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貞豐縣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我榮幸被選派擔任永豐街道辦必克村第一書記,由此,我就與必克村結下不解之緣。
我叫石正榮,貞豐縣文化館的一名幹部,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
初入必克村,村莊環境髒、亂、差,貧困群眾思想意識淡薄,脫貧政策領會不深,這成為了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駐村幫扶,我又兼任了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副指揮長,「五人小組」成員之一。除了抓好基層黨建工作外,更要和指揮所並肩作戰。
為了深入宣傳脫貧政策,我自編自演快板《脫貧攻堅好政策》、《感黨恩》等節目,進村入戶宣傳,以文藝小節目吸引群眾,召開院壩會,很快就與廣大群眾認識,老老少少都知道了我——石書記。
石正榮(中)自編自演快板宣傳脫貧政策
我的計劃是建設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臨時黨支部,緊盯「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創新建立「環境衛生紅黑榜管理制度」「衛生整治門前三包製度」,此外,我們還培訓文藝骨幹來助力宣傳。
在幫扶過程中,扶貧先扶志,我村大部分貧困戶在幫扶中逐步發展致富,有小部分卻懷著「等、靠、要」思想嚴重,沒有自身發展動力,給我村脫貧攻堅帶來了困難。
我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將開展講習所、院壩會等形式,專門針對「懶漢」進行學習教育,思想改造,鼓勵勞動光榮,讓他們就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同時,我們讓村級合作社僱傭或聘用貧困戶勞動力到蠶房和木耳基地務工,讓他們增加收入、增強信心。
石正榮走訪貧困戶
在必克村的幫扶工作中嗎,我始終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和「真扶貧,扶真貧」的指導思想,通過上述方法推進,效果顯著,村民們從「編造理由伸手要」到「不好意思伸手要」的轉變;從「等靠要」到「主動幹」的轉變。
通過思想改造和教育,懶漢也開始下地幹活,參與勞動,甚至部分還主動嘗試特色種養殖的發展。
3年的攻堅拔寨,人的思想轉變了,村莊漂亮了,人居環境變美了,全村脫貧率100%,貧困群眾的一張張笑臉讓我倍感欣慰。
石正榮為必克村文藝宣傳隊舉辦文藝培訓班
【人物小傳】
石正榮,貞豐縣文化館幹部,2017年,被選派擔任永豐街道辦必克村第一書記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