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生膠打法緣何受日本青睞,兩面弧圈真無法克制伊藤兩面拍?

2020-08-27 騎馬寺的少年

生膠打法並不是日本選手的專利。早在上世紀90年代,原國家隊隊員王濤就憑藉犀利的反手生膠彈擊技術打敗眾多歐洲一流高手。就顆粒打法而言,劉國梁使用直板正膠近臺快攻拿到中國隊首個大滿貫,而鄧亞萍則是開創長膠進攻型打法的先驅,她「反手怪、正手快」的技術特點,幾乎打遍女子乒壇無敵手,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一。那麼像日本選手如福原愛、伊藤美誠等為何如此青睞生膠打法呢?

王濤生膠彈擊

生膠打法「偏愛」矮個子,擊打來球上升期有優勢。

首先,生膠打法並不適合身材高大型運動員。像鄧亞萍的身高為1米55,福原愛的身高為1米55,伊藤美誠的身高為1米50,原國家隊隊員王濤的身高為1米65。雖然以上數據或不完全準確,但綜合起來看還是能證明一點:生膠打法「偏愛」矮個子。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生膠的擊球點都是來球的上升期、高點期,就是球剛在球檯起跳就要擊打出去。對於身材矮小的運動員來說,其重心本身就低,可以抬手就打。就像當年喬紅形容鄧亞萍一樣:「她打球就像沒網子,過來就拍!」

福原愛反手彈擊

鄧亞萍也自己調侃說:「正是我身高矮,可這也是我的優勢。從我的角度看來球都是高的,對於同樣高度的球別人則會選擇搓一板過度,而不是直接進攻。」原國家隊隊員王勵勤的身高達到了1米86,這個身高的運動員練習生膠的話,那他必須彎下腰來,刻意降低重心來迎球、擊球。而對於76釐米高的標準球檯,1米5多點的身高正是迎前發力的最佳擊球點。日本桌球運動員的身材普遍都不是很高,而「小個子」鄧亞萍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也給了日本隊啟示。那就是採取生膠打法,近臺拼速度。

鄧亞萍正手拉球

生膠打法也不盡相同,伊藤美誠屬於其中最為兇狠的「兩面拍」打法。

實際上,如果仔細觀察、分類的話,生膠的打法還是有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反手彈擊+正手弧圈。這種打法的代表人物是中國隊的木子。雖然都是反手生膠,但木子與伊藤的特點卻截然不同。木子反手也有犀利的彈擊進攻,但她最終依靠的還是正手弧圈的強大殺傷力。也有國家隊隊友說,木子的正手拉球幾乎可以媲美男子運動員。生膠打法的殺傷力還在於近臺連續彈擊,讓對方喘不過氣來的連番快速進攻。但木子這種打法,卻恰恰失去了近臺生膠彈擊的速度優勢。在一板板彈擊之後,正手的拉弧圈把進攻速度無形中放緩、減慢下來。對於正手反膠的對拉、反拉這是國乒女隊隊員非常熟悉和適應的模式,木子的這種生膠打法實際上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近臺「兩面拍「。

木子反手彈擊、正手反拉

伊藤美誠的打法也經歷了兩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伊藤也採取了木子的反手彈、正手拉打法。但伊藤身材矮小,正手拉弧圈是日本女隊的死穴,拉球的質量普遍不高。伊藤在正手拉完弧圈,被中國隊反拉之後,反而陷入了很大的被動。2019年亞錦賽之後,伊藤自知被中國隊研究也進行了「閉關」苦練。出關之後,伊藤的打法有了明顯改變,那就通過多變的發球組合,死命拼前三板的搏殺、扣殺,不再與中國隊拉正手拉弧圈。

伊藤正手拉球

這一改變得到了非常好的成效,2019年瑞典公開賽,伊藤美誠憑藉發球的變化、反手暴彈、正手暴拍,佔盡了近臺搶攻、搶速度的優勢,也連過王曼昱、孫穎莎兩位小將,在決賽中曾3:1領先陳夢後又被逆轉。伊藤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效,還是她的「兩面拍」打法確實非常有效。那於這樣兇狠的近臺暴彈、暴拍,就真的沒有辦法克制了嗎?

