣7.053萬億元(超過1萬億美元),實現了五年前提出的GMV達到1萬億美元。
3)平臺電商增速放緩,新零售繼續高歌猛進
阿里國內零售主要分為兩塊:淘寶天貓為主的中國零售市場,商業模式以廣告和佣金為主;還有包括天貓超市,盒馬,銀泰等在內的新零售業務。在疫情期間,自營業務的強勢增長抵消了平臺業務的放緩。
平臺電商收入主要是客戶管理(廣告)和天貓佣金。Q4廣告佣金收入合計454億元,同比增長1%,其中廣告收入309億,同比增長2.6%,佣金收入145億元,同比下降2%。
廣告和佣金增速放緩,基本符合公司和市場預期。除了市場因素,還有疫情期間阿里給商家讓利。這些措施包括16項免費補貼和6項重大補貼。考慮到阿里容納的巨大商家數量,這部分是一大筆真金白銀的支出。
雖然淘寶天貓的貨幣化率有所放緩,更多是阿里對變現的進程有所克制的結果。阿里目前淘寶APP的信息流流量已經超過了搜索,但公司對於信息流流量的變現仍然非常克制,在去年一季度,阿里對分配了更多流量進行信息流貨幣化測試,客戶管理收入當季實現了31%的同比增長率,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同時,隨著淘寶直播正在作為新的購物場景帶動用戶和GMV增長,貨幣化率未來有望提高。使用淘寶直播的商戶同比增長88%。根據國盛證券的研究顯示,淘寶直播的變現率達到8-10%左右,是現有零售業務的近三倍。
新零售和直營業務(包括進口直營、天貓超市、盒馬和銀泰)Q4收入255億元,同比增長88%。主要得益於疫情期間對生鮮配送的巨大需求,截止至2020年第一季度,盒馬門店數達到207,環比新增10家。
阿里一般使用EBITA(未計利息、稅項、攤銷前利潤)來反應企業主營核心業務的經營成果。
根據阿里的財報,Q4開放平臺核心電商(淘寶天貓等平臺電商)調整後EBITA為340億元,十分賺錢,但其他業務在持續虧損,其中餓了麼,菜鳥,新零售及進口直營與Lazada虧損58.64億,阿里雲虧損1.7億,大文娛虧損33億,創新業務虧損30億元。
有人會說,若是阿里剝離掉這些虧錢的業務,阿里是一個經營利潤率可以達到40%左右的企業,盈利能力和PE會更好看一些,華爾街分析師會更喜歡。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對未來有潛力的業務進行投資是必須的,其中的某些業務將成為阿里未來營收引擎。
來看看這些業務表現如何:
1)雲計算保持高速增長,虧損率有所收窄
雲計算是阿里未來最有潛力的業務。Q4雲計算收入達到122億元,同比增長58%。這個業務屬於一次投入多年收租的類型,所以前期會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亞馬遜也是虧損了持續虧損了10年才開始盈利,阿里雲從2015年開始快速增長,到現在才5年左右,隨著國內線上化需求持續增加,雲計算未來將是阿里最重要的營收和利潤來源。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市值前4的公司中,有三家公司的雲計算業務市場份額排名前三,分別是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由此可見,得雲計算者得天下,阿里無疑佔得了先機。許多公司的雲計算業務受到疫情影響而出現增速放緩,阿里雲逆勢保持增長,殊為不易。
2)釘釘加速創新業務增長
Q4創新業務營收暴漲90%至22.88億元,遠程辦公,在線學習成為疫情期間最熱門的板塊。阿里的明星產品收入釘釘在疫情期間大放異彩,用戶數超過3億,企業組織數超過1500萬,是未來最有潛力的項目之一。
對於國內競爭激烈的電商環境,我們認為阿里和其他電商並不是互相蠶食的關係,中國的電商市場仍然有巨大潛力,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是共同開拓新市場,共同增長。
總的來說,阿里這份財報大體符合預期,疫情下平臺電商業務增長有所放緩,但ToB業務和自營業務實現快速擴張。
最近阿里股價可能受到交易層面上的壓力:1、軟銀出售阿里股份(由於軟銀十分缺錢,並不是因為阿里基本面有所改變);2、美國限制養老基金投資含有中國股票的指數基金;3、國際關係不確定性。
總體來看,阿里股價還是要好於大盤的。阿里港股股價年初至今下跌4%,而恒生指數則下跌了18%。美股股價年初至今幾乎持平,而標普500是下跌8%的。
這樣的走勢凸顯了阿里在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穩定的一面。全球不確定性的環境裡,投資人會更傾向於確定性較高的資產。阿里不管在營收和盈利能力等指標上依舊一如既往的穩定。
按照最新的財報算,阿里過去12個月攤薄後Non-GAAP每股收益為7.6美元,當前股價202美元,阿里PE(TTM)=26.5x。
從一開始的電子商務公司,發展到如今的雲計算、金融、文娛、在線辦公的多元化科技巨頭,阿里步入了企業發展的成熟期,其營收與利潤增長將更加平滑,業績也會趨向於穩定。隨著國內防疫接近尾聲,疫情的影響更多是短期的,並不會改變阿里長期的增長邏輯。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