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什麼樣?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紀錄片《鳥瞰古中國》

2020-12-14 澎湃新聞

2015年和2018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紀錄片《鳥瞰中國》第一、二季,用當時最先進的航拍攝影技術與電腦特效和地面拍攝結合的方式,展示中國自然風景和時代發展的面貌。

《鳥瞰古中國》片頭截圖本文圖片均為視頻截圖2020年8月,他們推出全新系列《鳥瞰古中國》(Ancient China from Above)紀錄片,通過遙感衛星、無人機、雷射雷達等設備和技術探測結合三維建模動畫來重現古代中國的奧秘。

通過遙感衛星探尋華夏文明遺蹟《鳥瞰古中國》的主持人是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考古學家艾倫·馬卡(Allen Maca),過去多年裡他在宏都拉斯的科潘遺址工作,同時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爾蓋特大學教授考古學、人類學和原住民研究。這一次,他帶上自己的科技團隊探索中國歷史,他們的行程裡有哪些精彩看點呢?用技術印證歷史

西方人了解中國歷史,《馬可波羅行紀》一直是重要的參考。艾倫也是如此,帶著好奇和求證歷史的心,到訪書中所寫的富麗、壯闊的都城。

「我這輩子都在聽關於元上都的事,作為一個考古學家,我研究並教授過這些,但我從來沒來過這裡」,艾倫站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人顯得異常渺小,若沒有草堆的特寫鏡頭,觀眾可能會誤以為那是特效鏡頭。不過,那就是真正廣袤的金蓮川草原,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之地。

廣袤無垠的金蓮川草原自從中國考古學家發現元上都中心的遺址並進行圍封保護後,實地考古挖掘受到了限制,但人們依然可以藉助科技來進行智能化地「勘探」。

中美聯合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進行探測北京大學的學生和美方研究團隊合作,他們在一架無人機上裝上多光譜相機,看看除了通常看到的紅、綠、藍光之外,它還能反映出什麼。同時,第二架無人機捕捉數百幅圖像,創建一個地面上所有東西組成的3D模型。

多光譜相機相比衛星圖像,無人機的拍攝結果能提供更詳細的信息,綜合兩臺機器的圖像和數據,艾倫在旁白中解釋,「直線意味著人造建築,例如圍牆和道路,一個個『盒子』則是建築物的輪廓。

無人機搭配多光譜相機探測到的元上都中心區結構圖結合歷史,人們能重建元上都中心地區的模樣,宏偉的宮殿、街道和建築物」。數字3d畫面呈現出到整個宮殿是沿著中軸線排列,擁有非常完整的布局。

元上都中心數字建模圍牆之外還有什麼呢?另一位美方考古專家莎拉·克拉森(Sarah Klassen)通過衛星圖像看到了非常清晰的地形特徵。通過紅外線遙感器,可以分辨出地面物體的性質,比如植物生長的差異,從而說明哪些是人造建築的痕跡。

衛星圖像上看到的元上都這些信息再結合中國史書,就能揭示整個都城的驚人細節——不僅有宮殿,還有成千上百的建築,有圍牆的大院、庭院、防禦塔和大城門。當屏幕上出現閃著藍光的動態示意圖時,觀眾很難不被它的宏偉震驚。

元上都數字建模動圖在元上都的東郊地區是貴族訪問大可汗時駐紮的區域,衛星圖像和中國考古發現說明那裡有很多賓館、市場。同時,根據《永樂大典》裡的記載,這片區域還有2個大型糧倉。無人機小組掃描出了建築模型,結合史書,糧倉由不同的房間組成,中間大的區域供曬糧食所用。

根據無人機圖像建構的糧倉模型動圖本世紀初期,中國考古學家發現了元上都最重要的宮殿大安閣樓建築群的龍紋漢白玉構件。

大安閣龍紋漢白玉構件現在結合學術研究和無人機的勘測,紀錄片中出現相當酷炫的一幕,利用全息影像技術,艾倫在遺址處「還原」了數字模型版大安閣。

利用全息影像技術看到的大安閣「難以置信,難以置信的美麗!」,這不僅讓他驚嘆,觀者的視覺震撼也一樣強烈。廢墟探秘

既然要鳥瞰古中國,那麼古中國到底在哪裡?艾倫決定探尋被稱為「中國文明的前夜」併入選「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的石峁遺址。

艾倫在石峁遺址前興奮不已從一抵達,他就很興奮,「我去過很多古城,你會感覺你在城市,因為那裡都是廢墟,但在這裡,我感覺就宛如就在那個時代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邵晶帶著艾倫參觀皇城臺,他介紹說:「這在中國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我們發現了一個有4000年歷史建築就是這樣建造的」。根據現有挖掘材料,3d建模可以展現石峁當時的樣子,一連串石頭平臺層層遞進,最上方是統治者的宮殿。艾倫的團隊利用攝影圖像技術和數字建模,呈現出了古城的樣貌。

