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北京】12月14日報導(文/孫媛 呂鑫燚)
12月4日,在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之「智慧+醫療健康」專場上,由元璟資本合伙人田敏主持,軟銀中國合伙人劉纓、夏爾巴資本管理合伙人邢丞、厚新健投管理合伙人楊建新圍繞《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新機遇》主題展開討論。
疫情之後,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變化
疫情之後,整個醫療投資在市場上出現了非常大的井噴現象。在不少人看來,似乎醫療投資的春天已至。
軟銀中國合伙人劉纓認為一個成熟的投資人會分析是疫情帶來的影響,還是長期後疫情時代的轉變、繼而帶來的長期利好。
夏爾巴資本管理合伙人邢丞也認為被投企業需要保持平常心,既要利用好目前的醫療熱度,也要清楚明白自己的價值和發展路徑。
厚新健投管理合伙人楊建新表示,疫情發生之後,首先考慮基金是否還有錢。
「作為基金管理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你投的企業能不能持續融資,能不能接下來不受到現金流的風險。我們給被投企業挨個開了電話會,因為疫情跟投資人沒法見面,確實一些企業帳上原來的融資結構已經完全被打亂。我們便看要不要給他們繼續按照上一輪融資的估值哪怕再溢價一點,保證他們現金流不要發生問題。」
除了資金之外,政策加速也值得重視。元璟資本合伙人田敏認為,尤其在中國醫療受政策強監管的環境下,政策的影響對醫療投資至關重要。「這次疫情有一個改變是使得很多在醫療方面的政策推進特別快,尤其一些在線化的,比如平安好醫生在疫情之後股價漲了那麼高,還有網際網路醫院的流程簡化、速度變快。可以預見,未來政策端對於醫療創全是有疫情加速的。
未來醫療健康的投資策略
過去,醫療健康投資領域裡面科學家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科學家則無法滿足臨床需求,但現在商業合伙人的重要性從商業拓展能力來看卻不容小覷。
厚新健投管理合伙人楊建新表示,「如果過去說是拿投資機構的錢看科學元素,那麼未來投資商業部分則會更為重要。在藥企投的創新藥,就是看你的商業能力有沒有給人感覺有這種期待性,除了有共識之外,我們現在還非常重視商業拓展能力。 」
軟銀中國合伙人劉纓則認為醫療投資政策其實原則是低成本醫療和技術驅動的醫療,而軟銀中國的特點就是投成長期的、有技術含量的企業。
「從大的原則上來我們一直秉承這兩點。作為商業化的機構,我們想把每一分錢都要投在刀刃上面,當然在具體項目上會有一些策略的改變。但無論是投資的原則和投資的領域上,我們不會因為經濟的周期、疫情的長短而改變。」
夏爾巴資本管理合伙人邢丞表示投資醫療其實是投生態。「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初心是為了解決那個病患未滿足的需求,然後外面會有大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裡面互相會有聯通和協同,你從裡面找一些投資機會,這是我們延續的投資策略。雖然不同的年份略有微調,但仍會始終保持這樣的投資。」
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於12月2日-4日在北京柏悅酒店召開,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企業管家協辦。本屆峰會以「逆勢生長」為主題,開設了主論壇和九大專場,覆蓋母基金、新基建、電商、醫療、供應鏈等領域,近兩百名行業專家、投資人和創業者們深入探討各產業經營之道,以及行業變革中醞釀的創業與投資機遇。
以下為圓桌論壇實錄,由獵雲網整理
田敏:大家好,我是元璟資本的合伙人田敏。我先介紹一下我們基金,我們元璟資本就是在醫療方面的投資主要關注跟網際網路和智能,以及數字相關的投資。在過往的三四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投了很多跟網際網路賦能醫療效率提升的相關案子,我們想要尋找網際網路和醫療枝幹的結合點。
