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伊藤用非常古老的「帶打弧圈」對抗中國!速度與旋轉之爭

2020-12-10 騎馬寺的少年

伊藤美誠作為日本隊近來崛起的潛力新星,對中國女乒構成了巨大威脅。特別是她反手生膠彈擊力量大、速度快且具備多板彈擊能力,在前三板搶攻中具有非常大的優勢。然而,當我們的注意力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伊藤的反手時,實際上她正手的殺傷力一點都不亞於生膠彈擊,而伊藤正手運用的攻球技術並不是十分先進,而是非常「古老」的帶打弧圈球。

桌球正手攻球技術的背景分析

桌球正手攻球的技術發展,始終是圍繞著「速度」和「旋轉」兩大因素。就具體表現而言,速度的表現方式為「擊打」,而旋轉的表現方式則為「弧圈」。下面,我們也來探究一下速度與旋轉之間的對抗淵源。

1.中西義治發明弧圈球技術,桌球攻球進入上旋時代。上個世紀60年代,弧圈球技術由日本人發明。發明這項技術的是一個日本大學生,叫中西義治。中西義治經常參加日本的大學生桌球比賽,而他卻總是輸給一個叫澀谷五郎的削球手。在那個時代,桌球的技術以削球和擊打為主,甚至是削球遇上削球,得到1分往往要削上幾十板。由於澀谷五郎的削球非常轉,中西義治在擊打時經常下網,接連輸球的中西義治也開始了求變之道。

經過多次的反覆實驗,中西義治發現如果把削過來的旋轉極強的下旋球,能夠使用一種方法攻過去的話,那必須靠加強向上、向前的強烈摩擦,通過摩擦的方式往前衝,把球的旋轉也改為了上旋。實際上,中西義治的這項發明就是前衝弧圈球。中西義治正是靠自己發明的這項技術打敗了澀谷五郎,實現了反敗為勝。

2.弧圈與速度初次交鋒,中國隊近臺快攻仍取得最終勝利。中西義治發明弧圈球之後,這種攻球技術很快在日本流行起來,而且在對陣當時的強隊匈牙利時取得了明顯優勢。1961年11月,以削球打法為主並慘敗於日本隊的匈牙利訪華時,就提到日本新發明的弧圈球技術令他們十分頭疼,由於弧圈球製造的旋轉強、弧線高,幾乎是讓他們在防守中一削就飛。而對此,中國隊特別重視,正好趕上日本隊要訪問香港,中國桌球隊也派人到現場觀察。觀看之後,國乒對日本具有強烈上旋的弧圈球技術也是大為吃驚,而此後就是26屆世乒賽。

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內,當時的國乒主力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也加強了隊內這種弧圈球的適應、對抗。由於準備充分,與匈牙利削球打法大為不同的中國隊,憑藉近臺的推、擋、拍、扣等近臺快攻,打敗了以星野等人為主力的日本隊,徐寅生還留下了頗為傳奇的12大板!實際上,弧圈球發明初期,以製造高弧線為主,不像現在的前衝力這樣大,中國隊在近臺的暴拍、暴扣仍然能夠限制當時日本隊的旋轉。

3.弧圈球技術飛速發展,小球時代弧圈結合快攻成為主流打法。首次速度與旋轉的對決,速度仍然笑到了最後。但這並沒有妨礙弧圈球技術的發展,為了對抗近臺的暴拍、暴扣,弧圈球將速度和旋轉充分結合起來,特別是在橫板運動員中,正反手的前衝弧圈、高吊弧圈等技術的綜合運用,讓早先的顆粒打法受迫於強烈的旋轉,而無法打出速度優勢。像瓦爾德內爾與劉國梁的對決,就是弧圈球與近臺快攻兩者之間的角逐。弧圈球技術的發展,並不是僅依靠旋轉來取勝,它同樣兼具了力量、速度等元素。

