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澱區清河街道實驗二小的可欣很愛畫畫,以前在家裡畫好畫,用完的顏料罐隨手扔進廚房垃圾筐。自從學校、社區開始推廣垃圾分類工作之後,可欣再扔顏料罐、畫廢的紙張、用壞的畫筆,會先看一眼家裡牆壁上新貼的「垃圾分類一圖讀懂表」,然後,「顏料罐、畫筆、畫壞的紙張都扔進其他垃圾筐。」小可欣熟練地完成。
自從11月20號之後,可欣在扔完垃圾的同時,總不忘提醒媽媽,「媽,給我拍張照片,記得上傳『清河街道21天垃圾分類打卡行動』呀,我想想今天怎麼記錄。」這正是清河街道於日前通過「清河有鄰」APP推出的一項在線垃圾分類宣傳活動——「21天垃圾分類打卡行動」。
清河街道辦事處主任陳兵介紹,為了讓「綠色環保」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進一步傳承文明精神,清河街道面向轄內所有中小學生推出「21天垃圾分類打卡行動」,藉助「清河有鄰」APP,鼓勵全民參與,讓文明成為習慣,成為延續,「相信清河地區『小小代言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帶動綠色清河建設,推動地區文明風尚。」
「小手拉大手」傳遞正能量
11月20日,清河地區「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教育活動表彰大會在海澱區實驗二小召開。活動上,「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優秀作品和「小手拉大手」模範家庭得到了清河街道和海澱區教委的聯合表彰。
可欣的畫作「美麗地球」獲得了垃圾分類優秀作品獎,「『垃圾分類,人人動手』,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我們居住的地球更美麗。」
據了解,清河街道辦事處聯合清河學區管理中心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有特點、有亮點,充分發揮了「小手拉大手」輻射作用,使垃圾分類工作持續不斷深入,使清河地區市民養成垃圾源頭分類的好習慣,對垃圾分類處理有更為科學、理性的認知,為做好垃圾減量分類再利用工作創造更為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牽頭單位,海澱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海澱加大垃圾分類投入力度,全面加強垃圾管理工作,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體系初步建設完成,「清河地區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教育活動,利用孩子們在家裡與父母交流最多的有利時機,埋下一粒粒小種子,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創新宣傳渠道,這也為地區垃圾分類工作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打卡」帶動社會參與
12月1日,清河街道「21天垃圾分類打卡行動」時間過半。可欣每天晚上都會認真梳理一遍當天在垃圾分類上又學到哪些新知識,「落葉是廚餘垃圾,摔碎的玻璃杯屬於可回收垃圾。」不僅自己學習,還把新學到的垃圾分類信息通過交流心得的方式在「21天垃圾分類打卡行動」上分享。
清河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參加活動需要下載「清河有鄰」APP,註冊登錄後,在「垃圾分類專屬板塊」進行打卡分享、照片上傳、垃圾分類記錄,「所有參與活動的垃圾分類小能手都能查看其他小夥伴的垃圾分類信息,活動結束後,清河街道將根據每位參與者的實際完成情況,為參與者送上活動禮包和榮譽證書。」
陳兵表示,「小手拉大手」促進垃圾分類教育實踐活動和垃圾分類線上打卡活動是清河街道探索社會熱點與學校德育、美育教育有效融合的具體實踐,「希望通過堅持『學校帶動家庭,家庭優化社區』工作思路,持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構建政府與社會共治格局,建立垃圾分類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在全地區營造全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講文明講衛生的良好氛圍,助力美麗清河、美麗校園的建設。」
作者:景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