航拍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數字建模艾倫是第一批進入遺址保護區的外來訪客之一,他看到了珍貴的半人獸石雕。

皇城臺大臺基南護牆11號石雕根據碳十四檢測和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界認為石峁城址初建時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距今已4300多年),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如此結局?艾倫走訪了其他多個古中國廢墟,試圖通過類比和分析找到解答。

殘留的地面裂縫表示曾經發生過大地震首先,他去了青海和甘肅交界處的新時期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的喇家村,中國考古學家葉茂林告訴艾倫,那裡殘留的骸骨是因大地震帶來的悲劇。但自然災害無法解釋石峁遺址的情況,因為它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沒有遭受洪水的風險,而且石牆的保存狀況也證明了該地未曾遭遇地震。

石峁遺址穩固的城牆然後,艾倫前往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看到石峁之後大約500年的中華文明的遺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告訴他,通過對青銅頭像的研究,他認為氏族衝突導致了城市毀壞。

艾倫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看古代造像這一點似乎給了艾倫啟發,石峁古城裡殘留的頭骨或許蘊含了秘密。那些頭骨被證實是屬於年輕女子,根據邵晶推測,她們可能是俘虜,石峁古城或許曾被捲入戰亂。艾倫的團隊利用雷射雷達掃描,製作了3D模型,揭示古城東門強大的戰爭防禦系統,中國古人的智慧盡顯無疑。

團隊在石峁遺址用雷射雷達掃描

石峁古城東門強大的防禦系統數字模型演示整個建築群位於懸崖邊,外牆區域有堡壘,主入口有警衛室、兩座巨大的塔樓俯瞰著L形通道,它們加大了攻擊的難度。然而,沒有考古證據顯示這些防禦設施被破壞。不過,薩拉在良渚古城找到了新思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王寧遠在遺址現場,他告訴薩拉,「下面這幾層是良渚末期,最上面的厚層是海水洪水湧進來的堆積。當氣候變化,大洪水來臨,城市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環境造就了文明,也決定了它的終結。」

