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街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唐宋年間,由於經濟潮流的頻頻湧動,為順應形勢好借水生財,巢城始由城北五裡墩南移,再瀕(巢)湖沿(天)河傍(臥牛)山以建,逐漸建成了一座以商貿為主的城池。基於巢城地域位置的特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十字』帶九街,九街串起十八巷」的「四門九街十八巷」格局。這「九」與「十八」其實並非實指,乃泛指其街巷之多。
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所編《巢縣誌》中「城池」章所記,早年巢城城內,曾有「縣(衙)前街、十字街、新城街、西頭街、東河街、西河街、鐘樓上街、后街、東頭街、北門街……」至於緣街派生的小巷,則有:「薛家巷 傳云:薛尚書故裡;毛家巷 河街(即東河街);龍家巷 河街;顏家崗巷 助順坊;桑棗園巷 助順坊;舊射圃亭巷 南門內;迎仙巷 尚賢坊(城西臥牛山西南麓);小東門巷(城東小東門,今軍分區宿舍之東臨護城河處);鍾家巷 東門外聚賢坊 原東門城口……」
圖為下碼頭(現金碼頭)
【十字街】巢城的十字街實為「丁」字之形。那「十字」的南端長不及30米,分兩段。其北即南門城口之北,總長約20米,匯聚著一些商號,出南門城約10米,便及護城河河沿,有浮橋直通河南岸河南網場,這河南網場地名猶存。那連貫東西即「丁」字形的一橫,為東河街與西河街構成,那一鉤,便是習慣上稱之為十字街的主體部分及其外延的北大街。
這「主體」街道寬僅四五米,一色用巢南所產的厚重大塊青石板鋪就。由於街道歷史久遠,街中央多留下手推獨輪車的車轍,往往深已及寸。街的兩側多一閣一底房舍,用厚木板分隔成上下兩層。上層或居住或供休憩,下則為營業門面。鋪面上下有槽,以長木板作柵置於槽內,狀如今日的卷閘門。這裡因得地利而聚人氣,宛如當今的黃金地段。儘管這裡向北的地勢呈步步高態勢,然而其南端為南門城口,其長僅30餘米便為沿河碼頭,又有浮橋而暢通巢南,向北雖稱北大街而漸趨蕭瑟,至城隍廟處已漸失人氣,但其南段卻聚集著全城名聲顯赫的商家,如絲綢布店、京廣雜貨店、五金百貨店、中藥店、西醫診所等等,四鄉八鎮的城鄉居民多青睞於此,故而日日都有人流潮湧之感。
【東河街】從東門城口至十字街心,即「丁」字一橫起筆之半,總長約五六百米,街隨護城河水勢而建。東河街較十字街略寬,路面同樣為大青石板所鋪,街兩側,平房與閣樓互見,其繁華處多在西段,是處匯有京廣日雜、飲食醬坊、理髮沐浴、茶莊水爐、餐飲酒店、銀匠鋪、木匠鋪、鐵匠鋪、米行鹽鋪、藥鋪書店、照相館、鑲牙店、繅絲店、香燭店等等,又顯得一番市場繁榮。
【東大街】出得東門城口,便是東大街。東大街順河勢而建,兩側多平房。前行約三四百米,即為船隻停靠而事客貨運輸的碼頭。光緒二十年(1894年),蕪湖至合肥客班開航,途中停靠巢縣港。1936年春,淮南鐵路通車後設巢縣站。東大街隨著水陸交通的開通,餐飲、住宿、洗浴為主的服務行業得到較快的發展。
【西河街】從十字街心順護城河西去,直至大西門城口,所建之街稱西河街,總長約三四百米,繁華段全集中在其東端,即至當年儒學場(今新華書店門前)一段。這裡人氣鼎盛,不僅是因為林立著諸如陳泰昌、潘恆昌兩家醬園巨頭,還屹立著吳仁和、蔡鼎康兩家實力稱雄的糕餅作坊。此外,富春樓茶館更是晨供茶點午供酒菜,其紅白案在巢城更居於一流。這裡還聚有兩家尚佳的浴室,從而大大滿足了商賈與市民「早晨(肚)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洗浴)」的消費欲望。同時,一座偌大的儒學場近在咫尺,長期聚散著全城的三教九流,西河街的人氣憑此而再添幾分。
【西大街】過了儒學場再向西去,雖仍屬西河街,但已純屬居民住處而無商賈氛圍。前行三百米便至西門城口,出城便是有名無實的西大街。西大街隨河水而向南折轉,房舍零星,惟街之東南一側,沿河構築幾處銷售竹木的場所,稱「木棚」,這裡統稱湯家閘,另側仍為大片農田。
【城河街】在今人民路東側,與護城河平行的一條后街稱城河街。此街南起現東風路,北至今毛家飯店,屬居民閒居且毫無商機的一條小街。
