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幸福是要靠自己奮鬥的丨貞豐縣珉谷街道旗洋社區...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王仕香,家住珉谷街道旗洋社區,今年15歲,現在是第六小學六年級學生。家裡就我和母親2人。  2014年以來,我們家在梁軍哥哥的幫扶下煥然一新。變化最大的是房子,內外牆地麵粉刷一新,更換窗戶,安裝玻璃,門窗刷漆,並進行徹底大掃除,清除屋內外堆放雜物、垃圾。他們定期來我家和我共同整理庭院、室內,營造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幫我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逢年過節,梁軍哥哥很關心我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不僅送來肉、米、面、油、被子等生活必需品。去年,爸爸和媽媽都住院了,這對我來說就像晴天霹靂。  爸爸媽媽住院期間,梁軍哥哥和其他叔叔阿姨跑前忙後聯繫協調住院、報銷問題,還申請了相關補貼。一邊還要安慰不知所措的我,讓我好好上學,不要太擔心錢的問題。其中,我最想感謝的是博愛醫院的朱玉蘭阿姨。爸爸去世前,朱玉蘭阿姨很細心地照顧爸爸,長大了我也想成為像朱阿姨一樣的醫生。  種植時節,梁軍哥哥還為我家送來了種子,幫我家發展經濟作物,同時落實合作社幫帶措施,並籤訂產業幫扶協議,到今年我家已領取產業分紅2520元。  我今年就讀貞豐縣第六小學六年級,老師們非常關心我,每個學期都要來我家走訪好幾次,告訴我不要擔心沒錢上學,現在國家大力資助困難的學生上學。去年學校和團縣委就資助我1750元,往後只要我上學還會有資助的,所以我不再擔心我的學費了。  因為媽媽年紀大了且患有慢性病,不能幹重體力活,梁軍哥哥常常幫我家聯繫周邊的公司和工地,看是否願意幫助我家我們家,幸好好心人很多,叮囑我媽媽在注意安全的情況下收拾紙箱、塑料瓶、鋼筋、玻璃等廢品變賣補貼家用,大概每月收入有三四百元。  這些年,在梁軍哥哥和很多不知名叔叔阿姨的共同幫助下,我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新燃起我對戰勝貧困過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打心底明白了幸福是要靠自己奮鬥的。  我要加倍珍惜黨對貧困戶的幫扶優惠政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多掌握一些知識,力爭早日回報國家,像梁軍哥哥一樣奉獻社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丨鎮寧自治縣丁旗街道五街社區...
    夏天5點起床,冬天6點起床,洋芋是我最熟悉的東西,閉著眼睛我都能洗能切,畢竟這麼多年,是這個早餐小推車陪我度過的。 我家住在鎮寧自治縣丁旗街道五街5組,以前是石板房,現在是政府安排的公租房。21多年前我的丈夫因車禍去世時,最小的娃娃才1歲,我一個人拉扯大三個孩子。 2001年,我姐夫出錢幫我做了一個小推車,還幫我買了盆盆碗碗,就是我現在的「工作」了,在學校門口擺小攤。
  • 「我的扶貧故事」從「等靠要」到「主動幹」丨貞豐縣永豐街道必克...
    2017年,貞豐縣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我榮幸被選派擔任永豐街道辦必克村第一書記,由此,我就與必克村結下不解之緣。我叫石正榮,貞豐縣文化館的一名幹部,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初入必克村,村莊環境髒、亂、差,貧困群眾思想意識淡薄,脫貧政策領會不深,這成為了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駐村幫扶,我又兼任了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副指揮長,「五人小組」成員之一。除了抓好基層黨建工作外,更要和指揮所並肩作戰。
  • 「我的脫貧故事」馬永富: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
    我叫馬永富,家住黔西縣水西街道黎明社區石雷一組。家裡有4口人,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都是靠務農種玉米和養牛為主,家裡兩個娃娃都在讀書,長女馬興月在讀大專,每年要一萬多元的書學費和生活費。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新家,我們的童年很幸福|貞豐縣第六小學二...
    聽說記者要來採訪,我有點緊張。晚上七點半,我正在寫作業,來的3個客人都穿著黑衣服,這可是我最不喜歡的顏色,我緊張得聲音比蚊子還小。  我今年7歲,在貞豐縣第六小學讀二年級。我的老家在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 「我的脫貧故事」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丨惠水縣漣江街道幸福社區居民...
    我叫唐文,是貴州黔南惠水縣漣江街道幸福社區的一位移民,2018年,我們一家響應易地扶貧搬遷的號召,一家7口搬到了幸福社區。我們老家在惠水縣斷杉鎮定理村,那個時候,我老公在外面打工,我在家要照顧老人孩子,還要做家裡的農活,感覺整個人每天都像陀螺一樣,而且我們家房子就一小間,一家人都住在裡面。  2018年的時候,聽到政府有這種搬遷的事情,上門來跟我們說的時候,我們一家都同意搬遷,搬來這個新社區,以前想都不敢想,會有這麼好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搬到城裡的打算丨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普子二組...
