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編輯 | 謝長豔
從中長期角度來看,騰訊肯定是被低估的。估值邏輯的話,沒那麼複雜,就把它看成一家運營比較穩健的公司,跟茅臺沒什麼區別。
今年將成為騰訊遊戲史上單年收入新高年
騰訊在短視頻領域保持不掉隊或是當前騰訊在短視頻領域更為實際的目標
騰訊雲與阿里雲差距縮小,但想超越阿里並非易事,未來或將呈現阿里、騰訊、華為三分天下的格局
3月18日收盤後,騰訊控股發布了2019Q4以及全年度業績報告,四季度單季營收首次實現千億元,同比25%的增速也為2019年四個季度中的最高值,超出市場預期。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遊戲、廣告等主營業務表現均有所好轉。騰訊最新的財報似乎在向投資者宣告,深陷「泥潭」的騰訊已經爬出來了。
那從投資人視角來看,騰訊當前各項業務又是否如財報所言「全面開花」呢?本周《紅周刊》記者邀請了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杜可君,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餘武信,海島資產董事長張銳,奔牛投資創始人尹鑫鑫、大灣匯投資人陳海濤和知名財經博主@倉佑加錯-Leo來共同探討。
短視頻有「後發優勢」
小程序商業化逐漸良性循環
《紅周刊》:頭條系短視頻的崛起一度被認為是騰訊的「危機」。在最新披露的財報中,騰訊介紹2019年在短視頻領域加大了投入,在您看來,騰訊在該領域能否後發制人?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騰訊的在短視頻上的加碼,是符合預期的,因為短視頻屬於信息流中很重要的賽道,騰訊不會輕易地放手,肯定會親自下場來爭奪市場。在短視頻領域,頭條系的抖音肯定是遙遙領先的。騰訊現在只能說一方面加大對快手的投入,另一方面想辦法加大對微視、視頻號的發展,總的來說是維持在該領域不掉隊的狀態,但想要在短時間內超過抖音還是很難。因為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就好比現在有產品想要反超微信同樣也很難。長期來看,我對騰訊的短視頻業務偏中性,短視頻從根本上講,是內容輸出平臺,需要有很精良的內容製作方和線下渠道、團隊的運作等。我的判斷是,未來短視頻領域並非只有一個龍頭,可能是多隻產品共存組成第一梯隊的格局,目前來看,抖音和快手是走在行業前列的。
張銳(海島資產董事長):在信息流業務上,先有百度系,後有頭條系,騰訊都沒有能表現出強烈的競爭欲望。這跟之前騰訊系產品的內部流量相對穩定且廉價有關,信息流產品的布局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和市場培育期,這使得移動端信息流業務在騰訊內部一直得不到重視。今年一季度微信中推出「視頻號」,是一個防禦性的產品(/功能),而不是一個與其他獨立短視頻APP直接競爭的進攻型產品。我的主要擔憂也在於其作為內嵌於微信的功能產品,其功能的強壯性和豐富性是否能有獨立APP那麼強。如果其功能無法滿足用戶對視頻內容創作豐富性和效率性的要求,那麼現有覆蓋率較高的抖音快手等仍會是用戶更好的選擇。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我認為騰訊的後發優勢是可以期待的。相較於頭條系,騰訊有一個很強的應用基礎,即微信是無法替代的。所以除非是抖音的中度或者深度的用戶,不然的話,用戶的休閒娛樂需求如果通過直接微信上點開視頻號就能滿足,那他也就沒必要特意再去下載頭條或抖音APP。當前,目前視頻號使用的用戶還是相對較少,想要馬上對頭條系進行很大的衝擊,並不容易。因為頭條系用戶已經有一定粘性了。但是在吸引新用戶方面,騰訊在短視頻方面的優勢會更大。
《紅周刊》:廣告業務方面,2019Q4持續增速回升,其中社交廣告是增長主力。財報同時披露,朋友圈第四條廣告在2019年底已經成功測試,疊加微信搜索、看一看、視頻號等潛在可拓展的廣告資源,您認為2020年騰訊廣告業務的增長是否具有持續性?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騰訊的廣告業務,投資者其實不用過分的悲觀,因為網際網路廣告整體相對於傳統媒體,增長速度肯定是越來越快的。因為網際網路廣告和流量直接掛鈎,因此擁有流量的騰訊、阿里、百度、頭條等,廣告業務都不會進入衰退,反而會隨著中國整體經濟體量的增長而不斷增強。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朋友圈廣告數量放量,對廣告業務的拉動勢必很明顯。另外,騰訊布局看一看、視頻號等,邏輯是為了把微信做得更好,用視頻號等來補充微信缺失的功能,從而讓APP變得更加完善。而當用戶對功能要求增加後,對廣告的容忍度會提高。因此,未來看一看和視頻號都將是廣告變現很好的載體。不過,我個人認為,廣告業務最終是與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的,如果經濟環境不好,對廣告業務的拖累仍會存在。
