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貞豐縣長田婦女互助做大茶產業「讓葉子變成銀子,幸福生活過...

2021-01-1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徐思英在過秤姐妹們採摘的茶青。

&nbsp&nbsp&nbsp&nbsp□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高峰

&nbsp&nbsp&nbsp&nbsp□肖雄

&nbsp&nbsp&nbsp&nbsp春光明媚,眼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長田鎮布滿山頭的茶園一片忙碌景象。以婦女為主力的採摘春茶隊伍,正抓住清明前後的晴好天氣,加快採摘進度。在當地春茶市場,有著「明前茶、貴如金」一說,時機不容錯過。

&nbsp&nbsp&nbsp&nbsp「大家採茶的時候拉開距離,注意安全哈,不要磕著碰著。」今年42歲的徐思英是長田鎮的種茶大戶,她在甘田村的200多畝茶山,每天需要50人採摘茶葉,疫情期間安全提醒更是必不可少。

&nbsp&nbsp&nbsp&nbsp「都是周邊的村民過來幫工,基本以婦女為主,工資日結,一天最少的也有100來塊錢的收入。」在徐思英看來,種茶葉比種玉米的經濟效益好很多。

&nbsp&nbsp&nbsp&nbsp羅眼英把自家的6畝地茶葉採摘完,就會到徐思英的茶山掙工錢。對她來說,採茶活兒輕鬆,又能和姐妹們拉家常,「黨的政策好,農村發展一年一個樣,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nbsp&nbsp&nbsp&nbsp換在以前,可是另一番窘境。「我們這裡是山區,過去種一畝玉米,掙不到千元錢,日子過得緊巴巴,再碰到雨水不好,就得餓肚子。」徐思英說,現在種一畝茶,收入能到5000元左右,翻倍不少。

&nbsp&nbsp&nbsp&nbsp而種茶的起初,徐思英和鎮裡的多數茶農一樣,東家種幾畝西家種幾畝,小打小鬧,並不成規模。「主要是沒有技術,茶葉栽種管護不好收成就是問題。」徐思英坦言,除了技術問題,也缺發展資金。但廣闊的茶葉市場前景吸引著她。

&nbsp&nbsp&nbsp&nbsp2015年,長田鎮幾戶茶農聯合成立了「貞豐縣茗鼎茶業專業合作社」,徐思英是法人。三年後,她承包了200畝山地,擴大了茶葉種植,栽種的茶樹今年已進入採摘期。

&nbsp&nbsp&nbsp&nbsp陳慶蘭在徐思英的茶園裡認真地採茶,才兩小時的功夫,她就差不多採摘了一斤的茶青,「思英人很好,茶葉不好採的地方,她自己弄,不讓我們整。」所以,姐妹們都願意到徐思英這裡幹活兒,抱團互助發展。

&nbsp&nbsp&nbsp&nbsp在徐思英的家裡,9臺茶葉烘焙機日夜工作。「除了加工自己的茶葉,也幫著周邊茶農加工。」徐思英說,她的丈夫朱志益是她的得力助手,「茶葉加工都是他幫著我,不然吃不消。」

&nbsp&nbsp&nbsp&nbsp不僅收茶、加工茶,徐思英還幫著茶農賣茶。「今年受疫情影響,茶葉銷路不好,她就幫我聯繫老闆,我今年20多斤幹的春茶,賣得9000多元。」茶農朱國進說起徐思英,話裡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nbsp&nbsp&nbsp&nbsp「銷路本來是不愁的,要是換在去年這個時候,從浙江、山東等地過來收茶的老闆一撥兒接一撥兒。」徐思英說,茶葉是長田鎮的特色優勢產業,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也在積極幫助茶農打開銷路。

&nbsp&nbsp&nbsp&nbsp為解決規模小、品牌弱、市場渠道窄的劣勢,2019年初,黔西南州首個茶葉交易市場「甬黔茶葉交易市場」落地長田鎮,推動茶葉「產銷結合」。平臺搭建成後,帶動長田鎮70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同時帶動周邊3000餘戶茶農增收致富。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長田鎮現有茶園面積約2萬畝,茶農4000餘戶(其中貧困戶近1000戶),產茶貧困村集體合作社4個,茶葉農戶專業合作社5個及加工作坊農戶102家,打造了「盤江綠」「盤江紅」地方茶葉品牌。

