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年代,幾乎都是包辦婚姻,雖然,有些追求自由和真愛的年輕人,不惜與封建家庭抗爭決裂。
但也有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這樣一輩子白頭到老的,其中,國學家季羨林便是如此。
當年在德國留學期間,季羨林遇到了心中所愛,一位美麗的德國姑娘,但想到家中的妻兒老小,最終還是忍痛割愛,選擇了回國。
從此,季羨林和家中賢妻彭德華,相守相伴了漫長的65年。
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
當時,在濟南站穩腳跟的叔父,因膝下卻沒有兒子,便把當時才6歲的季羨林,接到了自己身邊讀書,想要為家族光大門楣。
因為是季家的獨苗,季羨林不僅要努力讀書,爭取光宗耀祖,還必須遵循家中安排,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因此在叔父一家的操持下,18歲的季羨林,娶了22歲的彭德華,一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女孩。
樸實善良的彭德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卻識大體重孝道,無怨無悔任勞任怨,是個典型的傳統女性。
1934年,季羨林從清華畢業,回到了母校濟南高中教書。
當時,清華大學與德國籤訂了,交換研究所的協定,學期為兩年,季羨林得知後,便去報名參加考試,並一舉考中被錄取,於是前往德國留學。
沒曾想,季羨林這一去就是十年。
而季羨林不在的日子裡,妻子彭德華和嬸嬸,就在當時的兵荒馬亂中,艱難的支撐著整個家庭。
來到德國後,季羨林進入了哥廷根大學讀書,主修印度學,系統學習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以及阿拉伯文等等。
期間他結識了,同樣來自中國的交換生田德望,於是身處異鄉的兩人,很快成為了好朋友。
因為季羨林常去找田德望,便認識了田德望房東的女兒-伊姆加德,一位美麗的德國姑娘。
當時的季羨林,在求學的兩年時間裡,碰到伊姆加德也只是禮貌的寒暄,兩人之間並無過多接觸。
殊不知,季羨林的博學睿智,以及溫潤如玉的性格,早已深深印在了伊姆加德心裡,但出於女孩子的矜持,她一直沒有開口表達。
就在季羨林學業結束,一心準備回國時,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打亂了計劃。
當時,德國和中國的交通被封鎖,無法回國的季羨林,只好繼續留下來深造。
1937年,季羨林開始寫博士論文,但卻苦於無法列印成稿。
對於一個在國外留學的窮學生來說,他既買不起打字機,又不會打字。
為此,季羨林是一籌莫展。
伊姆加德得知情況後,專門跑來季羨林房間,找了個合適的理由說,父親的工廠剛好淘汰了一部打字機,而自己也正好想練習打字,可以幫他列印論文。
季羨林一聽頓時開心極了,但他很快又發愁起來,因為自己沒錢付打字報酬啊。
伊姆加德卻宛然一笑表示,只要每次打完論文,季羨林能陪她走一遍,哥廷根這所城市就可以了。
對此季羨林欣然答應,畢竟伊姆加德可是給他解決了,眼前的大問題啊。
之後的日子裡,每次伊姆加德給季羨林打完論文,兩人便一起在哥廷根漫步。
就這樣,季羨林陪著伊姆加德,走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
他們去郊外看青山,去湖邊欣賞美景,在黃昏的廣場放鴿子,去電影院看電影,看起來完全就是一對,恩愛無比的戀人。
但實際上兩人的關係,卻始終停留在朋友的身份上。
對季羨林一直心生愛慕的伊姆加德,曾在咖啡店問季羨林:「當我們七十歲時,你還會在這裡陪我喝咖啡嗎?」
季羨林聽罷卻沉默不語。
其實對於伊姆加德的心思,季羨林不是不知道,但他卻無法給予這個美麗的姑娘,任何的回應和承諾。
因為季羨林明白,自己不可能留在德國,不僅因為家中早有賢妻,他還有家國的夢想。
在當時那個,西方思想和傳統觀念碰撞的年代,很多文人極力掙脫包辦婚姻,毅然選擇真愛。
但季羨林卻選擇了責任和堅守,他深知自己在德國的這些年,自己的妻子在戰亂時,操持著一大家子該有多麼艱難。
季羨林臨回國時,傷心的伊姆加德再三挽留,她不斷的詢問:「能不能留下來,不要離開?」
季羨林無奈回答說:「一定會有一個比我更好,更愛你的男子,他願意永遠陪伴在你身邊,呵護你一生的。」
在他的心裡,又何嘗不愛伊姆加德呢?只是自己肩上,有太多的責任要去承擔,他不能這麼放任感情。
季羨林回國後,痴情的伊姆加德常常寫信給他,但每一封信都石沉大海。
季羨林認為,既然自己和伊姆加德之間,根本就沒有未來,那就要斷得一乾二淨,所以他選擇了決絕,選擇了和妻子彭德華共度終生。
對於伊姆加德,季羨林在日記中寫道:「我真的有點捨不得離開她,可又有什麼辦法?像我這樣一個人,不配愛她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孩子。」
回國後的季羨林和彭德華,相守相伴了漫長的65年,從沒有紅過臉。
即便兩人之間,沒有愛情只有敬愛,但季羨林深知自己的責任,因此始終忠於婚姻。
結語
1983年,季羨林赴德交流,前去伊姆加德住處拜訪她,但開門的卻是一位陌生婦女,說不認識這個人,季羨林遺憾而歸。
十年後,一位香港女導演拍攝季羨林傳記片時,專程前往德國,找到了伊姆加德。
當得知季羨林尚在人世時,還是中國的國學大師時,伊姆加德淡淡的說道:「我知道的,他一直就這麼優秀。」
屋內,潔白的桌布,銀灰色的老式印表機,一切都和當年一樣,靜靜的陪伴著女主人。
伊姆加德說:「瞧,一切都沒有改變,我一直在等他回來,我的手指依然勤快靈活呢,我甚至還能打字!」
原來當年,季羨林離開德國哥廷根後,伊姆加德一直在等他回來,並且終身未嫁。
十年前季羨林來訪時,開門的中年婦女是新來的租客,不認識伊姆加德,兩人就這麼再次錯過了。
90歲生日時,季羨林收到了伊姆加德,從德國哥廷根寄來的照片。
只見照片裡的伊姆加德,依然溫婉大方,只是滿頭的銀髮,似乎在訴說著她60年的等待。
面對這份執著的深情,季羨林百感交集。
2007年10月5日,伊姆加德在柏林一家老年公寓辭世,終身未婚。
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逝世。
@美辰說,和我一起從閱讀中,洞察自己,品讀人生,歡迎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