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陳志武:我從不以孩子是否孝順來評判他們的好壞

2020-12-23 澎湃新聞

經濟學家陳志武:我從不以孩子是否孝順來評判他們的好壞

2020-12-07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溫馨家庭長大的子女,即使沒有贍養長輩的強制性義務,他們也會選擇照顧、愛護年老的父母,而且那種自願的選擇會更加充滿愛,得到照顧的父母也會更加幸福。自由選擇不等於不會選擇。

給孩子以選擇的自由,這是最具體的愛。

本文是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寫給孩子的一封信,選自《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與創富》。

養子不為防老,給孩子以選擇的自由

文 | 陳志武

陳曉、陳笛:

今年你們已分別16歲、14歲了, 過幾年就要離開爸爸媽媽,去上大學,獨立生活了。今天,你們正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特別是文化觀、人生觀,這些觀念最後將影響你們整個的人生經歷……在此,我還是想跟你們交流一些我和你們媽媽的想法、願望。

首先,我要說,你們一生幸福是我們最大的願望,長大後你們做任何事情都應以是否讓自己幸福為標準。我們當然會希望你們總在身邊,愛自己子女的父母都會這樣想。只是,你們不要管我們的願望如何,只要你們自己一輩子幸福,我們就開心。一般的中國父母都會跟小孩強調「孝順」,也指望著小孩長大後贍養他們,這正是所謂的「養子防老」。許多父母,或說整個中國社會,都以子女是否「孝順」來評判子女的「好壞」。你們千萬不要有這種包袱。

說實在的,我和媽媽已經買好退休基金、醫療保險、投資基金,甚至也買好了長期護理保險,如果我們老了不能動,需要他人長期護理,那麼,保險公司可以支付這種護理費用。等我們老了,要麼僱人照顧,要麼就去養老院。總之,我們會在經濟上做好各種安排,等年老後不用你們「孝敬」回報,不會讓我們成為你們經濟上的負擔。我們這樣做,不是擔心你們不「孝順」,而是太愛你們,太在乎我們會成為你們的負擔。我們真的不願成為你們未來職業追求、生活追求的負擔,你們的幸福是我們唯一的希望,這包括尊重你們長大後選擇職業、選擇男友的自由。

這是什麼意思呢?設想一下,假如我和媽媽沒有自己的養老和醫療保障,而是將來完全靠你們的話,我們今天會讓你們隨便選擇專業與職業、選擇男朋友嗎?不會的!因為那樣的話,你們未來的收入、丈夫不只是決定你們自己的生活,也決定我們年老時的經濟狀況,你們未來收入的一部分是我們的。也就是說,你們就是我們的產權,是我們對未來養老、醫療的投資。那樣,我們能讓你們選擇學那些沒有可觀收入的歷史、文學、哲學、社會學專業嗎?能讓你們找那些沒出息、未來不會賺錢的男朋友,並讓他們做女婿嗎?不會的。如果是那樣,不管你們多愛一個男孩,只要他未來收入不高、看起來也不孝順,怎麼樣也不行,我們不會讓我們的退休養老變成個大問號!

陳志武與女兒(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不只我們要這樣做,而且,等你們長大成家後,也應該為自己買好養老金、醫療保險、投資基金;之後,也希望你們教育自己的子女這樣做,要一代一代在經濟財力上獨立、自立,維護自己的尊嚴,使自由最大化!

為什麼非得通過金融產品實現一輩子的經濟自立,不能通過「養子防老」呢?為什麼不能強迫子女「孝順」、回報父母呢?說白了,我不想看到你們把生兒育女看成是一種利益需要,把子女當成養老避險的工具。人的價值、人的生命應該超越利益訴求!我想說的是,在自己選擇懷孕、生孩子之前,你必須問自己:是不是因為愛小孩、愛生命才懷子育女?如果知道自己不一定喜歡子女,但出於養老需要而生孩子,那麼,你真的對不起還沒出生的子女,因為在他們還沒出生之前,就被你賦予了終生的包袱,還沒出生你的孩子就註定要無選擇地承擔眾多責任,這對後代是天生的不公平!當然,在金融市場出現之前的傳統社會裡,為了生存,靠「養子防老」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可是,到了金融市場已很發達的今天,還要靠「養子防老」,那就對子女過於不公平了。

如果你們是出於愛而生小孩,那麼,就必須為這種選擇付出代價。也就是說,你們就有責任養育小孩、供他上學,有義務把他養大成人。長大之後,他當然是他自己的人,享有不屬於你們的獨立人格,而不是你們的產權。我之所以要強調這點,是因為如果你們不想承擔這種責任義務,完全可以選擇不生小孩。這種選擇權和責任的匹配,對你們公平,對沒出生的子女也公平。

是不是說,小孩長大後,不應該關心、照顧父母呢?不是。那要看子女自己的選擇了。對父母的贍養應該是子女的自由選擇,但不該是一種強制義務。儒家強調的「孝順」是一種強制。如果子女沒有選擇權,父母就沒有動力去跟子女真正溝通、建立平等的感情了,而是坐享其成,那樣的家庭還能溫馨嗎?

