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聲音 | 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

2020-12-14 澎湃新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實施中線工程向華北地區的生態補水,深入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對於破解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戰略實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水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生態功能定位

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基礎性工程,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2002年,國務院批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進一步落實有關節水、治汙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實現節水、治汙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研報告中明確指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供水目標以京、津、冀、豫四省(直轄市)主要城市的生活、工業供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還可以置換出部分當地水,產生一定的回歸水量。這些水不僅可以緩解城市用水擠佔農業用水的矛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還可補充地下水;且回歸水經處理後,還可以補充農業用水及河道生態基流,改善供水區生態環境。」

綜上可知,在規劃之初,南水北調工程就已明確要發揮生態功能。南水北調工程向北方供水,發揮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發揮著巨大生態效益。

在利用南水北調中線向沿線實施生態補水時,須在完成正常輸水計劃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渠道安全運行要求,且在丹江口水庫水源水量充沛(或有棄水)的情況下,方可結合地方需求利用富餘輸水能力對受水區河流、湖泊、溼地進行補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調水量受丹江口水庫可調水量及總乾渠輸水能力的限制。

▲南水北調工程的起點——陶岔渠首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水實施情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受水區整體供水情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整體運行良好,供水量連年攀升。截至2020年6月30日,陶岔渠首累計入渠水量309.17億m3,全線分水量294.32億m3。其中,河南省累計分水量107.67億m3,河北省累計分水量80.6億m3,天津市累計分水量52.43億m3,北京市累計分水量53.61億m3。另外,2019—2020年度入渠水量已達56.17億m3,總分水量55.17億m3,其中河南省年度分水量21.45億m3,河北省年度分水量24.10億m3,天津市年度分水量8.11億m3,北京市年度分水量1.51億m3,已完成年度供水計劃的77.5%。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五年多來,極大改變了受水區供水格局,從補充水源逐步成為沿線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截至目前,北京城市用水量的75%以上使用「南水」,天津14個行政區、河北9個城市、河南13個城市也均已用上「南水」,全線超過6700萬人口受益,其中多個城市主城區100%使用「南水」。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擺脫缺水制約,「南水」已成為京津冀地區諸多城市供水的生命線。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華北地區補水情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8年9月13日開始實施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補工作,截至2020年6月10日,已向華北地區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等16條河流累計補水24.72億m3。

2018年8月20日,水利部聯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發《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方案(2018—2019年)》,要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保障供水目標正常用水的前提下,為試點河段補水約5.5億~7.5億m3左右。為此,中線工程於2018年9月13日開始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陽河和南拒馬河3條重點試點河段實施生態補水,年內累計補水5.13億m3。

2019年5月20日,水利部印發《2019年度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生態補水方案及試點河段後續補水計劃》,明確2019年1—12月計劃補水6.84億m3,補水河流擴增至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瀑河、唐河、沙河—瀦龍河、泜河、七裡河、漳河、衛河等,共計10條。為此,中線工程在保障年度正常供水計劃前提下,利用丹江口水庫富餘水量持續對華北地區開展生態補水,年內累計補水7.26億m3。

2020年2月27日,水利部印發《關於切實做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生態補水工作的通知》,明確2019—2020年度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生態補水量10億m3。3月9日,水利部印發《2020年度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生態補水方案》,進一步明確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實施補水的河湖有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瀑河、唐河、沙河—瀦龍河、泜河、七裡河、漳河等,年度補水總量10億m3,同時要求視水源條件力爭多補水,根據實際來水情況,利用汛期棄水,相機增加補水量。截至6月30日,中線工程年度已向華北地區累計補水12.30億m3。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北段向滹沱河生態補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生態補水成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線工程的生態工程定位更加凸顯,具體做法已由原來的置換地方水源改善生態,轉變為直接向沿線河道補水,有效改善修復區域生態環境,促進了華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

地下水水位明顯回升

中線工程沿線受水區通過水資源置換,壓採地下水,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趨勢,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河北省深層地下水水位由每年下降0.45m轉為每年上升0.52m,補水後河道沿線5km範圍內淺層地下水水位上升0.49m。

河湖水量明顯增加

通過對華北地區實施生態補水,中線工程沿線七裡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馬河等16條河流得到生態補水,天然河道得以階段性恢復,瀑河水庫新增水面370萬m2;沿線城市河湖、溼地水面面積明顯擴大,其中白洋澱澱區水位升高0.4m,水面面積擴大47.18km2。

河湖水質明顯提升

生態補水為華北地區河湖增加了大量清潔的環境用水,提高了水體的自淨能力,增加了水環境容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湖水質。白洋澱入澱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Ⅱ類。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等河流水質明顯提升。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自生態補水實施以來,中線工程沿線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絕跡多年的魚蝦重現河流,消失已久的白鷺飛回湖畔。曾經一度成為石家莊北部主要沙塵汙染源的滹沱河,如今已是碧波蕩漾、鳥語花香。水生態環境修復帶動了河流沿線地區的發展,發揮了河流的生態引領作用,為當地百姓營造了優美的親水環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獲得補水的七裡河

下一步工作建議

目前,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壓採效果逐步顯現。但持續推進地下水超採治理、徹底扭轉超採局面,在治理措施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為順利完成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工作、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提供基礎支撐。為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過程中,應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戰略實施,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完善生態補水機制

需進一步完善生態補水的計劃制定及調整、上下協調、指令下發、水價確定及用途監管等方面的機制。為更好地發揮中線工程生態效益,急需在已有工作基礎上,構建生態補水工作機制,指導規範後續生態補水工作。

