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叫孝順?我恰恰認為孝順=孝而不順

2020-12-12 殘疾人的副業生活

一提到「孝」,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順」。

所謂孝順、孝順,在當下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意識中,「孝」的通俗解釋就是「順」。而所謂「順」,就是子女時時處處都要順著父母的意志去說話、辦事,不得有半點違逆、不順從。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順」。這是幾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結果。而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孝」就是「順」的儒家道德源自孔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儒家思想到底影響中國人多少年?

子遊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

在這裡,孝的內涵,只涉及到了孝敬和孝養的問題。在孔子看來,如果僅僅是養父母,這樣的標準太低了,這是把父母與犬馬同等看待了。對父母的標準應該更高,應該在「養」的基礎上再加上「敬」,即不能把養父母當作是個負擔,不能再養父母的過程中甩臉子給父母看。所謂「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為政篇)表述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即從內心裡真誠地恭敬、敬重父母,才是孝的最高標準。

在《論語》中,孔子涉及到孝的言論很多,但大體可以分為孝敬、孝養兩大類。上面的表述基本可以歸到孝敬的一類中,而像「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裡仁篇)大致可以歸到孝養的概念下。

但翻遍《論語》,我們卻找不到一個孝順的字眼。不僅沒有這樣的字眼,甚至連這樣的意思表述都沒有。

也是在《為政》篇中,有這樣一段,似乎有孝順的含義。這是魯國貴族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無違。」如果孤立地看這兩個字,無違似乎可以解釋成不違背父母之言或不違背父母之志,即可以理解成是「順」的意思。

然而如果從孔子自己的解釋來看,「無違」根本就沒有「順」的意思。孔子的原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謂「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表明孔子更強調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尊上與卑下的等級關係,其中包含的是尊敬而非順從。

其實,在《論語》中,孔子曾明確地說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裡仁篇)意思是說,尊敬父母是絕對的,但順從父母卻談不到,因為父母也有可能犯錯誤。

在父母說錯話,辦錯事的時候,子女不僅不能順從,還必須勸諫。但子女的勸諫是有限度的,如果父母不聽從子女的勸諫,則子女可以(也僅僅可以)迴避,不可以埋怨、抱怨,不可以失去對父母的敬重。

而在《孔子家語》,孔子表示得更為明確。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昔者明王萬乘之國,有爭臣七人,則主無過舉。千乘之國,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母,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在這裡,孔子不僅斷然否定了孝順為孝的含義,更明確指出了「諍臣」、「諍子」、「諍友」,是保證社稷安危、家庭和睦、個人道德完善的必備條件;明確指出,只有懂得什麼是該勸阻的,

什麼是該服從的,才叫孝,才叫忠。也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很能具體地說明孔子的孝敬觀。

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個大孝子。有一次曾參鏟地,不慎鏟斷了幾棵瓜秧。曾參的父親曾皙見到後心疼莊稼,大怒,順手拿起一根大棍子就朝曾參打去。

曾參真是個孝子,見父親拿棍子打自己不僅不跑,反而還乖乖地等著讓父親打他。盛怒之下,曾皙下手極重,一下子就把曾參打倒在地,不省人事。等他甦醒過來之後,不僅沒有抱怨父親,反而內疚地走到父親面前,向父親道歉說:「方才我惹父親生氣了,父親用力教導我,該不會累壞了吧?」孔子聽到這件事後非常生氣,就對其他弟子說:「若曾參來見我,不要讓他進門!」

曾參聽到孔子的態度後十分不解,認為自己不僅打不還手,還真誠地擔心父親的身體,不是嚴格在按照老師教導的孝道的規範在做嗎?為什麼不僅沒有得到老師的讚許,反而還受到老師的責難呢?於是,他託人向孔子問其原因。

孔子說:「古時候的舜帝就是一個大孝子。在他父親需要他的時候,他總是及時出現在父親的身邊;但當他的父親要殺他時,卻總也找不到他,以至根本殺不著他。舜的孝道不僅表現為孝養父親,同時還表現在不使父親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行,從而保全了父親。而曾參服侍父親,在父親大發雷霆、情緒失控之時,死也不肯多開逃掉。如果讓父親打死了,這不是讓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有哪一種行?會比讓父親不義更不孝的呢?」曾參聽了之後大悟。於是到孔子那裡請罪去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是否典出於此。但小棍棒可以使,大棍棒卻不能使。小棍棒可以是「家法」,大棍棒卻只能是刑具了。