劉纓:我是軟銀中國資本的劉纓。我在公司負責整個醫療板塊的投資。大家都覺得軟銀投美元比較多,我們在06年就開始投醫療這塊,現在我們隨著美元主基金到去年第六期,醫療佔了三分之一的投資額度,我們人民幣基金,12年開始做,這兩支人民幣基金,12年一支,16年一支,也三分之一投在醫療項目上,因為醫療項目很多許多人民幣的投資。我們06年開始投的,我們投的醫療項目不多,但是醫療項目的回報是不錯的,我們所有的醫療投資的項目還是投在成長期為主,主要看成長期。
邢丞:大家好,我叫邢丞,來自夏爾巴資本。我們這個基金是2018年的4月份設立的,我們是一個專注醫療領域的投資基金。在新藥、醫療器械、2B的醫療服務相關的都有一些布局。
楊建新:大家好,厚新健投背後有一個產業集團,叫新希望集團,新希望集團自己的產業是農業食品和醫療健康,但是這個基金平臺是純市場化的基金平臺,我們全部的投資都在醫療健康上,所有的項目都是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在藥的領域,我們具體在CDMO領域比較積極一點。創新藥領域相對而言比較保守一點,器械領域投了不少的,包括和劉總那邊一起投了一些醫療器械的項目。厚新健投投資階段比較豐富,早期的、晚期的都投,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有二級基金,上市公司也可以投,早期孵化的也可以投。
田敏:這樣看的話,今天這個圓桌組合還是挺豐富的,兩家綜合性的基金,有看以醫療,兩家醫療專業的基金,大家的觀點都有不同的角度。今年的醫療投資特別熱,作為醫療投資人,我自己覺得是入行十年以來碰到的春天,以前感覺整個行業還是偏冷靜或者偏低調一些,但是今年感覺整個醫療投資領域確實是非常的火,尤其是疫情之後,整個醫療投資在市場上出現了非常大的井噴現象。也想跟各位探討一下,大家認為在疫情出現了之後,到底對醫療投資帶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從投資人角度到底帶來長期或者中期,或者短期的正向影響?還是一些負向的影響?
劉纓:其實就在前幾天的一個論壇上也在討論醫療投資很熱,估值很高。去年、前年醫藥股在香港上市也經歷了慘烈的教訓,也有很好的回報。作為綜合性基金,我們的投資風格一直以成長期為主,在2018年、2017年、2019年非常高估值的時候,我們確實是迴避了一下,因為我們時間比較長,06年開始投的,到現在投了那麼多企業,其實估值很高的時候可以選擇不投,但是並不是沒有項目投。
在估值很高的情況下會轉成自己的項目,這都是一些GP的不同的活法。這也沒有感覺熱與不熱,因為這是市場直接調整的過程。錢比其它的東西更加市場化,因為國家的錢會投一些大型的醫療機構,會投大型的項目,不會跟我們競爭,我們這種市場化的錢,如果整個行業熱,它有熱的對的地方,在過熱的時候大家必然尋求一些別的投資方式,我也一直是這樣的觀點,這是市場調節的過程。
是不是春天?肯定是春天,這個春天是疫情帶來的,沒有疫情也有它的周期。一個成熟的投資人會分析是疫情帶來的影響,還是我長期對它的後疫情時代情況的轉變,而使得是一個長期的利好。在醫療行業時間長的GP都會有這樣的認知和判斷,我們也會投純粹靠疫情帶來等於的企業,也不會給過高的增值。如果不可以持續增長的時候,我們也會督促企業到合理的範疇,我想在座的幾位應該都是這樣的看法,我覺得這不是特別大的起伏。
邢丞:今年的變化其實還是挺大的,我們年初的時候疫情剛剛起來的時候和現在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如果記得武漢剛剛封城,我們春節過後大家都在家辦公,那個時候是全行業的普遍的看衰的狀態,不光項目公司,很多大基金都在倡導給所有的被投企業梳理自己的現金流,做好應對長期過冬的準備,都擔心疫情會有非常大的長遠影響。但是過了很短的兩三個月的時間,市場急轉直下,換了一個方向,變得非常的火爆,尤其是醫療行業。
