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全傳》:領略文化巨匠的精彩人生

2020-12-15 光明網

  1月10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文化巨匠的人生歷程」——《季羨林全傳》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國家檔案局正局級公務員、《中國檔案報》原正局級副總編輯、原中央辦公廳歷史編寫組正局級副組長(主筆)潘振同,北京印刷學院教授葉新,新華社參考消息總編室前主任、研究員詹得雄,國家信息中心綜合部原副主任、高級經濟師林江東,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原司長、《季羨林全傳》作者梁志剛,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張雙鼓,季羨林讀書會會長、《季羨林全傳》特邀編輯王佩芬等出席本次分享會。

  在活動中,季羨林親炙弟子、《季羨林全傳》作者梁志剛回憶了與季羨林先生的點滴過往,並介紹了《季羨林全傳》的成書過程。梁志剛說:「從季老53歲到98歲,45年的時間,我們不斷受到季老的指導和幫助。」 他和本書另一作者胡光利,遵循季羨林先生「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實事求是」的要求,歷時12年,廣泛搜集資料,包括相關文章、檔案、日記、當事人回憶等,認真校核,糾正了一些記憶差錯,數改其稿,終成此書。

  季羨林先生是文化巨匠、學術泰鬥。對於季羨林先生本人和《季羨林全傳》這本書,嘉賓們從各自的領域出發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與分享。

  潘振同認為,《季羨林全傳》全景式地展示了真實的季羨林先生。為此,他奉上佳作《望海潮》以賀,其詞曰:「人中麟鳳,松節梅品,學壇博雅四方。駕鶴西去,遺珠誰繼,布道何人擔綱?嘉木砥滄桑——曾西東南北,鐵筆鋼槍;冰心玉壺,黃鐘大呂,濟洪荒……」

  葉新從季學研究的角度高度評價了《季羨林全傳》這本書,他認為,本書既有全景式描寫,又有史實的考證和精義的敘述,對於了解和研究季羨林很有幫助。林江東認為《季羨林全傳》主要有三個特點,分別是全面、準確、構思精巧。詹得雄則主要闡述了季羨林先生的論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張雙鼓是季羨林先生的學生,同時與季老共事二十餘年,作為《季羨林全傳》中描述的諸多事情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認為這本《季羨林全傳》是名副其實的「全傳」。

  《季羨林全傳》由季羨林的弟子胡光利、梁志剛撰寫,他們述而不論,以時間為序將季羨林的一生的主要經歷進行了客觀全面的介紹,同時深入淺出地敘述了季羨林的主要學術成就和學術觀點。全書圖文並茂,以豐富的第一手檔案、日記、當事人回憶以及310餘幅珍貴的照片,還原季羨林先生的為學、為師、為人之道,展現出更加立體、豐富、飽滿的師者與學者形象。(商務君)

[ 責編:王春曉 ]

