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孝」,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順」。
所謂孝順、孝順,在當下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意識中,「孝」的通俗解釋就是「順」。而所謂「順」,就是子女時時處處都要順著父母的意志去說話、辦事,不得有半點違逆、不順從。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順」。這是幾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結果。而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孝」就是「順」的儒家道德源自孔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子遊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
在這裡,孝的內涵,只涉及到了孝敬和孝養的問題。在孔子看來,如果僅僅是養父母,這樣的標準太低了,這是把父母與犬馬同等看待了。對父母的標準應該更高,應該在「養」的基礎上再加上「敬」,即不能把養父母當作是個負擔,不能再養父母的過程中甩臉子給父母看。所謂「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為政篇)表述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即從內心裡真誠地恭敬、敬重父母,才是孝的最高標準。
在《論語》中,孔子涉及到孝的言論很多,但大體可以分為孝敬、孝養兩大類。上面的表述基本可以歸到孝敬的一類中,而像「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裡仁篇)大致可以歸到孝養的概念下。
但翻遍《論語》,我們卻找不到一個孝順的字眼。不僅沒有這樣的字眼,甚至連這樣的意思表述都沒有。
也是在《為政》篇中,有這樣一段,似乎有孝順的含義。這是魯國貴族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無違。」如果孤立地看這兩個字,無違似乎可以解釋成不違背父母之言或不違背父母之志,即可以理解成是「順」的意思。
然而如果從孔子自己的解釋來看,「無違」根本就沒有「順」的意思。孔子的原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謂「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表明孔子更強調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尊上與卑下的等級關係,其中包含的是尊敬而非順從。
其實,在《論語》中,孔子曾明確地說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裡仁篇)意思是說,尊敬父母是絕對的,但順從父母卻談不到,因為父母也有可能犯錯誤。
在父母說錯話,辦錯事的時候,子女不僅不能順從,還必須勸諫。但子女的勸諫是有限度的,如果父母不聽從子女的勸諫,則子女可以(也僅僅可以)迴避,不可以埋怨、抱怨,不可以失去對父母的敬重。
而在《孔子家語》,孔子表示得更為明確。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昔者明王萬乘之國,有爭臣七人,則主無過舉。千乘之國,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母,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在這裡,孔子不僅斷然否定了孝順為孝的含義,更明確指出了「諍臣」、「諍子」、「諍友」,是保證社稷安危、家庭和睦、個人道德完善的必備條件;明確指出,只有懂得什麼是該勸阻的,
什麼是該服從的,才叫孝,才叫忠。也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很能具體地說明孔子的孝敬觀。
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個大孝子。有一次曾參鏟地,不慎鏟斷了幾棵瓜秧。曾參的父親曾皙見到後心疼莊稼,大怒,順手拿起一根大棍子就朝曾參打去。
曾參真是個孝子,見父親拿棍子打自己不僅不跑,反而還乖乖地等著讓父親打他。盛怒之下,曾皙下手極重,一下子就把曾參打倒在地,不省人事。等他甦醒過來之後,不僅沒有抱怨父親,反而內疚地走到父親面前,向父親道歉說:「方才我惹父親生氣了,父親用力教導我,該不會累壞了吧?」孔子聽到這件事後非常生氣,就對其他弟子說:「若曾參來見我,不要讓他進門!」
曾參聽到孔子的態度後十分不解,認為自己不僅打不還手,還真誠地擔心父親的身體,不是嚴格在按照老師教導的孝道的規範在做嗎?為什麼不僅沒有得到老師的讚許,反而還受到老師的責難呢?於是,他託人向孔子問其原因。
孔子說:「古時候的舜帝就是一個大孝子。在他父親需要他的時候,他總是及時出現在父親的身邊;但當他的父親要殺他時,卻總也找不到他,以至根本殺不著他。舜的孝道不僅表現為孝養父親,同時還表現在不使父親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行,從而保全了父親。而曾參服侍父親,在父親大發雷霆、情緒失控之時,死也不肯多開逃掉。如果讓父親打死了,這不是讓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有哪一種行?會比讓父親不義更不孝的呢?」曾參聽了之後大悟。於是到孔子那裡請罪去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是否典出於此。但小棍棒可以使,大棍棒卻不能使。小棍棒可以是「家法」,大棍棒卻只能是刑具了。
曾參的故事說明,父母做錯事(在這裡是曾皙揮大棒怒打曾參),子女若依然順從,在孔子眼裡,依然是不孝。顯然,孝的標準,不是毫無原則地遵從父母個人的意志,而是遵從超越於父母意志的一種更高的理念或原則。孝,而不順,這是兒女之愛的最後歸宿。每個人都將迎來生命中這樣的一天:孩子與父母並肩行走,而行動的方向不再由父母決定,而是由孩子來把握。非常反感動輒把「孝順」掛嘴邊的人,某些父母,時時用這頂大帽子來扣子女,要求子女無論何事都必須遵從他們的意志,大至婚姻、求職、小至日常生活,子女若有反抗,就被痛斥「不孝順」。
更有甚者,許多年輕人也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順從父母即是「孝」,自己無條件順從之餘,還逼迫媳婦也無條件順從,造成無數家庭悲劇。
首先,無下真有「無不是」的父母嗎?這只不過是封建衛道士用來要求人民順從於統治者的工具而已,在家順父母,出門順官府,天下順皇帝,一以貫之。孔聖人尚雲「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凡夫俗子們當了父母后倒變得「無不是」了?比聖人還聖人了?什麼混帳邏輯!
其次,什麼是孝?孝就是順嗎?許多人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混帳話,可惜偏偏忘了「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就是說一味順從父母,由著父母做錯事,這是陷父母於不義,是第一不孝。
《孝經》云:「子不可以不諍於父,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就是說當父親有過錯時,不能一味順從,這樣是不孝的。古人都知道父母有過必諍,現代社會反而有許多人一味愚孝。五四運動即將一百年了,還有這樣的愚昧思想,真是令人可嘆。總括孔子的孝的思想,我們必須把握兩點。首先是孔子並沒有「孝順」的思想,後期儒家思想中孝順的思想,是在歪曲了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與孔子的孝敬、孝養思想格格不入。其次,孔子的孝的思想並不意在維繫家庭倫理秩序,而意在維繫社會倫理秩序;遺憾的是,孔子沒有認識到這兩種秩序不僅是兩個層面的秩序,並且具有異質性,根本無法移孝之忠,從而使他的孝的思想具有了明顯的歷史局限。
所以,我想拜託那些看著我不結婚就罵我不孝順的人們,好好學習吧!有點兒文化吧,長點兒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