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土木工程學報》(2017年7月)發表關於韌性城市的論文:城市韌性——基於「三度空間下系統的系統」的思考。作者為土木、建管兩系的方東平、李在上、李楠、韓林海、吳建平、陸新徵、孔祥明、電子系的李勇和公管學院的呂孝禮。
文章從城市化以及全球頻發的災害情況出發,指出自然及技術災害所造成損失的增加已經明顯快於城市人口的增長(圖1),城市的安全與穩定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在各類災害下,不同城市的表現不盡相同。有的在災後得以迅速恢復,而有的卻一蹶不振。「韌性」(resilience)概念的出現,為理解複雜系統運作和其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系統防災減災方面提供了新的角度。
註:*以1960年為基期。1960年世界自然及技術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以2014年美元匯率折算)為100.2億美元,城市人口為10.19億。(數據來源:聯合國、EM-DAT)
圖1 世界自然及技術災害損失增加與城市人口增長關係
文章總結了韌性概念的發展,梳理了城市韌性的相關文獻,將城市韌性定義為「城市系統及其各類子系統在受到擾動時可以維持或迅速恢復其功能,並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
城市韌性的表現具有過程性,其包含了抵抗(resistance)、恢復(recovery)與適應(adaptation)等三個主要環節(如圖2)。其中,「抵抗」是指一個具有韌性的城市系統可以吸收擾動所產生的負面作用,其核心功能不會被擾動完全破壞;「恢復」是韌性的關鍵,指在災害等擾動發生後,城市系統可以迅速恢復其受損部分至所期望的狀態。該「所期望的狀態」可能是初始狀態,也有可能是新的狀態。「適應」則是指城市系統可以通過主動或被動地學習來改變其結構,進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就三者的關係來說,每次擾動的抵抗與恢復過程為城市的適應提供了機會;而城市系統適應能力的提升轉而會提高城市對於該類擾動甚至是其他擾動的抵抗與恢復能力。城市系統不斷發生的抵抗、恢復與適應使得城市系統自身一直處於動態演進的過程。
圖2 城市韌性
文章主張把城市看作是「三度空間下的系統的系統」,並用這一視角看城市韌性。城市可被看做是由物理、社會、信息組成的「三度空間」。三度空間中最直觀的是物理空間,其涵蓋所有可見的除人以外的自然物體與人工物體,如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建築等。社會空間是城市區別於「建築群」的關鍵要素,是指人及人類活動所組成的空間,包括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的運轉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在經歷城市化的同時,城市也在經歷著「信息化」,信息對於現代城市來說已經不可或缺。因此,除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外,現代城市還具有信息空間。信息空間是指各類信息流所組成的空間,包括人們之間的溝通信息、網際網路信息等。物理、社會、信息三度空間共同組成了整個「城市空間」。
從功能的角度出發,城市系統可以劃分為交通系統、醫療系統、金融系統、教育系統。這些系統既相互獨立,可獨自發揮功能;又相互依存,共同實現整個城市的功能。學界把這一類內部子系統既獨立又關聯的系統稱之為「系統的系統」,城市是一個典型的系統的系統。構成城市的所有系統均處於城市的「三度空間」中(如圖3),每個系統均可在物理、社會和信息空間找到其相應的「投影」。例如對於交通系統,道路、橋梁、交通工具等實體處於物理空間,道路的建設、乘客、交通法規等處於社會空間,信號燈信息、人的交流處於信息空間。
圖3 三度空間下系統的系統
城市問題表現出高度複雜性與關聯性,一個系統內所表現出的城市問題,其根源有時卻不在這個系統中。因此,解決城市問題不可過於局限在單個領域,而是要用全局的視角理解城市。在理解城市各類子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各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關係,同時協同考慮城市整體以及每個系統在物理、社會、信息三度空間中的投影,從而綜合地、全面地理解城市,科學地解決城市各類問題。作為一類城市問題,城市韌性同樣需要用「三度空間下系統的系統」的視角看待。
隨後文章闡述了基礎設施等城市眾多子系統的韌性,指出城市所有子系統的韌性共同決定了城市系統的韌性。但城市系統的韌性並非是各子系統韌性的簡單加和,由於各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關聯,單個子系統的行為往往會對其他子系統產生影響。此外,城市韌性的內涵具有過程性。有些城市的災害「抵抗」能力已經較強,比如建築抗震設防等級已經較高,為應對發生概率很低的超強地震而繼續大幅度投入資源到「抵抗」階段的效果就很差;而如果能夠更全面地考慮如何提高城市在地震災害下的「恢復」及「適應」能力,降低城市的恢復成本、減少恢復時間,為將來的災害做好準備,則能夠更有效地全面提升城市系統的韌性。
城市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城市的管理者要在有限的資源下最大程度地確保和提升城市的韌性,必須在深入理解城市系統和城市韌性的基礎上,研究城市韌性的指標體系,提出合理的政策、建立相關的制度、制定技術和管理標準並確保有效實施,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地配置到三度空間下的各個子系統和韌性建設的各個環節,即對城市進行「韌性管理」。
引用本文:
方東平 李在上 李楠 韓林海 吳建平 陸新徵 孔祥明 李勇 呂孝禮. 城市韌性——基於「三度空間下系統的系統」的思考[J]. 土木工程學報, 2017, 50(7): 1-7.
Fang Dongping Li Zaishang Li Nan Han Linhai Wu Jianping Lu Xinzheng Kong Xiangming Li Yong Lu Xiaoli. Urban resilience: a perspective of system of systems in trio spaces. 土木工程學報, 2017, 50(7): 1-7.
原文下載,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