《紅周刊》:2019年度小程序承載交易額超過8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倍,相較於微信在商業化上的克制,騰訊對小程序商業化的重視程度在今年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您如何看小程序在流量變現?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廣告的投放主要來自於需求,從這點來說,我特別看好小程序的潛在變現能力。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已經進入到小程序的生態,而它商業的本質將用戶的需求和合適的用戶群的綁定,實際上它是一種人與物關係的連接。小程序最大的優勢是與社交聯繫很緊密,例如媽媽群一起團購課程等。因此,個人覺得,小程序以及依託於小程序的微商模式可能是未來很多垂直細分領域的發展方向。從變現方式來看,小程序變現的方式,相較於京東或阿里收佣金的形式,會更傾向於投放廣告。同時,小程序也綁定了B端商家,在支付端也可以產生很高的收入。因為商家推送小程序給消費者最終是需要產生消費,消費只能用微信支付,產生了流水之後就可以有截流,我覺得這它未來的機會所在。
張銳(海島資產董事長):小程序已經滿足打造商業閉環生態的要求,小程序目前變現方式主要還是商業交易(包括遊戲)和廣告。相對應的會對騰訊的遊戲業務,和廣告業務有比較直接的影響。另外對其微信支付業務的擴大也有帶動作用。小程序的變現過程,從規則和工具上來看已經比較謹慎,這跟微信團隊比較珍惜微信用戶的體驗有很大關係。在用戶體驗和商業變現的平衡中獲取更大的收入,從中期來看還是比較樂觀的。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小程序,目前看點還是很多。目前基本上除了淘寶以外的東西,都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上找到。它對商家是很友好的共贏狀態。騰訊相當於給商家搭建了一條通過自己龐大流量的路,然後在路上收點費用,這也是很合理的。變現途徑的話,遊戲、廣告、電商是網際網路變現的三種最重要的途徑,這三個變現途徑小程序都能用得到。當然小程序在廣告變現途中,也會考慮用戶的感受,從而保證良性發展。此外,假如小程序體驗不好,用戶通常會埋怨商家,而非小程序。
今年或成騰訊遊戲單年收入新高年
海外遊戲收入翻倍增長
《紅周刊》:受益於國內外市場的手遊收入增長和supercell並表影響,2019Q4騰訊遊戲業務同比增長25.2%,其中本期末的遞延收入項達到歷史最高值609.49億,環比增長11.89%。考慮到春節期間,多款遊戲流水創新高,您認為遊戲業務的業績增長是否可持續?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我認為可以持續的,行業方面來看,遊戲整體的業態還在收緊。新進入者和小玩家越來越難賺錢,行業壟斷性壁壘不斷提高。另外,個人認為,相較於電影等娛樂,遊戲行業是具有類似於足球的生態特徵,例如,大型爆款遊戲,除了遊戲本身,還要有很強的運營能力,比如《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組織國際比賽,實際上都是很大膽且有效的運作。此外,騰訊遊戲業務每年都會有很多重磅的遊戲推出,例如擬今年或明年推出的《英雄聯盟》手遊,本身就是PC端目前最成功的一款遊戲,且更為國際化,推出後有很大的機會成為重磅遊戲。
尹鑫鑫(奔牛投資創始人):春節疫情的雲遊戲讓以騰訊為代表的企業收穫頗豐。我們根據部分數據估算,僅《王者榮耀》一款手遊的1月份流水就不少於80億元。《和平精英》和《王者榮耀》這兩款騰訊遊戲「雙子星」今年還將持續釋放驚人業績,而以《英雄聯盟》手遊、《地下城勇士》手遊、《龍之谷2》、《使命召喚》手遊等為代表的環雙子星爆品也將帶來持續業績暴增點。毋庸置疑,今年將成為騰訊遊戲歷史上單年收入新高年。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我們做過簡單的測算,疫情帶來的遊戲業務增量,對利潤的最大影響約在3%,並沒有市場預期的那麼高,畢竟騰訊體量太大。另一個角度看,今年春節檔業績的抬升,意味著明年同期業績的下滑,所以市場不會從這個角度給予騰出過高估值。騰訊遊戲的厲害之處在於,騰訊的運營能力,例如,PC端的《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等爆款遊戲的生命力都遠超行業平均周期。但我也比較認同尹總所說的,接下來推出幾款手遊,成為爆款的概率很大,有望比肩《王者榮耀》,對業績將帶來明顯的拉動,業績確定性明顯。此外,騰訊比較有遠見的一點是 ,和任天堂合作在中國代理髮售任天堂Switch主機。在當前主機遊戲式微的背景下,這個布局主要是為了吸引95後、00後一代打根基,也為未來遊戲做普遍。另外,騰訊極光計劃等,也都是在為遊戲拓展做布局。