曾參的故事說明,父母做錯事(在這裡是曾皙揮大棒怒打曾參),子女若依然順從,在孔子眼裡,依然是不孝。顯然,孝的標準,不是毫無原則地遵從父母個人的意志,而是遵從超越於父母意志的一種更高的理念或原則。孝,而不順,這是兒女之愛的最後歸宿。每個人都將迎來生命中這樣的一天:孩子與父母並肩行走,而行動的方向不再由父母決定,而是由孩子來把握。非常反感動輒把「孝順」掛嘴邊的人,某些父母,時時用這頂大帽子來扣子女,要求子女無論何事都必須遵從他們的意志,大至婚姻、求職、小至日常生活,子女若有反抗,就被痛斥「不孝順」。

更有甚者,許多年輕人也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順從父母即是「孝」,自己無條件順從之餘,還逼迫媳婦也無條件順從,造成無數家庭悲劇。

首先,無下真有「無不是」的父母嗎?這只不過是封建衛道士用來要求人民順從於統治者的工具而已,在家順父母,出門順官府,天下順皇帝,一以貫之。孔聖人尚雲「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凡夫俗子們當了父母后倒變得「無不是」了?比聖人還聖人了?什麼混帳邏輯!

其次,什麼是孝?孝就是順嗎?許多人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混帳話,可惜偏偏忘了「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就是說一味順從父母,由著父母做錯事,這是陷父母於不義,是第一不孝。

《孝經》云:「子不可以不諍於父,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就是說當父親有過錯時,不能一味順從,這樣是不孝的。古人都知道父母有過必諍,現代社會反而有許多人一味愚孝。五四運動即將一百年了,還有這樣的愚昧思想,真是令人可嘆。總括孔子的孝的思想,我們必須把握兩點。首先是孔子並沒有「孝順」的思想,後期儒家思想中孝順的思想,是在歪曲了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與孔子的孝敬、孝養思想格格不入。其次,孔子的孝的思想並不意在維繫家庭倫理秩序,而意在維繫社會倫理秩序;遺憾的是,孔子沒有認識到這兩種秩序不僅是兩個層面的秩序,並且具有異質性,根本無法移孝之忠,從而使他的孝的思想具有了明顯的歷史局限。

所以,我想拜託那些看著我不結婚就罵我不孝順的人們,好好學習吧!有點兒文化吧,長點兒心吧!

