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3日電 題:貴州江口:產業長效,幸福長久
新華社記者汪軍
「一年四季都有活幹,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玫瑰園估計四五月開園,到時候還可以解決更多村民務工。」村支書周朝興一邊沿著產業路查看玫瑰長勢,一邊計劃著今年村裡的發展。
周朝興在貴州省江口縣閔孝鎮沙壩河村做了十多年村幹部,他始終認為只有發展長效產業,村民的幸福日子才能長久。
沙壩河這個地處武陵山深處的村子,過去交通落後、信息封閉,產業發展沒有優勢,不少村民選擇外出務工。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改善、扶貧幹部幫扶,村裡發展產業有了成效。
玫瑰600畝、茶葉560畝、油茶500畝,周朝興對沙壩河村的「家底」一清二楚。只要不是懶人,村裡的產業可以保證大家每個月務工不少於20天,一個月下來有兩三千元收入。
「五六年前,一個人一年3000元都賺不到,2019年村裡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7000元了。」村民有好日子過,周朝興對未來信心滿滿。
2017年村裡建設玫瑰園時,58歲的苗族村民龔國華把家裡的5畝多土地流轉出來,如今一年四季都在玫瑰園中務工。打藥、除草、修枝,這些活他早已得心應手。
過去因為沒有技術、缺乏門路,一家六口的龔國華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他告訴記者,現在生活好過多了,只要吃得苦,天晴落雨都有事情做,幹一天就有80元到手。關鍵現在不像以前種地,下地回來一身灰一身泥,進出道路也是坑坑窪窪,現在產業園裡是條條大路。
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鄉泗渡村因為基礎設施條件差,過去一直缺乏產業基礎。駐村第一書記龍躍飛說,如何規劃發展一個長效的產業,這是大家最上心的事。這幾年,通過幫扶幹部和村民的努力,村裡在冷水魚養殖上見到了效果。
泗渡村森林覆蓋率超86%,優良的生態為冷水魚養殖提供了條件。龍躍飛介紹,2018年建成的養殖基地已經投產,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目前已經賣出兩萬多斤冷水魚。
通過務工,60歲的苗族村民楊政權每個月至少能賺2000元工資。他說,以前就是在山旮旯裡刨土地、種苞谷,過一年算一年,現在春夏秋冬都能幹活拿工錢真幸福。
責任編輯: 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