弧圈的發力體系就是由腳帶腰再加收臂,是整個身體力量的輸出,這比早期中西義治僅靠手腕向上加強摩擦,幾乎有了本質上的區別。此後,弧圈結合快攻打法成為男、女桌球運動員的主流打法,而劉國梁等正膠快攻技術已難有生存之地。然而,隨著桌球器材的改革,特別是40+塑料球的使用,這種非常「古老」的近臺暴拍、暴扣技術又重新煥發了生機,把這項「帶打弧圈」、「暴拍弧圈」運用最為兇狠、最有殺傷力的就是當下的伊藤美誠。

伊藤美誠正手攻球的幾種策略分析

仔細觀察伊藤美誠的正手攻球技術,實際上還是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策略組合構成的,她並不是一味地靠暴拍、暴扣來搏殺,這也是伊藤美誠對抗中國隊的精明、老道、狡猾之處。

1.快帶弧圈,力求壓出角度。快帶弧圈,在球友中間其實可以通俗地稱之為「摁」。這種「摁」完全是借力打力,自身不需要發力,技術要點也以掌握好摁的時機、拍型為主,以壓出角度破壞對方連續拉衝為佳。楊影在央視解說中曾提到:「伊藤正手拉弧圈的能力與中國隊有較大的差距,但她這種摁一下、擋一下的快帶,反而是讓你非常難受。」在女子桌球運動中,對於快帶技術運用最好的是「乒壇女皇」鄧亞萍。與陳靜、劉偉等弧圈打法不同,鄧亞萍的正手一般都是採用貼、擋、摁的辦法,擋出角度之後,立馬銜接大力扣殺。

以鄧亞萍的身高與陳靜、劉偉、喬紅等拼正反手弧圈的話,鄧亞萍護臺面積有限並不佔優勢。因此,在貼、擋、快帶等打出角度之後,鄧亞萍是首先發力扣殺的一方,讓對方來左撲右防,而不是讓對手先來調動自己。這種辦法,實際上也是適合於身高只有1米50的伊藤美誠。伊藤美誠在用快帶技術時,基本上是陳夢、孫穎莎等充分發力暴衝弧圈時。由於發力充分,來球旋轉、力量非常之強,伊藤再暴拍的話那除了失誤幾乎沒有選擇。因此,伊藤並不是一味蠻幹,對於非常有質量的弧圈球,伊藤採取的是快帶、摁、貼等防禦性策略。

2、暴拍弧圈,勇氣和力量兼具。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伊藤正手蠻不講理的暴拍弧圈技術。這種球首先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弧圈球發展至今已非常成熟,用正手「擊打」的方式去壓制旋轉,實際上是冒很大風險的。暴拍弧圈在伊藤對陣朱雨玲、丁寧這種防守反擊型,正手攻球質量不算太高的中國選手身上應用最多,表現也最為明顯。在接發球環節,伊藤用反手生膠直接彈擊起球,由於彈擊的速度快又兼具角度,對方防守的質量不會太高,伊藤美誠在第二板就可以實現正手暴拍來得分。除了反手彈擊為正手創造機會之外,伊藤現在也利用多變的上旋急長發球,來直接為正手暴拍創造下手機會。暴拍帶來的近臺殺傷力,很難讓中國隊實現反拉、反衝,這也是我們難以限制伊藤的另一個點。

3.高吊弧圈,殺板中的過渡技術。伊藤正手除了快帶、暴拍之外,還有一板提拉高吊小弧圈。為什麼叫高吊小弧圈呢?這個「小」字還是暴露了伊藤的弱點。弧圈球雖然是日本人發明的,但歐洲人卻用得最好。原因就在於人高馬大的歐洲選手,不論是在上肢力量,還是下肢力量上都遠超亞洲選手。中國隊的弧圈更注重與速度的結合,歐洲則發揮出了力量和旋轉,而日本人身材普遍不高,拉衝弧圈的質量反而是最差的。但對於伊藤美誠來說,如果中國隊劈她正手下旋球,伊藤直接快帶或暴拍的話,那肯定是下網。因此,伊藤還要具備正手拉下旋這樣的過渡技術。不過,這種提拉的高吊小弧圈威脅實在有限,2019年亞錦賽「閉關修煉」後的伊藤,又重新回歸了反手彈、正手拍的老路。

