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參加大會,在大庭廣眾中,渾身覺得不自在,總想找一個旮旯兒藏在那裡,少與人打交道。」季羨林先生曾在他的文章裡這樣說道。
在如今這樣人人都想變得不凡的年代,很多人千方百計地想要吸引他人的目光,好像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是很難接受的事情。然而,季羨林先生卻僅僅因為自己是平凡大眾中的一員而願意三辭桂冠,拋開一切身份。相比之下,就更值得人們尊敬了。畢竟,這樣接地氣的「先生」著實不算多。
《孤獨到深處》是精選了季羨林先生人生中35篇文章的散文集,也是我最近剛剛讀過的一本書。其中,不僅有季羨林先生對自己的個人經歷的描寫和感悟,還有對往事以及相關人物的懷念。
可以說,這本書籍把那些人生最真實的情感統統表達出來,讓讀者得以進一步了解鮮活的季羨林,而不是人們眼中那個被光環環繞的人物。
告別慈母,獨自前行當一個孩子離開母親,總是不得不被迫長大。季羨林先生由於叔父的原因,在六七歲時就已經離開家鄉,奔赴濟南,也因此早早失去了在母親跟前撒嬌賣萌的資格。
難道叔父對他不好嗎?當然不是,要知道正是由於叔父的教導才成就了季羨林先生,他對叔父自然是感激的。不過,我認為在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孩子會想離開母親,因為那不僅代表著能得到深深地愛,也意味著在無形中建立的依賴。
因此,在季羨林先生回憶起那時候的事情,才會說:「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
行走中,見人生百態年少的季羨林是孤獨的,在他幼小的心裡,一向感覺到缺少點兒什麼。直到聽到傭人王媽的嘆息,心底仿佛得到被解脫的痛快,才明白自己雖然從未嘆息,可是嘆息卻一直在他心裡。
上了年紀的人總愛嘮叨過去的事情,王媽就是這樣。她講自己的秀才丈夫,講失去聯繫的兒子,講自己年輕時的剛強和如今年老出來謀生的無奈。然而,講完之後卻只能以幾聲嘆息作為結束,因為生活還在繼續,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
有一陣子,兒子得以陪伴在身邊,幸福的王媽終於不再嘆息了,臉上反而時刻洋溢著笑容。不過,造化弄人,也只是持續了一段時間而已。隨著兒子病弱的身體得不到康復,生活的窘迫一直壓抑著已經年老的王媽,漸漸地嘆息聲又回來了。
最終,美麗的幻想被一再打破,兒子的病逝以及後來棺材被毫無理由地佔去更成為壓倒王媽的最後一根稻草。生活總是如此令人倍感沉重,這大概就是命運吧。
看破人生,自在從容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從官莊到濟南,從濟南到清華,從清華到留德十年,以及後來的北大教學。季羨林先生雖然一生坎坷,但這種經歷卻也給了他諸多的幫助,在洗盡鉛華之後,留下的是內在的自由與從容。
季羨林先生對待萬物的情感是真摯而細膩的,他甘於為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憂心。那《加德滿都的狗》中的苦苦守護不肯離去的狗,那《悲劇》中的無辜失去生命的古藤,那《清塘荷韻》中因為季節變換而消失的荷花,都是令他牽掛的。
在這些微小的事情中,我看到的是季羨林先生對生活的熱愛。他熱愛生活,也熱愛人生,儘管有時候會孤獨,但卻從來不孤單,因為生命中處處有驚喜,更何況還有學術研究這樣有意義的事情可做。
人生中,每個人都要獨自走過一段漫長的路。在這樣的過程中,孤獨並不可怕,反而能讓我們更容易發現真實的自己。當適應了孤獨,也就獲得了成長,如同季羨林先生一樣找到人生中那些值得歡喜的時刻。
#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