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和2018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紀錄片《鳥瞰中國》第一、二季,用當時最先進的航拍攝影技術與電腦特效和地面拍攝結合的方式,展示中國自然風景和時代發展的面貌。
《鳥瞰古中國》片頭截圖本文圖片均為視頻截圖2020年8月,他們推出全新系列《鳥瞰古中國》(Ancient China from Above)紀錄片,通過遙感衛星、無人機、雷射雷達等設備和技術探測結合三維建模動畫來重現古代中國的奧秘。
通過遙感衛星探尋華夏文明遺蹟《鳥瞰古中國》的主持人是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考古學家艾倫·馬卡(Allen Maca),過去多年裡他在宏都拉斯的科潘遺址工作,同時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爾蓋特大學教授考古學、人類學和原住民研究。這一次,他帶上自己的科技團隊探索中國歷史,他們的行程裡有哪些精彩看點呢?用技術印證歷史
西方人了解中國歷史,《馬可波羅行紀》一直是重要的參考。艾倫也是如此,帶著好奇和求證歷史的心,到訪書中所寫的富麗、壯闊的都城。
「我這輩子都在聽關於元上都的事,作為一個考古學家,我研究並教授過這些,但我從來沒來過這裡」,艾倫站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人顯得異常渺小,若沒有草堆的特寫鏡頭,觀眾可能會誤以為那是特效鏡頭。不過,那就是真正廣袤的金蓮川草原,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之地。
廣袤無垠的金蓮川草原自從中國考古學家發現元上都中心的遺址並進行圍封保護後,實地考古挖掘受到了限制,但人們依然可以藉助科技來進行智能化地「勘探」。
中美聯合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進行探測北京大學的學生和美方研究團隊合作,他們在一架無人機上裝上多光譜相機,看看除了通常看到的紅、綠、藍光之外,它還能反映出什麼。同時,第二架無人機捕捉數百幅圖像,創建一個地面上所有東西組成的3D模型。
多光譜相機相比衛星圖像,無人機的拍攝結果能提供更詳細的信息,綜合兩臺機器的圖像和數據,艾倫在旁白中解釋,「直線意味著人造建築,例如圍牆和道路,一個個『盒子』則是建築物的輪廓。
無人機搭配多光譜相機探測到的元上都中心區結構圖結合歷史,人們能重建元上都中心地區的模樣,宏偉的宮殿、街道和建築物」。數字3d畫面呈現出到整個宮殿是沿著中軸線排列,擁有非常完整的布局。
元上都中心數字建模圍牆之外還有什麼呢?另一位美方考古專家莎拉·克拉森(Sarah Klassen)通過衛星圖像看到了非常清晰的地形特徵。通過紅外線遙感器,可以分辨出地面物體的性質,比如植物生長的差異,從而說明哪些是人造建築的痕跡。
衛星圖像上看到的元上都這些信息再結合中國史書,就能揭示整個都城的驚人細節——不僅有宮殿,還有成千上百的建築,有圍牆的大院、庭院、防禦塔和大城門。當屏幕上出現閃著藍光的動態示意圖時,觀眾很難不被它的宏偉震驚。
元上都數字建模動圖在元上都的東郊地區是貴族訪問大可汗時駐紮的區域,衛星圖像和中國考古發現說明那裡有很多賓館、市場。同時,根據《永樂大典》裡的記載,這片區域還有2個大型糧倉。無人機小組掃描出了建築模型,結合史書,糧倉由不同的房間組成,中間大的區域供曬糧食所用。
根據無人機圖像建構的糧倉模型動圖本世紀初期,中國考古學家發現了元上都最重要的宮殿大安閣樓建築群的龍紋漢白玉構件。
大安閣龍紋漢白玉構件現在結合學術研究和無人機的勘測,紀錄片中出現相當酷炫的一幕,利用全息影像技術,艾倫在遺址處「還原」了數字模型版大安閣。
利用全息影像技術看到的大安閣「難以置信,難以置信的美麗!」,這不僅讓他驚嘆,觀者的視覺震撼也一樣強烈。廢墟探秘
既然要鳥瞰古中國,那麼古中國到底在哪裡?艾倫決定探尋被稱為「中國文明的前夜」併入選「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的石峁遺址。
艾倫在石峁遺址前興奮不已從一抵達,他就很興奮,「我去過很多古城,你會感覺你在城市,因為那裡都是廢墟,但在這裡,我感覺就宛如就在那個時代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邵晶帶著艾倫參觀皇城臺,他介紹說:「這在中國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我們發現了一個有4000年歷史建築就是這樣建造的」。根據現有挖掘材料,3d建模可以展現石峁當時的樣子,一連串石頭平臺層層遞進,最上方是統治者的宮殿。艾倫的團隊利用攝影圖像技術和數字建模,呈現出了古城的樣貌。
航拍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數字建模艾倫是第一批進入遺址保護區的外來訪客之一,他看到了珍貴的半人獸石雕。
皇城臺大臺基南護牆11號石雕根據碳十四檢測和考古學研究,中國考古學界認為石峁城址初建時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距今已4300多年),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如此結局?艾倫走訪了其他多個古中國廢墟,試圖通過類比和分析找到解答。
殘留的地面裂縫表示曾經發生過大地震首先,他去了青海和甘肅交界處的新時期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的喇家村,中國考古學家葉茂林告訴艾倫,那裡殘留的骸骨是因大地震帶來的悲劇。但自然災害無法解釋石峁遺址的情況,因為它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沒有遭受洪水的風險,而且石牆的保存狀況也證明了該地未曾遭遇地震。
石峁遺址穩固的城牆然後,艾倫前往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看到石峁之後大約500年的中華文明的遺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告訴他,通過對青銅頭像的研究,他認為氏族衝突導致了城市毀壞。
艾倫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看古代造像這一點似乎給了艾倫啟發,石峁古城裡殘留的頭骨或許蘊含了秘密。那些頭骨被證實是屬於年輕女子,根據邵晶推測,她們可能是俘虜,石峁古城或許曾被捲入戰亂。艾倫的團隊利用雷射雷達掃描,製作了3D模型,揭示古城東門強大的戰爭防禦系統,中國古人的智慧盡顯無疑。
團隊在石峁遺址用雷射雷達掃描
石峁古城東門強大的防禦系統數字模型演示整個建築群位於懸崖邊,外牆區域有堡壘,主入口有警衛室、兩座巨大的塔樓俯瞰著L形通道,它們加大了攻擊的難度。然而,沒有考古證據顯示這些防禦設施被破壞。不過,薩拉在良渚古城找到了新思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王寧遠在遺址現場,他告訴薩拉,「下面這幾層是良渚末期,最上面的厚層是海水洪水湧進來的堆積。當氣候變化,大洪水來臨,城市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環境造就了文明,也決定了它的終結。」
王寧遠解釋最上面的厚層是海水洪水湧進來的堆積根據艾倫搜集的線索,最新有關古代花粉的研究說明在石峁鼎盛時期,天氣暖和也潮溼,但3800年前,季風天氣變化把這個地區變成了寒冷的半沙漠,饑荒和乾旱破壞了文明的延續。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正如艾倫的總結,「我非常驚訝,當了解到在面對地震、山體滑坡、洪水和毀滅性災難時,這些失落的文化是如何掙扎,但它們遺存已經奠定了中國數千年文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