相關焦點

  • 孝而不順,才是當下新時代年輕人該有的婚戀觀點
    有部分人認為,父母生我育我,我們應該聽從父母的安排,不可反抗,凡是父母說的,都是對的;而另一個對立的觀點,則認為我們在婚戀的問題上個人認為,孝順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需要一個家庭共同努力,才能達到。中國文化總是博大精深的,如父慈子孝,母慈子孝,為何不顛倒一下順序呢?為何不叫子孝父慈或子孝母慈呢?
  • 孝而不順:5個法則輕鬆解決和父母、公婆的衝突
    的確,在我們主流的社會道德評價裡面,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能聽父母話,工作後能經常給父母、公婆花錢,就會被親朋好友公認為是孝順的人。在這種社會主流的評價影響下,我們自己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只要不聽長輩的話,沒有給長輩付出就是不孝順。
  • 李逵式的孝順,不是真孝順,老娘死得太冤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李逵雖說是個嗜血的殺人魔,食人獸,但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尤其是在央視老版《水滸傳》裡,老娘被吃之後,老戲骨趙小銳扮演的李逵,回到梁上,抱著宋江那一聲哀嚎「俺鐵牛沒娘啦」,叫多少觀眾淚奔。實際上,李逵是一個被寵壞的,窮人家的壞小孩,他哪裡有孝心?他哪裡懂孝順?
  • 你孝順嗎?莊子給出了孝順的四種境界,你是哪一種?
    比「敬孝」高一個層次的孝順是「愛孝」。什麼是「愛孝」?就是指你的這些孝順行為,不是出於為了盡義務去做的,不是為了刻意遵守「孝順」這個道德規範,而是因為心中懷著對父母的「愛」,自發地、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去做的。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完全是出於母愛、父愛的天性。
  • 男人孝順不一定對老婆好,那種媽寶男都孝順。這是什麼道理?
    但是我們的部分女性的看法讓人堪憂,認為孝順家庭的男孩子是媽寶男,覺得孝順家庭的男人比對媳婦重要,還得求媳婦向他一樣對他的家人。自古以來,孝敬父母,關愛老人,這個優良的傳承更是貫徹到每一個人的腦海中。在漢朝從上而下更是將孝廉作為一種推選入官的資格,充分說明一個人的德行是多麼的重要,宋朝將其作為為官資格的一項重要指標,沒有德行之人談什麼價值和抱負呢?也許,為人妻不需要有多麼高的功績和德行,只需要自己過得開心就好了,但是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為人妻作為家庭的一員,拋棄自己的家庭責任,結婚還是將自己與家庭分割開來,認為男性的家庭成員跟自己關係不大。
  • 泰安街採|常說「百善孝為先」,父母眼中的「孝順」是什麼?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孝順呢?是賺很多錢給父母花?是擁有一份好的事業不讓父母擔心?還是成家生子,讓父母早日享受天倫之樂?對於孝順,這兩個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那麼在父母眼中,什麼才是孝順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採訪了多位父母,來看看他們的答案吧。一位帶著孫女玩耍的奶奶說:「我今年68歲了,現在覺得,孩子們不惹父母生氣就是孝順了。
  • 懂事的子女,在這三種情況下對父母,都會做到孝而不順
    文:五月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為人女子必須具備的品格。何謂孝順,即孝加順。孝是指在父母的衣食住行上盡到一個做子女應盡的義務,順是指順從父母的意思,不忤逆父母。古人言,既孝又順,才稱得上孝順。
  • 農村老話說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啥意思?這是教人孝順的老話
    古話中有一類講的是做人要孝順,當然了,這類古話中,多是教人要孝順的。個人認為,孝這個字其實也是要分什麼情況,有些愚孝並不應該提倡,啥叫愚孝?就是不由分說,完全聽長輩的,長輩明明錯了也要聽,這就是愚孝,現代有不少媽寶男就是這樣。
  • 儒家的孝順是什麼意思
    孝是什麼意思?孝養父母。所以儘量能夠給父母一些吃喝等等,讓父母老有所養。不會忍飢受寒。安度晚年敬即尊敬父母,讓父母感到被尊重被需要。父母為根,子女為葉,護好了父母子女一般都會有所發展的。當然有人說現在自己工資都不夠,怎麼養父母。任何的德行,都包括心相和事相。你十分之一可以出的起吧,攢起來給父母買一些生活必需等等,這難道不是孝順嗎。
  • 「我媽這輩子不容易,結婚後你必須孝順」「你自己的媽,你孝順」
    沒有哪個媳婦,願意和婆婆一起住,我也是一樣的,並不是說我不孝順婆婆,只是住在一起,真的怕產生婆媳矛盾。老公在這段時間,總是給我做思想工作,我幾乎都快被他說服了。不過我也一直沒有點頭答應,因為這些事情,並不是說媳婦一個人努力就行了,婆媳關係,本來就是老公夾在中間的三角關係,需要三個人的努力。看到我對這個問題不說話,老公拿出了殺手鐧,苦情牌打了沒有用,就直接對我說:「反正結婚之後,你就是我們家的人了,我媽這輩子不容易,你必須得好好孝順她。」
