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我真的有接觸到一位被性侵的女人。
那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我參加的公益活動裡,接觸到一個沉默寡言的女人特別憂傷,是那種毫無生氣的人,似乎生命已經生無可戀了。
後來,聽別人說起,她十幾歲那會被一個陌生人哄騙,最終在很偏僻的地方被性侵了。
最終男人被判了刑,但她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走不出來,幾度癔症發作,全身僵直,別人一碰就尖叫害怕,還住進精神病院,甚至想過自殘,但還是家人的羈絆讓她重拾了活的希望。
她長得很漂亮的,後來還談了一個男朋友,但她都不敢讓其知道,誰能接受一個被性侵的女人呢?就如同自己不能接受放蕩不羈的男人一樣。
要不是那段痛苦的經歷,女人會覺得自己也能得到幸福的,最終在男友深情挽留與不解中,那段情感不了了之。
難不成要她說自己被性侵過,要不要接受她的話嗎?除了自己也說不出口,其實換成自己,也怕是難以接受。女人就開始沉默寡言,封閉自己。
我很想安慰這個女人,但又不知如何開口,或許沉默才是最好的方式,不能再次揭開別人的傷疤,那是真的痛苦。
面對性侵,往往都是女性來的痛苦,甚至面對「女人被傷害,就是髒了嗎?」的沉重精神枷鎖。
02
「性」是國人避而不談的話題,並且對「貞潔」有著一定的看法與執著。
這讓我想起《神鵰俠侶》,其實它的名字一開始並不是這個,叫《天殘地缺》,當初更是被很多讀者誤以為天殘和地缺指的是小龍女和楊過的身體殘疾。
在《神鵰俠侶》一書中,金庸先生讓小龍女「失貞」,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怒,為何如此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還要經受如此的劫難呢?
但它的背後是以一段殘缺不全的愛情來窺見真正的愛意,楊過和小龍女的彼此身體殘缺,最終以既是悲劇,又是人生的圓滿的結局,去嘗試洗禮對於世俗的固有見解。
但刻骨銘心的痛苦還是讓小龍女無法釋懷,就如書中原文是這樣寫道:
小龍女目發異光,心中悽苦到了極處,悲憤到了極處,只覺便是殺一千個、殺一萬個人,自己也已不是清白的姑娘,永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深愛楊過。
小龍女是不幸的,遭遇了世間最痛苦的性侵,但又是幸運的,在那個思想保守的時代,楊過依舊不離不棄,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現實哪裡有那麼多的幸運姑娘呢?遭遇不幸,還能感受到溫暖與,甚至是遇到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呢?
03
每當看到女子被性侵的新聞,除了滿滿的同情以外,還會有一絲質疑:
是不是女孩子穿的太露了?深夜那麼晚回家,肯定也不是好女人?是不是本來別人也不想,只是自己喝了酒,看起來有點浪,給了別人想法呢?
韓國有部有關「性侵」人性電影《媽媽不哭》,講述17歲女孩子在經歷第一次被傷害,之後是屢次被傷害,但沒能得到相對應的保護,最終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母親在法律無助後,選擇獨自復仇的道路。
很多性侵案都有著很大的難度,並不是破案難度,是作為被傷害的女人,都不會出來作證來指責犯人,都選擇隱忍,甚至不了了之。因為她們在乎女人的名譽,也怕二次曝光,引起別人的偏見與有色眼光。
前天,我寫過一篇女性文章叫《單親媽媽再婚誰更吃虧?這個家庭的經歷就是真實的寫照,很扎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難道離婚了,「二婚」的標籤就要一直貼在女人身上嗎?離婚了,難道就是壞女人、二手貨的形象嗎?還要遭遇不被珍惜與外人的偏見嗎?
明明是受害者身份,有著很多人都無法察覺到的可怕「事實」:我們是受害者,卻能受到二次外界的傷害,流言蜚語、髒了、質疑等等,甚至受傷的女人會為別人惡行背負一輩子的陰影。
但受害者就是受害者,受傷了就應該得到保護與理解,而不是一直被質疑與偏見,被侵害不是她的錯,就不該被指責。
04
總能在抗日影視作品上看到極度不適的畫面:女性一旦被侵害,第一件事就是趕緊藏好這個事,苟延殘喘活下去。要是被知道,那麼等待她們的是流言蜚語。
有個很諷刺的影視畫面:妓女看到侵略者要抓走一個姑娘,自己就主動奉獻了自己,拯救這個姑娘。在遭到非人的折磨後,顫抖身體的她回到村裡,非但沒有得到尊重和感謝,竟是流言蜚語:「不乾淨、放蕩不羈」,包括那個被救的姑娘也是如此。那一刻,身體的折磨反而是輕傷了,流言蜚語之下的傷痛才是最痛的。
人持有著「人類」的身份或華麗的外表下,總會藏著一顆不易察覺的「惡」性。
2015年,小蘭生母認識了40多歲的鮑毓明,這個男人在半年的時間裡對小蘭體貼關懷,又有名校畢業、上市公司高管、知名律師等華麗身份,讓其生母誤認為是個「好父親」。最終,小蘭的親生母親親手把自己的女兒而送了虎口。
在事情被曝光後,人們一開始很是同情小蘭,一度指責鮑毓明,但隨著錄音曝光後,有些人的同情心變了,甚至覺得是小蘭的錯:
這個女孩子太成熟了,覺得是戀人的狀態;覺得女孩子在胡攪蠻纏,不可理喻的樣子;甚至有人覺得她是因愛生恨,才想要報復這個男人,自己得不到就毀了他。
一些人忘了同情,也覺得她並不是那麼的軟弱和無助了,風向慢慢在變化,也有一部分是鮑毓明學歷又有才幹的華麗身份影響,就覺得這麼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不會如此。
但作為受害者,也會「愛」上施暴者。
記得以前有個地下室囚禁女性案件,長期的施暴讓這幾個女人已經看不見希望,開始臣服犯罪嫌疑人,如同妻子等待丈夫回家的殷切期盼,甚至爭風吃醋而殺了別的女性。最終,在被警方拯救她們後,還會為其求情,爭辯,甚至反過來做證人,證明犯罪嫌疑人的「無辜」。
這就是心理學裡,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所以,有些偏遠的地方,女性一旦被傷害,還會出現嫁給犯罪者的荒誕行為。
一是傳統思想覺得肯定沒人要了,乾脆嫁給犯罪者;二是嫁給對方,就不會流言蜚語,指指點點;三是感情可以慢慢培養。
想想這種應對方法也是可悲的,愚昧思想,看似保護,卻是一種進一步的傷害,對方有恃無恐,這是助長!!!
05
面對性侵事件,我想說幾句:
面對質疑、偏見、以及危險的心理病症「斯德哥爾摩」,我們要相信正義不會遲到。
只有不去動搖決心、不去妥協、不害怕、不接受威脅,那麼法律早晚會給予最公正的裁決。
並不是你的錯,也不髒,請勇敢站出來,為正義洗刷自己的痛苦。
不給犯罪者僥倖心理,不然換來的是一次次的侵犯,善良不應該用到這裡,軟弱也不應該表露出來。
女人被傷害,不髒,不是你的錯!
女人被傷害,不髒,不是你的錯!
女人被傷害,不髒,不是你的錯!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勇敢一點,還依舊是那個天使,依舊有美好的愛情。
文:七月仟情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