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到深處,是內在的自由與從容,季羨林先生原來是這樣的人

2021-01-18 染上世俗

「每次參加大會,在大庭廣眾中,渾身覺得不自在,總想找一個旮旯兒藏在那裡,少與人打交道。」季羨林先生曾在他的文章裡這樣說道。

在如今這樣人人都想變得不凡的年代,很多人千方百計地想要吸引他人的目光,好像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是很難接受的事情。然而,季羨林先生卻僅僅因為自己是平凡大眾中的一員而願意三辭桂冠,拋開一切身份。相比之下,就更值得人們尊敬了。畢竟,這樣接地氣的「先生」著實不算多。

《孤獨到深處》是精選了季羨林先生人生中35篇文章的散文集,也是我最近剛剛讀過的一本書。其中,不僅有季羨林先生對自己的個人經歷的描寫和感悟,還有對往事以及相關人物的懷念。

可以說,這本書籍把那些人生最真實的情感統統表達出來,讓讀者得以進一步了解鮮活的季羨林,而不是人們眼中那個被光環環繞的人物。

告別慈母,獨自前行當一個孩子離開母親,總是不得不被迫長大。季羨林先生由於叔父的原因,在六七歲時就已經離開家鄉,奔赴濟南,也因此早早失去了在母親跟前撒嬌賣萌的資格。

難道叔父對他不好嗎?當然不是,要知道正是由於叔父的教導才成就了季羨林先生,他對叔父自然是感激的。不過,我認為在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孩子會想離開母親,因為那不僅代表著能得到深深地愛,也意味著在無形中建立的依賴。

因此,在季羨林先生回憶起那時候的事情,才會說:「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

行走中,見人生百態年少的季羨林是孤獨的,在他幼小的心裡,一向感覺到缺少點兒什麼。直到聽到傭人王媽的嘆息,心底仿佛得到被解脫的痛快,才明白自己雖然從未嘆息,可是嘆息卻一直在他心裡。

上了年紀的人總愛嘮叨過去的事情,王媽就是這樣。她講自己的秀才丈夫,講失去聯繫的兒子,講自己年輕時的剛強和如今年老出來謀生的無奈。然而,講完之後卻只能以幾聲嘆息作為結束,因為生活還在繼續,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

有一陣子,兒子得以陪伴在身邊,幸福的王媽終於不再嘆息了,臉上反而時刻洋溢著笑容。不過,造化弄人,也只是持續了一段時間而已。隨著兒子病弱的身體得不到康復,生活的窘迫一直壓抑著已經年老的王媽,漸漸地嘆息聲又回來了。

最終,美麗的幻想被一再打破,兒子的病逝以及後來棺材被毫無理由地佔去更成為壓倒王媽的最後一根稻草。生活總是如此令人倍感沉重,這大概就是命運吧。

看破人生,自在從容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從官莊到濟南,從濟南到清華,從清華到留德十年,以及後來的北大教學。季羨林先生雖然一生坎坷,但這種經歷卻也給了他諸多的幫助,在洗盡鉛華之後,留下的是內在的自由與從容。

季羨林先生對待萬物的情感是真摯而細膩的,他甘於為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憂心。那《加德滿都的狗》中的苦苦守護不肯離去的狗,那《悲劇》中的無辜失去生命的古藤,那《清塘荷韻》中因為季節變換而消失的荷花,都是令他牽掛的。

在這些微小的事情中,我看到的是季羨林先生對生活的熱愛。他熱愛生活,也熱愛人生,儘管有時候會孤獨,但卻從來不孤單,因為生命中處處有驚喜,更何況還有學術研究這樣有意義的事情可做。

人生中,每個人都要獨自走過一段漫長的路。在這樣的過程中,孤獨並不可怕,反而能讓我們更容易發現真實的自己。當適應了孤獨,也就獲得了成長,如同季羨林先生一樣找到人生中那些值得歡喜的時刻。

