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PE估值突變,都怪螞蟻?

2020-12-10 華爾街見聞

來源: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見智研究編輯位宇祥,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根據最新財報,阿里在權益法下的股權投資收益中從螞蟻金服處錄得收益2.15億,而在上個季度在分潤安排下螞蟻金服分得的利潤還有22億,難道螞蟻出問題了?此外阿里估值常年在30倍以上PE波動,突然三季度財報後估值突變,這又是為什麼?

背後其實都和螞蟻金服有關,見智結合此次阿里財報與最近的調整來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1)螞蟻金服與阿里經歷了怎樣的曲折輪迴?

(2)怎麼在阿里財報裡尋找螞蟻的蛛絲馬跡?

(3)如何理解螞蟻在裡財報裡的新變化?

(4)阿里的PE估值曲線為何突變,據說和螞蟻有關?

(5)螞蟻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是什麼?

01 來龍去脈:阿里與螞蟻的二十年輪迴

(1)前塵往事:支付寶在爭議中剝離

螞蟻前身——支付寶從出生之初就是阿里控制的全資子公司。

2011年,為了支付寶在境內業務的順利開展,馬雲將支付寶從VIE結構下的阿里集團中拆分出來,轉為純內資公司,方便支付寶拿到運營牌照。

而支付寶在剝離過程中,馬雲與大股東雅虎等出現分歧,有媒體開始指馬雲中飽私囊,在大股東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把支付寶變成個人資產。

當時,知名財經人胡舒立也參與進來,與馬雲進行了一場「契約精神」與「契約條款」的著名辯論。

而此事的解決辦法後經調整,最終為:

螞蟻金服每年向阿里巴巴支付智慧財產權及技術服務費,金額相當於螞蟻金服稅前利潤的37.5%;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阿里巴巴有權入股並持有螞蟻金服33%的股權,並將相應的智慧財產權轉讓給螞蟻金服,上述分潤安排同步終止。此事雖然也算解決了,但投資人認為事件所暴露出明顯公司治理問題,在此後阿里的美股上市中此事成了隱患,市場擔憂上市後阿里可能因此在公司治理問題遭遇集體訴訟。

而對於這個分潤協議,見智以A股茅臺的操作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螞蟻和茅臺上市公司來講,集團公司均如同包租婆一樣,不動手腳年年穩賺,尤其是茅臺集團分的是收入,是穩穩地幸福。

對於阿里而言,螞蟻也如同上繳皇糧一樣,每年支付產權與服務費,不過分利潤不像茅臺集團那麼旱澇保收,但是作為一種折中的方法,畢竟可以安撫阿里大股東的情緒。

而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阿里上市集團從分潤的角度出發顯然更看重螞蟻金服的盈利能力,無論螞蟻本身處於重投入的開疆拓土階段、還是穩定盈利的階段。

這幾年的螞蟻金服面對微信支付的強力來襲,虧錢爭奪市場是在所難免,阿里與螞蟻從股東角度很容易存在利益衝突。

(2)恩怨輪迴:螞蟻二十年後終於歸隊!

2018年2月,阿里與螞蟻金服共同宣布,根據2014年雙方籤署的戰略協議,並經阿里巴巴董事會批准,阿里巴巴將通過一家中國子公司入股並獲得螞蟻金服33%的股權,並終止與螞蟻金服之前37.5%的分潤安排。

到2019年9月23日,阿里按照2018年宣布的協議,完成對於螞蟻金服的入股,雖然並不歸入阿里合併報表,也算得上是螞蟻的部分回歸。

同時,當時與馬雲鬧得很不愉快的大股東雅虎、現如今的阿里他爸(Alitaba),現在也基本完成了對於阿里持股的全面清盤,阿里與雅虎已無瓜葛,螞蟻金服此時的回歸可謂是完成了一個阿里近20年過程中的一個「恩怨」輪迴。

而對於這一調整,初看起來相比於37.5%的利潤份額,調整之後阿里變成了獲得33%的股權,從少數股東權益的角度分得33%的螞蟻利潤,相比37.5%似乎是少了。

但見智認為有利於雙方的安排,股權持股一方面可以理順阿里與螞蟻的利益衝突,讓螞蟻以輕裝上陣與上市,繼續開拓業務,同時估值近2000億美金的螞蟻上市後的股權溢價,分享螞蟻未來的業務發展前景,作為股東的阿里會獲得是更大的利好。

