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劉知幾《史通》關於史學構成的思想

2021-02-07 蘇州大學學報

作者簡介:

瞿林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中國史學史研究。


唐代史家劉知幾所著《史通》一書,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代表性論著之一,它在歷史編撰的理論與方法、史學批評的理論與方法等領域,都有精闢論述。劉知幾《史通》反映了關於史學自身構成的思想,包含史學淵源流別、史學社會功用、史書編撰要求、史學主體修養、史學批評原則等五個方面。這在中國史學史上是前無古人的,在世界史學史上也罕與其匹。可以認為,《史通》以史學批評顯其鋒芒,以思考史學自身之構成為其底蘊,顯隱相濟,貫通古今。今年是劉知幾誕生1355周年、逝世1295周年,筆者撰寫此文,論述他的這一史學思想史上的創造,以示紀念。

一、關於史學淵源、流別

《史通》開宗明義指出:「自古帝王編述文籍,《外篇》言之備矣。」這裡說的「《外篇》言之備矣」,當指《外篇》中的《古今正史》篇而言。他在《古今正史》篇的結語中寫道:「大抵自古史臣撰錄,其梗概如此。蓋屬詞比事,以月系年,為史氏之根本,作生人之耳目者,略盡於斯矣。自餘偏記小說,則不暇具而論之。」這是劉知幾對史書源流所作的縱向考察。

同時,劉知幾認為,這種縱向考察難得詳其流別,故而又論述以橫向區分作《六家》。《六家》篇指出:「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恆厥體。榷而為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今略陳其義,列之於後。」

二、關於史學的功用

《史通》無專篇討論史學功用,但《史通》一書卻在多處論及於此。其中,以《史官建置》篇開篇所論最為重要,也最具理論意義。劉知幾在講到歷史記載和歷史撰述的重要性時寫道:「向使世無竹帛,時缺史官,雖堯、舜之與桀、紂,伊、周之與莽、卓,夷、惠之與蹠、蹻,商、冒之與曾、閔,但一從物化。墳土未乾,則善惡不分,妍媸永滅者矣。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劉知幾以設問的口吻提出問題,倘若在沒有史官記事而「世無竹帛」的情況下,人們對於過往的人和事就難得了解更無從做出判斷了。反之,在「史官不絕,竹帛長存」的條件下,人們可以「神交萬古」,可以「窮覽千載」,可以「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劉知幾得到一個深刻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

三、關於史書編著

通觀《史通》內篇,反映其史書編著的思想,大致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關於紀傳體史書體例的思想。劉知幾在這方面考慮周悉,用功甚勤,積累豐厚,真知灼見貫穿各篇。劉知幾關於體例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夫史之有例,猶國之有法。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可見劉知幾對史書編著中體例處置的重視,這是必要的。但任何事物都不能作絕對的看待。劉知幾重視體例而達到固守體例的程度,則有礙於他對歷史本身的認識和判斷。

第二,關於史書內容的思想。與史書體例篇目相比,這一部分論述較少。在劉知幾看來,史之載文,必當慎重。要有「撥浮華,採貞實」的標準,要有「書之竹帛,持以不刊」的意義。劉知幾關於史之載文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第三,關於編撰方法的思想。劉知幾在關於史書撰述的一些具體的方法上,其指導思想是堅守體例的要求,而對於不同史書撰寫的時代特點、相關的史學氛圍,尤其是有的史書所承擔的史學任務以及撰述者根據各種情況作出的選擇等等,考慮得較少,以致對於前史的批評過於苛刻甚至失於偏頗。這是劉知幾歷史編撰思想中的一個不足之處。

第四,關於史書撰述原則的思想。這是劉知幾的史書編著思想中最具活力的地方。劉知幾讚揚直書、痛斥曲筆的思想,顯示出史學家的一身正氣,但他在彰顯直書精神方面也有歷史的局限性。劉知幾的史書編著原則思想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即對於史書編著中所遇到的各種資料,均應持嚴肅謹慎的態度並給予適當的處置。

第五,關於史文表述的思想。劉知幾關於史書敘事的理論包含三個分論:其一,從國史之美講到「以敘事為工」,從「敘事之工」講到「以簡要為主」;其二,「敘事之體,其別有四」;其三,「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綜而言之,劉知幾關於史文表述的思想,是以史書敘事為核心提出問題,並從審美的角度一一展開論述,既涉及敘事者的思想內涵、歷史見識,也涉及其文字表述的修養,顯示出史書編著這一最後環節的重要性。

