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溫馨家庭長大的子女,即使沒有贍養長輩的強制性義務,他們也會選擇照顧、愛護年老的父母,而且那種自願的選擇會更加充滿愛,得到照顧的父母也會更加幸福。自由選擇不等於不會選擇。
給孩子以選擇的自由,這是最具體的愛。
本文是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寫給孩子的一封信,選自《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與創富》。
養子不為防老,給孩子以選擇的自由
文 | 陳志武
陳曉、陳笛:
今年你們已分別16歲、14歲了, 過幾年就要離開爸爸媽媽,去上大學,獨立生活了。今天,你們正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特別是文化觀、人生觀,這些觀念最後將影響你們整個的人生經歷……在此,我還是想跟你們交流一些我和你們媽媽的想法、願望。
首先,我要說,你們一生幸福是我們最大的願望,長大後你們做任何事情都應以是否讓自己幸福為標準。我們當然會希望你們總在身邊,愛自己子女的父母都會這樣想。只是,你們不要管我們的願望如何,只要你們自己一輩子幸福,我們就開心。一般的中國父母都會跟小孩強調「孝順」,也指望著小孩長大後贍養他們,這正是所謂的「養子防老」。許多父母,或說整個中國社會,都以子女是否「孝順」來評判子女的「好壞」。你們千萬不要有這種包袱。
說實在的,我和媽媽已經買好退休基金、醫療保險、投資基金,甚至也買好了長期護理保險,如果我們老了不能動,需要他人長期護理,那麼,保險公司可以支付這種護理費用。等我們老了,要麼僱人照顧,要麼就去養老院。總之,我們會在經濟上做好各種安排,等年老後不用你們「孝敬」回報,不會讓我們成為你們經濟上的負擔。我們這樣做,不是擔心你們不「孝順」,而是太愛你們,太在乎我們會成為你們的負擔。我們真的不願成為你們未來職業追求、生活追求的負擔,你們的幸福是我們唯一的希望,這包括尊重你們長大後選擇職業、選擇男友的自由。
這是什麼意思呢?設想一下,假如我和媽媽沒有自己的養老和醫療保障,而是將來完全靠你們的話,我們今天會讓你們隨便選擇專業與職業、選擇男朋友嗎?不會的!因為那樣的話,你們未來的收入、丈夫不只是決定你們自己的生活,也決定我們年老時的經濟狀況,你們未來收入的一部分是我們的。也就是說,你們就是我們的產權,是我們對未來養老、醫療的投資。那樣,我們能讓你們選擇學那些沒有可觀收入的歷史、文學、哲學、社會學專業嗎?能讓你們找那些沒出息、未來不會賺錢的男朋友,並讓他們做女婿嗎?不會的。如果是那樣,不管你們多愛一個男孩,只要他未來收入不高、看起來也不孝順,怎麼樣也不行,我們不會讓我們的退休養老變成個大問號!
陳志武與女兒(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不只我們要這樣做,而且,等你們長大成家後,也應該為自己買好養老金、醫療保險、投資基金;之後,也希望你們教育自己的子女這樣做,要一代一代在經濟財力上獨立、自立,維護自己的尊嚴,使自由最大化!
為什麼非得通過金融產品實現一輩子的經濟自立,不能通過「養子防老」呢?為什麼不能強迫子女「孝順」、回報父母呢?說白了,我不想看到你們把生兒育女看成是一種利益需要,把子女當成養老避險的工具。人的價值、人的生命應該超越利益訴求!我想說的是,在自己選擇懷孕、生孩子之前,你必須問自己:是不是因為愛小孩、愛生命才懷子育女?如果知道自己不一定喜歡子女,但出於養老需要而生孩子,那麼,你真的對不起還沒出生的子女,因為在他們還沒出生之前,就被你賦予了終生的包袱,還沒出生你的孩子就註定要無選擇地承擔眾多責任,這對後代是天生的不公平!當然,在金融市場出現之前的傳統社會裡,為了生存,靠「養子防老」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可是,到了金融市場已很發達的今天,還要靠「養子防老」,那就對子女過於不公平了。
如果你們是出於愛而生小孩,那麼,就必須為這種選擇付出代價。也就是說,你們就有責任養育小孩、供他上學,有義務把他養大成人。長大之後,他當然是他自己的人,享有不屬於你們的獨立人格,而不是你們的產權。我之所以要強調這點,是因為如果你們不想承擔這種責任義務,完全可以選擇不生小孩。這種選擇權和責任的匹配,對你們公平,對沒出生的子女也公平。
是不是說,小孩長大後,不應該關心、照顧父母呢?不是。那要看子女自己的選擇了。對父母的贍養應該是子女的自由選擇,但不該是一種強制義務。儒家強調的「孝順」是一種強制。如果子女沒有選擇權,父母就沒有動力去跟子女真正溝通、建立平等的感情了,而是坐享其成,那樣的家庭還能溫馨嗎?
溫馨家庭長大的子女,即使沒有贍養長輩的強制性義務,他們也會選擇照顧、愛護年老的父母,而且那種自願的選擇會更加充滿愛,得到照顧的父母也會更加幸福。自由選擇不等於不會選擇。
給孩子以選擇的自由,這是最具體的愛。
你們的爸爸
2009 年4月1日
關鍵詞 >> 經濟學家陳志武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