用足用好南水北調中線水資源

加快完善中線一期配套工程,加強科學調度,逐步增加向華北供水量,為地下水超採治理創造條件。同時,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標的前提下,根據丹江口水庫水源條件,充分利用中線工程富餘輸水能力,相機為京津冀河湖水系進行生態補水,回補地下水。

進一步開展地下水回補試點

綜合分析南水北調中線和上遊水庫等補水水源、河道入滲條件、地下水補給效果、河流區位重要性等因素,結合水源條件和河湖治理情況,進一步擴大試點區域,逐步推進其他河湖生態補水和回補地下水工作。

進一步提升補水效率,保護地下水水質

在當前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過程中,需進一步研究除河道補水之外的其他地下水回補方式,不斷提升「南水」回補利用效率和補水效益;同時在補水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補水水質,儘量避開重金屬尾礦等地下水汙染高風險區,保護地下水水質。

作者/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

相關焦點

  • 戶作亮: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經驗與思考
    做法與經驗  全面做好水文監測,確保數據及時準確  《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印發後,海委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主要在引調水、河湖補水、地下水三方面開展了駐測  通過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引黃工程,引灤工程,當地地表水和再生水等六大水源聯合調配,為京津冀地區河湖實施補水,超額完成2019年補水任務,為乾涸的華北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 我區做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大文章
    今年以來,我區緊緊抓住國家治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的重大契機,把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通過河道清理整治和補水、實施農業節水行動、落實河(湖)長制、加強地下水管控和推進水資源置換等具體措施,強力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
  • 5秒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以下簡稱「中線建管局」)總工程師程德虎介紹說,從世界各國大型調水工程運行的規律看,大型調水工程達到設計輸水流量一般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超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中線工程在第6個調水年度就實現加大流量輸水設計目標,這是對工程建設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的重要考驗。
  • ——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5秒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2018年7月19日攝)。中線工程加大流量輸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華北平原是我國地下水超採最嚴重的地區。據測算,每年華北地區超採55億立方米左右,目前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累計虧空1800億立方米左右,形成多個地下水位降落漏鬥。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歷史欠帳多,實現採補平衡及地下水水位回升將是長期的過程。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南水」成為沿線多個城市的主力水源,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值得提及的是,2020年5月9日至6月21日,通過優化調度,中線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設計最大流量輸水,提升了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成效,驗證了工程大流量輸水能力,集中檢驗了工程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
  • 千裡水脈潤北國——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鹽山縣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管理處鹽山縣 2019 年度地下水...
    河北紀宇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受鹽山縣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管理處的委託,就「鹽山縣 2019 年度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農村生活用水置換項目施工招標」項目(項目編號:JYZB-CZ2019-61)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 中國發布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調水超394億...
    中國網12月12日訊(記者 張豔玲)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長渠通南北 潤澤千萬家
    幾十年來,華北地區城市用水擠佔農村用水,工業用水擠佔農業用水,直到用盡了地表水,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地下,靠大範圍超採地下水維持社會正常運轉。  在發達國家,深層地下水多作為戰略儲備資源。而在我國,北京、河北、河南三省(市)的地下水供水比例全部過半,分別高達58%、80%和60%!
  • 專家聲音 | 崔志清:改革創新 綜合施策 強力推進河北地下水超採...
    專家聲音 | 崔志清:改革創新 綜合施策 強力推進河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 2020-07-28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餘璐)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多少?使多少人受益?綜合效益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南水北調300億立方米 中線工程澤被6000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工程沿線省市按照水利部部署,大力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和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積極消納南水北調用水指標,加快構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利基礎設施和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網絡,取得顯著成效,為國家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為南水北調後續工程早日開工奠定了良好基礎。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按照總體規劃,這項世紀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下遊、中遊和上遊向北方調水。東線一期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北送,經過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輸水航道,最終向北可輸水到天津,向東可輸水到煙臺、威海。中線一期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全程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於2013年11月、2014年12月通水。
  • 濱城區順利通過省級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驗收
    點擊藍字獲取更多精彩信息11月17日,水利部和山東省水利廳驗收評分小組來我區檢查驗收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副區長朱慶林陪同。驗收小組先後到韓墩三乾渠、朝陽河、秦臺水庫、區水利局信息化建設平臺等地,檢查項目完成情況並召開評分座談會。
  • 南水北調東中線通水六周年,1.2億人直接受益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水利部獲悉,六年來,南水北調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超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南水北調大文章越來越精彩
    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2020年5月9日至6月21日,通過優化調度,中線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設計最大流量輸水,並藉機向沿線39條河流生態補水9.5億立方米,提升了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成效,驗證了工程大流量輸水能力,集中檢驗了工程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
  • 南水北調通水六周年 1.2億人直接受益
    目前,按照國務院南水北調後續工程會議要求,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東線二期工程可研和穿黃工程初步設計編制上報完成,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可研報告編制完成並上報水利部,中線調蓄庫工程雄安調蓄庫灌漿試驗開工,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覆審。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建設進度加快,計劃年底水下主體工程完工。
  • 南水北調使1.2億人受益 沿線居民生活迎可喜變化
    目前,按照國務院南水北調後續工程會議要求,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東線二期工程可研和穿黃工程初步設計編制上報完成,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可研報告編制完成並上報水利部,中線調蓄庫工程雄安調蓄庫灌漿試驗開工,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覆審。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建設進度加快,計劃年底水下主體工程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