伊藤反手連續彈擊

力量型打法克制,單板高質量讓伊藤難有彈擊機會。

這種打法克制伊藤的代表人物是陳夢。能夠取得對伊藤的4連勝,保持金身不敗不是沒有道理。陳夢在國家隊多年,一直沒有打出很好的成績。這與她的打法風格有關,陳夢不屬於速度型選手,打法偏慢,站位也是偏於中遠臺。在小球時代,這種選手往往是被劉詩雯等近臺擺速所牽制,幾乎是左撲右防,迫於速度而完全加不上擊球質量。但國際乒聯在使用40+球之後,球的速度比之前有所減慢,這也使偏於中遠臺相持的陳夢能夠跟得上節奏。

陳夢正手拉球

卡達公開賽,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陳夢的單板擊球質量太高,伊藤彈擊起來風險非常大、失誤非常多。新球帶來的技術打法的改變,就是旋轉、速度有減弱,但對於陳夢這種力量型的選手卻非常有優勢。有專業的桌球教練也稱,現在生膠打法在男子運動員中使用越來越少見,成績也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在於,像樊振東等一流選手的暴衝、暴抽前衝力非常大,你如果再用生膠去彈擊的話,不要說彈擊回去,恐怕沾拍就飛應該是司空見慣了,這也是生膠在男子選手中難以生存的重要原因。

陳夢反手反拉技術

而陳夢的單板擊球力量、質量是目前女子選手中最接近男運動員的,這種球讓伊藤彈擊起來難度太高,以至於卡達公開賽伊藤在硬著頭皮拼命彈擊的情況下,造成她失誤頻頻,陳夢高質量反拉之後還可以撕穿伊藤。另外,對於伊藤的速度壓迫,由於陳夢站位偏靠後一點,等球從球檯飛至中遠臺陳夢的擊球點之後,球體受空氣阻力摩擦球速也明顯慢了下來。因此,伊藤一味用速度來壓制陳夢也不太奏效。強大的擊球力量和旋轉是伊藤難以突破陳夢這道關的重要因素。

陳夢正手攻球

速度加旋轉壓制,伊藤美誠前三板後相持環節相形見絀

這類打法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國新生代球員孫穎莎。孫穎莎的擊球特點有些像當年剛出道的小胖樊振東。正反手的暴力弧圈,即有近臺的速度優勢,又有強烈的旋轉。2019年世乒賽,孫穎莎以4:1的比分橫掃伊藤美誠。比賽過程中,孫穎莎將兩面反膠的正反手暴力弧圈發揮到極致,速度快、旋轉強,讓伊藤美誠在近臺難以招架。賽後,日本隊將伊藤的失利歸結為:「伊藤選手的腳步移動還是出了問題,孫穎莎的速度太快了,伊藤沒有能跟得上。」生膠靠單純的平擊球,在前三板搏殺中難以得分之後,在後邊相持階段幾乎佔不到什麼優勢。

孫穎莎正手暴力弧圈

限制伊藤生膠兩面拍的幾點策略,中國隊仍能反客為主。

1.發球策略。伊藤的優勢在於速度,那限制速度最好的辦法就增強旋轉。在發球環節,限制生膠的快速彈擊,還是要以發正手短、反手長的急下旋球為主。鄧亞萍在央視解說中曾提到:「伊藤呢現在彈擊上旋的功夫算是過關了,但彈擊下旋她基本上是輕拉一板,這板球一定要幹她。」鄧亞萍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伊藤生膠起下旋球的能力不夠。對於正手位的下旋球,伊藤一般是用反手生膠側兜一板,兜過來的球以彈到正手大角或中路為主,這板球雖然也是在進攻,但遠比她在反手位彈擊的威脅小得多。

伊藤美誠側兜技術

對於反手位的急長下旋,雖然生膠不太吃轉,但冒然彈擊又急又低又平又轉的下旋球,伊藤直接彈擊下網會非常多。再一個,生膠彈擊最擅長的彈擊半出臺或臺內球,手伸到臺內完全發上力,這個球力量、速度會很有壓迫感。然而,對於發到底線的急下旋,球是比較頂,又有旋轉,像鄧亞萍講得那樣伊藤大多會是輕拉一板。仔細觀察,伊藤並不是每一板球都發力彈擊的,像這發下旋然後再反拉、反衝她就是最好的反擊機會。在以發急下旋為主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伊藤適應,還要摻雜急上旋底線球以增加伊藤判斷、彈擊的難度。在接發球用旋轉限制伊藤,讓她彈擊不出力量,只是輕拉一板的話,那她的威脅就小得多。

伊藤美誠發球

2.相持策略。通過近兩年的交手,伊藤除了反手彈擊的力量大、角度刁之外,我們對她彈擊的線路變化實際上也有摸清。如果第一板伊藤彈擊上質量,那她會選擇連珠炮似的連續彈反手,直到彈死、彈穿你為止。另一個線路,就是彈住反手之後,快變正手。由於伊藤彈擊的速度非常快,正手突變直線這招中國選手往往來不及撲球。除了連續彈擊反手、突變正手直線,伊藤還結合了正手拍,讓她在進臺的進攻速度最大化。