&nbsp&nbsp&nbsp&nbsp「把茶葉這張『葉子』變成銀子,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幫更多姐妹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望著滿眼翠綠的茶山,徐思英對未來的日子,充滿著期許。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當產業扶貧的領路人丨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黨支部...
    我叫趙強,是長田鎮長田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我從縣城回到我的家鄉,長田鎮金葉社區。也是這一年,參加了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土生土長的長田人,我從小就從老一輩人口中知道長田鎮的長田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種植了茶樹。根據組織的安排,我來到長田村當黨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豬仔」讓我過上幸福生活|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
    我叫韋金華,今年41歲,家住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記得小時候我得了重感冒,高燒到40幾度,雖然治好了,但打針留下了小兒麻痺後遺症,只能靠拄拐杖走路,我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直到2001年5月,我參加州殘疾人聯合會舉行的殘疾人技能培訓,讓我直面人生。
  • 澳門媒體:茶旅一體化讓貴州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彭典)「小青瓦、白粉牆、三合院……」11月21日,來自澳門日報、澳廣視等14家澳門主流媒體「脫貧攻堅貴州行」主題採訪團剛走進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一幅自然和諧而又不失靈動的「美麗畫卷」就映入採訪團眼帘,仿佛走進煙雨江南的小巷中。
  • 讓天下人喝乾淨的茶!貴州各界共同暢想「貴茶」發展藍圖
    2019年,是貴州全面深化改革、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年,茶產業作為貴州規模最大、帶動就業最多的農業產業,貴州將其發展提到了新的高度,過整合優勢宣傳資源,提升貴州茶知名度,促進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我們將抓住省裡大力推進產業革命的機遇,做大做強大屯茶產業,讓石阡苔茶香飄四方,讓鄉親們依託入股分紅和務工收入脫貧致富,邁向小康。
  • 山頭綠了 村民的腰包鼓了——貞豐縣長田鎮甘田村發展茶葉產業見聞
    山頭綠了 村民的腰包鼓了——貞豐縣長田鎮甘田村發展茶葉產業見聞 發布時間:2018-12-17 13:24:16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你看,這一株株茶葉長得多好。」
  • 第三屆「貴州工匠」及2020年「黔酒工匠」「黔茶工匠」「黔繡工匠...
    ,一級品酒師、助理工程師 黃永光(侗族) 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一級品酒師、高級釀造師 擬命名2020年「黔茶工匠」人選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排名不分先後) 葉文盛 貴州琦福苑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一片葉子的重量 ——湖南省安化縣「聚焦產業...
    這裡,就是湖南安化,一個「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湘中小縣,在一片小小的茶葉上做文章,卻讓10餘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致富,成為中國生態產茶第一縣、黑茶產量第一縣、科技創新第一縣、葉稅收第一縣。
  • 胡繼承:抹茶是貴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
    在那屆論壇上,我就作了《抹茶之都的建設證明貴州茶產業方向是正確的》演講,當年我們提出要大力發展高質量抹茶產業,想必有很多人認為我們進入抹茶市場過晚,也不相信我們可以做得過日本,但是,2020年中國的碾茶生產線有200條,貴州就有48條,佔全國近4分之一。
  •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區留守婦女針線繡出致富圖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區留守婦女針線繡出致富圖盤繡助力「彩虹之鄉」脫貧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有著「彩虹之鄉」的美譽。「彩虹之鄉」源於當地土族婦女傳統服飾中的彩虹袖。11月15日,記者走進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新村。駐村幹部李生寶向記者介紹:「2016年,大山深處的班彥村啟動實施易地搬遷工程。搬遷後的班彥新村,將土族盤繡列為精準扶貧產業項目,依託民族特色產業發展經濟。2018年,村裡成立了土族盤繡產業協會,並投資183萬元,建設了佔地1500平方米盤繡園,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幫助留守婦女脫貧增收。