王寧遠解釋最上面的厚層是海水洪水湧進來的堆積根據艾倫搜集的線索,最新有關古代花粉的研究說明在石峁鼎盛時期,天氣暖和也潮溼,但3800年前,季風天氣變化把這個地區變成了寒冷的半沙漠,饑荒和乾旱破壞了文明的延續。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正如艾倫的總結,「我非常驚訝,當了解到在面對地震、山體滑坡、洪水和毀滅性災難時,這些失落的文化是如何掙扎,但它們遺存已經奠定了中國數千年文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換個角度看中國——《鳥瞰中國》的審美意義與價值內涵
    大美河山、華彩人文,紀錄片《鳥瞰中國》用它特有的視角抒寫出中國壯闊、多元的人文地理。鳥瞰的角度是全知全能的視角、是宏大的視角,能以這樣的創意統領作品全篇,實屬非凡。歷史上下五千年,縱橫捭闔八萬裡,《鳥瞰中國》由此呈現出的眼界和高度與眾不同。《鳥瞰中國》共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上集「源遠流長」,展現中國自然地理與傳統人文風貌;下集「繼往開來」,抒寫中國現代文明智慧。
  •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次直接採購中國產紀錄片《第三極》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中國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第三極》將於2015年3月25日—30日每天19時10分,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首播。同時,該片的4K非中文版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首部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直接採購並推送到其全球電視網絡的國產紀錄片。
  • 《記住鄉愁》海外版即將登陸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
    紀錄片《記住鄉愁》海外版將於2019年2月9日起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面向全球觀眾播出。海外版紀錄片改編自中央電視臺同名系列紀錄片,由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地理頻道聯合製作。為吸引更多的海外觀眾,此次海外版的改編邀請了國家地理頻道華裔主持人吳宇衛(George Young)擔綱主持。吳宇衛的父親是馬來西亞華人,雖然在遠離中國的倫敦長大,但他卻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片中,吳宇衛還回憶起,他的父親總是會在他生日時親手為他做一碗長壽麵;也會在農曆新年時帶著他和弟弟們參加新春慶典活動。鏡頭一路跟隨吳宇衛走訪了閩、浙、粵等地區,這裡的傳統文化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
  • 央視紀錄片《第三極》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第三極》4K版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從《河西走廊》到《神秘的西夏》、《第三極》,央視近一個月來連續播出的三部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令人驚豔。其中,《第三極》已經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直接採購,將在其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網絡上播出。這是極少數中國自主攝製紀錄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 地理答啦:中國的紀錄片已經可以比肩BBC、國家地理、Discovery探索...
    有網友問地理答啦:為什麼國內很少看到自然、地理紀錄片?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你是想得太多,而看紀錄片太少。這個題目本身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對中國紀錄片的錯誤認識,另一個是對地理的錯誤認識。
  • 別克品牌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
    別克品牌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 2015年03月30日 10:41 上海通用汽車 佚名   近日,由上海通用汽車別克品牌攜手NGC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共同拍攝製作的6集大型文化紀錄片《Route Awakening寰行中國》今日起在全國29個電視臺的《寰宇地理》時段播出,每周五兩集聯播。
  • 央視春晚紀錄片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去年大年初一,由央視紀錄頻道製作的聚焦春晚30年曆程的5集高清紀錄片《春晚》曾登陸央視螢屏,蕩漾了國人的情感記憶。今天該片國際版《透視春晚:中國最大的慶典》首映式在北京舉行。該片講述了2012年春晚上6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歌手李玉剛、舞蹈家楊麗萍、華裔小夥胡啟志等分飾主角。50分鐘的紀錄片將當下與往昔的春晚影像交織,感人至深。
  • 解讀中國工作室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舉行合作洽談會
    解讀中國工作室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舉行合作洽談會 2020-10-21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赴嘉峪關拍紀錄片
    11月5日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從嘉峪關市文旅局獲悉,受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委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星空下的文明》節目組和中宣部五洲傳媒中心一行,10月28日專程赴嘉峪關取景拍攝專題紀錄片《長城——山海間的守護者》。
  •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播出
    國家地理頻道新紀錄片《宇宙》主持人說完這段話,戴上護目鏡走向宇宙中心,張開雙臂迎接了那個時刻。該片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視頻推薦,將於5月在中國播出。全球宇宙迷在34年後終於盼來最新一部人類探索宇宙的長篇巨製《宇宙:時空之旅》(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 講述河南故事 紀錄片《盲猴》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3月5日,一部由河南本土團隊創作的紀錄片《盲猴》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成為我省首部登上國際主流紀錄片媒體平臺的紀錄片。「這不僅是對我們作品的肯定,也反映出西方觀眾對河南風土人情的喜愛。」 意外:片花獲得業內青睞 2014年10月,華之傑製作團隊將拍攝內容製作成一部5分鐘的片花,報送中國最大的國際紀錄片節——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 央視紀錄片《鳥瞰地球》掀熱潮 老鷹背攝像機俯拍
    年初《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就像是一把撬棍,撬開了紀錄片和高收視之間那扇冰冷的大門。  國慶期間,六集紀錄片《鳥瞰地球》登陸央視綜合頻道,再掀收視熱潮。  飛翔,是人類始終追尋的一個夢想。而你可曾幻想過,像鳥兒一樣張開雙翼遨遊天際,又將目睹怎樣的景象?
  • 中國紀錄片行業2015年總收入超46億元
    中國紀錄片行業2015年總收入超46億元 2016-04-17 22:02:0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紀錄片行業年度生產總投入為30.24億元(人民幣,下同),總收入46.79億元,相比上一年大幅增長。  該報告是在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的中國紀錄片產業年度論壇上發布的。據統計,2015年,中國的省級衛視、民營公司、商業視頻網站均加大量對紀實產業的投入。
  • 《國家地理》與耐克將全推出BREAKING2紀錄片
    今年九月,《國家地理》將為您首度呈現Breaking2全紀錄。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俄勒岡州比弗頓——2017年6月8日)——5月6日,在結束了為期一年的科學提升訓練後,三位世界頂尖長跑運動員在耐克的助力下整裝待發,只為完成一項前所未有的壯舉:突破馬拉松2小時大關。
  •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12月17日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12月17日起,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的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中國在美國人眼裡這樣的,美國紀錄片《中國》!
    美國《國家地理》今年來中國拍了部《鳥瞰中國》紀錄片,攝製組航拍了大半個華夏大地,鏡頭美到不行!拍攝調色配樂滿分! 這部紀錄片分上下兩集,上集看自然風光,下集看城市人文。
  • 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今晚黃金時段播出——《航拍中國》第三季...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在5月26日晚間黃金時段播出《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山西篇,帶領觀眾跟隨航拍鏡頭,鳥瞰山西,領略黃土高原的壯闊之美,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大型航拍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共10集,每集50分鐘。
  • 你見過這樣美的中國嗎?俯拍中國紀錄片
    即使是從小居住在中國的我們
  • 失落的古文明:「中國的龐貝古城」消亡史
    好消息來了,在中宣部對外推廣局的支持下,國家地理、五洲傳播中心聯合出品紀錄片《星空瞰華夏》(Ancient China from Above)震撼來襲,帶你從全新視角了解華夏古文明!國家地理亞洲頻道8月1日首播,並將在美國、拉美和歐洲陸續播出。愛奇藝和嗶哩嗶哩兩大視頻平臺將於8月28日聯手上線播出。
  • 中國的紀錄片要讓世界知道
    在2020「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上,行業高管、國際資深製作人與專家學者齊聚紀錄片分論壇,圍繞「中國紀錄片『出海』如何破局」「怎樣用中國語態講好中國故事」展開觀點交鋒,金句頻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門檻高並不影響人們愛看紀錄片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事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