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2020-12-23 桃子有事說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真正的學術成就

縱觀季羨林的治學生涯,可說之處很多,不必遷就到國學上。他是一位語言學專家,學術貢獻集中在語言學上,例如(以下例子參考《學海泛槎·總結》一書及北大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

(1)對古印度語的研究。季羨林的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就與此有關;

(2)對文化交流史的研究。1996年,季羨林完成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研究「糖」在全世界傳播的過程,收錄了《蔗糖製造在中國始於何時》《古代印度砂糖的製造和使用》《歐、美、非三洲甘蔗種植和砂糖製造》《cīnī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唐太宗與摩揭陀──唐代印度製糖術傳入中國的問題》《再談cīnī》等論文;

(3)吐火羅語研究。比如他的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還有對《彌勒會見記》的翻譯和研究等,都是開創性的學術成就;

(4)對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創作了《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論文,甚至提出《西遊記》部分素材源於印度的說法,成為一家之言;

(5)對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

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他以學術為志業,但並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他不是一個獨善其身的學者,在學術之外,季羨林還對文革有過深刻反思。

九十年代末,季羨林出版《牛棚雜記》一書,對文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列舉了很多文革時期的荒誕景象,知識分子人格和身體受到的創傷,直指文革對知識生產和社會建設的破壞,呼籲學人反思文革的同時,警惕悲劇重演。這本書和巴金的《隨想錄》、韋君宜的《思痛錄》一併成為學界反思文革的三大力作。

季羨林反思文革,不僅僅是由於他目睹了文革對學術生產的巨大影響,也因為在文革期間,他的家庭也被捲入批鬥當中。在《我嘗過「噴氣式」批鬥的滋味》一文中,他寫道:「我就這樣被推推搡搡押上了講臺。此處是我二十年來經常站的地方,那時候我是系主任,一系之長,是座上賓;今天我是『反革命分子』,是階下囚。人生變幻不測,無以復加矣。此時,整個大教室裡喊聲震天。一位女士領唱。她喊一聲:『打倒××分子季羨林!』於是群聲和之。」

1970年,季羨林在北大東語系辦公室擔任一個小門房,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翻譯出了印度經典《羅摩衍那》。

文革結束後,季羨林於1978年7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1979年1月重回東語系主任的位置。他回到了平常的學術生活,但仍對「大字報」心有餘悸。作家張曼菱在北大讀書時,她的同班同學以「大多數革命群眾」的名義,貼出大字報,把她的「戀愛和宿舍夜話甚至上課早退等『劣跡』公之於眾」,季羨林看到後,擔心張曼菱承受不住壓力出意外,就叫人暗中跟著她夜行,有一次還鼓勵她,與她大談人生和學問。這件事被張曼菱銘記在心,後來寫在了書籍《北大回憶》裡。

《清華園日記》

季羨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不喜吹捧,熱愛自由

在北大,季羨林深得學生的喜愛。他不擺架子,也不操持著權威學閥的腔調,在學子、友人的回憶中,他是極平和的一個人,就如他的文字一樣,春風化雨,不疾不徐。

在一篇叫《學生記憶裡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中,作者回憶道:「我還記得1969年秋冬,季先生和我們這些待分配的同學一起下放到京郊延慶縣新華營,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情景......在零下十幾度的曠野裡,年近六旬的季先生頂著凜冽的塞外北風,穿一件單薄的舊棉襖,腰裡系根草繩,臉凍得鐵青,鬍子茬和眉毛上結滿白霜;夜裡,他和幾個男生擠在一條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誰是先生,誰是學生,夜夜騷擾,誰都無法倖免。」

季羨林經常幫助學生。六十年代那會,很多農村來的學生「買不起兩元一個的白搪瓷臉盆,只好用五毛錢一個的瓦盆洗臉」,季羨林知道後,「自掏腰包買了幾十個臉盆送到學生會」。有一次,當他知道一位叫章宗陽的學生還在堅持學術時,他主動寄過去一些印度語講義,後來又陸續寄了《羅摩衍那》等古籍。

季羨林做了很多事,但他不喜歡被學生吹捧。2005年,胡光利等人想出版一套文集,定名《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這部書的「編者前言」本來極盡讚頌之詞,「大師」「國寶級學者」「北大唯一的終身教授」等頭銜都用上了,但季羨林看到後不高興,他說:「我正在寫文章,『辭國寶』、『辭大師』,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我算什麼?一個雜牌軍而已,不過生得晚些、活的時間長些罷了。是學者、教授不假,但不要提『唯一的』,文科是唯一的,還有理科呢?現在是唯一的,還有將來呢?我寫的那些東西,除了學術上有一些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過是小兒科,哪裡稱得上什麼『家』?外人這麼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你們是我的學生,應該是知道的。這不是謙虛,是實事求是。」