破解伊藤美誠帶打弧圈的反制措施

那面對伊藤的帶打弧圈、暴拍弧圈,中國隊就沒有辦法破解了嗎?實際上,速度和旋轉仍然是對抗中的主角和關鍵所在。要想打到伊藤正手攻球的七寸之處,還需要以下幾個反制措施。

1.敢於發正手出臺強下旋,迫使伊藤拉高吊小弧圈。目前,中國隊對付伊藤的辦法就是發反手急長球,和伊藤打相持。這種策略不是不好,畢竟中國隊在後幾板的相持中,力量、旋轉以及穩定性都要強於伊藤。但伊藤的反手是她所有核心技術中是最強、最拿手的,我們去跟她拼這種強項並不十分明智。伊藤的弱點在於正手拉弧圈的能力不足,因此中國隊要敢於發出臺的強下旋球,迫使伊藤不得不拉高吊小弧圈,只要伊藤拉起來中國隊則會實施比她威力強幾倍的反拉。為什麼要強調「敢於發出撞球」呢?

原因在於,發正手小三角不出臺的下旋,伊藤一般是採取用反手生膠來兜拐一板。「兜拐」是伊藤美誠的自創技術,此項技術可利用生膠不太吃旋轉的原理,通過摩擦球的中部來兜到對方正手大角或中路,以壓制對手的連續反衝。但兜拐技術只是在臺內球的處理比較順手,如果你發正手底線出臺下旋的話,用兜拐來接非常頂,很難發力將球兜起來。這樣,迫使伊藤不得不用正手拉球來接。按道理,在現代桌球中最忌諱的就是發球出臺,特別是對於正手攻球能力強的選手,幾乎是你剛發完球,動作還沒還原,就被對方攻球得分了。但對於伊藤,我們就是要敢於發出臺下旋,這種球伊藤直接擊打、暴拍是沒有可能的,只要她拉起小高吊弧圈那正手攻球能力更強的中國隊,實施反拉之後伊藤攻強守弱的缺陷就會暴露出來。

2.退臺小半步,不要一味跟伊藤比拼速度。中國隊一直靠速度壓制來稱霸乒壇,但現在如果說有誰能在速度上快過中國隊,那無疑是伊藤美誠。既然我們在前三板的速度上搶不過伊藤,那不如按照2020年卡達公開賽,陳夢決賽中對陣伊藤的策略:退臺小半步。退臺的好處在於,伊藤反手彈、正手拍如果你在近臺的話,那殺傷力會非常大。退出小半步來,伊藤搏殺過來的球通過一段距離的空氣摩擦之後,速度和力量都會明顯減緩,這個時候反拉、反衝是最佳的擊球點。因此,在放棄與伊藤拼速度的基礎上,退臺半步來加旋轉、加質量、加力量是反制伊藤暴拍的好辦法。

3.正手對轟,中國女乒強強對話也不佔下風。伊藤會暴打、暴拍,那中國隊就不會?舉例而言,中國女乒中伊藤美誠的模仿者何卓佳。作為同樣的打法,何卓佳反手彈擊雖然沒有伊藤彈擊那麼狠、那麼兇,但佳佳反手彈擊多板的穩定性是強於伊藤的。伊藤對陣何卓佳5連敗,就是在反手彈不死佳佳的情況下,正、反手的攻球失誤過多。實際上,何卓佳正手也有非常強的暴拍能力,而且在正手拉弧圈球的質量上也比伊藤更高。

另一位生膠高手,孫銘陽的正手暴拍力量就更是大於伊藤、何卓佳二人了。除了何、孫兩位伊藤的模仿者,國乒中的新生代如孫穎莎、王藝迪、陳幸同等都是力量型打法的代表,正手暴力弧圈、大力殺板也都極具威力。陳夢正手的高質量單板弧圈球更是打到伊藤信心全無。

