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頭鳥的歷史來源起初是九頭鳳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名曰九鳳。」九鳳就是九頭鳥的最初形象。在上古時代,中原地區崇拜龍,而楚國地區崇拜鳳,鳳凰是楚國的圖騰。楚國始祖祝融氏,其精為鳥,離為鸞,是以楚人崇拜鳳凰即是崇拜祝融。
二、秦漢以後,九頭鳳變為九頭鳥,神鳥變為兇獸
秦漢以後,九頭鳳的稱謂漸漸消失,代替九頭鳳的是九頭鳥。《孔子集語·博物》中將九頭鳥稱之為鬼鳥,《三國典略》稱之為「九頭鳥」。九頭鳳變成九頭鳥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也是九頭鳳凰從神鳥到兇獸的顛覆性改變。
最早將九頭鳥稱為兇獸的是周人的傳說:南方出現一種兇獸,有9個腦袋,九頭鳥肆虐天下。於是天帝派出天狗去誅殺九頭鳥,天狗咬掉九頭鳥一顆頭顱,九頭鳥從此蟄伏人間,一旦出現便是大兇之年。傳說九頭鳥在民間被稱之為「鬼車」,被咬掉的頭顱一直流血不斷,喜歡飛入百姓家捕食幼兒,又喜歡夜晚飛去人家吃掉人剪下的手指甲,以窺探別人的隱私。至今有些地方還禁止晚上剪指甲,就是從此來的。
三、九頭鳳凰變為九頭鳥,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壓制
楚人神物九頭鳳凰為何在秦漢之後變成了兇獸九頭鳥,這主要是因為周朝時期周昭王遠徵漢水,最後被楚人殺死在漢水之中。周人對楚忌恨已久,故而從神話傳說上將其祖先九頭鳳凰說成了妖怪。妖魔化對手,這是一種常見的宣傳手段。
秦始皇統一六國,楚國人反抗最烈,對秦造成的殺傷也最多。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與中原地區信仰不同的鳳凰崇拜自然不能保留,於是九頭鳳凰變成九頭鳥,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壓制。
四、諺語「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前世今生
九頭鳥傳說經過千年演變,最終出現了盡人皆知的諺語「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句諺語褒貶相存,歷來一直被人爭議。這句諺語是如何來的呢?主要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明神宗時期,張居正為懲治腐敗,肅正風氣,派出了9個欽差大臣到各地明察暗訪,對貪汙腐敗者當即正法。當時民間人人拍手稱快,由於張居正是湖北人,因此百姓贊曰「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頌揚張居正精明能幹。
第二種說法:劉基所著《鬱離子》一書中編纂了一則寓言故事:「孽搖之虛有鳥焉,一身而九頭,得食則八頭相爭,呀然而相銜,灑血飛毛,食不得入咽,而九頭皆傷」。九頭鳥一體九頭,為了爭奪食物,九頭相互啄對方,最後導致頭破血流。但它們不明白的是,無論是哪個頭吃下食物,最終都落在一個肚子裡去。
劉基的九頭鳥寓言主要影射的是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幾十支農民軍卻相互傾軋、彼此內鬥不團結。其中以陳友諒、徐壽輝、朱元璋三支為主,徐壽輝、陳友諒都是湖北人,因此劉基的這則寓言是有所指,是對當時元末農民起義的一種評價。
兩種說法,一褒一貶,這也是後來導致這句諺語褒貶相存的主要原因。褒者:認為九頭鳥九個頭,智慧非常。貶者:認為九頭鳥各自為政,心不齊,喜歡內鬥。林語堂在《吾土吾民》中評價道:「至漢口南北,所謂華中部分,居住有狂躁咒罵而好詐之湖北居民,中國有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之諺語,蓋湖北人精明強悍,頗有胡椒之味。」林語堂評價湖北人「精明強悍,有胡椒之味」,這種評價代表了知識分子對這句諺語的理解和看法。
五、九頭鳥的智慧與九頭鳥的不足
九頭鳥代表智慧:九頭鳥並非指一鳥九頭,在古代「九」往往指多。楚人的傑出代表屈原,就著有《九歌》、《九章》等名篇。楚地人才輩出,人傑地靈,惟楚有才,自古以來湧現出的名家大師和傑出將領非常多,屈原、劉秀、孟浩然、陸羽、李時珍、張居正、聞一多、李四光等等都是傑出代表。
九頭鳥代表生命力:九頭鳥代表生命力和意志力極強,俗話說貓有九條命、狐有九尾,幹事創業有「九九八十一難」。楚國被秦所滅時,楚人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呼喊,最終楚人陳勝、吳廣起義,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滅了秦。
近代以來,湖北秭歸人、革命家夏明翰在犧牲前寫下一首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這首詩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1936年10月,紅軍在陝北勝利會師,毛主席曾對從湖北大地走出的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將領們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敵人四次圍剿砍了你們四個腦殼,你們還剩五個腦殼,九頭鳥不得了,九頭鳥要翻天哩!」
九頭鳥自身的缺陷:人無完人,鳥無完鳥。九頭鳥雖然代表智慧、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但自身也存在強悍、狂躁、衝動以及缺乏耐心、不善協作等缺點。
據《呂氏春秋》記載楚莊王聽說楚國使臣在宋國被殺,於是赤著腳就往宮外跑,侍從急忙追上去,在院子才把鞋子給他穿上。在大門口才為他掛上佩劍,在鬧市區才將他扶上戰車,當晚楚國就發兵攻打宋國,楚莊王親自御駕親徵。
楚人伍子胥在行事上也一樣受強烈的感情所支配,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為了報仇,伍子胥率吳師兵入楚都,還覺得不夠解恨。親自下令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把楚平王鞭屍三百。其情感之熾烈、行事之偏激,可見一斑。因此,歷來的史學家評價楚人:剽輕、易發怒、矜己諾。
楚人缺乏耐心定力,不善協作:《戰國策·中山策》記載: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之後,曾對楚國滅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楚人自戰其地,鹹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鬥志。」白起對楚人的評價雖然摻雜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在裡面,但楚人各自為戰,各有散心,不團結協作的特點的確是一針見血,鞭辟入裡。
在當代,這種現象也依然存在:上個世紀80年代,湖北省「四大家電」如鶯歌牌彩電、荷花牌洗衣機、長江牌音響、藍波希島牌冰櫃,當時在國內風靡一時。但這些知名品牌在短短10年時間之內就銷聲匿跡,無一倖存。究其原因,惡性競爭、同行傾軋、相互啄食,最終同歸於盡被後起之秀超越。
流傳數百年的諺語「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褒貶並存,誹譽相生。此諺一語雙關,多重含義,既反映了楚人千百年來的性格特徵,也反映了楚人自身存在的一些瑕疵問題。此諺是褒是貶?單看個人站在何種立場,從何種思路理解。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諺語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