我自己的感受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講,微觀看到我們的項目,應該說有好有壞,被影響到的情況是正向和負向都存在。負向為直接的影響我們所有投的新藥、醫療器械的公司臨床研發進度全部被推遲了,所有的醫院都關了,除了應對新冠的以外,其它的都不能接受臨床受試組的入組,大大降低了臨床研發的進度,少則兩個月,多則四五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但是微觀層面也有一些正向的因素,比如說以前投過的蹭到疫情熱度的公司還是體現非常好的成長態勢,我們也看不到有疫情的題材存在,本來今年有兩千萬的公司,到年底可能過10億,確實自己過往儲備的技術和團隊,其實剛剛好應對上了這樣一波疫情的行情,導致業績快速的成長,而且成長過程沒有什麼研發費用,這給了很多公司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宏觀層面大家能夠感受到,我理解不是常態性的狀態。疫情導致很多其它行業沒有辦法得到長足的發展,比如旅遊業和消費。當波音、空客的股票暴跌的時候,醫療的股票在暴漲。當輝瑞的醫療出來證明非常有效的時候,當天所有的通勤股票開始往上漲,疫情導致了民眾和普通行業的金融從業者對醫療會有更多的關注,會催生醫療板塊的估值提升,但是不是常態性的。
醫療的本質還是自然科學,生老病死,解決的都是這些問題,很難通過資金的驅動讓一個女生本來十月懷胎,因為更有錢一個月生下來了。臨床實驗一二期都要做的,不可能通過資金的驅動減緩,醫療無論是在資金面偏松偏緊的時候還是有價值創新的主線驅動,還有需求的訴求,我們覺得儘管有這樣的關注度,我們希望自己投資也好和被投企業,還是保持平常心,利用好這個熱度,但是還是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價值和發展路徑。
楊建新:整體的感受,第一個疫情不可能對醫療健康投資行業沒有影響,影響到了每個行業。但是對於我們而言,對於厚新健投而言,我們的被投企業,當疫情發生之後首先想基金還有沒有錢,能不能給你繼續投的企業繼續輸血,這是當時第一個問題。
因為作為基金管理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你投的企業能不能持續融資,能不能接下來不要受到現金流的風險。第二個影響,因為我們投了很多創新醫療器械的企業,他們很多科學家在境外,很多外籍身份,疫情發生之後回不來了。
另外跟投資相關的,切實感覺到了由於疫情來了之後,原來看的很多項目一下子環境變了,原來你跟它的價值風險和風險判斷一下子變得和原來不一樣了,本來每個項目都是動態變化過程當中的,把所有被投的項目重新梳理一遍,把投資策略更加的保守了一些。因為當時最擔心你的募資接下來會不會受到影響?別最後感覺到機會來了,春天來了,把基金的錢投出去了,結果自己資金募資發生了問題這也是變成了投後管理機構了,這是對於融資企業最後和基金管理後續融資和自己融資的機會。
市場上國內這些LP反而對醫療行業更加關注,我們感覺被投企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有增資的繼續增資,有的確實幫不了的沒辦法,另外把我們被投的企業重新看了看,募資端重新夯實了一下。因為我們的基金最短是10+1+1,整體感覺偏正向一點。
田敏:大家說的都是作為醫療投資在市場上所感覺到的很多事情。除此之外,作為我們來說還觀察到一點,我們一直認為政策的影響對醫療投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中國醫療受政策強監管的環境下。這次疫情有一個改變是使得很多在醫療方面的政策推進特別快,尤其一些在線化的,比如平安好醫生在疫情之後股價漲了那麼高,包括網際網路醫院的流程簡化,開始速度變快了。這塊可能對於未來醫療的創始人、創業者或者投資機構在政策端的疫情加速是看到有一定的變化的,這個可能也是我們自己看到的小的變化。
很多人也在說2020年是非常不一樣的一年,很多東西可能之後都會發生變化。我想問問各位,在醫療投資策略上,楊總提到也做了重新的梳理,從疫情以後您覺得在短期不一定說長期,因為長期還是整個醫療的周期,在一兩年內您覺得你們的醫療策略有什麼樣的新梳理?或者更關注哪些重點的領域?
