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是出於報恩的心理?還是自發於內心的愛?是為了讓別人稱讚你是個孝子?還是怕不孝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雖然表面上都是一樣的孝順父母的行為和表現,但是卻有不同的境界。
莊子給了孝順的四種境界,看看你是哪一種?
《莊子-天運》中說: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敬孝、愛孝、忘親、使親忘我,這就是孝順的四種境界,由易到難,從低到高。
第一種,也就是最低層次的,「敬孝」。
什麼是「敬孝」?就是指在說話上、態度上,對父母畢恭畢敬,作為子女該做的事,應盡的義務也都做到了,這就是「敬孝」。也許你會問,這還不行嗎?怎麼只是孝順中最低的層次?
為什麼是最低的,那我們看後面更高的境界,就知道它為什麼是最低的層次了。比「敬孝」高一個層次的孝順是「愛孝」。
什麼是「愛孝」?
就是指你的這些孝順行為,不是出於為了盡義務去做的,不是為了刻意遵守「孝順」這個道德規範,而是因為心中懷著對父母的「愛」,自發地、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去做的。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完全是出於母愛、父愛的天性。即使世界上沒有「孝順」這一道德規範,我們也會去做,因為我們有一顆愛父母的心。看到父母缺吃少喝或是身體病了,我們的情感上就受不了;一定要讓他們健健康康的,我們心裡才踏實。這就是自發於內心的愛。叫「愛孝」。
第三種境界是「忘親」。
「親」,指雙親,即父母。「忘親」意思就是忘記我對父母的好,忘記我對父母做過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呢?我舉個反面的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有些人因為贍養父母或繼承家產的事與兄弟姐妺對薄公堂,在公堂之上,會滔滔不絕地述說我曾經為父母做過什麼,如數家珍一般,哪年哪月我給過多少錢,我是怎麼伺候吃伺候喝的,我是怎麼不容易的,我付出過多少辛苦,等等。把自己對父母的好,記得清清楚楚。這就不是「忘親」。
什麼是「忘親」?為什麼會「忘親」,為什麼記不清楚自己對父母的好,記不清楚自己為父母做過什麼?因為自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要得到「回報」,沒想過要分家產,所以沒有「記帳」,只是覺得這是自己自然而然要做的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你會記得清楚你每天都是怎麼吃飯睡覺的嗎?人的大腦不會去記憶對今後沒有意義的事,所以你不會記得很清楚。那麼在為父母做事的時候,你是覺得自己在為父母「付出」嗎?甚至被自己的孝順之心自我感動嗎?還是根本沒有感覺,沒有感動,只是自然而然地去做了,做完了也不記得。如果是後者,你就達到了「忘親」的境界。
第四種境界是「使親忘我」。
就是不僅我不記得我對父母的好,也使父母不記得我對父母的好。什麼意思?打個比方,比如你的母親因病住院,你天天守在醫院照顧。雖然你沒有把自己的付出當回事,已經達到第三個層次,但是你的母親卻很當回事,一是母親會對你懷有感恩之情,心裡念叨著「孩子對我真好!」二是母親心裡會擔心把你累壞了,擔心你耽誤了工作,因此母親心裡會感到不安,甚至會因為擔心而急著出院。這就沒達到「使親忘我」的境界。
那麼什麼是「使親忘我」,就是讓父母感到你的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既不會有對你「感恩」的想法,也不會為你擔心。你讓父母所感覺到的只有「舒適和心安」。比如你以前天天給父母按摩身體,今天又按摩了一次,父母一定不覺得什麼,已經成為習慣了;如果你從前從未給父母按摩過身體,今天給父母按摩了一次,父母一定會很感動呀,孩子真孝順啊,甚至會說「可別累著你呀」。前者就是「使親忘我」,讓父母忘記了我的好處,只感覺「舒適和心安」。這才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孝順,就是要出自愛心,出自本心,不是為孝而孝,孝順成習慣,孝順成自然。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今年清明節快到了,往年人們都會去陵園祭奠先輩,燒香燒紙。祭奠先輩,也是表達對先輩的孝敬。但是今年因為疫情,只能選擇在網上祭奠。似乎有點遺憾。但是有什麼關係呢?真正的孝,是在心裡,而不是表面上的這些形式。心中無孝,陵園祭奠又有多大意義?不過是莊子所說的「敬孝」而已。心中有孝,即使在網上祭奠又有什麼關係?