劉詩雯反手反拉

對於這種相持中的套路實際上我們也可以「還」給伊藤。在伊藤彈我們反手之後,除了朱雨玲、丁寧越防越被動,像劉詩雯、孫穎莎、陳夢對這種彈擊球都是主動反拉,這種反拉都是兼有速度、力量、旋轉,在相持一兩板之後,陳夢、孫穎莎都是正手殺傷力比較突出的選手,她們都選擇側身正手反拉直線或斜線,這就由被動相持變為主動進攻。劉詩雯反手相持能力出眾,但相持反手中快變正手直線也是她的拿手好戲。

王曼昱「調右壓左」反制伊藤美誠

與其讓伊藤先變正手,還不如劉詩雯先變在前,伊藤的個頭較矮,在被調動正手情況下,反手漏洞就會出來。這種「調右壓左」戰術對於護臺面積有限的伊藤來說,簡直是致命的。只要伊藤丟棄了她站定的反手彈擊這一強項技術,那拼正手的話,她的穩定性、暴拍弧圈球的命中率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那如果她不硬著頭皮拍中國隊的正手弧圈的話,正手對拉伊藤完全不是中國隊的對手。

伊藤美誠正手暴拍

3.接發球策略。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伊藤知道自己在相持環節功底沒有中國隊那麼厚實,因此她為了在前三板搶攻得分,新近研究了一系列極為誇張的發球。對於伊藤的發球,楊影在解說中曾講道:「不要看伊藤發球動作那麼誇張,對於她發球的旋轉還是要看她球拍觸球的那一下。」伊藤不論是彈下旋,還是拉下旋的能力都偏弱,她的勾手發球基本上以急、長、頂的側上旋居多,這種發球一個是容易造成中國隊拉上旋比較頂,容易拉飛。另一個發上旋,也利於伊藤下一板的反手彈、正手拍。

伊藤美誠發球

如果都是以發下旋為主,中國隊再加轉搓回來的話,那伊藤想拍都拍不起來,必須靠正手拉起來才成。在摸清這些套路之後,對於伊藤的接發球都要偏往後站一點,在卡達公開賽陳夢就是做了這樣的調整。由你站位偏後一點,伊藤的急長上旋球不過過於頂板,退後一步也沒有她發球的速度的壓迫感。破了伊藤的發球,可以說伊藤想搏殺前三板的策略已經被廢掉了一半。如果再頂住接發球後的兩板搏殺,那伊藤的招術基本上已經用完,相持環節生膠佔不到什麼優勢了。

伊藤美誠發球

當年,張怡寧曾對伊藤美誠作出預言:「20歲後,這個小孩對中國隊造不成太大的威脅。」將福原愛打到哭鼻子的「大魔王」確實有資格說這個話。目前,伊藤美誠將反手彈擊的威脅已經發揮到最大,彈擊的力量甚至已超過男運動員,但這種彈擊是不可能無限增長的。也就是說,伊藤的反手技術能力已達到極限。那么正手在放棄拉弧圈而轉變為近臺拍之後,短時間內可能會沾點光,但從長遠來看一個沒有正手強大反拉能力的運動員,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的。

孫穎莎正手拉球

像中國隊的孫穎莎、王曼昱、陳幸同、王藝迪等正手弧圈的殺傷力都非常大,在逐漸適應伊藤的反手彈擊之後,最終伊藤還是要拼正手的。屆時,伊藤現在的「兩面拍」,很可能被打成只有反手彈,伊藤的正手永遠不可能強大到中國選手的水平。歡迎各位留言、探討,感謝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