楊建新:我們作為專門投醫療的不可能不看醫藥,儘管我們在藥端比較保守,但是結合政策的變化,我們看創新藥現在是看新,仿製藥看你多快,但是創新藥看多新。這個新實質要看你到底對臨床價值有沒有比現有的治療方法有大幅度的改進,現在中國創新藥的管線上不完全統計有800多個,真正能成藥的比例是很低的,反而市場的創新藥融資是歷史上最好的時間了,說明這個泡沫其實也是不小的。
現在創新藥企業大量融資到的錢大部分都流向了CRO,包括藥研社這樣的企業,我們一方面想在創新藥的賽道上找到一些真正的有臨床效果的藥,不好找,肯定還是很難的,越早期的越難找,但是越早期它後面給你退出的時間足夠,我們想找看起來至少是化合物找到標準定了,另外所號稱的臨床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並且這個團隊一定要有商業合伙人。創新藥如果只有科學家,也非常知名,但是如果他的本人或者團隊裡面沒有商業拓展能力很強的人,這樣的公司越往後走就會越慢,市場一定是有點超出了作為科學家能力圖譜了,這可能是在投資策略上我們創新藥領域會有一點變化的。
另外,防止要是我們一直比較關注的,現在看起來全國範圍內仿製藥是受冷落的,相比創新大家都覺得仿製藥價格也是那個樣子,不太具備資本青睞的對象。我反而覺得國家不可能不去支持仿製藥的,因為支付端已經壓力很大了,入職仿製藥壓的太狠的話,支付端撐不住的,我覺得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仿製藥裡面也有創新,新的劑型和製備方法比較低,這也是很有市場的。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再一個,我們非常關注在預防醫學裡面的東西,尤其是早篩的,如果在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表現出不錯的數據的早篩項目是非常看好的。因為臨床已經投的非常重了,但是在預防醫學,甚至康復醫學後端個人感覺泡沫還沒那麼大,我覺得在醫藥和預防醫學兩端對我們算是長周期的基金,並且是比較能夠有一定賦能能力,就我們下面這些醫院能夠和它們一起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這兩個方向是由於疫情來了之後,我們的投資策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劉纓:我們存活的時間比較長,經歷的經濟周期也比較多。我們的醫療投資政策其實原則一個是低成本醫療,一個是技術驅動的醫療,高新技術。我們的特點就是投成長期的,有技術含量的,中國的特點可能20%、30%的城鎮人口花了醫保70%、80%的錢,導致低成本醫療的向前推進。
從大的原則上來我們一直秉承兩點,六七年前就是這種策略。到之後,我們覺得這個也會變,未來五到十年也會變,醫保的改變,現在這麼大量的去集採殺價,該出手就出手。我們投資的領域是從醫療技術上,再從醫療服務上,醫療服務不是投醫院也不是投連鎖醫療,我們投第三方診斷,甚至於第三方醫療機構,第三方影像,這是我們的長項。然後數字飲料,軟銀中國TMT是很強的,所以數字醫療這塊是一個跨界的投資行為,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擅長的,容易看得懂的東西。投資的原則和投資的領域上,我們沒變過,不會因為經濟的周期,疫情的長短會改變,這是不會的。
我們就具體的項目的處理上,具體項目投資再融資,還有它的現金流、投後管理,這些肯定是跟疫情的改變而改變的。包括剛才幾位說的投後管理,沒疫情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疫情之後會更抓它的再融資的狀況,就會把它再融資的時間提前。但是現在看到相反我們投的一些東西,可能政策會提前一些投資,我們正好移情前投了微生物診斷的,就很好。我們原來一直做診斷領域投很多基因診斷,疫情以來承擔地方的新冠檢測又很好,當然這是暫時性的。我們會項目上改變比較多,我們之前疫情的時候大家都出不去,都在家視頻,我們也沒有放慢投資節奏,相反去年年底把自己花力氣做的幾個項目更完美的打造它的結構,我覺得這一點可能是我們會有耐心做的一件事。
下半年開始,我們相反還會很小心了,為什麼呢?大家上半年都不活動,下半年活動了,估值都往上漲。我們做團隊管理的時候,這個時候相反會收一收,因為我們畢竟商業化的機構來錢也不容易,把每一分錢都要投在刀刃上面,這我們從具體項目上會有一些策略的改變。當然從基金周期上來講,我花了非常大的精力跟LP溝通,把投資快到期的基金投資期延長一年,我說先不說整個基金周期,但是要把投資期延長,不能那麼快,寧可不投,也不能投那麼快。這是我們合伙人級別要做的事情。這是我們大概做的些許改變,原則沒有改變過。
邢丞:我們核心的投資主題是圍繞著未滿足的醫療需求,策略都是在找藥、器械、診斷、服務上到底有哪些地方首先有未滿足的需求,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這些未滿足的需求。以藥為例,我們基金有40%到50%投在硬核的創新藥,我們分類又做的非常細,如果大家學過一點生物聽說過中心法則的話叫DNA決定RN,RN決定蛋白質,蛋白質決定我們,你做藥的時候就是沿著這個法則,化學藥都是在蛋白層面解決,把它阻斷,可以治療腫瘤。現在我們已經跟田總投過RA層面用沉默的方法解決一些疾病,這是從蛋白質的角度解決不了的。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有些新的治療方案直接可以改變人的DNA,導致很多先天性的遺傳病可以解決。
圍繞這些硬科技,什麼樣的行業能夠幫助這些公司賦能?比如對應的檢測設備、試劑、耗材,我們投的流式細胞儀的公司,就是所有的細胞經過機器分選以後可以看到哪些正常的,這個公司今年接近9000萬美金的收入。我們投醫療十幾年下來感覺還是一種生態,首先你知道你的初心是為了解決那個病患的未滿足的需求,然後外面會有大的生態圈,這個生態圈裡面互相會有聯通和協同,你從裡面找一些投資機會,這是我們延續的投資策略,因為不同的年份略有微調,但是會保持這樣的投資。
田敏:剛剛劉總不止一次提到今年下半年醫療投資市場還是蠻火爆的。原來綜合性的基金也紛紛布局醫療的市場,也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因為大家都是投醫療很長時間的投資人,怎麼看待今年特別火爆的狀態,是否能持續?尤其新進來的基金在市場上做投資,對市場長期來說會有什麼影響?
