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等靠要」到「主動幹」丨貞豐縣永豐街道必克...

2020-12-16 天眼新聞

2017年,貞豐縣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我榮幸被選派擔任永豐街道辦必克村第一書記,由此,我就與必克村結下不解之緣。

我叫石正榮,貞豐縣文化館的一名幹部,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

初入必克村,村莊環境髒、亂、差,貧困群眾思想意識淡薄,脫貧政策領會不深,這成為了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駐村幫扶,我又兼任了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副指揮長,「五人小組」成員之一。除了抓好基層黨建工作外,更要和指揮所並肩作戰。

為了深入宣傳脫貧政策,我自編自演快板《脫貧攻堅好政策》、《感黨恩》等節目,進村入戶宣傳,以文藝小節目吸引群眾,召開院壩會,很快就與廣大群眾認識,老老少少都知道了我——石書記。

石正榮(中)自編自演快板宣傳脫貧政策

我的計劃是建設必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臨時黨支部,緊盯「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創新建立「環境衛生紅黑榜管理制度」「衛生整治門前三包製度」,此外,我們還培訓文藝骨幹來助力宣傳。

在幫扶過程中,扶貧先扶志,我村大部分貧困戶在幫扶中逐步發展致富,有小部分卻懷著「等、靠、要」思想嚴重,沒有自身發展動力,給我村脫貧攻堅帶來了困難。

我村脫貧攻堅指揮所將開展講習所、院壩會等形式,專門針對「懶漢」進行學習教育,思想改造,鼓勵勞動光榮,讓他們就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同時,我們讓村級合作社僱傭或聘用貧困戶勞動力到蠶房和木耳基地務工,讓他們增加收入、增強信心。

石正榮走訪貧困戶

在必克村的幫扶工作中嗎,我始終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和「真扶貧,扶真貧」的指導思想,通過上述方法推進,效果顯著,村民們從「編造理由伸手要」到「不好意思伸手要」的轉變;從「等靠要」到「主動幹」的轉變。