#季羨林#

相關焦點

  • 季羨林的孤獨,是挖掘深處不傷感;我們的孤獨,是無限接納與包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我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倍感親切。後來,當我有幸閱讀到季羨林的散文集《孤獨到深處》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和我的偶像季羨林老先生,是一種人,都是能享受孤獨的人。3.《孤獨到深處》我從來沒有想過,季羨林的家,這麼窮苦。用季羨林的話來說,他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官莊。在當年的中國,南方富而山東窮。單就山東而言,東部富而西部窮。
  • 《孤獨到深處》丨看文人筆下的孤獨人生,品字裡行間的深情與冷暖
    (《孤獨到深處》季羨林)季羨林(1911-2009),山東臨清人,曾留德十年,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精通多種文字,尤其是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少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北京大學唯一終身教授,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情到深處人孤獨,愛到極致心會疼
    你是否這樣愛著一個人, 可以不計較擁有多少, 但會有著極致的想念, 可以不在乎是否能夠在一起, 卻有著深深的依戀, 情到深處時,
  • 季羨林:「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的
    [摘要]《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一書是季羨林先生於2006年親自授權、審定的經典暢銷書,集中精選了季羨林先生談人生智慧的文章。像我這樣一個凡人,吃飽了飯沒事兒的時候,有時也會想到人生問題。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定一個誕生計劃,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現。只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眾生。先考慮要降生的國家,再考慮要降生的父母。考慮周詳之後,才從容下降。但他是佛祖,不是吾輩凡人。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在《我嘗過「噴氣式」批鬥的滋味》一文中,他寫道:「我就這樣被推推搡搡押上了講臺。此處是我二十年來經常站的地方,那時候我是系主任,一系之長,是座上賓;今天我是『反革命分子』,是階下囚。人生變幻不測,無以復加矣。此時,整個大教室裡喊聲震天。一位女士領唱。她喊一聲:『打倒××分子季羨林!』於是群聲和之。」
  • 《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除了一些經典名文章之外,還有季先生晚年的一些作品,那麼就必然會帶上一些對於青春的回憶,所以這些文章與其他的文章就不同了,使人能夠品味出一絲哀愁。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佛學家。
  • 世間紛擾,孤獨身伴。願你更加從容,不懼孤獨,擁有生活所愛
    孩子的孤獨——陪伴因為父母的忙碌,孩子學會自己尋找有趣的事情一個人玩耍,一個人騎車上學,一個人吃飯。孩子需要父母的關心與陪伴。今年的我大學畢業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我的母親從沒有參加過我的家長會。
  • 在《廢都》的出版和對季羨林的讚揚之後,這位偉大的詩人發出了打
    讚美的聲音被壓倒性的惡評取代,並發展成對賈平凹的個人批評,《廢都》被取締,殺死誅心的戲劇再次上演,突然賈平凹突然想起父親被打到另一所學校,他的生活冷暖況味當時曾被他嘗過。侮辱、辱罵、誹謗和批評瞬間成為公眾批評的對象,已經生病的賈平凹完全病倒了,他住院時不敢用本命,化名龍安,他只想在病床上謀生。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用一生等待沒有結局的愛情
    他來到德國幾個月後,受邀到邁耶家裡做客。當時晚餐上,季羨林與伊姆加德遇見了,季羨林覺得她是個美麗的姑娘,俏皮中帶著羞怯。以後的日子,季羨林每兩周去邁耶家裡一次,每次都是伊姆加德開門,聊聊天,說說話。季羨林買不起打字機,更不會打字。這時候伊姆加德對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說自己可以幫他列印,她正好想練習打字。季羨林很高興,但是他想著伊姆加德會不會要很高的報酬,伊姆加德說:「當然了。」季羨林很尷尬的問多少。「我要的報酬就是要你陪我走遍哥延根的每個角落。」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季羨林每天都會帶著書稿到伊姆加德的家裡,季羨林學習很吃力,梵文很枯燥。