《紅周刊》:App Annie 2月份數據顯示,去年5月份剛開始收費的《和平精英》收入首次超過霸榜三年的《王者榮耀》,在您看來,未來《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的熱度能否保持下去?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目前從細分行業來看,還沒有能夠與《王者榮耀》競爭的遊戲,而且即使營收被《和平精英》反超也只是階段性的事情。此外,兩款遊戲都是騰訊旗下,誰好誰壞,其實對公司影響並不大,且上述兩款遊戲在各自細分領域,都沒有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因此我們不必就此擔心《王者榮耀》生命周期進入尾聲的的問題。以往經驗來看,遊戲進入生命周期尾聲,主要在於玩法落後。目前《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兩大品類是世界上最火的兩個品類,例如,《和平精英》所處的槍械類遊戲,目前佔全球所有遊戲市場的50%左右。
從以往財報數據來看,《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對騰訊遊戲業務都是百億級別的營收貢獻,據我們測算,兩款體量合計約佔騰訊遊戲的1/4。未來可能存在的潛在調整,一是女性向遊戲處於上升趨勢,如果未來細分的遊戲類型能夠反超「吃雞」類遊戲,那可能會帶來遊戲沒落。二是5G時代來臨,如果有新玩法對原有PC遊戲玩法進行大規模侵犯,那可能會帶來遊戲的沒落。但目前這兩種假設都無跡象可循。
《紅周刊》:去年四季度,騰訊海外遊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倍,佔遊戲收入的23%。在您看來,未來騰訊遊戲海外市場拓展空間有多大?與暴雪、任天堂等海外頭部遊戲公司競爭情況如何?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騰訊遊戲的營收已經是全球的老大。海外市場因為基數小,增速會比國內要快。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拓展海外市場是近幾年騰訊一直在做的事情,畢竟國內手遊市場接近紅海。從增速來看,海外市場空間會更大。而騰訊與海外大廠之間,也並不構成競爭關係,更多的是合作。因為,騰訊的優勢在手遊,暴雪優勢在PC遊戲,任天堂的優勢在主機遊戲,所處細分賽道是不同的。如果僅從手遊產品力角度來講,騰訊是完全可以與其他兩大巨頭比肩的。當然我個人比較期待的是,騰訊能夠把任天堂等巨頭收購,我覺得騰訊完全是有這個實力的。
而從長遠業績貢獻角度來看,海外遊戲收入保持在年化20%~30%的增速問題不大,但期望持續過高的增速我認為也不太現實。就單只產品而言,《Arenaof Valor》(王者榮耀海外版)未來營收翻倍是有可能的,但5~10倍的空間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空間相對有限。
《紅周刊》:雲遊戲被認為是 5G 最先落地的應用場景。目前來看,騰訊雲遊戲主要體現在START 雲遊戲平臺(未上線)和「騰訊即玩」兩大平臺,您如何看騰訊在雲遊戲方面的布局?其未來是否具備與微軟 Xcloud、索尼 Playstation now、育碧 Uplay等國外大廠雲平臺較量的實力?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總體看,雲遊戲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一種技術手段的變革。因為5G時代速度提升,將遊戲的運算放到了遠端,對硬體的要求會進一步降低,以往因手機配置無法暢玩重型遊戲的問題被解決,它肯定會給客戶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和遊戲推廣。類似於,以往辦公我們傳輸Word文檔可能需要使用U盤,現在藉助於雲網盤,我們直接使用帳號和密碼登錄,就可以在多個設備上接受和編輯文檔。不過雲遊戲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商業模式的變革,因此雲遊戲的發展最終也還是要看IP、客戶使用體驗、收費模式等。目前來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現階段,我對雲遊戲相對謹慎,它的商業模式是有邏輯瑕疵的。因為雲遊戲最大的賣點是可以滿足硬體不好的玩家來玩更高質量的遊戲。但現實是,遊戲公司耗費很多成本製作出一款3A大作肯定是希望賺錢的,讓休閒玩家在雲遊戲上巨額投入,我認為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所以雲遊戲潛在的消費者還是原來那批捨得在遊戲硬體上設備上投入的遊戲玩家。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批玩家與其在雲遊戲上付費,為何不換一個更好的設備?所以就我而言,布局雲遊戲更像是順應科技潮流,至於未來具體往哪個方向發展還得再探索。而就與海外公司競爭而言,因為國內雲遊戲以手遊為主,海外以主機遊戲為主,所以並不存在直接競爭。