溫馨家庭長大的子女,即使沒有贍養長輩的強制性義務,他們也會選擇照顧、愛護年老的父母,而且那種自願的選擇會更加充滿愛,得到照顧的父母也會更加幸福。自由選擇不等於不會選擇。

給孩子以選擇的自由,這是最具體的愛。

你們的爸爸

2009 年4月1日

關鍵詞 >> 經濟學家陳志武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陳志武:票號的興起
    如果沒有票號,張三會難辦,因為這麼多錢,他會給江蘇賣方說「如果貨不到山西,我不能給你錢」,而對方說「如果先不付錢,我就不能發貨!」就這樣,交易無法做。那麼,張三怎麼辦呢?當然,一個變通辦法是他派好多員工,每人運上一大車銀子,千裡迢迢,從山西跑到江蘇。中間既要小心強盜搶劫,也要小心自己的僱員反叛。等把銀子運到江蘇,對面的商人看過銀子,覺得沒問題之後,再把茶葉拿到手,運回北方。
  • 該不該用他來評判足球運動員好壞
    又該不該用12分鐘跑來評判足球運動員的好壞呢?十二分鐘跑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它是由美國的有氧中心主任庫珀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運動員體能測試中評價訓練水平和體能的重要指標。庫珀博士經過大量試驗並根據不同的性別和年齡,制定了不同的達標標準,測評結果一共分為5個等級:極差、差、稍差、好、極好。
  • 培養孩子,我從不重視孩子的分數
    有時候半期考試都過去很久了,我竟然問:孩子,你們半期考試了嗎?小學的時候從不問分數,甚至到了初中,如果不是老師把成績發給我,我也不知道孩子的成績。更細心的家長甚至做出了分數曲線圖,準確地反映出孩子一學期以來每一次考試的升降。他們對於分數有一種執念,哪怕是一兩分的下降,就會找孩子、找老師談話,他們一定要揪出這一兩分下降背後的原因。或者是哪怕只有一兩分的上升,名次有一兩名的進步,都會高興得溢於言表。
  • 「父母太自私,我還要孝順他們嗎?」
    網上有個問答:有很自私的父母,要孝順他們嗎?我們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即代表了我們的家庭教育。那麼育兒的終極三問來了:我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氛圍?這三個問題如果有了答案,我想最上面的問題你也一定有了答案。接下來,我想談談我的看法——對父母,要「孝」。
  • 經濟學家陳志武:限制利率從古至今為何從未成功?
    我這裡給大家引用一段費孝通的《江村經濟》裡的話,他說的實際上是一個很直白的道理,單純的譴責土地者或者即使是高利貸者為邪惡的人是不夠的。當農村需要外界的錢來供給他們生產資金的時候,除非有一個叫好的信貸體系可供農民借貸,否則地主和高利貸是自然會產生的,如果沒有他們,情況可能更壞。
  • 內觀讓我深入的了解到我不是自己想的那麼孝順
    內觀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非常孝順。我孝敬父母,孝敬我的外婆,因為我從小到大隻見過一位長輩,就是我的外婆。結了婚以後,我也盡力的做一個非常好妻子。做母親時也做個好的母親。我一直非常努力地為整個家族付出,直到我得了一場非常嚴重的疾病,我才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在哪裡出了錯。
  • 只看效果衡量孩子繪畫是孩子得到健康美育的最大障礙
    這裡要說的是,只依靠看一眼畫面效果,不去了解畫面背後的行為和意義就評判一幅作品的結果顯然是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 好在對專業畫家來說,他們作品的評判並不只是交給普通觀眾,而是專業的美術史學者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
  • 一個人人品的好壞,主要看他對待身邊人的態度
    人品的好壞,從他對待身邊親近的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屠格涅夫說過:一個人必須剔除自己身上的頑固的私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表現的權利。孩子的人格與父母的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兩者發展到最後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父母愛我們,我們愛父母,這是雙方人格品質的相呼應!孝順,始終是作為人品優劣的首個評判標準!
  • 登於山賞白塔 鳥瞰榕城美景——陳志武暢聊《於山》創作手記
    此次為福州城市會客廳創作畫作《於山》的畫家陳志武,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當擬定以於山為主題進行創作時,他腦海裡的構思是以山水畫形式,盡顯於山重疊成趣、古塔峭拔的風採。「生於斯長於斯,我對福州的山山水水有著割捨不斷的情感。」陳志武說,「於山風景優美,歷史底蘊豐富。每次到於山,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 為什麼孩子不孝順,從你上菜時就做錯了!