四、關於史學主體

在史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史官、史家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關於史官、史家的品德。劉知幾認為,優秀的史官、史家應當「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他說:「蓋烈士徇名,壯夫重氣,寧為蘭摧玉折,不作瓦礫長存。若南、董之仗氣直書,不避強御;韋、崔之肆情奮筆,無所阿容。雖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遺芳餘烈,人到於今稱之。」這是講史書編著的原則,也是講史官、史家的職守和道德。所謂「成其良直」「仗氣直書」,並以南史、董狐、韋昭、崔浩為榜樣,無疑是強調史官、史家的道德操守。關於史官、史家的職責,劉知幾自有深刻認識,他在《史通》一書中反覆講到史官職責,是極其自然的。如《人物》篇寫道:「夫人之生也,有賢不肖焉。若乃其惡可以誡世,其善可以示後,而死之日,名無得而聞焉,是誰之過歟?蓋史官之責也。」劉知幾在史館修史達二十年之久,對於史官的職責自有深刻認識,他在《史通》一書中反覆講到史官職責,是極其自然的。如《人物》篇寫道:「夫人之生也,有賢不肖焉。若乃其惡可以誡世,其善可以示後,而死之日,名無得而聞焉,是誰之過歟?蓋史官之責也。」

五、關於史學批評

劉知幾《史通》一書之最突出的特點是彰顯史學批評精神,這也是此書關於史學構成思想的基礎之一。劉知幾的史學批評精神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旨趣所在和多年積累。二是參與修史活動的啟迪。三是學術史上前人的啟迪。《史通》所採用的史學批評的方法,靈活多樣,舉凡糾謬、補正、說理、推論、警示、勸告、比較、辨證等,其中貫穿著一個總的原則,就是「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這是史官記事的原則,也是史學批評的原則。這就是說,對於批評的對象,不應說好就全然都好,說不好就全然不好,要有辯證的態度和方法。說到劉知幾關於史學批評的目的,即批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其實這在劉知幾的史學批評的種種方法的運用中,已有明確的表述。概而言之,就是他在《史通·自敘》中說的兩句話:「若《史通》之為書也,蓋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思欲辨其指歸,殫其體統。」在這裡,「指歸」是指思想而言,「體統」就是說的體裁體例了。劉知幾《史通》一書,以史學批評顯其鋒芒,以思考史學自身之構成為其底蘊,顯隱相濟,貫通古今,這就是《史通》之「通」的真諦。

 