新引擎金融科技成第二大主營
騰訊雲與阿里雲差距縮小
《紅周刊》:2019Q4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同比增長39%至299億元,是公司增速最快的業務。其中,金融業務正成長為公司主要利潤來源之一。談談您對騰訊該業務未來發展的看法吧?
@倉佑加錯-Leo(知名財經博主):從目前佔比最大的支付業務來看,騰訊也多次的財報電話會議裡強調過,是個基礎設施,基本不會考慮變現。但是金融行業本身,卻有太多賺錢的機會了。例如,類似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這樣的產品,比如「取現」這樣的產品,500元急用錢,36%利息,現在那幾家現金貸公司,沒有什麼獨特資源,都賺得盆滿缽滿,騰訊手裡有用戶那麼豐富的數據,真心要做的話會很賺錢。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當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大巨頭的補貼戰基本告一段落,形成兩分天下的格局。
隨著補貼減少,費率端的下降,支付業務業績的釋放是具有可持續性的。至於未來滲透的場景空間,我認為主要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居民消費情況,如果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線上消費通常需要從騰訊支付和支付寶中選一個。所以我們可以把微信支付理解為一家金融機構,類似於銀行,居民消費類似於銀行流水,在資金流動過程中騰訊截取一部分費用並不斷提供金融服務,例如理財產品、貸款等業務。未來兩大巨頭會持續在這方面做拓展,周期也會比較長,但兩大巨頭處於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金融領域最大看點,我認為不在支付,而是理財業務,例如零錢通一推出,規模已經過萬億,未來還有幾倍的翻倍空間。而隨著規模的擴張,通過引導,客戶會逐步進入理財通股票基金、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這塊收入體量會非常的大,金融支付能保證每年30%~40%的增長,主要就在於此。最新財報顯示,2019年理財通資產保有量同比增長超過50%,客戶數目同比增長超過一倍。此外,類似於花唄的貸款業務目前騰訊推進比較謹慎,但這部分業務空間非常大。
《紅周刊》:騰訊雲業務去年全年營業收入突破170億元,同比增長近90%,與阿里雲差距進一步縮小,您如何看騰訊雲未來在我國公有雲領域的地位?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個人認為,公有雲業務方面,騰訊想要超越阿里是不容易的,甚至不可能。因為阿里的雲業務布局很早,無論是行業滲透還是技術耕耘以及戰略重視程度,包括B端的基因,都是其雲業務發展的很好的支撐。
騰訊雲如果講優勢的話,騰訊的起家靠的是像長視頻、遊戲等領域,所以該領域的B端用戶會傾向於選擇使用騰訊雲服務。而阿里起家是電商,所以阿里雲的應用領域可能會更偏向於中小商戶。此外,國內另一大雲服務巨頭華為服務客戶則以央企、國企以及政府客戶為主,也佔據了優質的賽道。因此,未來中國雲服務市場大概率將呈現三分天下的格局,各巨頭之間根據地域或者區域來劃分服務範圍。另外,考慮到數據的安全性,一些大型國企或央企會選擇數據雙備份甚至三備份,這也給巨頭們發展雲業務提供了機會。
此外,從我對央企、國企等企業調研情況來看,巨頭們未來想要更好的發展,可能要往整體解決方案方向上努力。純粹依靠銷售雲存儲或者雲計算等基礎層功能,比較容易出現瓶頸。未來一定要往應用端去滲透,例如,如何與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結合,從而對某個行業產生更有價值、更好的服務,我認為這是一個更為高端的方向。
《紅周刊》:受疫情影響,「雲辦公」的流行,也給騰訊等巨頭帶來了推廣應用端的機遇。目前來看,阿里以「大而全」的釘釘為主,而騰訊則推出了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課堂等「多而細」的組合,您更看好哪種發展方式的競爭力?