季羨林是個享受生活的人,他的隨筆和日記,字裡行間流露著對生命的熱愛、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你以為他悶悶的,翻開《清華園日記》,才發現他可愛得很。有一次,一位訪客關心他的健康,他說:「我的身體還可以,唯一的變化就是頭髮沒有了,真是無法無天。」還有一回,大明星林青霞來看望季羨林,有朋友打趣問他,知道林青霞是誰不,季羨林使了個眼色,而後狡黠地回了一句:「全世界都知道。」

2009年,季羨林離開了人世。兩年後,作家張曼菱發文懷念。那篇文章有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張曼菱說,有一次她去301醫院看望季老,季老對她提起《浮生六記》,說:「那一部是貴在心靈之自由的記錄,寫布衣寒窗的風月往事......所謂的『浮生』,不只是說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著生命不繫於任何龐然重物。生命處於自在自為的狀態。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卻昭示了生命本質上的尊嚴。」

眨眼間,季羨林已去世十年,十年足以改變很多東西,但季羨林其人其事依然是公眾熱衷討論的話題。他不是國學大師,可是回顧他這一生,他擁有著比許多國學大師更寶貴的東西,關於處世,關於教育,還有身為一位學者的尊嚴和擔當,而這,才是我們今天紀念他的關鍵原因。

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季羨林校園照片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於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餘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了《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開始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

季羨林老年

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籤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季羨林散文隨筆作品

1946年,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1979年,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

1980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1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

季羨林出版書目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兼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1985年,任中國作家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1990年,任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27秒,季羨林逝世。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溫家寶評)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賀劍城評)

