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抗議者暴力衝擊並佔領國會大廈。(來源:Politico)
當地時間1月6日,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舉行聯席會議認證美國大選結果的日子,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大規模示威活動,主要目標就是象徵美國最高立法權力的國會大廈。遊行抗議、槍聲四起、流血衝突……美國國會山變戰場的場景震驚世界,已然千瘡百孔的美式民主更是體面盡失。
這是自1814年英國佔領並縱火焚燒華盛頓特區後,美國國會大廈首次被外界攻破。英國《衛報》稱,抗議者衝進國會大廈和會議廳並與警方衝突的場景「令美國人震驚」。德國外交部長馬斯更是將此事與1933年德國納粹黨策劃的「國會縱火案」相提並論,他在在推特上發文稱,「因煽動性言論而引發的暴力行動曾在柏林國會大廈發生,而現在這種場景出現在了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暴力襲擊國會事件的發生,無疑動搖了美國「民主燈塔」的基石。 多年來,美國一直對其權力交接過程中從未發生過暴力行為而自傲,即便在過去20年間兩次出現候選人贏得普選但輸掉大選的局面,失敗一方也都堅守政治禮儀、體面認輸,並號召支持者接受選舉結果。然而,在本屆大選中,落敗方始終拒不認輸、「選舉腐敗」「選舉舞弊」等陰謀論通過社交網絡肆意傳播,不斷刺激著近半數美國人,最終釀成如今的苦果。法國外長勒德裡昂稱,「國會大廈發生的暴力事件是對民主的嚴重攻擊」。如果說過去幾個月裡外界只是在理論上討論2020年大選將會給美國民主制度造成怎樣影響的話,那麼1月6日在國會山上演的「全武行」則讓人們真正看到了美國民主制度基石被動搖的危險。「在我近期記憶中,從未有一個『24小時事件』像周三(6日)發生的那樣,能如此動搖美國兩位總統、國會及國家本身。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特區的執行主編塞布發表評論文章這樣感嘆。
暴力襲擊國會事件的發生,揭露了美國社會高度撕裂的現實。 實際上,不止華盛頓,6日當天美國多州都發生了衝擊立法機構等的暴力事件。美國《國會山報》稱,在猶他州、喬治亞州、華盛頓州、加利福尼亞州及堪薩斯州等地,均發生了抗議者攻擊州議會大廈或州長官邸遭襲擊等暴力事件。此起彼伏的暴力行為,凸顯了當下美國社會政治高度對立、民意極端撕裂的現實。過去四年時間裡,美國左右兩派政治力量之間的衝突加劇,2020年以來,多起黑人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甚至死亡事件,將美國國內系統性種族歧視問題、警察濫用暴力問題、少數族裔權利遭到侵害等一系列社會深層次矛盾暴露無遺。然而,美國總統不但沒有為彌合國內分歧做出努力,還一再發表被認為是支持極端右翼和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言論,進一步加劇和刺激了美國社會內部的對立情緒。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譴責此次騷亂時稱,這場騷亂是四年以來美國政治分裂的集中爆發。
暴力襲擊國會事件的發生,更是徹底撕碎了美國「民主衛道士」的假面。 一直以來,作為美國「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美式民主」,一直是美國經營全球形象的重要工具,也是美國輸出美式價值觀、謀求全球霸權的「利器」。過去多年來,美國總是習慣性對他國選舉指手畫腳、說三道四,動輒以「選舉舞弊」等理由幹涉他國內政。然而現在,在美國政治中心公開上演的暴力事件,無疑將美國「民主」衛道士的形象徹底釘在了恥辱柱上。俄羅斯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波利揚斯基諷刺稱,華盛頓上演的場景像極了2014年美國在烏克蘭策動顏色革命時基輔獨立廣場上的景象;委內瑞拉外交部的聲明稱,美國的侵略性政策曾給其他國家帶去痛苦,而美國現在正在承受這種痛苦;黎巴嫩常駐聯合國代表穆罕默德·薩法更是發表了一則「神評論」: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暴政的手中解放美國。
無論事態後續如何發展,都把一個問題無比清晰擺在了世人面前:美式民主怎麼了?(聶舒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