相關焦點

  • 何卓佳對伊藤5戰全勝,卻僅淪為陪練!球迷:生膠在中國難打出來
    何卓佳保持著對伊藤美誠奇高的勝率,兩個人從青少年時期交手至今,佳佳對伊藤的戰績為5勝0負,這也超越了陳夢的4戰全勝。那麼作為一名非主力選手,佳佳又是如何做到「克制」伊藤美誠的呢?她的秘訣又在哪裡呢?同為顆粒打法,伊藤對何卓佳沒有發接發優勢,相持環節佳佳更為穩定。
  • 深度:國乒為何培養不出「中國版伊藤」?何卓佳等人出路在哪裡
    伊藤美誠反手彈、正手拍的打法也引起球迷的高度關注,那麼中國隊眼下也擁有何卓佳、孫銘陽等生膠選手,她們為何打不出伊藤的威脅,甚至是難以躋身主力,「中國版伊藤」到底會不會出現?中國選手生膠打法的出路又在哪裡呢?
  • 適合兩面弧圈打法的蝴蝶直板球拍推薦:波爾ALC、張繼科ALC
    現在40+起時代的到來很多人都開始選擇纖維底板,但在球友們印象中,碳素底板都是快攻、速度的代表特點,那麼新材料球時代直板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兩面弧圈打法的球拍呢,下面就是專門給球友們推薦的適合兩面弧圈打法的蝴蝶直板球拍:波爾ALC、張繼科ALC等都在內。
  • 桌球拍什麼是正膠,反膠,生膠和長膠,各有什麼特點?
    歐洲選手曾一度喜歡正膠橫拍削球打法,後來隨著日本人發明了弧圈球,這種打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使用此球拍的運動員:劉國梁、莊則棟、江嘉良、高軍等。在小球時代,一些知名運動員通過暴風驟雨般地快攻打法,登上過世界冠軍的寶座。
  • 深度:伊藤用非常古老的「帶打弧圈」對抗中國!速度與旋轉之爭
    由於準備充分,與匈牙利削球打法大為不同的中國隊,憑藉近臺的推、擋、拍、扣等近臺快攻,打敗了以星野等人為主力的日本隊,徐寅生還留下了頗為傳奇的12大板!實際上,弧圈球發明初期,以製造高弧線為主,不像現在的前衝力這樣大,中國隊在近臺的暴拍、暴扣仍然能夠限制當時日本隊的旋轉。
  • 深度:伊藤用非常古老的「帶打弧圈」對抗中國!速度與旋轉之爭
    由於準備充分,與匈牙利削球打法大為不同的中國隊,憑藉近臺的推、擋、拍、扣等近臺快攻,打敗了以星野等人為主力的日本隊,徐寅生還留下了頗為傳奇的12大板!實際上,弧圈球發明初期,以製造高弧線為主,不像現在的前衝力這樣大,中國隊在近臺的暴拍、暴扣仍然能夠限制當時日本隊的旋轉。
  • 模仿日、韓主力組建團隊,復刻伊藤美誠等人打法
    ,其中3對接近日本的水谷隼/伊藤美誠、2對類似中國香港隊的黃鎮廷/杜凱琹、2對與中國臺北的林昀儒/鄭怡靜雷同。而在日前進行的女團比賽中,大家也看到了一些隊伍的選手打法配置明顯與日本、韓國的主力運動員接近,劉國梁等人這次真是費心了!那麼現在都有哪些運動員在承擔著這些陪練工作呢?
  • 啥是生膠和長膠?各有什麼特點?
    適合弧圈和弧圈結合快攻型打發 。使用此拍的運動員:鄧亞萍、王濤、王楠等。生膠:膠粒向上,膠皮的含膠量較高。特點:容易控制球,擊球時會有明顯的下沉,它的擊球速度是所有膠皮中最快的,但其穩定性和製造的旋轉不如正膠。使用此拍的運動員:唐鵬、福原愛等。長膠:顆粒朝上,高度超過1.5毫米以上的膠皮稱為長膠。
  • 劉詩雯三技術優勢壓制伊藤,再交手或完勝!球迷:從不怵生膠打法
    那麼問題來了,劉詩雯真打不過伊藤美誠嗎?實際上,劉詩雯在中國女乒中對日本隊的勝率仍是最高的。作為與伊藤美誠同樣打法的福原愛,整個職業生涯對陣劉詩雯是9負1勝,幾乎是被劉詩雯收入10連敗姐妹團了。可以說,劉詩雯自出道以來她就不怵生膠打法。
  • 劉詩雯三技術優勢壓制伊藤,再交手或完勝!球迷:從不怵生膠打法
    卡達公開賽之後,伊藤升至世界第二,國際乒聯又鎖定了運動員的積分,目前排名世界第四的劉詩雯與伊藤在之後的比賽中,僅在半決賽就可以相遇了,這樣兩個人同組競技的機率就大大提高了。那麼問題來了,劉詩雯真打不過伊藤美誠嗎?實際上,劉詩雯在中國女乒中對日本隊的勝率仍是最高的。
  • 鄧亞萍執教國乒能培養出中國版伊藤?生膠打法應與主力平起平坐!
    大球時代,讓顆粒膠皮打法再次風生水起!特別是伊藤美誠的生膠彈擊,讓陳夢、孫穎莎等一眾國乒高手不得不紛紛退臺來還擊。從何時起都是我們趴在臺子上壓著打別人,到現如今卻被對手拍到難辨東西。速度優勢已經被日本牢牢攥在手裡,正如鄧亞萍在央視所講:「中國隊的速度優勢哪去啦?為什麼總是挨完打再還手呢?」