    我叫鄭體合,是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普子二組的村民。我家是2013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015年脫貧。雖然脫貧了,但是,按照「脫貧不脫保」的政策,該享受的,我還是享受了。幫扶我的幹部叫李登祥,他是隴塔小學的老師。他沒少往我家跑,和我拉家常、宣傳政策,為我爭取政策上允許的項目,像養牛,像易地扶貧搬遷……我家也是在他把政策一一宣傳到位中,於2018年5月搬到永豐街道珉城社區的。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我叫彭龍,是貞豐縣審計局派駐龍興街道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三副「藥方」讓我家脫了貧丨貞豐縣珉谷街道河堡...
    2017年秋天,政府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我們家派來了幫扶幹部盧興濤。盧興濤既是我這個多災多難的貧困家庭的包保人,也是我們河堡村的駐村幹部。我叫王厚琴,那時我們家有三口人。盧興濤第一次來到我家的時候,看著他瘦削的身子,我心裡不禁有些疑慮,這樣一個自身都「肥」不起來的年輕人,怎麼能幫我。  我們家的勞力力是我和我丈夫汪仁倫,但他後來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兒子出門打工,家裡常年就剩下我一個人,要負責全家6畝多田地的農活。
  • 「我的脫貧故事」這份幸福我等了十六年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
    我叫邰拿幹,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村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的故事要從1996年說起,那年我嫁給了交洗村邰九林,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幸福快樂,夫妻恩恩愛愛,家裡生活也很富有,貧困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村裡人都很羨慕我的家庭生活條件。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脫貧故事」「豬仔」讓我過上幸福生活|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
    我叫韋金華,今年41歲,家住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記得小時候我得了重感冒,高燒到40幾度,雖然治好了,但打針留下了小兒麻痺後遺症,只能靠拄拐杖走路,我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直到2001年5月,我參加州殘疾人聯合會舉行的殘疾人技能培訓,讓我直面人生。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轉眼,我在長豐鄉脫貧攻堅戰場上戰鬥五載有餘,記得2015年8月到長豐鄉工作時,96平方公裡地域被三條河流切割、溝壑縱橫、土地分散貧瘠,基礎設施落後、無一條硬化路,群眾收入渠道單一、只靠外出務工,受教育程度低、各種問題突出。從那時起,我心裡暗暗告誡自己,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不能耽誤,絕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人民的重託。
  • 「我的脫貧故事」搬遷來的幸福生活 奮鬥出的精彩人生丨從江縣加榜...
    小孩在8公裡外的小平小學讀書,我每天騎摩託車接送,來回需要接近1個小時。搬遷後,幸福的生活在向我招手。以前做夢也沒想過,全家能夠住進100多平方米的樓房裡,現在的居住條件比以前更加舒適,窗明几淨、衛生整潔、基礎設施完善。3個孩子分別在小區內的美娥希望小學及美娥幼兒園讀書,接送只要不到5分鐘,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們接受到了和縣城孩子一樣好的教育,我感到十分欣喜。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
    幫扶幹部吳亮來到方送沙(左)家裡了解情況幫扶幹部常對我說:「只有『輸血』是不夠的,你要學會自己『造血』。」因此,在各級幫扶幹部和脫貧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從2018年一月開始,村裡便為我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有了工作,這讓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2019年8月,村裡又給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又有每月800元的補貼。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時我已身患糖尿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裡僅靠我妻子到處打零工、政府低保維持家庭生活,兩個小孩在校讀書,家庭生活異常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靠自己才是最踏實的丨赫章縣水塘堡鄉田壩...
    我叫劉會飛,今年四十六歲,我家四口人,三個孩子,我們一家是赫章縣水塘堡鄉田壩社區田灣灣組的村民。原本我家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測風雲,2005年丈夫在一場意外中去世,當時最小的孩子只有四歲。我的天都塌了,丈夫去世,我帶著三個兒子可怎麼生活,完全不知道咋辦了。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我叫趙素琴,今年36歲,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我家住永和鎮永華社區紅沙頂組,這裡自古以來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極差,我們一家人自身又沒有技術,生活找不到靠頭。  我考慮到搬出大山後,沒有任何收入來源,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搬遷,社區楊主任及居委會幹部就多次來我家宣傳動員,經再三思考,他們又給我舉了很多幸福例子,我心動了,我決定帶著三個孩子搬。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村民裴金昌 2020-12-3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查看兩洋村6組貧困戶餘當山種植的小米  作為一個甕安人,我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趕赴脫貧攻堅一線,只是到村後,有點懵。  兩洋村是雷山縣3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大塘鎮最邊遠的一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