02 螞蟻:躲在角落裡的「金子」

2019年9月季以及之前的阿里財報中,由於分潤協議的安排,螞蟻金服一直在運營利潤之下、所得稅與權益法股權投資損益之上的雜項中。

這個雜項的名目叫「其他收益淨值」,裡面還包括了匯兌損益、政府補貼等等。

9月23日,由於阿里完成了對於螞蟻的入股,到了本次最新12月季的阿里財報中,螞蟻已變成了阿里佔股33%的被投對象。

因此,來自螞蟻33%股權對應的股東損益,已轉入阿里財報內所得稅之下、淨利潤之上的「權益法下的股權投資收益」欄目中。

該欄目在歷史上記錄過並表之前的優酷、菜鳥、口碑等等阿里系公司。

03 分得螞蟻2.15億股權投資收益?

此收益非彼收益!

在記錄方法調整前,市場通常通過阿里分得的稅前利潤來判斷螞蟻金服的當期的業務進展情況:

而本期在最新的口徑之下,阿里在最新季度中從螞蟻金服處獲得2.15億人民幣的「股權投資損益」,而非「其他收益淨額「。

對於阿里本期開始公布的螞蟻股權投資損益,見智留意到一些海外大行把前後數據放在一起來做對比,有明顯的誤導性。

見智特別提醒:阿里權益法下的股權投資公司損益記錄是滯後於這些公司實際業績一個季度,也就是說,最新季度從螞蟻獲得的2.15億人民幣股權投資損益是螞蟻上季度的盈利基數下阿里分得的應佔損益,而不是12月的當期利潤。

而由於上個季度交易於9月23日才完成,所以2.15億隻對應的期限只有9月23日到9月30日不到10天時間,該數字對於螞蟻12月季度的表現並無指導意義。

此外,調整之後阿里發給螞蟻員工的股權激勵也計入了股權投資損益中,所以2.15億還包含了該部分的影響,因此不可以將12月季度之前的螞蟻收益與之後做同口徑下的簡單對比。

04 阿里PE估值突然這麼低?

都是螞蟻惹的禍!

還有一些人在做簡單的PE趨勢判斷的時候,發現阿里PE(TTM)從常年運行的30倍以上到三季報後開始陡降至20左右,然後簡單判斷阿里可以買買買,截至目前仍在20多倍的低位運行。

這樣的判斷漏洞是非常明顯的,而主要的原因還是螞蟻金服。

完成33%的股權交易後,阿里合計獲得了7150億人民幣的非現金投資收益(9月季度錄得6920億,12月季度又上調了230億),而阿里9月季度錄得淨利潤7048億,貢獻的絕對主力就是來自於螞蟻,顯然在做PE估值的時候必須把一次性的螞蟻收益剔除掉,才可真正反映阿里的PE估值水準。

另外, 市場也不可以簡單以7150億的投資收益來推算螞蟻金服當前的估值。事實上,根據阿里財報中得描述,見智對於該收益的理解如下:

阿里投入對螞蟻金服投入了技術服務和智慧財產權等資產,而這項資產在2019年的交割中按照市價重新估算,而7150億的非現金收益正是市值與原值的差額,與螞蟻金服的估值沒有關係,而且這樣產生的非現金收益不具明顯價值,也不應該計入阿里的PE估值中。

05 螞蟻開疆拓土階段性成功,

接下來要利潤發力了?

我們可以看到螞蟻金服截至9月全球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12億,其中中國高達9億,遠超過阿里零售體系8億用戶數,國內的用戶滲透已逐步到頂。

再看一下阿里的分潤圖:螞蟻從3Q18財季開始,為了獲取用戶,有接近六個季度內一直在瘋狂投入,硬生生把一項高毛利的金融業務補貼成了一項虧損業務。

而隨著用戶滲透的逐步到頂,阿里開始強調螞蟻與本地生活業務的用戶聯動,用螞蟻龐大的用戶基數來交叉銷售本地生活產品、加大從第三方支付衍生的基金代銷、保險等各項業務,提高單用戶的價值,而金融業務的高毛利屬性,用戶價值的提高有望穩步推動螞蟻的利潤釋放進度。