  • 母親節整個微信朋友圈都在曬孝順,現實中父母卻無人問津
    我在刷微信朋友群的時候,看見了很多關於母親節的祝福語。說句實話,有些我是真的看不下去。因為確實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之前看到的這種。兒子答:在忙我也得陪您過生日呀!說完放下手中的東西,立馬就拉著父親拍照。父親問:拍照幹啥呀?兒子答:合影我好發朋友圈啦!拍完照,似乎就沒父親什麼事情了,直接將父親擱在一邊,立刻拿起手機開始編輯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朋友們,這就是我偉大慈祥的爸爸,就是他辛辛苦苦養育了我。
  • 明明女兒孝順兒子不孝,妻子氣憤暴怒:丈夫還把大部分的家產給他
    為了給孩子爭奪家產,金錢與孝順掛上了鉤。兒子和女兒到底誰最孝順?這筆巨額家產又將如何分配?節目一開始周女士就告訴我們,家裡賣房得了七百萬,還了兩百萬外債,兒子與女兒買房又花去了兩百萬,還有人欠他們一百萬,如今家裡還剩下兩百萬,可這剩下的兩百萬丈夫就是不願意拿出來。
  • 內觀讓我深入的了解到我不是自己想的那麼孝順
    內觀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非常孝順。我孝敬父母,孝敬我的外婆,因為我從小到大隻見過一位長輩,就是我的外婆。結了婚以後,我也盡力的做一個非常好妻子。做母親時也做個好的母親。我一直非常努力地為整個家族付出,直到我得了一場非常嚴重的疾病,我才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在哪裡出了錯。
  • 男子離婚後,惋惜:「如果你好好孝順我爸媽,我們之間就沒矛盾」
    當親情關係和親密關係發生矛盾時,男人應該先維護什麼關係?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自認為孝順的人,必然第一時間維護的是親情關係,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妻子沒了可以再找,還能再找個更孝順的,但媽沒了就真的沒了。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妻子沒了,自己的孝心也沒能如願以償的盡完。
  • 孝順:真正的含義,這才是家庭的支柱
    導語:孝順:真正的含義,這才是家庭的支柱孝順: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通俗易懂就是(孝順,就是順著老人長輩的意思,有順才孝,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這樣說大,最大的孝順就是把家族發揚光大,子嗣延綿旺盛,久經不衰的意思。孝順是一種愛什麼可以稱之為愛,當然愛分很多種,父母對子女的愛,兄弟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夫妻之間的愛都是一種偉大的愛。
  • 農村怪象,有錢人摳門絕情,沒錢人卻大方孝順,這是為什麼?
    農村這個怪象不是普遍現象,但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它確實存在,按正常的社會邏輯來說,沒錢的會小氣摳門,有錢的會大手大腳,但有些現實恰恰相反,有錢的摳門絕情,沒錢的卻是大方孝順,這是啥原因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 父親工地上揮汗如雨,兒子朋友圈疼父親|「雲孝順」,是悲哀
    大牛忙家庭情感案例系列關鍵詞:父母、孝順、家庭文章長度:4100字原創文章、抄襲必究父母含辛茹苦養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偶然間,我又一次聽到了那個看似簡單卻並不簡單的問題:很多人都在忙忙碌碌,工作起來沒日沒夜,整天揮汗如雨,仔細想想,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如果去深思,往往很扎心。生活有多少無奈,就有多扎心。
  • 「父母太自私,我還要孝順他們嗎?」
    網上有個問答:有很自私的父母,要孝順他們嗎?我們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即代表了我們的家庭教育。那麼育兒的終極三問來了:我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氛圍?這三個問題如果有了答案,我想最上面的問題你也一定有了答案。接下來,我想談談我的看法——對父母,要「孝」。
  • 「組團式孝順」開始興起,鄰居感嘆兒女孝順,66歲大媽無奈落淚
    "組團吸血"開始興起,66歲大媽無奈落淚:我沒錢了,別坑我 老張就遇到了類似的事情,這老兩口在年輕的時候,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從小就非常疼愛這個孩子
  • 我認為最大的孝順就是讓他們過自己最想過的生活
    這裡我就簡單地說一下,父母給了你生命,懷胎十月。把你帶大,養你。讓你受教育,好,老了老了你嫌他們的工作丟臉,那是什麼道理。沒有他們哪來的你。是他們讓你受的教育,你如果沒有受教育,怎麼找得到工作。好,你找到工作了,嫌棄父母的工作了,那太過分了。沒有良知,沒有原則,沒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