  • 奮鬥創造人間奇蹟——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地處祖國西南腹地的貴州,因「連峰際天飛鳥不通」,「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形成山阻水隔、地瘠民貧的生存條件,歷史上貼上了「三無」貧困標籤。    與貧困作戰,謀求幸福美好生活,貴州人民一直在努力。從採薪焚石修古驛道,到絕壁鑿巖建致富路;從治山治水拔窮根,到裝點青山變金山,貴州從歷史深處走來,不屈不撓地接續奮鬥和努力。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是要靠自己奮鬥的丨貞豐縣珉谷街道旗洋社區...
    他們定期來我家和我共同整理庭院、室內,營造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幫我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逢年過節,梁軍哥哥很關心我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不僅送來肉、米、面、油、被子等生活必需品。去年,爸爸和媽媽都住院了,這對我來說就像晴天霹靂。  爸爸媽媽住院期間,梁軍哥哥和其他叔叔阿姨跑前忙後聯繫協調住院、報銷問題,還申請了相關補貼。一邊還要安慰不知所措的我,讓我好好上學,不要太擔心錢的問題。
  • 碎銀子茶是什麼茶?碎銀子茶的喝法及特點功效
    碎銀子茶到底是什麼茶呢?相信很多人還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碎銀子茶形狀上細碎的像碎銀子一樣。碎銀子還有這些名字:「茶化石」,「金不換」。如果存放時間超過十年以上就更好了。碎銀子茶有很多的營養價值:喝碎銀子茶對胃的保健比較好。因為茶葉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可溶性單糖和寡糖,維生素C等營養價值。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我叫彭龍,是貞豐縣審計局派駐龍興街道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金杯銀杯換不來的百姓口碑|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
    我叫陳勇,是貴州大學派駐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第一書記。陳勇(左)幫助村民運送蔬菜產業發展是脫貧幫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我們因地制宜謀劃出長短相依的「一長、兩短、三片葉(茶葉、蔬菜和菸葉)」作為對門山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實施的主體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新家,我們的童年很幸福|貞豐縣第六小學二...
    我今年7歲,在貞豐縣第六小學讀二年級。我的老家在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之前,爸爸媽媽去浙江務工,我就跟著他們在那裡上幼兒園。  我對老家印象最深的是路難走。山路盤旋崎嶇,遍地大石頭,稍不注意就會崴腳,回去要走上一個多小時。媽媽說以前帶我回老家的時候,我走一次,就哭一次。
  • 「2020年「貴州生態日」特別報導」那山:翠色綿綿煙波起
    開門見山,是貴州!山的本色,是綠色。然而,在貴州的記憶裡,山,還有別的顏色。  山,曾經是白色的:在黔西南州等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很多山上,都是嶙峋的怪石,泥巴都看不見,雜草都不長,只有石頭的白色。
  • 學習先進 決勝脫貧攻堅 天安鄉長田村:生態宜居產業興
    近年來,天安鄉長田村將產業扶貧作為增強貧困群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領貧困戶持續增收致富,同時大力推進村莊整治,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 中華「神茶」的世俗化之路:先神話,讓全國人民來追,再實證,將產業做大……
    在「神茶」的傳播中,神秘主義是最好的廣告,實證主義是最好的口碑一個產品不神話,就沒有光環;不實證,就行而不遠。先神話,讓全國人民來追,再實證,將產業做大……知道這個原理,就可以理解包治百病普洱茶、千年樹妖古樹茶、網紅萌噠小青柑、大師手作小罐茶、茶馬古道碎銀子、魯迅留下老茶膏,都是靠曾經吹過的牛,紅遍大江南北。
  • 貴州江口:產業長效,幸福長久
    新華社貴陽2月3日電 題:貴州江口:產業長效,幸福長久新華社記者汪軍「一年四季都有活幹,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玫瑰園估計四五月開園,到時候還可以解決更多村民務工。」村支書周朝興一邊沿著產業路查看玫瑰長勢,一邊計劃著今年村裡的發展。周朝興在貴州省江口縣閔孝鎮沙壩河村做了十多年村幹部,他始終認為只有發展長效產業,村民的幸福日子才能長久。沙壩河這個地處武陵山深處的村子,過去交通落後、信息封閉,產業發展沒有優勢,不少村民選擇外出務工。
  • 《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出臺正當其時
    「守正」即守住中國茶園面積第一大省,「創新」即提質增效壯大品牌;「正本清源」即讓「世界茶的源頭在中國,中國茶的源頭在貴州」家喻戶曉。「確立地位」即確立貴州茶產業發展處於全國第一方陣、第一梯隊的地位。這三句話是貴州茶產業發起衝鋒的號角,是方向,是目標!同時堅守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產世界乾淨茶的理念;堅守貴州產地、貴州製作、貴州品牌的發展道路。只有堅守,貴州茶產業的發展才因此而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