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的午後
走進那一條條背街的小巷
尋訪婺州古城裡
歲月流淌下的陰涼
幽深狹長的小巷
修補了殘破的窗
留下那爬滿青苔的老牆
傳遞那份最撩人的記憶芬芳
煙火喧囂的小巷
抹去了時光落下的塵土
露出黑絲絨般的夜空
星光閃爍——跳動著文明的光
都說「煙火巷弄」,背街小巷裡,來來往往的腳步中滿盈著光陰故事;縷縷青煙裡承載著深深的鄉愁。面對滋養本土文化的背街小巷,今年以來,婺城區以「精心、精細、精緻、精品」為要求,對其進行「示範樣板」打造。
一條條曾經「老、舊、亂」的小巷,以最鮮明的特色或歷史印記為主題,通過環境治理、細節雕琢得以再現「芳華」,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天長巷:重拾記憶裡那段青春飛揚
說起天長巷,除了小巷周邊的居民以外,還有那麼一批人,對它有著深深的感情。這批人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老五中人。
「五中」即金華五中。2004年之前,金華五中就位於江北的天長巷,2004年搬遷到了如今江南八一南街的新校舍。
天長巷已經很老了,從金華五中的校史裡就能窺見一斑:1898年,美籍女士李福麗在金華江北老城區雅堂街南的「芝麻山頭」創辦了一所基督教教會學堂,當時金華人都叫它「洋學堂」。因學生越來越多,1901年這個「洋學堂」分成了男、女兩校,男校名為「作新」、女校名為「成美」,作新學堂校址仍在「芝麻山頭」,成美女學堂則新設在天長巷。解放後,作新與成美兩校合併,改為公立學校,校址在天長巷。
由此可見,金華五中曾在天長巷走過了百餘年光陰。而在那長長的歲月裡,無數老五中學子曾一遍遍用腳步丈量天長巷,曾在這裡踱步背書、揮汗如雨,曾在這裡立志拼搏、激情飛揚……
過去兩年,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城中街道和西市街社區對天長巷進行了危牆拆除重砌、牆麵粉刷、破損路面修補等工作,改變了其老舊面貌。但顯然,作為一條承載了無數學子青春記憶的老街巷,它不僅需要顏值,更需要注入承載歷史印記的靈魂。於是,今年初,天長巷被列入打造「特色示範街巷」名單。
經過各方共同努力,現在的天長巷擁有了更靈動的風景。它是靜謐的。幽深狹長的小巷,兩側圍牆裡俱是高大挺拔的樹木,冠如華蓋。即使眼下驕陽似火的午後,漫步此間依舊清涼。值得一提的是,小巷南段還保留了一截長滿青苔的老牆,別有意趣。它同時也是靈動活潑的。兩側白牆成了照片之牆、記憶之牆:老五中的老照片,有一些或許不夠清晰,於老五中人而言,卻彌足珍貴。還有名人傳記、名言名句、五中精神……細品之,有一股催人奮進的力量。
這樣的天長巷,值得老五中的學子們來走走,你可以在這裡聆聽——那一年青春年少的自己,暢快奔跑、笑若銀鈴;也值得其他人來逛逛,或回味青春、或激勵自勉,無不適宜。
通渠巷:尋巷弄間那一脈清渠記憶
夜晚,走過熱鬧的西市街,在大世界南側左拐,便步入了通渠巷。這裡已經有了新的模樣:藍色的基調、淡彩的星空,在水紋蕩漾間,呈現出一種夢幻之美。恰一對母女亦從西市街行來,女孩甜脆的聲音裡是滿滿的驚喜:「呀,這裡好漂亮!」母親也帶著幾許詫異,點頭回應:「是哦!這裡什麼時候弄得這麼漂亮了?!」
行人或漸行遠去,或忍不住拿出手機與街角小景合影;邊上恰巧得閒的女店家,則滿眼含笑,起了談興。女店家姓包,看起來頗年輕,在通渠巷開店卻已有三十載。提起通渠巷的變化,包大姐連連點讚:「現在漂亮太多嘍!」在她印象裡,身處西市街商圈內的通渠巷,在管理和保潔等方面一直都挺好。不過,兩側建築畢竟已有好些年頭,老舊問題難免,「整體看起來有些凌亂,而且還存在雨水直排問題,那些老舊的雨水管排出的雨水黑乎乎的。」
今年初,通渠巷被列入打造市級「特色示範街巷」名單。為做精特色、做實基礎,城中街道和西市街社區通過翻閱資料、入戶走訪,做足了深挖歷史文化、了解民生需求等前期工作。因此,在項目建設中,首先改造了雨水管網,從地面改為地下排水。同時,明確突出「水元素」特色,以呼應「通渠」之巷名。
瞧,西側巷口的沙灘小景,以白色粗砂打底,搭配鶴、蝶、花草模型及藍底黃點的牆,水的氣息撲面而來。東側巷口,綠化帶中那座藍色金屬雕塑,細品之,恰是點點露珠在浪花間滾動。另外,巷子西側還在半空以燈帶、小球布置了一幕星空場景,夜間亮燈後,淡彩的燈光仿若群星閃爍。既然仰望「星空」,兩側各色的店招也就盡收眼底了——沒錯,那木質基底恰藏著一點「小心機」,在燈光映襯下,如一波波水紋蕩漾在半空,一路延伸……
通渠巷的變化並不止這些。若你得閒去逛西市街,一定要轉到通渠巷看看,感受一下它的新顏值,也「聽一聽」關於它的歷史聲音:曾經它通過哪條渠?有過怎樣的歷史?答案就在那裡!