【雲路街】舊為夫子廟前一條街道,後又稱雲霧街。街西起儒學場即今新華書店前,經鐘樓(今步行街與東風路交匯處)而東至城東城牆根,現已拓寬改建成東風路段。
【樣巴街】在東風路西段臨近西苑廣場處,顧名思義,這是一條專營農家揚把的小街。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此街仍營銷揚把等農用工具,街道至今仍存,現又作「樣巴街」,改作此名,存幾分費解。
【火叉院街】這是一條借形得名的老街,在今東風路西段,仍存。
【道院街】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法國傳教士來巢城建天主教堂,次年,美國傳教士來巢城建福音堂,其後又在巢城鐘樓建基督教堂,教民30人,縣城小西門另設有分堂。由於信教教民不斷增多,這便形成了教民集中生活區,於是在小西門處建起了道院街。
【中后街】此為城東一條小街。最紅火時,為1951年縣文教科撥款,在此搭建一座以毛竹蘆席為建材的簡易劇場。此後兩年,唱廬劇的德勝班又自籌資金,在簡易劇場基礎上,翻蓋成一座木質結構、茅草為頂的劇場,並將民間自發組建的德勝班改為大眾廬劇團,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並使這條多年清冷的小街一度躍居成為全城的熱點。
【草城街】不言而喻,這是一條以銷售柴草為主的街道,位置在城北,今城北公交站仍設此站點。據史籍與口碑相傳,巢城自元朝始建磚城之後,便疏浚了以護城為宗旨的環城河。為城防安全起見,因北門是進出巢城的主要通道,依慣例,河上沒建固定橋梁僅設吊橋,故而制約了百姓採購三餐日炊所需之燃料。鄉民遂自發在入城處,形成了銷售柴草的集市,順理成章而稱草城街,此名歷數百年未變,至今日猶存。
【牽牛巷】此巷在東門城外,屬名巷。相傳堯欲以天下讓給許由,許由拒不受。又讓他做九州長,他認為名祿之言汙耳,遂去洗耳。恰被牽牛來池飲水的巢父看到,待問明緣由後,認為池水已髒,牛不可再飲。此巷之南及原東大街朱德泰醬坊處,其北徑通今洗耳池,巷道幽深陰暗,因少日照而多苔蘚,巷總長20餘米,兩側牆高為七八米,今已不存。
【米市巷】原在城內十字街東側,因常年為居民專售大米,巷內計有商鋪六七處,生意興隆,遂稱之為米市巷。
【大寺巷】臥牛山東麓有定林寺,寺旁有大寺塔一座,傳為元初劉伯溫為羈絆臥牛而設,意在藉此而作「牛樁」,不讓臥牛醒而奮蹄。1911年於此建巢縣中學(今巢湖一中),大寺塔遂成學校的標識性建築。學生進出,均循此東行而至北大街,人稱此通道為大寺巷。1954年大水而致大寺塔傾斜,塔終被拆除,該巷舊址在團結路小學北側院牆之外。
【李家巷】沿北大街北行,至原巢縣防疫站宿舍南側有巷,據稱此巷為李氏家族聚居之處,巷口曾開設過一座較具規模較大的麵坊,為周邊居民帶來了很大方便,故而稱此巷為李家巷。
【桑樹巷】在老北大街紡織廠北,今猶存。早年居住此巷者多庭院,因院落寬敞,不少人家廣植花木,一些家有閨秀者,又常在院內栽種桑樹,供未成年之女在家採桑養蠶,以排遣寂寞,只因種植桑樹成風,於是便得名桑樹巷。
【薛家巷】此巷傳為旺門薛氏(進士及第)安居之地。光緒三十一年(1905)4月,邑人曹安榮熱衷地方教育,曾開創女子教育之先河,最先在巷內創辦了女子學堂,此巷名聲即隨之遠揚。
【毛家巷】原在文昌閣旁。由東河街向南行30餘米而至文昌閣,此巷為必經之路。巷狹窄,寬僅1米有餘。該巷也是東河街上居民至河邊汲水與洗浣的重要通道。
【迎仙巷】在原市廣電局對面,該巷東端接東風路,北行再折而西進,可達西隱寺,西端為小西門城口。西隱寺常年晨鐘暮鼓,香菸繚繞不絕,大有成仙羽化之含。
【當鋪巷】在小西門,這裡開設當鋪多家,高牆上多處可見鬥大的「當」字,故得名。
【天主堂巷】商之都北大門北50米處,即原市一中宿舍區天主堂東端,有一直通北大街與直達人民路的小巷,今不存。
【小東門巷】原為城北一帶居民汲水或洗涮時,經小東門出城至河沿的惟一通道,位置在市軍分區東,今已不存。
【天后宮巷】東河街上原距東門城口四五十米處,建有一香火鼎盛的天后宮。每逢初一十五,市民多循此巷而至宮裡膜拜,故而形成周期性的人如潮湧現象。天后宮雖已不存,在今安德利商場西側,仍存以銷售漁網及其它漁縣的天后宮小市場。
微信圖片來源於李道林同志攝影作品《巢城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