這樣,作為一項估值近2000億美元的金融業務,即將上市的螞蟻此後利潤表現持續穩步向好對於阿里估值的拉動作用無容置疑。

*非見智投研會員添加微信「hellojianzhi2」即可獲得50+優質上市公司業務估值模型,並加入「阿里的下一個增長動力」微信討論群組。*

相關焦點

  • 馬雲的掌上明珠,阿里的現金牛:淨利超200億的螞蟻估值多少?
    對於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公司,近些年來一直被傳上市,但關於上市地點一直遲遲未定,而關於其估值也眾說紛紜。 直到7月8日外媒報導,螞蟻集團今年內將在香港完成IPO,目標估值2000億美元,2019年營收則超過1200億元。螞蟻集團向《商業數據派》表示,實際估值要遠高於這個數字。 估值直接與盈利能力正相關,那麼螞蟻集團的盈利能力到底有多強大?
  • 螞蟻集團的股權如何分配?阿里持有螞蟻多少股份?
    據7月公布的阿里巴巴2020財年報告,螞蟻集團股東列表中,阿里巴巴佔股33%,君瀚和君澳持有螞蟻金服50%股權。馬雲持股約8.8%,並擁有50%表決權。君瀚屬於馬雲及阿里系、螞蟻系員工,君澳屬於阿里巴巴合夥的部分成員。因此,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員所持有的螞蟻金服的股權大約為83%。
  • 估值喊上天的螞蟻IPO,還值得參與麼?
    冒行業之大不韙,聊點螞蟻上市的玄機 -- 馬雲爸爸的另一份驕傲、阿里集團的"兄弟公司"螞蟻集團,真的要上市了。
  • 螞蟻IPO 懸而未決,網際網路金融 「星二代」估值大打折扣
    如果分拆花唄和借唄,其估值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畢竟螞蟻集團四成營收來自花唄借唄。  原本,如果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能在今年成功上市,將標誌著中國金融科技行業進入新的階段,資本市場對於金融科技的關注不斷加劇,整個金融科技行業都將受益,行業整體估值勢必會有一次跨越式的估值提升。  但如今,一切都要從長計議。螞蟻集團真正上市時間懸而未決,曾處於風頭的金融科技行業將何去何從?
  • 螞蟻集團何時上市?估值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7月8日,曾有媒體報導稱螞蟻集團今年內將在香港完成IPO,目標估值2000億美元(約合1.4萬億人民幣)。螞蟻集團計劃在此次IPO中出售5%-10%的股份,這意味著募資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200億美元(約為人民幣700億元-1400億元),這將成為今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IPO之一。
  • 螞蟻2000億美元估值IPO背後:員工持股或40%
    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說。對此,上交所和港交所均表示出了歡迎的態度。對於外界傳言螞蟻集團近2000億美元的估值,前述股東表示謹慎樂觀,仍然看好其長遠的前景和空間。7月13日,阿里巴巴發布的2020財年報告顯示,馬雲在螞蟻持股約8.8%,並擁有50%表決權。目前,阿里巴巴持股螞蟻集團33%的股權,君瀚和君澳持有螞蟻集團50%股權,而君瀚屬於馬雲及阿里系、螞蟻系員工,君澳屬於阿里巴巴合夥的部分成員。因此,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員,大約持股螞蟻集團約83%的股權。
  • 艾德一站通:螞蟻集團即將招股,估值高達4610億美元
    估值方面,瑞信及摩根史坦利給予估值分別為3800億-4610億美元,以及3330億-4570億美元,較之前傳出估值2800億美元高出至少33%。大摩給予的估值相當於明年預測市盈率32.9-45.2倍。假設螞蟻估值在2800億美元,則預計每股約71.45港元,若與阿里巴巴回港上市時一樣每手100股,則一手價格約為7145港元,加上手續費,入場費大約在7300港元左右,計算方式如下:
  • 螞蟻IPO估值狂飆:誰搭上了這趟「順風車」?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金融科技,也近距離接觸過行業裡大部分公司的人,我覺得真正奠定螞蟻長期估值的基礎,或者說它得以超越同業的特質是: 自上而下堅定且統一的意志,逐漸清晰的戰略目標和超強的執行能力,高度協同阿里生態的機制、以及由此建立的流量和數據壁壘。
  • 估值2800億美金!全球最大獨角獸螞蟻商業模式有何秘訣?
    由於需求強勁,螞蟻集團可能再次提高IPO估值,將IPO估值目標提高到至少2800億美元。但消息上募資額未傳有變動,如果估值提升,螞蟻可能減少發行量。不過憑藉350億美元的融資,螞蟻仍將超過2019年上市的沙特阿美,成為全球最大規模IPO和最大獨角獸。
  • 2000億美元估值的螞蟻終上市 金融科技虎視眈眈者眾