    比如孩子把手中的糖給你,你很高興地說:「寶貝真棒,你自己吃就可以了」,這就拒絕了孩子的一番「好意」。很可能你的拒絕會讓孩子認為,媽媽不需要,那我下次就不給了;或者下次給也只是為了得到你的誇獎,裝裝樣子。有些規矩如果不讓孩子遵守,那他會覺得沒必要。
  • 一個真正的好丈夫,從不做以下3件事,來看看你家那位是否佔有?
    導語:一個真正的好丈夫,從不做以下3件事,來看看你家那位是否佔有?小林今年24歲,還處於單身的狀態,她身邊的同事早已結婚,她表示:牛姐已經結婚多年,但他們的夫妻生活並不是很幸福,牛姐的婆婆得知夫妻倆因為工作,而疏於對孩子照看的情況下,大老遠的從老家過來,她現在跟牛姐生活在一起,雖然晚輩應該孝順長輩,但牛姐婆婆的一些做法讓她十分生氣,當她將這些事告知給她的丈夫後,沒想到對方不僅不在意,還怪罪牛姐心眼太小,為此牛姐感到很委屈。
  • 一個孩子將來孝不孝順,看這三方面就知道了,你家的中了沒?
    但是這女兒卻不是很孝順,而且一年到頭也沒有看張叔幾回,所以張叔叔嘆了口氣說:「女大不中用,要是孩子不孝順,再優秀又有啥用?」 是的,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對兒童的道德要求的第一標準。作為父母,我們要重視孩子的素質培養。那麼,如何判斷孩子長大後是否會孝順呢?實際上,如果一個孩子不孝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出來。
  • 孩子將來不孝順的4個信號,尤其是第三種,家長必須馬上糾正
    家長會用錯誤的方式讓孩子的學習了知識,獲得了好成績,卻忽視了他們對父母的孝順,如果孩子有4種行為,長大後可能不孝順,父母要早點引導。霸佔東西現在的家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什麼東西都是獨有的,不允許別人分享,必須全部歸自己才行。
  • 孝順的孩子都有這幾個特徵,別到老了才知道,自己疼錯人了
    俗話說得好:「養兒防老」,但是近些年來,兒子虐待父母的新聞也屢見不鮮。這樣看來,養兒也不一定能防老,只有孝順的兒女才真的算是養兒防老。在遇到麻煩時,他們可以冷靜思考,淡定解決。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不僅能成就一番大事,也會非常孝順父母,成為父母強有力的後盾。2.懂事又貼心一個孩子是否懂事,通過孩子的行為就能看出來。
  • 到底什麼叫孝順?我恰恰認為孝順=孝而不順
    但翻遍《論語》,我們卻找不到一個孝順的字眼。不僅沒有這樣的字眼,甚至連這樣的意思表述都沒有。也是在《為政》篇中,有這樣一段,似乎有孝順的含義。這是魯國貴族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無違。」
  • 評判一篇高考作文好壞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評判一篇高考作文好壞的標準到底是什麼?高分作文的選拔目的究竟是什麼?當這些疑問紛紛得到解答時,這篇浙江高考作文是否值得滿分也就找到了答案。佳作還是炫技「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
  • 不孝順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說這些話,得提早培養,避免養出白眼狼
    除了那些城裡面的孩子之外,更多的農村孩子只能夠在鄉下,學這一些最為基礎的東西,他們的生活也變得相對較為簡單,但無論是城裡的孩子還是鄉下的孩子,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刻就是學會孝順。前兩天回村的時候,聽說王阿姨家的孩子好幾年不回來一次,這次回來卻把爺爺奶奶氣的都住院了。
  • 到了晚年才知道,最孝順的是這個孩子,父母別疼錯了
    自網絡速度的快速發展,孝順話題總是更迭不休。古往今來,多少人都在談孝順二字。然而網絡中頻發的養兒防老,打罵遺棄老人的事件層出不窮,發人深省,令人深思。我見過兒女七八個但仍讓老人處於舊房危房中;霸佔老人補助金、養老金;對老人進行歧視,侮辱,打罵,虐待遺棄的事件實感痛心。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愛把這「3句話」掛嘴邊,父母要及時糾正
    可隨著時代的改變,別說孝順父母了,不贍養父母,打罵父母,遺棄父母已經都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了。正所謂三歲看老,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孝順的徵兆,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當孩子產生這樣心理的時候,就要正面對他進行引導,及時糾正他的錯誤心理。所以,當孩子說什麼錯話時需要及時制止並教育他。
  • 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小時候會有這3個特徵,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有句古話說得好「三歲定八十」,小時候若有「3個特質」的孩子,長大後不懂得孝順父母,趕緊來看你家娃是否也有? 左鄰右裡同情老劉夫妻倆的遭遇,大家都暗地裡伸出手幫襯他們。但也有鄰居忍不住背後吐槽:當年就是這夫妻倆人太嬌慣孩子,孩子自小就目中無人,長大後哪知道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