紅軍巷:聆聽那一曲「紅軍頌」
在婺城區城東街道的八詠樓社區、靠解放東路最東側有條老巷子,叫紅軍巷。近些年,這條小巷因破敗老舊,一直藏於角落「少人識」。可就在這個暑假,它突然「火」了,諸多市民和中小學生紛至沓來,追尋「紅色印記」、重溫革命徵程。
原來,今年以來,城東街道和八詠樓社區通過精心打造「特色示範街巷」,不僅提升了紅軍巷的顏值,還挖掘出它曾經的故事,並以「傳承紅軍志、闊步新徵程」為主題,利用牆繪、浮雕、照片牆等豐富形式,為其賦予深刻內涵,使得這條百年老巷擁有了迷人氣質。
紅軍巷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蝶變?住紅軍巷73號的楊阿姨說:「巷子改造前和改造後,那變化真是太大了。以前是老、舊、破;現在是處處皆風景,我們住著舒服、看著有味!」
楊阿姨介紹,改造前,紅軍巷兩側牆體老舊斑駁、破損多,相當難看。尤其巷子的北側入口處為部隊閒置用房,圍牆因年久失修加上內側樹木根系扎進牆體導致開裂,形成了安全隱患。借著此次打造「特色示範街巷」的機會,街道、社區不僅重新粉刷了小巷兩側牆體,還積極與部隊溝通協商,贏得部隊的熱心支持,及時修復了開裂的圍牆牆體。
當然,對紅軍巷來說,提升的不僅是顏值,還有氣質。這不,儘管盛夏的驕陽似火,依然有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來這裡尋找「紅色印記」,吸引他們的就是涵養著小巷氣質的「紅軍精神」。
樹葉和牆角的縫隙間,斑駁的陽光灑落,一如母親偶爾響起的聲音,一句兩句,指引孩子一路品味、一路前行,感受小巷那個鮮活而生動的靈魂。
從紅軍巷名字的由來,到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故事,再到金華籍革命先烈們的事跡;從紅軍精神、革命初心,到如今和平年代無名英雄的無私奉獻,再到金華城區變遷發展所展示出的金華精神……這條幽長的老巷正以自身為載體,講述一段歷史、弘揚一種精神、展示一顆初心,來激勵和匯聚更多紅色基因——「傳承紅軍志、闊步新徵程」。
請別錯過這個地方,走近它、走進它,去感恩負重前行者,以不負歲月靜好的當下時光。
石榴巷:感受石榴花開的幸福
郭沫若曾在散文中寫道:「五月過了,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不想再爭妍鬥豔的時候,有少數的樹木卻在這時開起了花來。石榴樹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在婺城區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亦有一條與石榴同名的小巷,在這太陽最具威力的酷暑時節,悄然花開!
石榴巷夾在勝利街和旌孝街之間,為東西走向,被喻為「千年古城看此巷」的酒坊巷,北端入口便連接著石榴巷。石榴巷雖沒有酒坊巷名氣大,卻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流傳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它原名叫「石榴園」,相傳曾是宋代宰相葉衡(1114—1175)的花園。如此說來,從「石榴園」到「石榴巷」,它已走過近千年時光。
古巷承載了歷史的煙火,無可避免地蒼老了身軀。「在我的印象中,石榴巷是灰撲撲的,舊房子、舊圍牆,兩側有各種小店,那種不講究店面裝修的、擁擠地塞滿貨物的小店。雖然看著不起眼,卻讓人感覺親切而溫暖。」曾在石榴巷租房多年,後自己買了房搬出去居住的章女士這樣說。
顯然,那個「灰撲撲」的石榴巷,只能留在人們記憶裡了。今年初,石榴巷被列入打造市級「特色示範街巷」名單。在婺城區創建辦指導下,區五改辦、城東街道,以及八詠樓社區從立面改造、文化提升等方面著手,讓石榴巷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石榴巷,到處都有「石榴」的身影,彩繪的既色澤鮮亮飽滿又栩栩如生;寫意的雖筆法簡練卻神形兼備;鏤空雕塑通體正紅,圓滿而喜慶……還有那些關於石榴的歷史、讚美石榴的詩名,優美而動人,讓人了解石榴蘊含的品質,收穫了「多福」的祝願。對了,雖說古老的石榴園已無從見識,但如果你細心尋找,石榴巷中部還有一棵養了許多年的石榴哦!濃密的綠從圍牆上方探出來,似乎在昭示著自己「主人」的身份。
若已經信步走完了石榴巷,別急著離開,一定要去看看巷尾(東端)的留笑井。留笑井相傳是因明朝一位孝女而打,所以曾用旒孝井為名;又因位於石榴巷與旌孝街交接處,人們叫著順口,就成了「榴孝井」。之後,為了傳遞這一街一巷居民們的幸福感受,有了如今的名字——留笑井。
這就是石榴巷,風雨千年依舊默默佇守,更因文明春風,吹出了古韻新生的風情。
融媒體記者:朱慧敏
編輯:戴翔 審核:許珂 監製:李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