綜合以上分析,伊藤美誠的正手帶打弧圈並不是多麼先進、多麼神秘的新技術,業餘球友中也有很多快帶的高手。只是伊藤在反手彈擊的優勢下,以及自己多變的發球組合下,讓正手的暴拍殺傷力達到了最大化。中國隊也不是不會暴拍、快帶,只是我們在前三板上目前搶不過伊藤,從而成為先防守的一方,繼而在扛住伊藤的「三板斧」近臺搏殺之後,我們憑藉在相持過程中加旋轉、加力量才能建立優勢。

從技術角度而言,伊藤的強項還是在反手彈擊,弱點還是正手的拉下旋能力。正所謂揚長避短,我們還是應該從伊藤的正手上多下點功夫,專抓七寸,把身材矮小的伊藤正手拉穿,她反手的強項得不到發揮,那伊藤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小了。此文就是專門對伊藤正手技術的分析,歡迎各位留言、探討,感謝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

相關焦點

  • 深度:伊藤用非常古老的「帶打弧圈」對抗中國!速度與旋轉之爭
    然而,當我們的注意力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伊藤的反手時,實際上她正手的殺傷力一點都不亞於生膠彈擊,而伊藤正手運用的攻球技術並不是十分先進,而是非常「古老」的帶打弧圈球。就具體表現而言,速度的表現方式為「擊打」,而旋轉的表現方式則為「弧圈」。下面,我們也來探究一下速度與旋轉之間的對抗淵源。
  • 深度:生膠打法緣何受日本青睞,兩面弧圈真無法克制伊藤兩面拍?
    另外,對於伊藤的速度壓迫,由於陳夢站位偏靠後一點,等球從球檯飛至中遠臺陳夢的擊球點之後,球體受空氣阻力摩擦球速也明顯慢了下來。因此,伊藤一味用速度來壓制陳夢也不太奏效。強大的擊球力量和旋轉是伊藤難以突破陳夢這道關的重要因素。
  • 深度:國乒為何培養不出「中國版伊藤」?何卓佳等人出路在哪裡
    伊藤美誠反手彈、正手拍的打法也引起球迷的高度關注,那麼中國隊眼下也擁有何卓佳、孫銘陽等生膠選手,她們為何打不出伊藤的威脅,甚至是難以躋身主力,「中國版伊藤」到底會不會出現?中國選手生膠打法的出路又在哪裡呢?
  • 伊藤美誠正手打弧圈球戰例分析,桌球快攻打法必修殺板技術
    伊藤美誠,日本桌球運動員,2020年3月世界排名第3,是中國桌球隊女隊的主要對手。伊藤美誠右手橫板,正手反膠,反手生膠,快攻結合弧圈打法。我們從伊藤美誠對陣鄭怡靜的戰例,談談桌球橫板面對弧圈球,正手打弧圈技術。
  • 從鄧亞萍到伊藤美誠,長膠的輝煌與進化史
    鄧亞萍僅在1994年亞運會上受挫,女單決賽中輸給小山智麗,單獨提及小山智麗,是因為她對中國女乒的影響太大了,這一點在本文後半部再敘述。小山智麗,原名何智麗,出生於上海,原國家隊員,右手橫握球拍兩面拉弧圈打法。女乒在以前一直是長膠稱王天下,在遇到小山智麗後,逐漸轉變球風,以後我們看到的張怡寧、王楠等人,無一不是兩面弧圈打法。
  • 從鄧亞萍到伊藤美誠,長膠的輝煌與進化史
    鄧亞萍僅在1994年亞運會上受挫,女單決賽中輸給小山智麗,單獨提及小山智麗,是因為她對中國女乒的影響太大了,這一點在本文後半部再敘述。小山智麗,原名何智麗,出生於上海,原國家隊員,右手橫握球拍兩面拉弧圈打法。
  • 深度:從伊藤美誠技戰術的特點,談國乒選手奧運備戰需注意之事項