  • 桌球生膠打法之淺見,敬請批評指正
    在兩面弧圈佔據大半壁江山的乒壇中,生膠打法以其兇狠的搏殺和旋轉的變化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並且在世界級的水平中佔有一席之地,伊藤美誠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對於反手生膠打法的選手來說,彈擊是必備技能,也是最大的技術特長。比賽中優秀的生膠選手,都能很好的利用生膠出球快的特性,以爆發力彈打拉球,給予對手致命一擊。那麼作為業餘選手,如何打好生膠呢?
  • 新球時代的「小眾」球手:伊藤美誠靠反手生膠闖乒壇,奧運身兼三項
    儘管伊藤美誠的崛起讓人震驚,但其實在2015年世乒賽1/4決賽上當時年僅15歲的她就能從大滿貫選手李曉霞手中拿到兩局(2-4止步八強),同年還榮膺國際乒聯頒發的「最佳突破」獎。 在中國,大部分桌球初學者都會選用兩面反膠的攻球打法。
  • 伊藤美誠的生膠為何這麼厲害?其實有2點大家忽視了
    現在世界上使用生膠的選手不多,中國的何卓佳、木子、孫銘陽都是使用生膠。我們中國的勁敵伊藤美誠的反手就是生膠。生膠有哪些特點呢?1、擊球下沉。我們都知道用反膠拉過來的球一般都是上旋為主。也就是反膠拉過來的球一般落在球桌後,直接是通過不同的角度飛出。而生膠剛好相反,球不但弧線低,而且十分扎網。
  • 伊藤若加盟國乒只能淪為生膠陪練?球迷:雙打及單打第三人更合適
    伊藤美誠強於何卓佳、孫銘陽,若在國乒可算奇兵不會淪為陪練。在國乒,像長膠、生膠等打法也一直被譽為「特殊打法」。之前的陳睛、曹臻、木子、範瑛、武楊等人都是淪為陪練,很難打到主力位置。何卓佳、孫銘陽雖然在交手戰績上領先於伊藤,但假若伊藤美誠來國乒的話,她絕不會淪為陪練,也不會成為主力,只會當作奇兵來使用。
  • 一場「學霸」與「特長生」的較量,帶你分析孫穎莎再勝伊藤美誠
    除了國乒兩朵金花陳夢孫穎莎之外,日本的伊藤美誠無疑是大家最關注的對象之一。正手拍弧圈球主要是用在發球搶攻和反手彈擊造成機會球時使用;但現在問題是反手彈擊雖然威脅十足,受膠皮性能影響,在被對方限制之後失誤增多,這樣就無法給有高質量的回球或給正手創造更多的進攻機會。
  • 正反手兩面弧圈感悟心得
    最近訓練正反手兩面弧圈很有收穫。正反手兩面弧圈訓練重要的是建立動作框架和協調發力和擊球摩擦的控制。在大量的練習中發現一些重要的細節。引拍和揮拍的理解正反手引拍和揮拍挺耐人尋味的!有引拍才有嚴格意義的揮拍,沒有引拍就沒有順勢揮拍。引拍是人對動作的內心追求,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的引拍動作做出要求。揮拍很大部分由身體的慣性決定,揮拍不要破壞動作的連續性。
  • 兇狠的桌球生膠打法指南,總結得超全!
    兇狠的桌球生膠打法指南,總結得超全! 在兩面弧圈佔據半壁江山的乒壇中,生膠打法以其兇狠的搏殺旋轉的變化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並且在世界級的水平中佔有一席之地。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桌球生膠打法的一些要領技巧。
  • 換球後顆粒打法優勢大?國乒隊內比賽伊藤模仿者勇奪第二
    對於熟悉桌球的人來說,王藝迪並不陌生,在2019年香港公開賽決賽上,曾經4:0橫掃伊藤美誠,也是國乒中實力非常雄厚的運動員,而第二名的張瑞在此前並沒有非常亮眼的單打成績,但值得一提的是,張瑞和伊藤美誠一樣,都是反手生膠顆粒打法,兩人曾在2018年捷克公開賽上交手過,最後結果以張瑞3:4惜敗伊藤美誠告終。
  • 深度分析:日本女乒奧運三主力,當今乒壇速度型打法之典範
    第六人總結如下: 1,石川佳純屬於兩面反膠弧圈結合快攻主流打法,兩面實力相對均衡,正反手銜接速度比較快, 2,左手打法,注重落點變化,在線路角度控制上有一定天然優勢; 3,前三板能力很強,發球水平上乘,臺內球的控制技術精細 4,迎前意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