張銳(海島資產董事長):其實騰訊系軟體和APP在「雲辦公」、在線教學、商業服務上早有布局。如騰訊課堂、騰訊會議等專業功能較強的商業和協同應用;也有布局於微信、QQ等滲透率較強的產品內應用,如公眾號、小程序、企業微信、QQ 群(整合了很多輔助教學的小功能)。所以在產品布局上騰訊與其它競爭對手至少是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其上述產品群用戶滲透率也比較高,故競爭優勢比較明顯。
目前阿里的「大而全」和騰訊「多而細」的產品現狀跟他們之前的軟體產品特點和滲透率有關。在釘釘之前,阿里沒有現成滲透率較高且適合嵌入「雲辦公」、在線教育、知識分發等業務的網際網路產品,而騰訊是有的(QQ、微信等 )。騰訊可以依託QQ、微信產品來迅速佔位「雲辦公」類業務,以逸待勞,而阿里進入這條賽道則需要新建獨立軟體、重新推廣。至於哪種方式更有競爭力,主要還是在業務運營效率上的競爭。作為國內最強的兩個網際網路產品開發企業,產品規劃的戰略能力和產品體驗上的設計能力差異不會太大。
@倉佑加錯-Leo(知名財經博主):這些產品對比海外的Slack、GoogleGSuite、Microsoft Teams & Office來說,還處於比較早期階段,只滿足了「雲辦公」中的一個或幾個環節的需求,且目前這個市場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這次吸引來的用戶,能否留存下來還要觀察,未來怎麼競爭,我們還需再觀察吧。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雲辦公」在我看來只是疫情特殊時期人們辦公的輔助工具,短期有助於兩大巨頭的流量引進。但當疫情解除之後,客戶留存率應該不高,畢竟在家辦公效率比在公司辦公效率要低很多,老闆也不會允許員工工作日在家辦公。此外,無論是釘釘還是騰訊推出的一系列辦公產品,都是在原有辦公軟體基礎上的改版或升級,個人認為在線辦公行業空間並不是很大。不過,企業微信值得關注,他填補了微信的一些功能上的欠缺。
5G時代仍有望領跑
騰訊長期來看估值仍處低估區間
《紅周刊》:在吳曉波所著的《騰訊傳》(2017年初上架)中,將騰訊定義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倖存者」「挑戰者」和「領跑者」。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騰訊還能不能領跑?他的挑戰比機遇多還是少呢?