劉纓:一談到這個話題,我覺得大家都有感受,因為我們都是做醫療比較長時間的投資人了。我們從去年年底就準備專門做醫療團隊的單向基金,軟銀原來美金一個基金,人民幣一個基金,因為投的項目多了,團隊大了,我基本內部分成醫療組、TMT組、新能源組和大消費組。我們綜合基金除了美元之外,人民幣開始做專項基金的設立。
去年底就準備去做,肯定跟原來的LP溝通,還有一些新的LP溝通,我忽然發現市場上十支基金裡恨不得有六七支是醫療專項基金。當然跟熱度有關係,跟估值高有關係,但是也不僅僅是這樣。因為醫療項目投資估值這麼高,從2017年、2018年也高過,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對LP的市場火爆。我也在想這個事情,其實每個行業發展,包括我們TMT和新能源,那時候新能源多火,也一樣經歷過這個過程,還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可能該到醫療這個行業大家都看了。因為以前也是一個行業一個行業跟過來的,但是同樣它也再過兩三年,我相信也會像以前TMT那麼火爆,和能源那麼火爆的市場一樣。
因為這個市場上這麼多基金進來,這麼多新的GP進來,大家都在分這樣的市場份額,當市場份額沒有那麼大的時候就是來消耗投資人的投資額,我覺得兩三年後也會下去的,可能會消耗一部分無用的資金,這是肯定的。現在我們還是很珍惜手上的錢,對於我們經歷了風險的公司來講,先把自己手上的錢投好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楊建新:因為我們自己是從13年開始做的,我個人覺得是可持續的,當然所有人的觀點都是有特例的。因為從供給端和需求端來說都還是向好的,需求端中國毫無疑問是單一最大的醫療健康的需求市場。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這幾年下來,海外華人科學家大量回到國內,過去你想投一點好的項目,有點創新的項目,手裡沒有一點美元資金都接觸不到這些項目,因為都在國外孵化,這是我們為什麼波士頓搞了研究院。很多項目第一筆的錢,包括科學家一上來就是想回到中國創業,拿人民幣的錢,將來在科創板上市。從科學家的貢獻來說沒問題的。
中國這麼多CRO這些企業就是因為估值的紅利,項目供給不會有問題,需求端更不會有問題,加上國內這麼好的資本市場,科創板,加上企業對企業發H股也是比較支持的,再加上資本這麼好。我覺得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樂觀的,從供給、需求、宏觀、微觀來說,大體來說是看好的。
邢丞:以前我們做醫療投資的競爭更多是同業,專項醫療基金或者像劉總這樣大的綜合基金專業的醫療團隊。今年因為其它行業沒什麼好的了,大家都來投醫療了。我們今年面臨的競爭是字節、美團、BAT,這些新生代的網際網路。第二波的網際網路都在組建自己的醫療團隊,它們衝進來以後對醫療的認知時間還短,但是有些行業還是會出現起量很快的,這些網際網路的資金是容易趨向於起量快的,估值會有提升。
但是一些中遊偏下的公司也得到了很大的資金支持,這些不會持續,在市場上欠缺競爭力的公司,如果看不清疫情帶來的短期紅利,就覺得自己已經到一個地步了,這個可能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要把自己往頭部做。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沒有一個行業裡面能跑出十家二十佳家頭部公司,每年跑出來的就是那麼幾個好公司。我們支付溢價給那些絕對頭部的公司,而不是在中遊以下的行業找一些投資機會。
田敏:我們內部也在說對於頭部行業估值高是階段性的,是以時間換空間,可能一兩年之後還會體現價值,只不過在市場熱的時候提前爆發了。
剛剛各位嘉賓都提到了一個問題,尤其在疫情期間,在特別火爆的時候看準一家公司顯得更加重要,如果大家都在搶一家公司,這家公司也並不是真的那麼好,只是熱度催起來的。在看一個醫療公司的時候,你認為什麼樣的公司一定是不可錯過的?