原載於《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蘇州大學學報|中國第一本大學學報

微信ID:sdxb1906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唐代著名的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撰的《史通》二十卷,其內容廣泛,不僅論及史書編撰、史學準則、史學史、史學流派等問題,而且還特別評論了史書編撰中的體例、書法、史料、行文和史家修養等史學理論的重要問題。
  • 程千帆 | 《史通》讀法
    《文心雕龍》總結了上古迄蕭齊文學創作及文學理論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史通》則總結了迄唐初史籍撰述及史學理論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文心雕龍》中有《史傳》一篇,概括地敘述了古代史籍的起源和發展。篇中所論,也涉及到了史學的歷史和理論兩個方面。《史通》成書,顯然是受到了《文心雕龍》、特別是其中《史傳》篇的後發。《史通》按照先秦、漢、晉撰寫子書的傳統習慣,分為內、外篇。
  • 史學奇才劉知幾
    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任懷州獲嘉(今獲嘉縣)主簿19年。
  • 《史通》外篇的成立及其撰述方式
    「以經論史」是劉知幾的一大準則,有論者以內篇尊崇經術,而外篇「反經合義」,筆者認為,這一分界乃劉氏隱藏在其書之內的「斷限」。雖然《六家》《二體》至於《序例》等篇在溯源之時,必然會較多地涉及《尚書》與《春秋》經傳,但之後的篇章溯源於此亦是常見的,更重要的是將其作為準則批評漢代之後的史學著作,如《編次》論「《尚書》記言,《春秋》記事,以日月為遠近,年世為前後,用使閱之者雁行魚貫,皎然可尋。」
  • 《史通》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作者劉知幾,字子玄
    《史通》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作者劉知幾,字子玄《史通》《史通》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作者劉知幾,字子玄,唐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自幼愛好文史,自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起,開始擔任史官,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辭去史官職務,私撰《史通》,以見其志。全書共20卷,包括內篇39篇、外篇13篇。
  • 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從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來看.關於史家自身的修養問題,史家歷來都十分關注,他們在總結、評論前人的史學成果時,也同時就史家修養作了評論。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如有學者以三層次論,即「史料來源、記載真實性、準確性,史書編纂、修史制度、敘事藝術,史家素養、史學思想、學術宗旨」等。雖然這些批評所涉各有側重,但服務於歷史研究的求實、求信,則是其一以貫之的根本理念,此點不待煩證。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以「史學批評」四字概述中國古代史學的相關評論與駁議活動,既合乎中國史學固有之傳統,亦與「泰西」古典史學批評的理路合轍。
  • 論歷史編纂的通與斷
    後世學者比較《史記》《漢書》,論司馬遷、班固優劣,或主通史,或持斷代。主通史者,優《史記》而崇司馬遷;持斷代者,宗《漢書》而褒班固。兩派各持一端,爭論不斷。通史與斷代史爭端不斷在這其中,最為典型者為唐代史家劉知幾與南宋史家鄭樵。劉知幾主張斷代為史,推崇《漢書》「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
  • 劉知幾退而撰《史通》,吳兢辭而撰國史,海瑞憤而離職
    其實官場並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很多學者文人都不習慣也不喜歡官場,可以死活政治生涯不適合他們,雖然他們廉潔奉公,但是卻學不會圓滑,很多人都選擇去做一個史官,因為這些都不是需要和誰阿諛奉承的,唐代的劉知幾和吳兢就是這樣的人。像正直清廉的海瑞,他因為得罪的人太多,朝廷也壓不住,被貶官就憤而離去了。
  • 《通志》看鄭樵的史學思想
    由此可見,鄭樵在我國史學領域的特殊地位。唐宋時期我國傳統學術文化空前繁榮,經、史、子、集各種文化成果燦若星河、數不勝數,在史學界在體現有劉知幾的《史通》、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等,正是在這種優良的文化環境下,鄭樵矢志撰寫一部「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通史巨著。
  • 瞿林東:與時代互動是史學發展的動力
    史學與時代的關係,從本質上說是社會思想與社會存在關係的一種表現,而史學傳統正是在這種關係的長期互動中形成的。對史學、時代、史學傳統作整體上的辯證認識,有助於揭示我國史學生成和發展的特點,有助於當今史學更好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時代孕育史學 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史學是對客觀存在歷史的記錄和解說。史書是史學家撰寫的,但從根本上說是時代孕育的。
  • 【記憶獲嘉】與獲嘉有關的歷史名人—— 劉知幾(唐代)
    劉知幾,字子玄,唐代史學家。永隆年間(680~681),劉知幾以弱冠舉進士,任獲嘉主簿達19年。後歷任著作佐郎、中書舍人、著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國史20餘年。開元九年(721),六十歲的劉知幾因營救長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貶為安州都督府別駕,不久去世。有《史通》傳世,對中國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評,是中國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劉知幾性格剛直嚴峻,做事認真。武后證聖元年(695)任獲嘉主簿,其間得知有人在同盟山懲罰一名百姓,就微服前去察看。原來是一名叫寧康的人,頂撞了裡正,被抓來遭受拷打和訓斥。
  • 史體篇章,修辭的要求,劉知幾
    大家好,這裡是張心卉聊一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劉知幾對史體篇章修辭的要求。劉知幾在《敘事》篇中曾說過:「夫飾言者為文,編文者為句,句積而章立,章積而篇成,篇目既分,而一家之言備矣。」可見他對篇章修辭是重視的。他論及寫史的篇章修辭方面的問題較多,有正面論述,也有反面抨擊。
  • 元代史學思想的時代特徵
    元代史學思想因其所處社會現實的急劇變化,以及承接了中原文化和其他多種文化營養的饋贈,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其獨具時代氣息的思想特徵,及其對於前代史學思想的發展和對後代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三,元代理學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意識形態,從積極的意義上說,為廣大史家對歷史過程作理性思辨提供了哲學依據,提高了元代史學思想的認識境界。元代史學思想在理學的影響下,具有不同於前代的一些思想特徵。在歷史觀方面,元代史家和思想家注意考史而求理;注意歷史過程中「數」與「變」的關係,強調通變;以是否實行王道德治,作為考察歷史治亂興衰的標準。
  • 正統論與歐陽修的史學思想
    其實,作為傳統史學中的一種深層的歷史觀念,正統觀一直影響著史家的史學思想以及史著的內容與形式,決非不足論之事。本文對傳統史學中具有典型性的歐陽修的正統觀做一探討,以期加深對歐陽修史學思想的理解,同時也期望通過這一探討,加深對傳統史學中一些問題的理解。  梁啓超說:「正統之辨,昉於晉而盛於宋」,〔2〕所言極是,宋代史學領域論正統成為一時風尚,很多學者都對正統問題進行了闡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