通過思想改造和教育,懶漢也開始下地幹活,參與勞動,甚至部分還主動嘗試特色種養殖的發展。

3年的攻堅拔寨,人的思想轉變了,村莊漂亮了,人居環境變美了,全村脫貧率100%,貧困群眾的一張張笑臉讓我倍感欣慰。

正榮為必克村文藝宣傳隊舉辦文藝培訓班

【人物小傳】

石正榮,貞豐縣文化館幹部,2017年,被選派擔任永豐街道辦必克村第一書記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我叫彭龍,是貞豐縣審計局派駐龍興街道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是要靠自己奮鬥的丨貞豐縣珉谷街道旗洋社區...
    我叫王仕香,家住珉谷街道旗洋社區,今年15歲,現在是第六小學六年級學生。家裡就我和母親2人。  2014年以來,我們家在梁軍哥哥的幫扶下煥然一新。變化最大的是房子,內外牆地麵粉刷一新,更換窗戶,安裝玻璃,門窗刷漆,並進行徹底大掃除,清除屋內外堆放雜物、垃圾。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駐村幹部與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到王澤伍戶核對住房信息,為王澤伍戶申請保障性住房接觸過的朋友都會經常這樣問我:「你剛畢業就被安排到村裡,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呢,有效果嗎?」對此,我曾疑慮過,也想放棄過。如今,駐村的年頭過去了三個春秋。
  • 「我的脫貧故事」搬到城裡的打算丨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普子二組...
    我叫鄭體合,是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普子二組的村民。我家是2013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015年脫貧。雖然脫貧了,但是,按照「脫貧不脫保」的政策,該享受的,我還是享受了。幫扶我的幹部叫李登祥,他是隴塔小學的老師。他沒少往我家跑,和我拉家常、宣傳政策,為我爭取政策上允許的項目,像養牛,像易地扶貧搬遷……我家也是在他把政策一一宣傳到位中,於2018年5月搬到永豐街道珉城社區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姚必高: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羅...
    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貞豐縣沙坪鎮尾俄村駐村幹部 姚必高下了班,拎上雞蛋、米糧、還有幾件衣服,驅車前往那個坐落在山坳裡的尾俄村,這是駐村扶貧幾年來我工作的日常。2018年剛到貞豐縣沙坪鎮參加工作,我被鎮裡選派到尾俄村任駐村幹部,同時包保幫扶5戶貧困戶。尾俄村距離縣城66公裡,是貞豐縣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85.3%。駐村兩年下來,尾俄村民從最初的工作對象,漸漸變成朋友親人,包保的那幾個人成了我長久的牽絆。最讓我放心不下的是韋乜望家。
  • 貞豐永豐街道:春耕備耕正當時 調整產業促增收
    為全面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貞豐縣永豐街道搶抓春耕時節,提前謀劃壩區產業,引進香蔥、毛豆等高收益、見效快的蔬菜產業,通過壩區基地建設,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現代化、規範化種植。目前,各項春耕備耕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 「我的扶貧故事」金杯銀杯換不來的百姓口碑|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
    我叫陳勇,是貴州大學派駐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第一書記。「陳書記,你走的時候別悄悄地走哈,一定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來送你……」   對於我來說,這樣的認可,是金杯銀杯都換不來的百姓口碑。查看村居環境整治情況2017年5月起,我擔任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第一書記,從那時起,我把曾經教育學生畢業後要「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轉變成自己在脫貧攻堅駐村幫扶一線幹事創業的信心和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圓夢時刻 我們是親歷者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李桂汕,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網格員,負責小村打佬村的網格工作。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不是說來的、等來的。駐村的日子沒有節假日、晝夜之分,只有日以繼夜的工作,我才能第一時間全面摸清村莊的基本情況,完善打佬村村民檔案資料,為進一步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打下良好基礎。通過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兜底保障等措施,我與全體攻堅隊員一起幫助打佬村貧困人口提高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當產業扶貧的領路人丨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黨支部...
    我叫趙強,是長田鎮長田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我從縣城回到我的家鄉,長田鎮金葉社區。也是這一年,參加了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土生土長的長田人,我從小就從老一輩人口中知道長田鎮的長田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種植了茶樹。根據組織的安排,我來到長田村當黨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新家,我們的童年很幸福|貞豐縣第六小學二...
    聽說記者要來採訪,我有點緊張。晚上七點半,我正在寫作業,來的3個客人都穿著黑衣服,這可是我最不喜歡的顏色,我緊張得聲音比蚊子還小。  我今年7歲,在貞豐縣第六小學讀二年級。我的老家在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要「實」丨普定縣穿洞街道興利村鄉村...
    我叫陳紹東,今年31歲,自任興利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以來,我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這一工作重心,以保穩定、重民生、促脫貧、求發展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真抓實幹,鼓了群眾的錢袋子、走出了全村發展的好路子,順利完成貧困村出列,為建設富強、美麗、文明、和諧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阿牛的感謝 無聲勝有聲丨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
    我叫黃永和,是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書記。說起扶貧故事,我腦海裡就呈現出我對高洛這片熱土最初的記憶:有常年生活在大山中,終其一生未進過縣城的老人;有早出夜歸,步行幾十裡求學的莘莘學子。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搬遷這塊「硬骨頭」,帶著群眾過上好日子。搬遷群眾住進了新家在我與王阿牛夫婦溝通時,我們用手勢比劃著,都在互相猜測著對方的意思,這讓搬遷動員工作更加吃力。經過多次交流以後,王阿牛夫婦終於聽明白了搬遷的目的,但是他們擔心無法融入新的環境,還是拒絕了搬遷。
  • 「我的扶貧故事」主動請纓駐村丨赫章縣白果街道石板河村下沉幹部...
    我叫唐超,是畢節市赫章縣白果街道石板河村下沉幹部。石板河村轄10個村民小組545戶276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56戶1422人,未脫貧36戶154人,貧困發生率為5.56%,是赫白果街道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姚必高: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羅...
    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貞豐縣沙坪鎮尾俄村駐村幹部 姚必高下了班,拎上雞蛋、米糧、還有幾件衣服,驅車前往那個坐落在山坳裡的尾俄村,這是駐村扶貧幾年來我工作的日常。2018年剛到貞豐縣沙坪鎮參加工作,我被鎮裡選派到尾俄村任駐村幹部,同時包保幫扶5戶貧困戶。尾俄村距離縣城66公裡,是貞豐縣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85.3%。駐村兩年下來,尾俄村民從最初的工作對象,漸漸變成朋友親人,包保的那幾個人成了我長久的牽絆。最讓我放心不下的是韋乜望家。
  • 盧進赴貴州省貞豐縣扶貧調研
    要繼續聚焦貞豐縣「兩不愁三保障」及深度貧困地區,落實集團幫扶計劃,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措施落實。要鞏固脫貧成果,防止反彈。2努力將疫情影響降至最低。錦豐公司要嚴格按照貞豐縣委縣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統一部署,認真配合落實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各項防控措施,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掛職幹部要想方設法,幫助在外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儘快有序返崗。
  • 「我的扶貧故事」幫助貧困戶破除「等靠要」思想丨綏陽縣小關鄉...
    我叫婁長芳,在遵義市委黨校工作。2017年4月,組織派駐我到綏陽縣小關鄉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家自身條件差是造成其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懶惰思想作祟,安於靠低保為生的現狀,依賴政府送錢送物。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先要扭轉「等靠要」的毒瘤,祛除「懶惰」頑疾、必須找到發展的路子。    我從周邊通過「苦幹實幹」脫貧致富的真實例子跟他們一家做思想工作,引導他們不能「等靠要」,為他們一家宣傳和解讀黨的惠農惠民政策,培養他家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老羅高興地說著他家的變化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聯繫幫扶的苗族群眾老羅又送來了一袋玉米地裡套種的洋芋,怎麼推辭也不行,老羅用帶著民族口音的話說:你們平時不也送了許多吃的用的給我嗎?你們不要的話是 「幹(看)不起人!」無奈之下,只好收下。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新房子村是東湖街道辦事處最遠的一個村,全村18個村民小組,共927戶41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36戶998人,為了儘快熟悉新房子村的情況,我大概花了3個月的時間,對全村2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全面深入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婆媳同學藝」讓我備受鼓舞|麻江縣杏山街道群英...
    我叫周清志,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杏山街道群英社區黨支部書記。2020年9月10日,《貴州日報》11版刊發了我的一篇圖片新聞《麻江縣杏山街道:婆媳同學藝》,照片上的主角是我幫扶的7戶貧困戶中的杏山街道城關村戴洪高戶祖孫三代。回憶起我在麻江縣群英社區主導開展的針對轄區內貧困勞動力的兩期育嬰師班,酸甜苦辣湧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