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VL-SLAM的無GPS自動駕駛系統研究

2020-12-26 易車網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在未知環境中智能汽車的定位技術成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目前定位技術主要的解決方案是基於全球定位系統(GPS),但是在某些特殊的環境中如下車庫,沒有GPS信號如何解決定位問題就是本文研究的關鍵所在。

本文來源:猛獅無人駕駛實驗室、Kittcamp自動駕駛學院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在未知環境中智能汽車的定位技術成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目前定位技術主要的解決方案是基於全球定位系統(GPS),但是在某些特殊的環境中如下車庫,沒有GPS信號如何解決定位問題就是本文研究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SLAM)技術的日益成熟,配合多傳感器融合解決方案,自動駕駛車輛在未知環境無GPS信號的情況下,完成路徑規劃的自動駕駛任務得以實現。

本文先介紹了自動駕駛系統概述、視覺雷射融合的SLAM理論與算法,又基於ROS框架搭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建圖與路徑規劃仿真實驗,最後完成了在地庫中的實車算法驗證實驗,並做了論文結論總結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未來展望。


1.自動駕駛系統概述


自動駕駛汽車即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在沒有人為參與的情況下,依靠車內的控制系統與智能算法,通過多重傳感器數據融合控制汽車底層協議完成正常的車輛行駛功能。智能駕駛汽車是一個綜合的集成系統,包括了自動泊車系統、自動駕駛系統、障礙物停障系統等,又分為了感知層、決策層和控制層三個部分如圖1所示。



其中感知層包括各路傳感器的數據採集、處理與融合等,更加精確和全面的感知周圍環境信息。決策層的輸入包括感知層的信息、路徑的規劃以及控制層反饋回來的數據,通過增強學習算法下發決策指令。決策指令包括了循跡、跟車、超車、剎車、轉向、調頭等等;最終通過控制層下發CAN總線下發指令完成智能駕駛汽車的自動駕駛任務,包括油門與剎車的控制、方向盤與擋位的控制等等。


自動駕駛汽車發展與研發中的核心技術是車輛線控技術和車輛精確定位技術。本論文主要分析車輛的精確定位,目前最常用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GPS,可以讓汽車實時地得到自身的位置坐標。本文則基於SLAM技術研究了一種新的定位方法。


結合SLAM技術,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分別由攝像頭、雷射雷達、車載毫米波雷達、車載超聲波雷達、慣導組合、工業控制器等組成,具體的安裝位置如圖2所示。



使用的自動駕駛控制流程圖如圖3所示。



2.SLAM技術


SLAM(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主要解決的是自動駕駛汽車在未知環境中從未知位置開始移動,通過傳感器的輸入信號估計自身位姿並構建空間環境地圖進行自身定位,實現自主導航。這裡記自動駕駛汽車在各個時刻的狀態為x1,x2,…,xk,其中k表示離散時間下標。


下面分別用觀測模型和運動模型描述自動駕駛汽車的SLAM問題:



表示觀測量,表示當前環境量,表示當前的位姿狀態,表示當前運動傳感器的讀數,

都是噪聲值。


SLAM技術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系統,其中包括前端裡程計、後端優化、迴環檢測、建圖四大部分。本文主要介紹基於視覺雷射融合的SLAM前端裡程計的位姿估計與定位技術。


3.位姿估計算


視覺雷射的數據融合可以讓自動駕駛汽車知道周圍環境的情況,檢測到障礙物的種類和對應的距離深度,假設兩個關鍵幀圖像數據之間已經匹配好的三維對應點:



通過求解歐式變換R,t,使得

,求解上述表達式採用迭代最近鄰點法(IterativeClosestPoint,ICP),具體ICP算法的求解方法有兩種:線性代數法(SVD)和非線性優化法。


4.線性代數法(SVD)



定義兩組點的質心為:



對應的平方項展開並去掉交叉項為零的部分,優化目標函數可以簡化為:


令:


同樣的方法展開只含有R的左側式子的平方和,並消去與R無關的項,最終化簡為需要優化的式子:



先定義矩陣:



W是一個三維矩陣,對其進行SVD分解:



其中U和V為對角陣,當W滿秩時,



求解R後,代回優化目標函數可求出t。


5.非線性優化法


求解ICP用非線性優化的方法,是根據迭代思想尋找最優解,與PnP算法類似。優化過程中為了消除旋轉矩陣的自身約束,使用了李代數表示位姿,構建的目標函數為:



式子中只有一個未知量,所以可以採用李代數的擾動模型求解:



因為ICP算法中特徵點已經匹配好,所以構建的最小二乘方程一定有解析解,就可以不進行迭代優化。為了方便計算,可以採用兩種算法放在一起考慮,例如:如果深度信息未知,可以採用3D-2D的PNP重投影誤差;若深度信息已經被測出,就可以用3D-3D的ICP算法完成建模與求解。


6.基於濾波的定位算法


通過觀測模型解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位姿估計和空間運動求解問題,還要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在構建地圖中的定位問題。本論文主要採用的貝葉斯濾波中一種特殊濾波方式——粒子濾波。


(1)貝葉斯濾波


自動駕駛汽車的當前定位存在觀測值z和位姿真實值x,兩者之間是存在誤差的,從觀測值到位姿真實值是一個概率分布問題,是所有空間環境定位中的可能性事件分布。貝葉斯濾波的流程是:已知狀態量t-1時刻的xt-1概率分布和運動傳感器值ut-1,在給定t時刻的觀測數據zt的情況下,估計出狀態量在t時刻的概率分布。對應的貝葉斯濾波公式為:



化簡可得:



貝葉斯濾波的核心就是通過t-1時刻的後驗概率推導在t時刻的先驗概率,在通過t時刻的先驗概率更新t時刻的後驗概率。


(2)粒子濾波算法


粒子濾波是基於蒙特卡洛的方法,用粒子集表示概率,尋找隨機樣本用來近似的描述概率密度函數,用樣本均值代替積分運算,進而獲得系統狀態的最小方差估計的過程。由於粒子濾波在非高斯、非線性系統和多峰分布表現出來的優勢,可以用來估計帶噪聲的觀測數據中自動駕駛汽車的位姿和運動狀態。


粒子濾波可表示為:



其中表示自動駕駛汽車的位姿,表示當前位姿所處環境跟地圖的匹配度的權重。如圖4所示為粒子近似分布示意圖。



(3)實現流程


本論文中實現自動駕駛系統中粒子濾波算法的流程分為以下三步:


1.用粒子進行狀態傳播:



2.評價每一個粒子的權重:



3.根據權重進行重採樣:


以概率接受,目的是去除低權重的粒子,其中粒子濾波的狀態傳播模型為:



因為在沒有GPS信號的情況下,無法知道自動駕駛汽車位姿的實際發布,從它的預測分布進行定位採樣如圖5所示,並用觀測模型進行計算權重,聯合權重再重新採樣來近似自動駕駛汽車的後驗概率分布。



概率越大,權重越大,定位越準確,重定位需要複製的粒子越多,粒子權重就更符合後驗概率分布如圖6,圖7所示。




7.基於ROS的定位與建圖仿真實驗


本論文中應用以上的SLAM位姿估計算法和粒子濾波定位算法,結合機器人作業系統ROS(RobotOperatingSystem)進行算法驗證與仿真實驗。


ROS是一個適用於自動駕駛汽車開源的元級作業系統。主要的優點是可以為代碼復用提供支持、良好的通訊架構、具備插件仿真工具、有強大的庫且兼容多種程式語言。它提供了作業系統應有的功能,包括硬體抽象、底層設備控制、共用功能執行、進程間消息傳遞,以及功能包管理。


在本仿真實驗中,用URDF機器人統一描述平臺構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模型,然後把自動駕駛汽車模型加入Gazebo物理仿真平臺進行仿真地下車庫的環境如圖8所示



通過粒子濾波算法進行模型定位仿真,用gmapping導航功能包在Rviz界面中顯示地圖的構建情況,並在地圖中進行自主定位導航與路徑規劃如圖9所示。



8.實車測試和結果分析


進行了理論分析與實驗算法仿真以後,用自動駕駛車輛進行測試與實驗,選擇的環境為沒有GPS信號的地下車庫如圖10所示。



首先通過自動駕駛車輛的相對位姿估計算法進行求解當前車的空間剛體運動矩陣,得到的位姿關係進行了整個地庫地圖拼接與構建並在Rviz中進行顯示如圖11所示,轉換為PCD格式的點雲地圖如圖12所示。



將構建好的整個車庫地圖選取部分路徑進行定位與導航試驗,通過VL-SLAM算法可以得到自動駕駛的位姿估計以及精度地圖。為了精確定位自動駕駛汽車在精度地圖中的位置關係,將velodyne32線雷射雷達和單目視覺相機採集的數據融合後與精度地圖進行匹配,根據匹配的權重大小確定當前的採集數據是在精度地圖中的哪個位置。


已知自身定位,然後再設定目標位置,結合ROS中的gmapping導航功能包就可以實現地圖環境中的路徑規劃任務。在RVIZ中的實驗結果如圖13所示,用紅色正方形標出自動駕駛車輛正在初始化,加載汽車模型。