@倉佑加錯-Leo(知名財經博主):騰訊的基礎產品是通訊軟體,PC時代是QQ,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微信,5G時代的通訊軟體長什麼樣,現在誰也不知道,我們都知道通訊軟體的用戶黏性是最大的,用戶所有的社交關係都在上面,用戶很難遷移到另外一個軟體上,5G時代除非出現重大的人機互動方式改變或者非商業力量的介入,我認為5G的通訊軟體還將是騰訊的,如果出現重大的人機互動方式改變,對騰訊來說是個挑戰,不過騰訊還是有先發優勢、以及無人能及的對通訊產品的理解和基礎設施,贏面很大。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網際網路和其他傳統行業的不同在於,行業壁壘很深,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產,現在做網際網路公司不像二三十年前,看是可能領跑。而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需要很強大的資本支撐,直白說就是「燒錢」,新網際網路公司想要插隊並不容易。因為現在很難找到因為技術或者客戶黏性等因素影響,導致巨頭們不能介入。可能被介入的主要是一些很細分且產業不是足夠大的領域,巨頭們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或者不擅長去做。比如說遠程醫療和在線教育,像平安好醫生、VIPKID等都是很好的產業和賽道,這些領域騰訊是有投資的。個人覺得社交娛樂才是騰訊的基本盤,這些還是要做好。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騰訊目前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布局最全的一家公司,個人認為,它的布局是遠超於阿里的。5G時代與4G時代國家資本高度參與不同,需要民營的科技網際網路巨頭的共同參與。從落地場景來看,車聯網、無人駕駛是目前預期較為明確的應用。而這些高科技的研發沒有高額的研發投入、高素質的投研團隊是很難做成的,相較於中小企業而言,阿里、騰訊和華為更有望在5G時代領跑。另外,5G時代是一個大藍海,早期巨頭們正面交鋒的概率不高,等5~10年格局穩定後,才會有更激烈的競爭。
《紅周刊》:剛有嘉賓提到,在當前騰訊帝國面前,唯一能讓其崩塌的因素在於通訊硬體的變革,而非單純的軟體更新,您對此如何看?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這是隨時都有可能的,但需要進一步觀察,盲目去預測也沒有太大意義。未來如果有可以挑戰騰訊的新產品出現,也不可能在騰訊完全不知情的背景下,一夜之間就把騰訊給顛覆了,個人認為,等到產品出來之後大家敏銳捕捉到了,再做結論也來得及。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我認為從當前時點來看,沒有微信的硬體等同於「廢鐵」,各個企業都沒有必要會和市場對抗,目前國內社交層面,沒有能比騰訊做的更好的公司,且產品用戶粘性非常高。即使最極端的情況,新出現的硬體廠商不跟微信合作,或者微信不足以跟上時代的發展,那騰訊完全可以利用硬體普及的窗口期,模仿推出一款適合新硬體的類似產品,時間上這也是完全夠用的。舉個例子,智慧型手機興起之初,飛信曾經火爆過一陣子,但現在基本上完全退出大眾視野,而騰訊則很好地從QQ一路發展到微信, 並很好地引導用戶實現了遷移,微信的產品力目前是沒有其他產品可以替代的,從這個角度看,騰訊未來被顛覆的可能性也很低。
《紅周刊》:騰訊最近頻繁被國際投行看多和買入,從您的角度來看,當前的騰訊投資性價比如何?您的估值邏輯是什麼?
杜可君(北京格雷資產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受疫情的影響,近期股價跟隨下跌。從中長期角度來看,騰訊肯定是被低估的。估值邏輯的話,我沒把它看得那麼複雜,就把它看成一家運營比較穩健的公司,跟茅臺沒什麼區別。這些企業已經很成熟了,短期只要看它整體利潤的增長是否仍在繼續,和估值是否匹配,長期看護城河是否依然牢固,觀察它市盈率波動就可以了。
餘武信(深圳溫莎資本研究員):我個人非常看好騰訊,從估值角度來看,我們測算到2020年底目標價在480元附近,主要參考的是分部估值法。例如,用PE來測算遊戲業務和廣告業務,用PS或重置成本測算高科技業務,用PB來測算線下等相對傳統業務,然後加總。但因為騰訊生態很複雜,很多業務難以拆分,所以只能是,各大板塊為基礎追求,模糊的正確。如果投資者認為騰訊的以往定價是比較準確的,那我們可以參考騰訊歷史估值因素做下對比,給出未來的估值區間。同時,分析此前壓制估值的因素,如果已經解除,通常表明估值空間能夠得以釋放的。
陳海濤(大灣匯投資人、私募基金經理):我用PEG估值科技成長股,對於大市值科技股,G指營收和歸母淨利潤的增速,一定要有跟市值相匹配的利潤,如果是小科技公司,則看用戶量等前導指標以看未來可能的營收利潤。幾萬億市值的公司,不論是騰訊阿里還是亞馬遜,合理的估值還是需要盯著利潤。
(提示: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本文刪減後刊發於3月21日的《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