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英在過秤姐妹們採摘的茶青。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高峰
    □肖雄
    春光明媚,眼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長田鎮布滿山頭的茶園一片忙碌景象。以婦女為主力的採摘春茶隊伍,正抓住清明前後的晴好天氣,加快採摘進度。在當地春茶市場,有著「明前茶、貴如金」一說,時機不容錯過。
    「大家採茶的時候拉開距離,注意安全哈,不要磕著碰著。」今年42歲的徐思英是長田鎮的種茶大戶,她在甘田村的200多畝茶山,每天需要50人採摘茶葉,疫情期間安全提醒更是必不可少。
    「都是周邊的村民過來幫工,基本以婦女為主,工資日結,一天最少的也有100來塊錢的收入。」在徐思英看來,種茶葉比種玉米的經濟效益好很多。
    羅眼英把自家的6畝地茶葉採摘完,就會到徐思英的茶山掙工錢。對她來說,採茶活兒輕鬆,又能和姐妹們拉家常,「黨的政策好,農村發展一年一個樣,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換在以前,可是另一番窘境。「我們這裡是山區,過去種一畝玉米,掙不到千元錢,日子過得緊巴巴,再碰到雨水不好,就得餓肚子。」徐思英說,現在種一畝茶,收入能到5000元左右,翻倍不少。
    而種茶的起初,徐思英和鎮裡的多數茶農一樣,東家種幾畝西家種幾畝,小打小鬧,並不成規模。「主要是沒有技術,茶葉栽種管護不好收成就是問題。」徐思英坦言,除了技術問題,也缺發展資金。但廣闊的茶葉市場前景吸引著她。
    2015年,長田鎮幾戶茶農聯合成立了「貞豐縣茗鼎茶業專業合作社」,徐思英是法人。三年後,她承包了200畝山地,擴大了茶葉種植,栽種的茶樹今年已進入採摘期。
    陳慶蘭在徐思英的茶園裡認真地採茶,才兩小時的功夫,她就差不多採摘了一斤的茶青,「思英人很好,茶葉不好採的地方,她自己弄,不讓我們整。」所以,姐妹們都願意到徐思英這裡幹活兒,抱團互助發展。
    在徐思英的家裡,9臺茶葉烘焙機日夜工作。「除了加工自己的茶葉,也幫著周邊茶農加工。」徐思英說,她的丈夫朱志益是她的得力助手,「茶葉加工都是他幫著我,不然吃不消。」
    不僅收茶、加工茶,徐思英還幫著茶農賣茶。「今年受疫情影響,茶葉銷路不好,她就幫我聯繫老闆,我今年20多斤幹的春茶,賣得9000多元。」茶農朱國進說起徐思英,話裡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銷路本來是不愁的,要是換在去年這個時候,從浙江、山東等地過來收茶的老闆一撥兒接一撥兒。」徐思英說,茶葉是長田鎮的特色優勢產業,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也在積極幫助茶農打開銷路。
    為解決規模小、品牌弱、市場渠道窄的劣勢,2019年初,黔西南州首個茶葉交易市場「甬黔茶葉交易市場」落地長田鎮,推動茶葉「產銷結合」。平臺搭建成後,帶動長田鎮70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同時帶動周邊3000餘戶茶農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長田鎮現有茶園面積約2萬畝,茶農4000餘戶(其中貧困戶近1000戶),產茶貧困村集體合作社4個,茶葉農戶專業合作社5個及加工作坊農戶102家,打造了「盤江綠」「盤江紅」地方茶葉品牌。
    「把茶葉這張『葉子』變成銀子,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幫更多姐妹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望著滿眼翠綠的茶山,徐思英對未來的日子,充滿著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