如圖14所示,汽車模型加載成功,並且定位準確作為初始位置出發點。


隨後自動駕駛汽車開啟自動駕駛功能,如圖15所示為運動過程中自動駕駛汽車的精確定位。


文章由易車號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未來研究方向
    我們在前幾節中介紹了自動駕駛的方法在尋找路徑、選擇最佳操縱和構建可行軌跡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自動駕駛仍然存在局限性,自動駕駛還遠沒有達到人類駕駛能力的水平。我們將在本節中描述一些已確定的局限性需要未來持續的研究方向。
  • SLAM在自動駕駛的應用
    SLAM在自動駕駛的應用 人工智慧遇見磐創 發表於 2020-04-20 09:51:01 SLAM是機器人或車輛建立當前環境的全局地圖並使用該地圖在任何時間點導航或推斷其位置的過程
  • 虹科淺談自動駕駛系統感知系統
    隨著汽車行業不斷發展,技術開發人員、科研人員等對自動駕駛的研究越來越火爆。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主要為感知、決策和控制三個方面,這些關鍵技術與車輛及環境的交互關係如下圖。自動駕駛首先應具備一套完整的感知系統,那麼首先看看感知系統是什麼?感知系統是以多種傳感器的數據與高精度地圖的信息作為輸入,經過一系列的計算及處理,對自動駕駛車的周圍環境精確感知的系統。
  • 史丹福大學研究出自動駕駛最新技術
    史丹福大學研究出自動駕駛最新技術 丁伯駿 2020年12月23日 09:37
  •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進行研究 在動態場景中測試自動駕駛系統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交通學院(VTTI)正與製造業、基礎設施運營商和公共安全團體合作,研究自動駕駛系統會遇到的具有挑戰性的動態場景,比如遇到公共安全供應商。該小組還將討論如何促進自動駕駛系統與基礎設施之間的通信。據悉,該項研究由美國交通部(USDOT)提供了750萬美元資金。
  • 自動駕駛示教方案
    隨著5G時代的到來,AI、物聯網、雷射雷達新技術也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基於此的自動駕駛,也以更開放的姿態向資本和科技企業展開商業化落地場景的進程。 無人駕駛汽車就是智能汽車的一種表現形式,也稱為輪式移動機器人。主要依靠車內的以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來實現無人駕駛的目的。
  • 仿真環境跟車2分鐘,就讓自動駕駛系統撞上馬路牙子,攻破率超90%,多...
    有調查顯示,自2016年以來,在俄羅斯就發生過9883起GPS欺騙事件,影響了1311個民用船隻系統。不過,在自動駕駛業界,研究人員們通常認為多傳感器融合(MSF)算法,能有效對抗GPS欺騙。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人員們卻通過仿真環境測試發現,橋豆麻袋,這裡面還有漏洞可以鑽。
  • 自動駕駛的「馬拉松戰役」
    Chris Gerdes,是福特旗下另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的安全顧問(還有一家是Argo AI,目前是福特與大眾的合資公司),作為史丹福大學汽車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一直從事研究汽車如何移動,人類如何駕駛,以及如何設計未來能夠自動駕駛的汽車。
  • 自動駕駛機器人如何駕駛?
    自動駕駛機器人可代替駕駛員進行可靠性、危險性和高精度的車輛道路試驗。以一款自主開發的自動駕駛機器人為研究對象,介紹自動駕駛機器人功能和結構,分析自動駕駛機器人的關鍵技術,開發自動駕駛機器人在車輛道路測試試驗、車道保持、跟車、換道和遠程駕駛方面的應用。
  • AUTOMOTIVE WORLD: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與自動駕駛來勢洶洶
    集邦科技旗下LEDinside訪問到多家參與展會的雷射雷達與雷射雷達元件廠商,為各位讀者提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與自動駕駛最新進展。Velodyne為雷射雷達領導廠商,旗下多款系列雷射雷達產品,積極迎向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與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主觀評估 - 橫向控制駕駛體驗和精神壓力
    「 我們之前寫過兩篇基於客戶屬性感知自動駕駛的文章(未來自動駕駛系統認證方法- 自動駕駛好不好權威機構認證,自動駕駛性能評估方法- 自動駕駛好壞不是廣告和配置說了算)得到不少自動駕駛行家的點評,其中有一些朋友指出源自於整車主觀駕駛的基於主觀駕駛評估的自動駕駛開發過時了,其實只要汽車開發的目的是服務於人就是會需要主觀評估,因為當前人類很多複雜的情感和感覺還無法完全能夠通過簡單的客觀衡量所以服務於人的產品肯定是無法缺少主觀評估
  • 史丹福大學研發新神經網絡系統 幫助自動駕駛汽車學會處理未知情況