  • 季羨林的德國初戀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 學術之外的季羨林:寫日記吐槽 是真實的性情中人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供圖「到最後,季老住進醫院,那時最後一本文集可能就是《病榻雜記》,到了那麼大年紀,身體不太好,查不了什麼資料,只能寫點小文章,這對他也是小菜一碟。」梁志剛說。「他一向是對自己評價比較客觀,而且偏低。」梁志剛說,季羨林生前講過一件趣事,「季老90歲時應家鄉邀請回去過生日,結果沒想到去了那麼多人、場面挺大,他就會自嘲。
  • 季羨林和胡適之的日記有意思
    一、國學大師季羨林。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是聖人。這是季羨林老爺子非常坦誠的話。在大眾的印象裡,季羨林老先生是個不苟言笑的老學究,是個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師。可季羨林老爺子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從他的日記當中,其實我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 《季羨林全傳》:領略文化巨匠的精彩人生
    在活動中,季羨林親炙弟子、《季羨林全傳》作者梁志剛回憶了與季羨林先生的點滴過往,並介紹了《季羨林全傳》的成書過程。梁志剛說:「從季老53歲到98歲,45年的時間,我們不斷受到季老的指導和幫助。」  季羨林先生是文化巨匠、學術泰鬥。對於季羨林先生本人和《季羨林全傳》這本書,嘉賓們從各自的領域出發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與分享。  潘振同認為,《季羨林全傳》全景式地展示了真實的季羨林先生。
  • 飄逸高朗的詩情與洞若觀火的哲思:季羨林,一代鴻儒的散文底色
    在《哭馮至先生》一文中,季羨林就直引或化用了多位詩人的經典字句:「『庭院深深深幾許』……院子裡靜如古寺,一走進來,就讓人覺得幽寂怡性……舊戚老友,宛如三秋樹葉,刪繁就簡……人們的眼淚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慰藉心靈的人生感悟——讀畢淑敏《孤獨是靈魂的必修課》
    人生就是一場盛大的演出,不論我們在舞臺上經歷了何種繁華和冷落,走向後臺,每個人都將在靜謐中獨自品味個中況味。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又是人生的常態?作家畢淑敏的新作《孤獨是靈魂的必修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4月出版),以溫暖雋永的文字,道出了她對人生和孤獨的認識和理解。
  • 季羨林採訪回顧四:胡適聘請,劍橋邀約,與臧克家抵足而眠
    背景提要:2007年,我任職於山東衛視《數風流人物》欄目,作為編導,採訪拍攝並製作了三集人物紀錄片《布衣鴻儒·季羨林》。那一年,季先生96歲。如今,斯人遠去,但季先生就像我心中的錨,讓一顆被時代的洶湧大潮裹挾的心,由動蕩回歸平靜。重拾記憶,分享過往,願每個人都能錨定,屬於自己的方向。
  • 最不怕孤獨,適合孤獨到老的星座,沒了愛情羈絆,反倒更加出色
    所以說,孤獨就如同一把雙刃劍,懂得運用的人,是件法寶,而不懂得的人,則害人害己。那麼,都有哪些星座從不懼怕孤獨,反倒享受,特別適合孤獨終老的呢?水瓶座:孤獨是一種常態孤獨是常態,甚至是一種難得的自我享受寧靜的時刻,可以說,水瓶從不希望自己一直都處於喧囂的環境當中,卻忘了如何找尋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我。的確,在孤獨的時候,水瓶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靜的,是跟自己有著所謂的切膚之情,也才能的的確確聆聽到自己內心裡的聲音。
  •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 人到中年是孤獨!
    作者:胡楊映月如果一個人到中年的人,不管是他(她)是男人還是女人,在情感的世界裡說自己不孤獨,不寂寞,我想,這個人多半是在撒謊。然而,生活表面的忙碌體現出來的所謂的「充實」,真的是不能正確地表達出人到中年的人的內心真實的感受——忙忙碌碌的生活和看似充實的日子,讓我們拖著自己肉體一身疲憊不堪卻不能填充內心深處的精神的孤獨寂寞的煎熬——每當我們酒酣耳熱之際,有一個人突然躍入我們的腦海裡奧;每當月朗星稀的深夜,一段深情的往事溜進我們的心中;每當置身在喧譁的攢動的人流之中,我們卻仿佛一個被拋棄的孩子那樣無助……
  • 應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人的一生有無意義和價值,是人生的重要話題。曾經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而他本人卻再三推辭的季羨林先生,關於這個話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有人說季先生的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