    在分析人士看來,從主觀原因來看,因融資金額較大,一個交易市場或難以承載螞蟻集團的融資規模;另從客觀環境來看,國際國內環境變幻莫測,雙通道謀上市更有利於規避單個資本市場可能遇到的麻煩。今後,如何保持公司持續盈利以及保持上市後的高估值,對螞蟻集團來說也將是更深遠的挑戰。
  • 馬雲明智的抉擇,賠款雅虎軟銀420億,脫離阿里的獨角獸估值萬億
    同時,在馬雲的帶領下,如今阿里巴巴市值突破4萬億,成為了中國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作為阿里最大受益人的馬雲,自然也成為了中國首富。可實際上,在阿里巴巴成功的背後,受益者不止是馬雲,包括軟銀和雅虎也因此賺得盆滿鐸滿。根據阿里股權結構顯示,軟銀斥資1.5億美元獲得了阿里3成的股份,雅虎入股阿里10億美元,換取了4成股份。
  • 曾光談螞蟻
    此前各大投行給出的市盈率都超過100,現在確實打了不少折扣,但不得不說,依然虛高。螞蟻到底值多少錢?1、先和傳統金融機構的估值比十多年前,馬云為了螞蟻能夠與銀行合作跑斷了腿,最後氣得撂下一句話: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 股神林志輝談螞蟻
    過去兩個月,隨著螞蟻科技上市招股書的發布,坊間對於其定 螞蟻科技終於確定了發行價,A股每股定價68.8元,估值2.1萬億人民幣,約合3000億美元。過去兩個月,隨著螞蟻科技上市招股書的發布,坊間對於其定價與估值也是一路飆升:從最初的1800億美元一直漲到最高4600億美元。
  • 螞蟻集團計劃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估值超萬億人民幣
    在理財業務方面,螞蟻集團與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合作,通過螞蟻集團的理財平臺-螞蟻財富提供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固定收益產品和股票投資產品等綜合理財產品。在微貸業務方面,螞蟻集團與銀行和其他貸款機構合作為消費者和小微經營者提供小額、期限靈活的消費信貸服務。
  • 螞蟻集團什麼時候IPO?螞蟻集團估值多少億?
    螞蟻集團計劃兩地上市集資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估計最快在9月IPO。按上述集資規模計算,螞蟻集團有望超越沙特亞美,成為史上集資規模最大的新股。螞蟻集團估值約2000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預計將發行15%的股份,計劃在上海科創板發行10%股份,尚餘5%會在香港發行。
  • 螞蟻或拆分上市!螞蟻為什麼要執著於上市?
    像什麼陸金所和螞蟻相比,那完全是不在一個量級上,所以之前螞蟻的估值一上來就是超萬億,這讓4大銀行怎麼看?我們不管螞蟻值不值這個價,我認為,螞蟻始終是金融股,金融是根,他的科技只是手段,都是為金融服務的,所以螞蟻就不應該在科創板上市,更不應該享受科技公司的估值!
  • 【螞蟻金服百億富豪22人】據數據統計,螞蟻集團上市後,螞蟻集團和...
    【螞蟻金服百億富豪22人】據數據統計,螞蟻集團上市後,螞蟻集團和阿里系高管將誕生至少58名億萬富翁,最高身家1400億元,最低身家6.66億元。其中,過百億的22人,500億以上的4人;50億以上的37人。若按2000億美元估值,螞蟻集團多數持股人將迎來財務自由。
  • 又見阿里大動作!螞蟻去「金融」加「科技」 背後有何變化?會影響...
    在業內人士看來,過去兩年多來,在戰略層面,螞蟻一直對外強調金融科技的開放合作,定位作為平臺方合作金融機構,這個角色身份當前已經打開局面、越行越穩;2018年11月底,金融科技專家出身的阿里雲原總裁胡曉明重回螞蟻金服集團,陸續擔任總裁、CEO職務,高層人事調整已有端倪,螞蟻隱去「金融」標籤,給數位化升級正名,是順勢而為。
  • 估值2000億美元上市的螞蟻集團,悄悄在物流領域埋了「伏兵」
    7月20日,螞蟻集團宣布:啟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以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位化升級做大內需,加強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作為阿里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螞蟻集團和物流領域有什麼關係?上市了誰受益?
  • 估值方法存缺陷,螞蟻集團2.1萬億估值或將面臨「大縮水」
    從「監管約談」到《網絡小貸辦法》出臺,再到《反壟斷指南》的發布,無不在向市場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螞蟻集團這一類前期缺乏監管的科技金融(TechFin)企業,將迎來強監管時代。作為全球科技金融行業的最大獨角獸,一直以來,螞蟻集團都強調其是一家技術驅動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