相關焦點

  • 殺妻者顧城: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他叫顧城,在外人的眼裡他是一個"怪人"並且非常自私,他自私到不能讓任何人分享妻子的愛,連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能。但是在後人的眼中他又是一個天才詩人,12歲的時候就寫下了很多名句。他寫出的詩句都是乾淨、純淨的,很難想像他會做出那樣的事......
  • @準大學生 季羨林的這些人生忠告值得品讀
    自己專業的書當然要讀,這不在話下。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於自己專業的探討,也不利於生存競爭,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最終為大時代所棄。——《季羨林談人生·開卷有益》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 想要活得開心快樂,就少做這兩件事情,做多了只會讓自己不開心
    季羨林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從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一個人,追求生活的絕對完滿,其實就等同於是在毀掉自己。因為世間無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情,即便我們用盡全力,也無法讓自己變得絕對完美,讓生活變得絕對完滿。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用一生等待沒有結局的愛情
    因為妻子是他社會身份裡所塑造出的一個,很少有為一個女人拋棄自己的形象。一個男人需要成為一個好的丈夫,一個孝順的兒子,而不是一個負心漢,為愛拋棄自己的地位。不過季羨林希望自己能夠努力的學習,然後回祖國工作的,他也斷不會一直留在外。
  • 他是季羨林的入室弟子,為了招他進北大,季羨林重開了一個專業
    他是季羨林先生的入室弟子,為了招他進北大,不惜為他開一個新的專業。在傳統觀念中,知識分子應該是安貧樂道、不修邊幅的形象,然而身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錢文忠,卻與之截然相反。哪怕是去給學生上課,也會讓他的專職司機送他到教學樓下;他熱衷收藏,講究穿戴,經常出入上流社會。
  • 季羨林90歲時,收到了德國女友的照片,感慨自己不配愛她
    為此,季羨林是一籌莫展。伊姆加德得知情況後,專門跑來季羨林房間,找了個合適的理由說,父親的工廠剛好淘汰了一部打字機,而自己也正好想練習打字,可以幫他列印論文。季羨林一聽頓時開心極了,但他很快又發愁起來,因為自己沒錢付打字報酬啊。
  • 乾淨,是一個人最好的樣子
    我激動地大笑起來……哈……哈……剛笑了兩聲,另外一個戰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這突兀的笑聲驚毛了狼。接著,8隻狼一齊鑽到車底,但見汽車兩側積雪飛揚。我眼裡滾動著淚花,大呼小王:「狼幫我們扒雪呢,趕快發動車,」車啟動了,但是沒走兩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複剛才的動作:「先往車輪下墊樹枝,然後扒雪……」。就這樣,每重複一次,汽車就前進一段,大約重複了十來次。最
  • 應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曾經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而他本人卻再三推辭的季羨林先生,關於這個話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有人說季先生的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果真如此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 溫柔到爆的神仙句子|有時喜歡一個人真的會把自己活得很委屈
    有時喜歡一個人真的會把自己活得很委屈Sometimes I really feel wronged when I like someone大概我知道最適合的就是能聽懂和說得來What I know is the right thing to understand and talk在你眼中燦若星河可不可以沒有我
  • 在日記裡罵人、看美女的季羨林:他是最耿直的清華boy
    他是中國第一個把英文Humor譯為「幽默」的人,自己也信奉糊塗才快樂。他還是北大校長,但在校園的人群裡卻很容易認出他來。因為他最愛的就是穿一身藍色卡其布中山裝,拎一隻最簡單的敞口手提包,胸前再別一隻鋼筆。他就季羨林,是金庸最崇敬的北大教授。1911年8月2日,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一個農村家庭,他的父親兄弟11人但整個家族只有季羨林一個男孩子。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初遇時,伊姆加德並不知道,眼前這個中國留學生,會改變自己一輩子的命運。那時候的她,天真爛漫,還不知道愛情為何物。只是,日常的相處,等到伊姆加德發現,自己早已情根深種。德國人總是外向而開朗的,伊姆加德也不例外。雖然她年紀還小,可等到自己懂得自己的心思的時候,她便決定了主動。季羨林那時恰好畢業,畢業論文需要列印出來,那個時代的列印可不容易。
  • 季羨林:「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的
    [摘要]《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一書是季羨林先生於2006年親自授權、審定的經典暢銷書,集中精選了季羨林先生談人生智慧的文章。《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本文摘自《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 季羨林的孤獨,是挖掘深處不傷感;我們的孤獨,是無限接納與包容
    《孤獨到深處》我從來沒有想過,季羨林的家,這麼窮苦。用季羨林的話來說,他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官莊。在當年的中國,南方富而山東窮。單就山東而言,東部富而西部窮。而清平縣又是山東西部的西部,他們村又是縣城裡最窮的村。而季羨林的家,是全村中,最窮的家。我從來都以為,季羨林應該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不然怎麼會幼時貫通古今又涉獵外文。殊不知,他還有一個這麼苦難的童年。
  • 判斷一個人格局的高低,看這3個地方是否乾淨,很準,別不信!
    判斷一個人格局的高低,看這3個地方是否乾淨,很準,別不信!在職場,格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老闆,格局大,那麼留下來的員工也多。並且這個公司也會被這樣的老闆影響,難成大器。但是我們又要通過什麼來判斷一個人格局的高低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看這三個地方是否乾淨。一、對方錢袋子是否乾淨第一個就是對的的錢袋子是否乾淨,這個錢袋子不是客觀意義上的錢包,而是有隱含意向的錢包。
  • 季羨林的德國初戀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這個畢業生出國,是因為畢業不好找工作,連他自己都覺得去留學是盲目的,因為社會上都瀰漫著留學熱,他算是跟風去留學。但這個清華的畢業生,在德國的十年,為其後來成為大師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這個年輕人叫季羨林。
  •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最難控制的,往往是自己的情緒,情緒掌控展示的是一個人的能力,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成熟,而且,也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二、掌控情緒,是一種成熟國學大師季羨林曾因為扶一個差點摔倒的孩子,被孩子的母親誤以為季羨林要欺負自己的孩子,對季羨林惡語相加,而季羨林不辯、不爭、也不惱。因為他覺得,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何須爭辯,擾了心情。
  • 一個人在家怎麼吃?50歲阿姨從不虧待自己,網友:活得透徹
    一個人在家怎麼吃?50歲阿姨從不虧待自己,網友:活得透徹兒子長大了,去了外地讀書,先生還要上班,作為全職主婦,每天基本都是一人在家的,尤其中午這餐肯定是一個人吃了。朋友們總說一個人時候吃飯隨便對付就可以了,但是在我看來,女人最好的年華給了孩子,如今孩子長大了,剩下的日子要為自己而活才是,每天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照顧好自己的心情,這才是對自己最明白的愛,所以一人時候我總是好好做飯,飯菜數量不在多而在精,每次曬到朋友圈,網友們總是羨慕到:這樣過日子,才是真的活得透徹,活得明白。
  • 人生中,活得純粹的人,才會擁有快樂
    而無論怎樣,活得純粹的人,才會擁有快樂。一個人若心機太重,會算計來算計去,最後算計了別人,也算計了自己。很多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傷害別人也就是在傷害自己。只不過當時看不清楚狀況而已。待到有一日明白時,怕已是時過景遷,後悔已晚。活得純粹一點,少點心機,少點算計。心無雜念方得寧靜。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這是季羨林的人生觀,也是他近百年時光歲月的感慨。美學家朱光潛也有相同的感觸——缺陷美,豐子愷也曾表示「生活因極簡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這種人生求缺不求滿的精神與現實多數人的期望是相背而馳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會面臨各種各樣意外的課題,小到一次車禍一場病,大到海嘯地震,或是2020年的這場疫情。不幸的事情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不斷地發生。如果想一味追求完美的人生,欲望與現實的不匹配,只會讓這不完美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