楊建新:過去我們覺得醫療健康投資領域裡面科學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裡面一定要有很牛的科學家,沒有這種科學家,你說去滿足臨床需求,這個從何談起?但是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商業端,這個可能回答你拋的問題。如果在座有些創業企業,一定要重視在商業合伙人,投資機構合伙人,商業合伙人是非常重要。如果過去說是拿投資機構的錢主要看科學的元素,未來慢慢商業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在藥企投的創新藥,就是看你的商業能力有沒有給人感覺有這種期待性,如果讓我選擇一點,除了有共識的之外,我覺得比較差異化的,站在厚新健投這樣一個個性化的投資機構來說,我們現在非常重視商業拓展能力。
劉纓:醫療企業創業的人必須是專業的,我們自己見醫療的投資團隊的時候也是花了好長時間把團隊調整到最佳的匹配,你有醫生出身的,有渠道出身的,可以從臨床,也可以從渠道,還有從硬科技的角度去看醫療的項目。
基本上是博士、碩士或者多年工作的,既然醫療投資團隊這麼厲害,項目的團隊應該比我們更專業,從項目來區分的話,我們的原則低成本醫療,技術驅動型的,用新的技術滿足人家更提升的需求,現在不覺得有什麼醫療需求還在空缺,只是感覺更好,或者治不了的病,現在能夠治,或者新的診斷技術能夠早篩早發現,這樣的技術型驅動還是看產品,做產品人的素質有沒有可能,醫療的項目真的不是TMT的項目或者什麼可比的。
從低成本醫療的角度看團隊的操作能力,像數字醫療,我覺得不是在技術層面上,完全是操作層面,這個時候看團隊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無論這兩個角度去看項目,操作和運營的團隊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投醫療項目比投任何其它的項目都更看重團隊和操盤的人。
邢丞:非常認同團隊,第二初心,到底解決什麼問題,你自己過往的經歷和能力是不是匹配,初心的概念是最重要的。
最後補充一點效率,別人花三年,你花一天半,別人花兩千萬,你花一千萬,這個在今天的市場環境裡面非常重要。可以看到明顯的商業端不停地打壓架構,因為醫保已經超支了,天天還有醫保談判,你能不能更低的成本的情況下做出更好的產品,面臨商業壓力的時候永遠比別人有更大的空間。
田敏:今天其實還有很多問題跟嘉賓請教,但是時間已經到了,請各位嘉賓送給在場的一句忠告。
未來的社會可能有很多黑天鵝的事件發生,作為創業者一定要看緊現金流,這是非常關注的。在逆境中如果你不斷流就還有機會能夠再起來,所以一定要特別關注財務,特別關注自己在比較危險時候的現金流入、流出,保證一定能活著非常重要。
劉纓:我覺得簡單的忠告,我們作為投資人,我們的錢也是後面投資人的錢,我投到你的項目裡面不可能跟你走一輩子,肯定還是要賺了錢出來的。從我們的角度,如果你要是融資的話,從投資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層次上,什麼樣的估值,什麼樣的發展水平,怎麼保證你的企業正常活下去,做市場的人都應該懂這個道理。
邢丞:結合疫情,算是一個建議,不能算提醒。利用好醫療這個行業還是相對抗周期的行業,如果趕上順豐的時候過年好好吃頓餃子,回過頭去,無論今年融資多順利,或者市場多火爆,還是要想自己本原的企業的價值支撐到底來自於什麼地方,自己到底在一個火爆的或者低谷的市場裡面處於什麼位置,永遠認清這一點的時候就不會被市場所左右,保持非常穩健的心態,這樣才能有機會戰勝市場,這是給大家的建議。
楊建新:肯定算不上忠告,如果我是一個創業者的話,我肯定會找到一個特別喜歡的角度做一個公司。如果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不要想投資機構喜歡什麼項目,只要在醫療健康角度真正解決臨床價值和真正滿足臨床需求的項目,一定有投資機構喜歡你。如果你覺這個項目很好,投資機構都覺得你這個項目不好,這個時候要仔細琢磨琢磨,可能自己真的走錯了。如果過去的中國醫療投資領域機構不夠多可能還有人看不懂你,在當下如果自己的項目還是沒人看得懂,可能真的是多少有點問題的。
田敏:謝謝各位嘉賓,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