    自2018年團體世乒賽以來,2000年出生的日本小將伊藤美誠已經成為了整個桌球圈關注的焦點,打敗過除陳夢以外的所有中國女隊現役世界冠軍,排名也達到了世界第2的位置,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代表整個外協女選手與國乒相抗衡,威脅甚大。
  • 深度分析:日本女乒奧運三主力,當今乒壇速度型打法之典範
    【再次,日本女乒沒得選】 中國女乒的打法向來注重旋轉因素,尤其是弧圈球技術發展成為主流技術後,旋轉因素一直都是我們非常看重的,即便在改大球後,面對旋轉下降明顯的情況,我們採用的方法便是提升力量來抵消旋轉和速度的下降,這方面日本女乒是比不了的,因為她們沒有李曉霞、陳夢、孫穎莎和王曼昱這樣身體條件的選手
  • 招無定式——桌球快攻打法與弧圈打法比較淺談
    快攻打法風雲電徹如疾風驟雨般多回合狂攻,女神劉詩雯就是屬於這種打法,回球速度快,力量淹沒在一道道白色電光中,力求以速度致勝,讓對手身體的移動最終陷於奔潰。弧圈球打法講究球的旋轉,配合剛好過網的低弧度,迫使對方重心降低去應對來球,而弧圈手一方抓住了對手重心降低到還原的空隙,進行第二次出人意料的攻擊。
  • 劉詩雯VS伊藤美誠技術庫武器大比拼,小棗發揮三優勢可遏制大頭藤
    作為中國女乒的頭號勁敵伊藤美誠,與國乒現一姐劉詩雯的PK,可謂是極具吸引眼球,但兩個人遲遲不能碰面,也令球迷們非常遺憾。劉詩雯對陣伊藤美誠已是兩連敗,分別在2018年瑞典公開賽、世錦賽團體賽領先的情況下,被伊藤實現逆轉。
  • 抗擊「大頭藤」,陳夢萌莎打得伊藤沒脾氣,劉詩雯獲勝機率為最低
    伊藤並非能板板彈擊搏殺,下旋球她輕拉這一板,是我們用高質量弧圈衝死她的關鍵。那反手有缺陷,伊藤的正手又屬於什麼水平呢?伊藤通過發球轉與不轉,長短結合等手法,以及反手彈擊創造出來的機會球,其正手主要是近臺暴拍。但最近,她能夠與陳幸同、陳夢等相持七、八個回合以上,說明伊藤正手擋、摁、反拉和製造弧圈的能力在提升,不僅僅靠拍球來得分。
  • 從木原美悠、伊藤美誠等人,看桌球技術發展之動態
    瑞典怪拍手法爾克,手持乒壇極其罕見的正手正膠、反手反膠球拍,最近也是大殺四方,在與國乒世界冠軍林高遠等人的對抗中成功笑到了最後,讓人意想不到地成為了目前瑞典男隊的中堅人物。伊藤美誠與法爾克,一個是反手顆粒,一個是正手顆粒,兩人在弧圈球方面的實力明顯有所不足,可真打起比賽來,兩面反膠選手只要進攻的旋轉稍微有所下降就可能遭到他倆的快攻暴擊,然後被徹底打亂節奏。
  • 伊藤美誠夢碎德國,丁寧速勝晉級,德國公開賽女單國乒包攬金銀牌
    2020桌球德國公開賽女單8進4,國乒丁寧對陣日本主力伊藤美誠。開局兩人互相試探,伊藤過於追求速度,反手彈擊正手發力,非常兇悍。丁寧進攻力量較弱,伊藤正反手壓制丁寧兩大角。丁寧戰術是壓制伊藤反手生膠,正手連續衝伊藤反手位。
  • 卡達女單決賽:質量為王,把好最後一關,陳夢擊敗伊藤霸氣奪冠
    8:1的領先,進入狀態極快先聲奪人,第二局陳夢終於找到狀態,可以看到陳夢的發球開始起了一些作用,而且反手率先拔起的強烈的弧圈克制了伊藤反手的速度,11:7拿下第二局。第三局陳夢仿佛打得更開,兩人得相持球開始增多,陳夢在實力球上又一些優勢,取得了8;4的領先,其中直接髮長球儘快進入對抗效果不錯,可惜之後陳夢又不錯的殺板球去對方正手被快帶打了自己正手空擋,之後伊藤發動更加兇狠得手,連追4分把比分扳平。好在陳夢的下旋讓對方下網再次領先,之後發球反手又緊接著進行彈打10:8拿到了局點 。