    研究人員使用了史丹福大學的自動駕駛汽車大眾GTI(名為Niki)以及自動駕駛汽車奧迪TTS(名為Shelley)在賽道上進行了摩擦極限測試,結果發現,與現有的自動駕駛控制系統以及經驗豐富的賽車手相比,上述兩輛自動駕駛汽車的表現也很好。自動駕駛汽車的控制系統需要訪問道路-輪胎摩擦信息,此類信息決定了汽車在緊急情況下,為保持在道路上行駛,制動、加速和轉向操作所能達到的極限。
  • 2020WNEVC創新技術解讀|基於昇騰AI的自動駕駛雲服務技術
    Octopus提供數據、訓練和仿真服務三大服務,旨在降低自動駕駛開發門檻,讓自動駕駛開發變得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從而助力車企及開發者快速上市自動駕駛,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能力的構建中去。技術創新性體現在:1)數據服務部分引入自動分析算法對自動駕駛的場景進行分析定位,將自動駕駛實際路採數據轉換成為仿真評測和感知訓練所需的場景化數據集;2)訓練服務平臺基於「昇騰910」 AI晶片,提供軟硬體加速,能大幅縮短訓練時間,提升訓練效率;3)仿真服務的並行仿真能力的構建保證了算法測試的效率,突破了真實世界時空的約束,在仿真空間更高效地運行算法,快速得到算法裡程數據和性能評測數據。
  • Apollo自動駕駛技術論壇
    可以說,規劃模塊是無人車的「大腦」,告訴車輛下一步怎麼走。在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源平臺中,規劃模塊從感知、定位等模塊拿到障礙物信息和位置信息,結合地圖給出可行駛軌跡和行駛速度。在這次分享中,我們將討論規劃模塊的主要功能和實現方案:1. 基於場景分類、規則和算法的調用框架2.
  • AutoX推出全無人車隊 探索無安全員自動駕駛
    儘管各家的RoboTaxi持續落地,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行駛中均配備有安全員,而最終去掉安全員是大家共同的目標,才是真正的「無人駕駛」,今年Waymo在美國鳳凰城推出了一些沒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國內出於政策和技術等因素,完全無人駕駛的車輛不能在普通道路上行駛。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企業也進行無安全員的駕駛測試。
  • 深度:Audi zFAS 自動駕駛系統解析一:Feature
    提到自動駕駛,可能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Tesla。誠然Tesla在自動駕駛領域絕對是獨樹一幟的標杆。但對業內人士來說,作為第一個量產的L3自動駕駛系統的,Audi 的zFAS絕地是另一個作為業界學習的榜樣。稍後一段時間,本人講從自己的角度來學習和分析下Audi 的zFAS。今天先從整車輔助駕駛功能方面來看下3年前量產的系統是什麼樣子。
  • BlackBerry為Plus 的8級卡車自動駕駛系統保駕護航
    Plus成為首家將BlackBerry QNX技術用於其下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的卡車開發商。預計從2021年起,Plus將攜手中國最大的重型卡車製造商一汽解放(FAW)開始技術的商業化部署。Plus還計劃未來兩年內在美國部署數千輛智能自動駕駛卡車。
  • 保時捷合作TriEye 在ADAS和自動駕駛系統中融入短波紅外傳感技術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以色列科技初創公司TriEye將與德國汽車製造商保時捷合作,進一步革新其短波紅外(SWIR)傳感技術,以進一步改進TriEye研發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汽車的性能。
  • 特斯拉CEO:無人駕駛智能汽車才是未來
    近日,在San Jose的NVIDIA GPU技術大會上,特斯拉的聯合創始人、 CEO馬斯克暢談了對於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看法。他認為,在自動駕駛普及了的遙遠未來,人為駕駛可能反而是非法的。因為當所有車都知道自己該怎麼開的時候,讓人來操控「兩噸重的致命機械」太危險了。
  • 激蕩十年,自動駕駛迎來時代追逐戰
    疫情鑄造的世界格局 自動駕駛新動向近日,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一項名為「預測大流行後新冠病毒的傳播狀態」的研究。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在未來五年內有可能會反覆爆發,需要長期監控。作為人工智慧技術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科技公司與資本方紛紛押注這個熱門賽道,再次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商業化落地保駕護航。「無人」技術日臻成熟 商業化基礎浮出水面在近幾年,自動駕駛主要有三方面的研發進展:感知系統的精準度不斷提高,智能汽車計算平臺的算力逐步增強,車路協同的基礎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