相關焦點

  •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文|長夜醬關注長夜醬,為您帶來更多精彩!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季羨林的人生觀,也是他近百年時光歲月的感慨。誰都無法保證明天的太陽會不會照常升起,清晨的蟲鳴鳥叫會不會重複聽見,出著太陽也可能會下雨,下著雨的天或許轉瞬間就放晴……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無論你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無論文化高低、年齡長幼,都無法預測人生的幸運與精彩,也無法躲避人生可能的種種意外與不幸。
  • 學術之外的季羨林:寫日記吐槽 是真實的性情中人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前些年,一本《清華園日記》帶火了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討厭考試、給同學起外號……許多讀者好像突然發現,印象中那個高冷的語言學家,也頗有「煙火氣」。2009年7月,季羨林去世。十年後,也就是在2019年年底,他的學生梁志剛、胡光利合著的《季羨林全傳》出版了。
  • 中國百年文化巨匠水墨肖像展暨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由北京市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北京師白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正舉沈鵬書畫院、北京科技詩苑、北京宣和書畫藝術研究院協辦的《中國百年文化巨匠水墨肖像展暨新書發布會》2020年9月19日,在北京角樓圖書館舉行。
  • @準大學生 季羨林的這些人生忠告值得品讀
    今天,是季羨林逝世11周年的紀念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是北大終身教授,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曾說,「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他愛書,還自封北大教授中的「藏書狀元」,藏書一度填滿幾間房子。學子們歷經高考,即將步入人生新階段。
  • 《百年巨匠·音樂篇》講述六位音樂巨匠的人生傳記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音樂不斷前行,從相對傳統保守的民族音樂走向現代、當代新音樂,湧現了一批以發展民族文化為己任的音樂家,用智慧觸動著音符,用生命撞擊著心靈。劉天華、聶耳、黃自、冼星海、蕭友梅、賀綠汀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在很短的時期內,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展現了令人驚豔的才華,同時把個人才華和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救亡的激情融合在一起,創作了大量傳唱不衰的音樂作品。
  • 季羨林:學界泰鬥國寶級大家之一,讓我們去領略他們的學養和品格
    張世林,圖書編輯,因為與一批高齡學者接觸,而走上搶救文化,傳承即將逝去的寶貴經驗的旅程。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復甦的大地一派欣欣向榮,和許多熱血青年一樣,張世林也選擇投身於這個空前的文化高潮,做了中華書局旗下雜誌的一名小編輯。當時,書局正準備籌辦一個雜誌,取名為《書品》。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季羨林的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就與此有關;(2)對文化交流史的研究。1996年,季羨林完成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研究「糖」在全世界傳播的過程,收錄了《蔗糖製造在中國始於何時》《古代印度砂糖的製造和使用》《歐、美、非三洲甘蔗種植和砂糖製造》《cīnī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唐太宗與摩揭陀──唐代印度製糖術傳入中國的問題》《再談cīnī》等論文;(3)吐火羅語研究。
  • 《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佛學家。他精通多種語言,最擅長的就是吐火羅文和梵文,而且《羅摩衍那》主要是通過他來翻譯的,每個人都很清楚季羨林老先生的成就,受人尊敬的楷模。
  • 勇敢嘗試的人,才能領略到人生的精彩
    即使習慣了生活在社會的條條框框裡,但由於人生來渴望自由,面對單一的生活軌跡,總是會想要去打破這重複的枯燥。 總是會收藏,跟自己生活狀態不一樣的帖子,羨慕別人不斷地嘗新心態。 可總是沒有勇氣,邁出改變的那一步。
  • 《大師巨匠》為什麼民國時代大師輩出?
    他推薦我看一本書,叫做《大師巨匠》。老師說古語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民國時代,正是封建帝制的變革到民主時代,一個新和舊交替和摩擦的年代,各種舊俗與新觀,不斷的在社會中產生巨大的衝突,而一批西為中用,學貫中西的人,為中華的新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帶動了整個時代為之一新。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季羨林那時恰好畢業,畢業論文需要列印出來,那個時代的列印可不容易。伊姆加德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告訴自己,自己家裡的工廠可以幫助他列印畢業論文。當然,代價是陪伴自己去看一看這個一直生活的城市。季羨林自然不會認為眼前的姑娘有其他想法,欣然應允。
  • 百年大師,世紀巨匠,中國人的靈魂書房
    《大師巨匠》分為上下兩冊,用風氣之先、家國情懷、文化基座、學術崑崙、狂狷名士、人間性靈、思想行者、人文典範、科學高峰和美的世界十個關鍵詞, 刻畫了百年來近百位大師們各自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實講述了他們的偉大與崇高,描繪了一軸無比輝煌的民國文化巨星畫卷。
  • 應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人的一生有無意義和價值,是人生的重要話題。曾經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而他本人卻再三推辭的季羨林先生,關於這個話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有人說季先生的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果真如此嗎?
  • 季羨林:「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的
    [摘要]《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一書是季羨林先生於2006年親自授權、審定的經典暢銷書,集中精選了季羨林先生談人生智慧的文章。《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本文摘自《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 他是季羨林的入室弟子,為了招他進北大,季羨林重開了一個專業
    導語:他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強烈使命感的傳統學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向人們傳授教育和文化的價值。但是,在生活中他卻是一副西裝革履,追求時尚的現代成功人士的模樣。他是季羨林先生的入室弟子,為了招他進北大,不惜為他開一個新的專業。
  • 體悟博愛的人生情懷
    這是季羨林先生《加德滿都的狗》一文中的片段,不由得令人細品「傷懷」二字。  季羨林六歲時被過繼給叔父當兒子,從此離開了母親。一直到他成年後,對母親也只有過三次探望。而他母親直到離世,身邊也只有那條老狗不離不棄地陪伴。彼時的季羨林在與老狗道別時,看到它搖著尾巴舔他的腳,瞬間淚流滿面。他要繼續去國外求學,無法帶走這條維繫著母親情感紐帶的老狗,只得與之告別。
  • 季羨林採訪回顧四:胡適聘請,劍橋邀約,與臧克家抵足而眠
    一邊是苦讀了十年的專業無法繼續,一邊是良好的學術氛圍和豐富的研究資料,季羨林將何去何從?在《學問人生》那本書中,他曾寫道,「我不是一個失掉天良的人,我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必須承擔起來。」考慮到當時的時局和老人的身體,安頓好家事的季羨林獨自回到北京。但家中的一幕已深深烙在他心裡。在採訪中,他喃喃地說:「我不是一個混人,我極重感情,決不忘恩。」
  • 飄逸高朗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季羨林,一代鴻儒的散文底色
    在內容上,抒寫崇高的心靈,刻畫人性的善與美因為追求散文的「詩情」境界,季羨林自覺地使自己的審美觀照避開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轉向崇高的心靈,注重描寫人性的善與美。以季羨林豐富的人生閱歷及所處的社會地位、學術修養,他要在散文中寫一些大事和大人物,易如反掌。
  • 孤獨到深處,是內在的自由與從容,季羨林先生原來是這樣的人
    《孤獨到深處》是精選了季羨林先生人生中35篇文章的散文集,也是我最近剛剛讀過的一本書。其中,不僅有季羨林先生對自己的個人經歷的描寫和感悟,還有對往事以及相關人物的懷念。可以說,這本書籍把那些人生最真實的情感統統表達出來,讓讀者得以進一步了解鮮活的季羨林,而不是人們眼中那個被光環環繞的人物。告別慈母,獨自前行當一個孩子離開母親,總是不得不被迫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