  • 4-0伊藤美誠,4-1孫穎莎,隊內賽力壓陳夢奪第1,奧運或有機會?
    接發的擺短、搓球手感相對比較細膩,控制上比較到位,反手的推挑往往能夠率先調動對手、取得主動,反手的內臺挑打非常犀利。正手的暴衝將力量、速度、旋轉集於一體,當然力量第一,然後就是速度和旋轉,連續性好,無論是進攻還是相持,都能夠多板跟對手強強對抗。 發球
  • 伊藤美誠的生膠為何這麼厲害?其實有2點大家忽視了
    那就是生膠的速度和下沉。所謂生膠就是顆粒直徑大於高度的膠皮,擊球下沉。但是總感覺很難控制。反膠是指膠粒朝下,表面光滑的膠皮,是最常用的膠皮之一。其特點是擊球旋轉力強、擊球穩定、易控制。在業餘選手和專業選手當中,反膠是使用最廣的,在正式比賽當中,大概有70%的選手,會使用到反膠。
  • 深度:伊藤美誠的球很難被模仿?本文為您拋磚引玉、深度詳解
    這樣他們在選材上更希望反手要有優勢,最好是能通過反手顆粒(長膠、生膠)的不適應和速度優勢,來和強大的國乒對抗。在正手的比拼和實力球來說,和國乒相比處於下風!而日本雖然最早發明了弧圈球打法,但是這幾年卻停滯不前,因此培養的伊藤美誠等人在拉正手上旋球時,明顯力量和速度上都落下風,只得依靠之前的快帶和擊打技術。 2)發球體系不同 伊藤的發球以正手小三角和上手中路長球為主,習慣於打「老實球」的張瑞、何卓佳等人在平時訓練上更習慣接正手不轉的短球和反手長球為主。
  • 深度:伊藤美誠的球為何很難被模仿?本文為您深度詳解
    這樣他們在選材上更希望反手要有優勢,最好是能通過反手顆粒(長膠、生膠)的不適應和速度優勢,來和強大的國乒對抗。在正手的比拼和實力球來說,和國乒相比處於下風!而日本雖然最早發明了弧圈球打法,但是這幾年卻停滯不前,因此培養的伊藤美誠等人在拉正手上旋球時,明顯力量和速度上都落下風,只得依靠之前的快帶和擊打技術。
  • 曾暴擊伊藤4:0!打哭對手卻無法進主力,23歲王藝迪路在何方
    2019年香港公開賽王藝迪暴擊伊藤美誠,4局比賽打得「大頭藤」全無還手之力。在王藝迪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壓制下,賽後伊藤美誠還哭起了鼻子。但就是這樣一位力大無比的悍將,卻一直難以進入國乒女隊主力。,有雷霆萬鈞之勢;打怵了,卻又猶如梨花帶雨在王藝迪的身上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剛,另一個是柔!
  • 伊藤如何從弱不禁風到肆無忌憚!原來歷經三次蛻變
    「速度女王」劉詩雯的對決。那個時候的伊藤反手彈擊在相持過程中,是敢於發力彈擊的。但在接發球環節卻僅處於搓、磕、劈長的階段,第一板進攻還不敢像現在這樣肆無忌憚地彈擊起來。對於這種打法,一直與劉詩雯交手多年的福原愛,其整個生涯幾乎都是小棗的手下敗將。因此,輕車熟路,劉詩雯按照打福原愛的路子打伊藤美誠,非常輕鬆地以4:1就戰勝了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